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舟山傳統民俗活動進家門

舟山傳統民俗活動進家門

壹、舟山民俗概況

俗話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不同,每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每壹個人,不管他屬於哪個民族,從出生到墳墓,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可以說,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壹。民俗是人民群眾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自然環境形成的習俗叫“風”,社會文化約束表現出來的做法叫“俗”。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習俗。現在國內外都有壹種“尋根”文化,就是追尋自己的祖先,珍惜自己民族傳下來的文化。民俗就是這種“尋根”文化的內容之壹。因此,研究當地的風俗習慣,對於研究歷史、了解民俗、改造社會,乃至聯系海外同胞尋根認祖都具有重要意義。

舟山風情充滿漁村特色。比如漁民尊稱漁船為“龍牧”,舟山漁船有“眼”“魂”,造船要“定色”,新船要往海裏扔饅頭,漁季初請龍王,漁季末謝龍王,島上建天後宮,船上設“船菩薩”,普陀山觀音道場。工作時,錨拉網唱歌,出國擺渡吹海螺;民俗娛樂方面,正月舞船燈,八九月廟會戲,還有“舟山鑼鼓”、“翁洲走書”、“竈舞”等民俗娛樂習俗。服飾方面,漁民冬天穿“龍褲”,夏天穿單背,冬天穿草鞋,夏天赤腳。女人喜歡戴各種顏色的頭巾,腰間圍著布簾。船上不允許有不吉利的話;以及舟山漁民好客的傳統美德,如“壹船遇險多船互助”、“壹家有客全收”、“避風壹夜兩餐”等,還有壹些標誌著抵禦侵略和外來侵略的習俗,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有其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與島上的歷史、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及其外部影響密切相關。我們研究舟山風俗,是為了弘揚好風俗,改變壞風俗,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根據歷史記載和近年出土的文物,舟山群島已有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許多出土文物,如帶有原始印花的陶片、用於紡紗和耕作的紡車和莊稼人、用於漁獵的石氏氏族等,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島上人類的生產生活習慣。

據古書記載,舟山在商夏時期屬於越國東南部。周朝屬越國居東,春秋時名“永東”。據傳說,公元前9世紀,西周時期的穆王被討伐。他曾逃到“永東”鎮神之巔(今定海臨城街),建了壹座土城(古稱“程序”),希望依靠海山之利,建立持久的基業。後來王艷在浙東越城戰敗,把國之瑰寶“郁兒硯”扔進惠濟湖,自己也戰死沙場。後人曾主張在定海建“王艷廟”祭祀。元代著名文學家吳萊寫了壹首詩,描寫了當時島民為他們的前輩建造神龕的習俗和做法。到公元前5世紀,越王勾踐“十年重逢,十年教訓”後,起兵攻打吳國,夫差大敗,圍困余杭山。勾踐在對付夫差的時候,想到了遠海的這座島山,讓夫差“永東而居,百王之上”,夫差因為不甘受辱而自殺。《左傳》在記載此事時做了註解:“永東,即張炬縣東海中州”。如今,定海市東街也有了“永東”村的名字。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允接見使韓琦奏邀,在這片“海中大陸”上首次建立郡府。唐玄宗信奉道教,據傳三國時期葛玄(即所謂“葛仙翁”)曾來舟山煉丹得道,故將舟山命名為“翁山縣”,並將秦時方士徐福到過的岱山、衢山命名為“蓬萊”鄉,又因桃花、劉恒壹帶有方士安其生的蹤跡,故命名為“安琪”鄉。從此,海山被視為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

“安史之亂”爆發後,在浙東途中護送“丁府”的小官袁超揭竿而起,糾集二十余萬人,在朝廷鞭長莫及的翁山縣打出反唐大旗。後來袁超起義被鎮壓,剛剛建立的翁山縣被撤銷,劃歸明州知縣(今寧波鄞縣)管轄。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向王安石發出邀約,同意重修郡府,賜名“郭昶”。

南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郭昶的海山之地逐漸繁榮起來,農業、漁業、鹽業和文化教育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島上建有孝豐、郭昶、東江、魯花、岱山、高亭鹽場。建立了翁洲、虹橋、永東、岱山等書院;漁業生產進壹步發展。元十五年(公元1278),朝廷以“海難”為由,將郭昶縣升為州。當時學儒之風盛行,士人在民間的地位越來越高。曾有“無恒產恒心者,方能勝任”之說,並規定考中秀才者,可免雜廣職;人家要騷擾在縣城讀書的人;貧病交加的人更受大家尊重;島上還建立了龔氏莊田,鼓勵儒生奮進。這些不僅促進了當時的教育事業,也直接影響了社會風尚的變化。

舟山歷史上有過兩次大遷徙,對島上的民俗影響很大。

壹次,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唐河告訴朱元璋,舟山是“頑民爭利,互相爭鬥,與外倭人勾結,使之成為邊患”,從而廢除了郭昶郡,迫使島民遷往寧波、鎮海、天臺。

另壹次是在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明朝大臣在舟山挾持魯王朱義海“監國”,舉起抗清復明大旗。清廷在消滅了明朝大臣的反抗後,強迫所有島民移居大陸,直到康熙皇帝才恢復展覽。

明清第二次大遷徙期間,許多島民分散到寧臺等地結婚、探親、暫住。回島後,寧臺地區的習俗自然沿襲,對舟山習俗的演變和傳承產生了很大影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下詔恢復舟山,解除了順治皇帝的“海禁”政策,史稱“海通”。但康熙認為“船”是移動的物體,無法阻止,於是將“舟山”改名為“定海山”,以求得“博寧、海定”,“定海郡”由此得名。展之初,居民們為謀生而辛苦勞作,所以民風普遍淳樸,勤勞謀生。城裏的居民上中學學儒經商,下層階級多以勞務小販為職業,充當士兵和奴隸。由於清朝取消科舉,削減武營,再到民國初年禁止官役,居民多外出經商;留在島上的居民仍然主要從事農業、漁業和鹽業。他們沿海築塘防潮,圍墾灘塗,塘內種糧棉,塘外引鹵水曬鹽,近海網采貝類,既以糧棉為主,又以魚鹽見長。當時舟山的農漁民鹽民略強,更多的是淳樸勤勞。

地處海島的舟山,歷史上屢遭外敵入侵和土匪侵擾,嚴重危害了島民的生產生活,對島上的民風民俗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明清時期,外寇入侵頻繁,外寇經常與內寇勾結。1540年,倭寇勾結福建海盜李光頭、徐東,到處騷擾劫掠;1552年,倭寇勾結海賊知望,侵占舟山群島,到日本造船,收編日本浪人,在東南沿海作亂二十余年。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舟山。後來荷蘭殖民者也來普陀山撓。清朝道光、鹹豐年間,英帝國主義悍然發動鴉片戰爭,舟山第二次被侵略者蹂躪。在這場長期抗擊外來侵略的鬥爭中,舟山人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付出了巨大犧牲,留下了許多英雄事跡,至今仍保留著“平臥碑”、“山海奇觀”、“三重廟”、“臥井潭”等遺跡。同時,在鬥爭中湧現出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比如舟山人把鐮刀叫“日本刀”,蠶豆叫“日本豆”,土豆叫“紅發紅薯”,等等,都帶有抗日抗英的印記。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商埠開放,西方殖民者湧入,設關建“紅發閣”,西風送人,對舟山民俗產生了直接影響。島民信仰上帝、耶穌等外來宗教,這是崛起;再加上島上本來就狹窄,人口密集,生活艱難。冒險的天性是島民所獨有的。為了謀生,他們被迫翻山越嶺,遨遊海洋,與風浪搏鬥。外出謀生的人數越來越多。光緒和宣彤年間,海外華商壹度達到近10萬人。年收入萬元的海外華商不在少數。隨著海外華商經濟效益的驟增,島上的民風也發生了變化。女人蒸蒸日上,城鄉第壹房通。婚喪嫁娶費用往往上千元,奢靡之風漸盛。1938年日本侵略者入侵舟山後,舟山人的古樸更加受到沖擊。

舟山是中國四大著名漁場之壹,水產資源豐富,經濟魚類數百種,沿海有許多可供養殖的港灣。舟山的魚類產量占全國海洋魚類總產量的十分之壹,經濟魚類約占全國總量的壹半。隨著漁場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它也對舟山民俗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古代,舟山漁民受簡單生產工具的限制,只能從事以灣釣為主的漁業生產。當時島民“不能生產,不能結婚”,風俗非常原始;唐朝以後,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島上人口的增加,人們開始乘船出島近海捕魚,出現了職業漁民。根據宋元時期編纂的地方誌和現存的相關史書,當時用船網捕撈魚蝦已成為主要的生產資料,政府在漁船大小的基礎上推行魚鹽。今天舟山漁場捕撈的主要魚類都是當時捕撈的。魚產品的加工(“制造魚的魚”)已經變得非常普遍。當時魚鹽年產量達到800盎司(每盎司400公斤)。按加工用鹽總量計算,每年可加工魚魚1.3萬公斤。政府已將郭昶視為重要的漁業產地。漁民每年都要繳納魚翅、魚脂等高檔水產品的稅。清朝康熙年間開海禁後,閩南、文泰、寧紹、松湖等沿海省區的漁民都來到舟山漁場捕魚。在冬夏兩季的休漁期,成千上萬的漁船聚集在壹起,將大陸各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帶到島上,舟山開始形成中國四大著名漁場之壹。與此同時,沿海各地的漁民也紛紛在島上定居。他們大多從鎮海、奉化等地移居岱山群島,從鎮海、船山等地移居劉恒、夏之、桃花島。他們大多從閩南、溫嶺、鄞縣定居在沈家門,而大部分定居在東集等邊緣島嶼,主要來自文泰。清初以來,舟山魚貨銷往上海、寧波、江蘇、杭州等地,漁業生產也從近海發展到深海大洋,漁業生產工具從“浮筏”發展到“大撈”、“船對船”作業。隨著漁場的擴大和生產作業的演變,漁村的風俗也隨之演變。根據他們原籍的生產生活習俗,壹些來自不同地區的漁民生活在同壹個地方,延續著他們原有的習俗。壹些民族生活在同壹個島上,當地習俗混雜。久而久之,當地的風俗逐漸被同化了。特別是在沈家門、東沙角、聖山島等漁業生產集散地,每逢休漁期,成千上萬來自寧紹、文泰、閩南、松湖等地的漁民聚集於此,商人在此叫賣,耍猴耍棍,江湖騙子、賭場妓女比比皆是,壹度被稱為“小上海”。這對島上的民俗產生了重要影響。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之稱,位於舟山島東南部的蓮花洋,與沈家門隔港相望。明清時期,除了少數店鋪,島上幾乎都是房子和寺廟,人人都是和尚;清末,火船直達上海、寧波,佛教興盛。士女來訪,西方人放暑假,絡繹不絕。島上雖不耕種,也不捕魚,但在善男信女的幫助下,加上朝廷恩準的寺廟,足夠和尚們衣食無憂。東南亞等地的華僑居士和信眾慷慨大方,島上香火鼎盛。由此,普陀山的梵天風也影響了舟山群島,信佛成為島民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民國初年修訂的《定海縣誌》記載,當時舟山群島共有僧人2649人,“佛教徒”(依附於佛教的道士)有749人,對舟山民俗產生了重大影響。

半個世紀以來,舟山通過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漁業民主改革和互助合作運動,徹底改變了舊的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經濟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變化,社會風俗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風習正在逐漸形成。

近50年來,舟山習俗的演變在以下五個方面值得關註:壹是島上北方民族人口劇增,許多北方生產生活習俗被帶到島上,為舟山習俗註入了新的內容(如飲食中的面包、餃子、羊肉串、烤牛肉等都受到北方習俗的影響);第二,隨著漁業生產機械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捕撈區域的擴大和作業方式的改變,漁業生產和水產品加工的許多固有習俗發生了新的變化(如各地紛紛設立冷庫,大規模晾曬、冰藏的舊傳統習俗急劇衰落甚至完全消失);三是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新婚姻法得到廣泛實施,科技知識逐步普及。許多傳統觀念(如家族觀念、宗族觀念、地方觀念、夫權觀念,以及多子多福的觀念等。)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四是島內交通、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日益發達,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等沿海城市的風俗傳入島內,對島內風俗的演變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第五,許多新的節日正在蓬勃發展。除了元旦、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植樹節、母親節、老年節、護士節、教師節等全國性節日外,近年來,為配合旅遊活動,舟山還推出了壹系列獨具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節。甚至婚喪習俗中的“旅遊結婚”、“集體婚禮”、“金婚壽宴”、“火葬”、“海葬”等新樣式也遍布城鄉。

在舟山人的吃魚習俗中,由於科技知識的普及,大部分老的腌制水產品已被新的海鮮小包裝所取代,可隨身攜帶、拆封即食的“珍珠魚絲”、“珍珠魚幹片”、“日本魚幹”等海鮮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 上一篇:網絡遊戲發展史
  • 下一篇:虛擬辦公室租賃合同?辦公室租賃註意事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