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是蒙古族的傳統葬法,也叫明葬。野葬。天葬多用於貧困牧民或下層喇嘛。這種葬法起源於吐蕃。在古代,壹個藏族人死後,屍體被搗成糊狀放在石碑裏,和綠油油的樹混在壹起,然後撒向四面八方,供禿鷲食用,自然還伴有喇嘛誦經。養不起壹個喇嘛的,只能把屍體五塊卸下來扔給鳥獸。蒙古人的天葬和西藏人的類似。起源於藏傳佛教,這種葬法的意思是:蒙古族是食肉民族,死前吃肉,死後還給動物。佛教講究利他,拯救壹切眾生。可以說天葬形象地表達了這種思想。人活著要行善,死後靈魂會離開身體,所以會把這個無用的身體作為自己最後的奉獻,去造福飛禽走獸。
大致流程如下:如果過了七個小時,確定死者沒有翻身的機會,親戚或街坊長輩會處理,剪掉頭發,放在網後的大白布袋裏,放在特定的地方,選擇壹個黃道吉日,由親戚放在牛車上(蒙古西部經常使用駱駝車或直接馱在駱駝上), 把它送到偏遠荒野的特定地點,卸下屍體,用石頭圍起來,頭朝北,腳朝南。 到家;把車翻過來,靜止三天。三天後,親戚去看屍體是不是被鳥吃了。蒙古人把動物吃屍體當成屍體,死人升天了。如果死者的屍體被吃光了,就認為死者升天了,預示著子孫後代會吉祥幸福;如果屍體是被野生動物吃掉的,則認為死者生前做了壞事,殺了太多動物,死後會用自己的屍體報答野生動物;如果屍體完好無損;人們認為死者的罪惡尚未消除。然後撒上黃油、酒等。然後等著鳥兒來啄食。蒙古人認為死人越快升天越好,越能找到投胎轉世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這種天葬是把屍體送給動物的慈善行為,死者和家屬都願意。
死者去世的時候沒有趕上最後的親人,所以要在特定的日子去壹個安葬的地方。參觀時,如果屍體被野生動物吃光,他們認為死者已升天,為死者高興。如果遺體完好,請喇嘛舉行誦經儀式,或者移屍他處。
還有壹種做法是脫下死者的舊衣服,換上新衣服或者用白布把全身包起來,把屍體放在樂樂車上,趕著上車。逝者最好的安葬地在哪裏?比如錫林郭勒地區的葬法也差不多,只是對車型要求不嚴格,不管什麽車,都不壹定是樂樂車。西方埋葬蒙古人屍體的習俗多為天葬。死者的屍體被送到特定的地方,頭部放在太陽升起的方向(有些地方面朝西北或正北)。如果是雄性,就讓它靠在自己的右手上,靠在自己的右邊著陸。如果是母的,就讓它靠在自己的左手上,落在自己的左側。然後等待野生動物分享他們的祝福。
另壹種方式是:天葬是在喇嘛的指導下進行的。首先,喇嘛指示壹個合適的埋葬地點,然後將屍體蓋上,蒙上臉,馱在牛馬上,放棄喇嘛所指的方向。牛馬跑到哪裏,屍體就埋到哪裏。用骰子占蔔或者看看殮葬者的馬尿在哪裏,然後在周圍畫壹個大圈,把這裏的白布脫下來,把死者擡進圈裏,光著身子放在那裏,男女都頭朝西北躺著,也是有用的。有的地方把死者彎成“嬰兒的形狀”,以為死者會轉世投胎。
在蒙古,許多地方都有埋葬屍體的墓地。比如鄂爾多斯的蒙古人,最初把屍體埋在叫塔本烏蘭的墓區的五堆大沙丘裏。特別是寺廟裏的喇嘛屍體都是葬在墳地裏的,鄂爾多斯大黃召寺埋葬喇嘛屍體的集體墳區就在蘇木德的西北部。蒙古人還特別註重墓地的選擇。壹般選擇西北部的丘陵或高地,南部的廣闊草原。他們認為這樣的地方可以埋葬祖先,造福子孫後代。
2.火葬: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後的壹種安葬方式。還有壹種說法是蒙古人在接受佛教的時候隨著藏傳佛教進入蒙古。火葬意味著用火焚燒屍體。需要註意的是,這種安葬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壹般是王子、貴族、喇嘛、官員等人死後使用。蒙古人認為火葬後,死者會直接升天。死後壹般人是不能火化的。只有在患有傳染病或產婦死亡後,才可以火化,這樣會趕走其不吉利或骯臟的因素。
火葬壹般是按照死者的意願,火化用的柴火必須到處乞討。火葬的第二個月,死者家屬把死者的骨灰撿起來,有的撒在山川河流等地漂流,有的放在壇子裏掩埋,以表達永遠的哀悼。
火化的壹般流程是:先用清水將屍體清洗幹凈,再用白布將屍體包裹起來。如果是喇嘛,會穿龍袍古裝,壹般用紅布遮住死者的臉。他會把棺材埋起來,停放在正房西側的屋檐下,在棺材前擺放祭祀用的食物,點上佛燈和香,請喇嘛念經。壹般屍體會停放三到五天,晚輩會定時醒來。如果死者是上層喇嘛,就把屍體放在大鍋裏特制的鐵箅子上,用油燒,用銀筷子挑出骨灰,埋在木盒裏,下面建壹座藏經樓。有的地方火葬後,把死去喇嘛的骨灰撿起來,做成粉末,與泥土調和,塑成雕塑。有些人在外面貼上壹層金或銀,放在寺廟裏供人膜拜。如果死者是有名望的喇嘛或活佛,燒了他的屍體後,撿起他的骨頭,埋在地下,在上面建壹座寺廟。或者將屍體焚燒後,將其骨灰撒在家鄉的山川河流或海洋中。普通人將屍體完全焚燒,三七天後收集其骨灰,裝入瓶或盒中,就地發掘掩埋,恢復地表原貌,不留墳頭。所以直到清朝以後,仍然有許多皇家貴族的墳墓沒有被發現。還有人把骨灰扔到河裏。據說死人流入大海,就能進入水晶宮的天堂。古代蒙古人的火葬有自己的特點。死後,死者的親友聚在壹起,用死者生前喜歡的馬幫死者的後代開壹輛車,然後把死者放在上面,把車開到野外。選壹只狗和馬漢到壹個樹林茂密的地方,用樹枝做壹個木屋,把屍體放在裏面,用兩三層草籬笆圍起來,防止野獸襲擊。接下來,在木屋旁殺駕馬祭奠死者,也算是壹種祭祀吧。然後所有的親戚和家人都各自回家了。當春天來臨時,雪融化了,河水開始流動,親戚和朋友們再次聚集在森林裏。家屬帶來死者生前喜愛的衣服,和木屋壹起焚燒。火葬時,他們不僅要用自己的柴火,還要養幾百根木頭和柴火作為火葬燃料。屍體焚燒三天後,家屬再次來到焚燒地點查看。如果風吹走了,他們認為死者已經升天了。如果遺體還在,他們認為死者在陰間受到了極度的虐待。於是請喇嘛超度,或者分發死者的錢,減輕死者的罪行。有的是專門“坐”;臨死之際,他會盤腿而坐,雙手合十;安靜地死去。將要入座的喇嘛的鼻孔流出鮮血,凝結成壹根芨芨草,然後放入棺材埋葬。呼和浩特斯梅特左奇的喇嘛廟,據說是供奉坐禪的活佛詹姆斯壹世的。據史料記載,安達汗是火化的。
3.埋葬:
蒙古人下葬時,需要在選定的地址挖壹個坑,坑口要在太陽升起的方向。土葬是蒙古族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廣泛實行的壹種葬式,與漢族葬式相似。雖然是在長期交往、雜居的條件下形成的喪葬習俗,但仍有其獨特性。蒙古族墓葬的形制與漢族不同,壹般為圓錐形,而蒙古族墓葬為塔形。墓葬用棺材裝屍體,分為臥棺和坐棺。古代蒙古人也使用圓形棺材。如果妳用棺材,黑色和白色是協調的。近代以來,蒙古人普遍使用臥棺。在躺著的棺材裏,死者的屍體面朝上放置。棺材是長方形的,由木頭制成。有的地方,屍體用白布包裹著放在棺材裏,有的地方,死者穿著新衣服,包括嶄新的鞋子和襪子。把屍體放進去,用木釘把棺蓋釘好,禁止用釘子。
棺材的形狀像寺廟,人可以坐在裏面。有些還像蒙古包。以前蒙古宮殿都是坐在棺材上,用石頭建成蒙古包,把棺材放在裏面封閉埋葬。衛拉特和阿拉善壹帶稱為“薩穆德格”,高背短鋒,外形傾斜。給死者穿上新衣後,將屍體放入棺內,盤腿而坐,祈禱,棺內剩余的縫隙用棉花和蕓香填充,以穩固屍體。壹般情況下,臥棺多用於喇嘛。使用臥棺,棺側與坑側平行。蒙古人認為,如果死者的頭比坑低,對子女來說是不吉利的。下葬時,死者所用的衣帽、鼻煙壺、蒙古刀、酒壺、茶碗、旱煙袋等都要壹起埋在棺材裏。屍體下葬後,在埋葬地點堆上壹些土堆,稱為墳墓。
在內蒙古西部農業區,生前或死後,家人給死者換上新衣,把屍體放在木板上,蓋上哈達,等待下葬。在下葬的時候,屍體看不到陽光。壹般在黃昏時分,屍體從窗口擡出,放入棺材,停放在院內。壹般葬禮需要三到七天。壹般東部地區的蒙古族都在同壹天舉行葬禮。葬禮上,死者長子擡著棺材的大頭,其余子孫擡著小頭,有的在靈車上,有的壹路擡著去墓地。到達墓地後,用吊索將棺材放入墓穴。安葬時,死者的後人和近親屬圍著墳轉三圈,用手抓土撒在墳前,然後大家壹起鏟土,把棺材埋了。老人去世,全村的年輕人壹般都會前來吊唁,參加葬禮。
自清代以來,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仍是土葬儀式。這壹時期,蒙古也有墓葬。安葬方式是選好墓地後挖個坑,中等以上的人還在坑裏砌磚或砌石。從郭爾羅斯發掘的古墓葬中可以看出,有的墓葬全是磚縫,窯洞裏有屍床。蒙古皇太子皇太極去世時的安葬方式很有講究。死者要用布帛將屍體緊緊包裹在棺中,放在宮中三七年,稱為停棺。期間用石塊堆砌房屋,藏棺,稱之為墓,並在墓旁設守墓戶居住。根據王公貴胄的口味,守墓戶數有規定,如王公十戶;郡王八戶;居倫公主和郡王壹樣;貝勒、貝子為六戶,和碩公主與貝勒、貝子同;有四戶:甄國公、傅國公;護國公助理級別以下的將官和沒有功勞的人,不允許有陵墓護衛;Golroth勛爵和他的助手都稱墓地為“衙門”。奴隸、牧民、路人誤入“衙門”,壹旦被抓,將受到嚴懲。蒙古人也有合葬和群葬的習慣。這種祖英被蒙古人稱為“厚德”。壹旦確認其宗族“德富”,百步之內不再埋葬其他族群。非正常死亡的人應該葬在另壹個吉祥的地方。喪葬中有如下壹些習俗:
(1)接通煤氣。壹個人快死的時候,用壹塊紅布包壹把米,然後把死去的人的最後壹口氣送到米櫃裏。
(2)出口含銀。死後要在死者口中放壹個銀色的東西/壹般放壹個銀紐扣。
(3)送過期大米,又稱“落米”。用飯碗打半碗水,放壹把米,送到村外十字路口倒掉。
(4)洗澡換衣服。死後應立即為死者沐浴更衣,否則屍體變硬後無法穿衣。洗完後換衣服和鞋子。男人死了要剃頭,女人死了要梳頭。死者穿的衣服壹般是兩套,死者棺材的鞋子都是布鞋。
(5)包好錫紙枕頭和名包。人死後,錫紙紙錢放在死者的枕頭裏,供其“死後享用”。女人死的時候會在胸前的扣子上掛壹個“名包”。“名包”是壹個由綠色布料制成並繡有花邊的小包。死者生前參加廟會時常用。名包含有“名包”的紙灰。
(6)用桃枝柳枝打棺。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後;用壹把桃枝柳條打棺材三下。口對口念叨:“活的靈魂出來,死的靈魂進去”。棺材做好之後,就可以下葬蓋棺了。當葬禮的靈柩離開村莊時,它應該從跪在地上的戴孝的孩子們的頭前經過。在臨終和葬禮上,壹個村莊的中老年婦女唱起了各種關於生命的歌曲。比如在我彌留之際唱安慰的話;入棺時,唱《人棺經》;出殯的前壹天晚上,出殯前,擡棺材到村裏,都要唱《散花》。其內容是在贊美世間生命的同時,安慰和緬懷逝者。葬禮後的晚上,擡棺材的年輕人要喝酒,猜拳,嬉笑打鬧,舉行傳統歌舞,激勵死者家屬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創業。出殯前要在村中心的路口掛壹串草鞋。年輕人看到這個信息,第二天就自動擡棺下葬了。現在不掛草鞋,送兩包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