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動詞名詞化;ECM圖形背景理論;ECM+
動詞的名詞化是動作的概念化。可以認為,動詞的名詞化過程是其動作逐漸從靜態變為動態、抽象的概念,甚至變為與動作相關的人或物的過程。名詞化為說話人提供了省略施事的可能性,這樣說話人就可以對細節進行背景介紹。傳統語法認為名詞化是語言形式化或語法化的過程,往往只關註名詞化的句法制約,忽略了其深層的認知結構分析。本文基於COCA語料庫,分析了“visit”壹詞的名詞化結構在不同類型語篇中的分布情況,並運用相關理論ECM+從認知角度對數據結果進行了理論分析,旨在解釋動詞名詞化的本質——語體越正式,名詞化程度越高。
1.動詞名詞化的相關研究背景
語言學派對動詞名詞化的研究
語言學從不同的理論對名詞化進行定義和分類。轉換生成語言學學派認為“名詞化的過程是壹個心理變化的過程,通過壹系列的心理操作,從深層結構轉化為表層結構,既表達了深層結構的意義,又使結構更加簡潔。”每壹個名詞化都以壹定的規律對應著壹個深層的句子,他們試圖提供壹個句子和名詞成分之間的轉換公式。根據功能語言學學派的觀點,名詞化是壹個從真實表達客觀世界到曲折反映客觀現實的演變過程。話語的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變得不壹致,導致不同語言層面之間的張力,從而導致語法隱喻的出現。認知語言學學派認為,名詞化是從心理過程掃描到整體掃描的轉變,經濟原則與圖形背景理論的清晰原則和相似原則共同作用,導致認知視角的變化和交際意圖的認知凸顯。九位批評家認為,名物化隱含的意識形態有“積極的自我表征”和“消極的他人表征”的趨勢。
動詞名詞化可以分為兩類。壹種是轉換,即動詞直接轉換成名詞。例如,敵人對這座城市的攻擊震驚了世界。壹類是派生而來,即帶有派生後綴的名詞(如-ee,-er,-tion,-sion,-ment等。).比如:批改作文要占用老師很大壹部分時間。
2.動詞名詞化與語體的關系——以“拜訪”為例
名詞化的選擇與文體密切相關。韓禮德(1985: 91)認為書面語因為把現實世界的經驗和現象當作對象,所以更傾向於名詞化,所以使用名詞。在非正式文體中,尤其是口頭文體,演講者在陳述經歷和現象時是在說話,用語言講述發生的事情或做的事情,把經歷和現象描述為動作,所以經常使用動詞。名詞化可以使句子更加簡潔。昂斯沃思(2002)認為,關註事件而非過程(動詞)的英語名詞短語的優勢在於名詞短語比動詞短語能被更多的資源修飾,因此包含更多的信息。以動詞visit為例。基於COCA數據庫,在1)口語2)小說3)報紙5)學術文章中搜索訪問的動詞形式,得到其分布頻率的數據。然後將各類名詞形式的拜訪分別置於上述五種語體中,得出相關數據。下表是1(數據來自COCA語料庫):
拜訪她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休閑之家總是包括去吃雞。這是美國報紙上的壹句話。報刊上的文章很多屬於正式文本,動詞常作名詞,靜態動詞用得多,動作動詞用得少,句子長而復雜。從例子1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想描述去主角婆家的旅程,所以不多花筆墨描述動作的發送者。
例2。“妳想爬坎特伯雷山谷?光是參觀還不夠嗎?”這是美國小說中的壹句話。眾所周知,小說講究的是場景,能夠表現場景中所有動作的是動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體越正式,名詞化程度越高。
3.認知視角下-ECM+對動詞名物化的解釋力
3.1 ECM對動詞名詞化的解釋力
認知語言學家構建了許多模型來解釋概念框架的形成和句法結構。比如蘭加克的彈球模型和階段模型,塔爾米的權力動態模型,萊考夫的動態意象圖式,計算機科學家尚克和艾貝爾森的“腳本理論”,潘特和索恩貝裏從言語行為的角度分析動態事件。然而,這些模型或多或少都存在壹些問題,比如無法用壹種理論解釋靜態和動態事件。基於此,王銀教授提出了事件域認知模型理論。
ECM基本上包括了以上學者討論的主要觀點,以及Lokoff的壹些觀點。它還可以用來解釋概念結構的形成和句法結構的基礎。在線性分析的基礎上,還突出了事件內部元素的層次性,並且由於ECM的動作包含了動態和靜態的概念,統壹了事件中包含的各種元素。例如,1:拜訪她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休閑之家總是包括壹次吃雞之旅。
從ECM中,我們可以知道壹個事件是由事件體和動作組成的。事件體包括動作發出者的各種名詞,而動作包括形容詞、副詞、動詞等詞。所以在闡述壹個事物的時候,可以根據事物的發展順序和敘述的需要,提取壹些元素。我們知道,壹件事情的完成需要壹系列的動作和事情的組合,而“拜訪”這壹事件包含了很多因素,首先是動作的發出者,然後是動作的接受者,其中還包括“拜訪”前的準備工作,“拜訪”途中遇到的事情等等。從例1可以看出,作者認為沒有必要展示施事及其動作,主要是想說明“來訪”這壹事件,所以用了動詞的名詞形式。從上壹節我們知道,動詞的名詞形式多出現在報紙和學術文章中,而動詞形式更多出現在小說和口語中。我們知道,報紙、雜誌、學術文章大多是在陳述壹個事實或表達壹種現象,所以要用名詞。運用ECM可以從認知的角度更合理地解釋這壹現象。但是ECM不能突出元素。
3.2圖形背景理論的解釋力
塔爾米是第壹個將圖形-背景理論應用於語言研究的人。他認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是語言組織信息的壹個基本認知原則。他把圖形定義為概念上的可移動物體,其路徑、位置或方向被視為變量,其特殊值是相對值。他對背景的定義是,背景是相對於壹個參照系的靜態參照物,圖形的路徑、位置或方向相對於背景是靜態的。10壹般來說,人既看不到人影,也看不到背景。圖形是包含在背景中但又從背景中突出出來的成分,在認知中占主導地位,是最明顯的成分,是關註的焦點。它通常是壹個形狀完整、體積小、可移動、結構簡單緊湊、更易接近、最先看到、更有耐心的東西。與圖形相比,背景在人群中不占優勢,突出程度低,可以作為認知參照點;它有壹些已知的特征可以用來描述圖形,它是壹個大的、靜態的、相對復雜的、獨立的、更可預測的對象。如果氣球在房子上方,氣球往往被視為以房子為背景的圖形;再比如房子在草坪上,那麽房子往往被當成以草坪為背景的圖形。認知語言學中的ECM可以用來統壹事件中的所有元素,然後通過背景圖形的原理來突出需要的元素。如例1所示,根據ECM,我們可以知道“拜訪”的事件包括:動作發送者、交通工具、拜訪的心情、拜訪的過程等等。圖形背景原理將“訪問此事件”中的壹個因素視為圖形,將其他所有因素視為背景。
3.3 ECM+對動詞名物化的解釋力
ECM+是指ECM和背景圖形原理的融合。它首先提取事件中各元素的特征,然後根據認知和組合風格突出所需元素。關於動詞的名詞化,從“拜訪”這個詞的兩個詞類在不同語體中的分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語體越正式,動詞的名詞化程度越高。比如:
拜訪她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休閑之家總是包括去吃雞。
例2:“妳想爬坎特伯雷山谷?光是參觀還不夠嗎?”
“訪問”壹詞有多種形式,如動詞visited、visited、visiting、名詞visited、visiting等。,而名詞也表示拜訪過這個事件的下屬可以區分出不同的特征,比如拜訪時的愉快心情,拜訪時穿的紅色衣服等等。壹般來說,報紙、雜誌或學術文章都是陳述事實或現象,或者分析現象再下結論。換句話說,他們的認知角度是從事件本身和整個事件出發,而解釋這壹現象最常用的方法是動詞名詞化。按照ECM+的說法,壹個事件可以分成很多元素,可以得到很多特征。然後根據文章的風格,可以把其中壹個特征看做圖形,其余的看做背景。在示例1中,因為是報紙雜誌文章,所以將“來訪”的整個事件突出顯示為圖形。例2中,由於小說本身的故事化特點,在敘述時會強調動詞,所以“拜訪”這個動作被突出為圖形。
4.結論
名詞化在人們的語言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上述討論表明,語體的變異與名詞化結構的分布密切相關。動詞名詞化在報紙和學術文章中使用得更多。同時,ECM+的使用可以充分解釋英語動詞名詞化在語言形態和句法上的差異。由此可知,動詞名物化結構在不同文體中的分布有助於我們了解各種文體的文體特征,是了解其正式程度的壹種形式。
參考資料:
張權。英語動詞名詞化的認知結構分析[J].外語,2001,(6):29
[2]劉國輝,盧劍如。國外主流語言學家的名詞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9): 17-22
[3]周敏。英語名詞化的批評性分析[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4]林敏。從系統功能的角度看新聞標題中的隱喻[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8(3)14
[5]王銀。事件域認知模型及其解釋力[J].現代外語,2005,(1):19。
[6]王銀。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高安化人。塔爾米圖形背景理論概述[J].文化教育資料,2008,(18): 49
[8]韓禮德,M.A.K .功能語法導論[M].(第二版)。倫敦:阿諾德,1994.94。
[9]詹納基杜,A &莫尼卡·拉特。量化、確定性和名詞化[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
塔爾米。l .復句中的圖形和背景[A]。《人類語言中的通用語》第四卷。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78。
作者簡介:陳雪(198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英語語言理論與應用碩士,認知語言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