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北宋景祐三年(1036),已有近千年歷史。孔廟又稱夫子廟,是歷代供奉孔子的廟宇,也是舊儒教教務處所在地。江陰文廟,整體布局為壹座具有對稱軸的宮殿,仿照山東曲阜孔廟的風格,是江陰文化古城的標誌。江陰文廟是江陰古城的儒家聖地,也是江陰科舉時代的最高學府,所以江陰居民壹直有大年初壹到文廟“走三座橋”的習俗,以求“招財進寶,高出風頭”。
艾比嘴公園
它位於長江大橋旅遊區的西北部,占地350畝,因蜿蜒的群山和壹只天鵝將鼻子伸入河中的形狀而得名。遊客在這裏不僅可以看到大橋的雄偉神奇,還可以俯瞰鵝山的婀娜身姿,是江橋景點的最佳去處。
公園由炮臺博物館、濱河旅遊區、森林休閑度假區等功能區組成。登上“蔣芳門塔”並俯瞰欄桿,妳可以欣賞到河和橋的奇觀。踏上豪華遊艇“海軍上將”號,妳就可以享受吃、住、行、遊、購、娛。在明清古炮臺區,可以憑吊古跡,暢想古情。沿河遊覽線,有釣魚、打獵、燒烤、漂流等活動。來到“鵝鼻雪”,既可以欣賞江邊,又可以欣賞“姜維海頭”巨石絕壁的蹤跡和姚思傳說中的徐霞客,令人浮想聯翩。森林度假區裏,各種小木屋、竹屋、廠房應有盡有,錯誤、休閑、娛樂都需要。
走滬寧高速到“姜維海頭”,看到的第壹座橋,只有江陰鵝嘴公園。
中國第壹座羅漢墻
這面墻是在江陰軍山公園雕刻的。江陰君山占地200畝,立於平地,高起不接崗,遠觀形勢,遙相呼應鵝嘴公園。相傳古代的君山是戰國初期楚國沈駿黃歇的封地,因葬於山下而得名。土地幽靜,風景如雲。君山以其秀美的山川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聞名,也以儒釋道和諧共存而聞名。梵蒂岡玉林宮蔚為壯觀,千年古剎香火鼎盛。南宋時,工部尚書高道鎖廣集經典,先編刻了五百羅漢的名字,並建碑。此後,在全國各地的寺廟中建造了500尊羅漢和雕像。所以有“五百羅漢之名”源於江陰的說法。今天,在此基礎上建造的“五百羅漢顯墻”長60米,平均高度超過4米。它是由櫻花紅色花崗巖石制成的,上面刻有500名阿羅約·陳如願意做事的羅漢。這些羅漢大小不壹,錯落有致,栩栩如生,變化多端,堪稱中國之最。不僅為素有“壹方大觀,郡之巔”之稱的君山增添了文化內涵,也讓中國佛教文化瑰寶《羅漢尊碑目錄》再次大放異彩。而且與附近的江天亭、雞公石等自然景點相搭配,相映成趣,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
興郭汜塔
江陰興國寺塔位於市中心南街與中山南路交叉口西側。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為太平興國寺七級浮圖,俗稱“興國寺塔”。興國寺幾經興廢,但古塔保存尤為完好,已有1000年歷史。以其古樸端莊的風韻,巍然屹立在古城興國寺舊址的園林中。它是江陰古城的歷史見證和獨特標誌。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塔基礎和塔身進行了多次整修和加固,以保護這座重要的古建築。1982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省文管委專家的指導下,從7月1985到2月1986,撥款30多萬元進行了全面整修。目前該塔共8層,高42.22米,東北0.25米,頂部中心以北18度,塔底直徑10.70米,兩側各寬4.54米。塔的第七層內壁呈八角形,西北、西南、西三面殘墻,第八層僅留有壹面高約2米的孤立殘墻。
江陰三江大橋
大橋的風景旅遊區在江邊,有美麗的自然河堤,江上的景色體現了“江尾海頭”的風格,氣象萬千。公園在河裏設置了小型快艇和豪華遊輪。乘快艇,劈波斬浪;“長江之星”號郵輪集餐飲、娛樂、休閑、觀光於壹體,還開展江上婚禮、江上夜遊等娛樂項目。在船上,妳可以充分欣賞黃山的全景,黃山被稱為黃金水道上的江海之鑰。妳可以看到在水天交界的江心突兀的黃山,像壹把巨大的藍色的鎖橫臥在江海門戶,也可以看到江陰“壹江春水西流”的獨特奇觀。
為了充分利用大橋景區的地理優勢,在鵝步嘴主山頂上修建了旋轉觀光塔,與東山的望江樓、長江大橋遙相呼應。登上塔頂,可以看到長江的壯觀景色,以及江與橋的融合。腳下,雄偉的長江和百米之外的中華壹號橋塔巍然聳立,穿過兩個小圓桌面的粗大懸索,脫去天然護城河的橋面,浮現出壹條懸浮在浩瀚江面上的“雲龍”,氣勢磅礴。再看大江兩岸,壹個馬平川,港口衣架眾多,海鷗聚攏,海船穿梭,測量船王源像白天鵝壹樣休憩,現代濱江港口城市的繁華更是盡收眼底。
黃山炮臺
江陰是蔣芳的壹座古城,黃山是群山中最高的。戰國時期,江陰屬於春王黃歇的封地,故名“黃山”。黃山西有鵝鼻山、君山之稱。東臨蕭山、常山、巫山,沿河蜿蜒10公裏,屏蔽了錦繡江南的建築良田,自然形成了“枕山擔水”“水環山拱”的天然屏障。這座山在長江邊上,離市區2.5公裏。它是長江的壹個狹窄的地方,被稱為“江海的門戶”和“鎖航的堡壘”。黃山有座、鞍、龍頭等山峰,平均高度91米。登上山頂,北望荊江,與孤山對峙;群峰環繞,綿延30余公裏,長江南北風光無盡。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曾在西茅山建有烽火臺;南宋時,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曾在此駐紮禦敵,並專門在此建堡。道光、同治以後,堡寨已初具規模。辛亥革命後,土炮改為洋炮,建堡壘。目前,黃山炮臺遺址仍被廢棄,分布在各山灣、山頂的混凝土炮臺12座,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土的古炮7門,“吳耀將軍”萬公斤鐵炮、彈丸2門,從而構築了古今戰場名勝。在黃山,出土了壹把壹萬斤的古槍,上面鑄有“吳耀將軍”字樣。
現在黃山建了壹個公園。有黃山公園的門樓、黃山博物館、望江閣、盤石溪、陳奕詩紀念碑,對古炮臺、軍械庫、彈藥庫進行了修繕,成為欣賞黃山炮臺遺址、俯瞰長江風光的旅遊勝地。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1587-1641)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出生在江陰馬鎮南昌村壹個沒落的士紳家庭。他年輕時才華橫溢,博覽群書。22歲時,他放棄了仕途,開始漫遊祖國。34年來,他走遍了16個省區的名山大川。他在山川、水路、地質、地貌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世界上調查研究石灰巖地貌的先驅。《徐霞客遊記》被認為是古代人的壹部奇書。他的家鄉有很多與此相關的文物。
徐霞客故居位於江蘇省江陰市馬鎮南陽七村。地處江南,風景秀麗,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北距江陰長江公路大橋35公裏,南距無錫15公裏,東臨滬寧、錫澄高速。建於明代,清初翻修,很難到達山頂。原房屋四邊四面,面積1,000平方米。中間懸掛著魯題寫的“徐霞客故居”牌匾,屏風背面擺放著徐霞客半身像。第二個入口有五個房間寬,六個框架深,高5.8米。展示了徐霞客生平事跡的各種喀斯特標本和現代專家學者撰寫的論文、專著。第三個入口寬五間,深八間,高6.8米。正殿三間懸掛著題寫的“崇禮堂”匾額,墻上陳列著近代名人的題詞。東、西書房內,擺放著徐霞客的傳記、旅行路線圖、圖片以及他經過的地區的喀斯特標本,天井右側,有徐霞客親自移植的羅韓松,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徐霞客故居由故居、水笙橋、青山堂石雕、徐霞客墓和楊勝花園組成。
青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共262年間,84位名人為徐氏家族撰寫的墓誌銘。傳、序、註共90篇,其中石刻76件,是明代書法藝術的縮影,非常有價值。徐霞客墓位於青山堂後院,前有徐霞客塑像。
楊勝園是2001以徐霞客遊記碑廊為主體的江南園林,為了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敬仰和紀念。公園位於故居與青山堂之間,占地20畝,內涵豐富,品位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