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王耀節的相關節日

王耀節的相關節日

壯族的風俗習慣集中體現在各種節日活動中。幾乎每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再加上各聚居地特有的節日,壯族人的節日可謂此起彼伏。從內容上看,這些節日活動包括祝新年好運、慶祝農耕開始、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告慰牲畜或農田順利完成某壹階段的任務、慶祝豐收、紀念祖先等歷史傳統人物以及其他特定的好日子。節日到了,家家戶戶都會殺雞殺鴨,或煮豬羊,用糯米做成五色米、米花、年糕、湯圓或粽粑,讓全家人聚在壹起,壹起吃飯喝酒,甚至邀請客人走親訪友,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熱情的生活和創造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感情。與此相聯系,壯族的節日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祭祖前,要給祖先的墳墓、廟宇或“泰山”神靈燒香、祭掃,舞獅、舞龍、舞狗、舞貓、舞雞、舞春牛,過新年,在房屋、社稷、大樹、大巖石、大山上貼紅紙,或聚龍燈會,假裝古代事件,坐在歌廳裏唱歌,都是根據當地的實際習慣。例如,壹些壯族人在正月(也是在5月)和2月(也是在6月或10月的第六天)向“老人大廳”獻祭,這在小年期間很受歡迎。每年二月,“龍舟節”是所有分店的同壹個節日。“龍舟節”時,村裏兩戶或幾戶人家輪流承擔歷所需的雞、豬等祭品;在陣亡將士紀念日,不允許村外的人或騎馬或戴水桶的人通過村子的中心。人們習慣上認為每年“端午節”殺豬可以使人畜平安,五谷豐登。三月祭雷神,栽苗後祭“天工”。七月“拜祖”。八月,村民們向土地獻祭。12月《送祖宗》《竈王爺》。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正月初壹不準吹火,就不準參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壹腳踩竈,三腳踩地。妳不能帶著鋤頭或帽子進屋。龍山上不能爬樹,不能砍樹。如果有婚禮的家,孕婦是不允許見新娘的。家裏有孕婦時,在門上掛壹頂草帽,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春節:人生的黃金時期是壯族的新年。時間比漢族早壹個月。過去每年農歷十壹月三十,家家殺豬宰羊,祭祖,入村拜社,迎新年。在過去,也有壹個在八月壹日迎接新年的節日。宋代樂史《太平玉環記》記載:滕州風俗不知年代,僅以八月有日(即十月左右)為蠟,老少互賀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作為新年的節日,與漢族的春節不同,被稱為“俗而不知歲”。

壯族的春節雖然受到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都是根據農業生產的周期來確定的。自明代以來,大多數地區逐漸采用農歷節日。壯族人迎接新年的活動與漢族人大致相同。從正月初壹到十五,在第十五天,各家各戶都吃專門為祖先準備的母親粽子(特大號粽子),這意味著新年節日結束了。有些地區把過年的時間延長到月底,用白頭翁或艾草和糯米做成的小祭品(俗稱艾巴)就是新年慶祝的結束,有些節日推遲到2月初。因此,整個正月通常被視為春節慶祝期,稱為“慶正月”和“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的縮寫)是春節的同義詞。

春節從月初壹的淩晨開始,壹直持續到十五的元宵節,其中初壹到初五最為熱鬧。從初二開始,親戚們就開始互相通信拜年,帶的禮物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東西,持續了好幾天。主人家只收來客帶來的禮物的壹半,自己留壹半或者擺上年貨讓他們帶回去。初五之後,親朋好友之間拜年的拜訪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準備工作。元宵節,家家殺雞備肉,祭祖,祈求風調雨順,長命百歲,六畜興旺。春節結束了。

強家的新年祝福不只是遮遮掩掩,而是真誠的祝福。大年初壹,無論朋友、親戚、鄰居,都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回父母家拜年。祖父母和祖母非常高興看到他們的孫子親吻和擁抱。

除了和三月三壹樣的歌市,春節的傳統文化活動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比如舞獅、跳雞、跳春牛。獅子們的鑼鼓壹打,就搭起了壹個高臺,獅子們在十幾個方桌搭起的高臺上旋轉起來,自由自在地行走,引來陣陣掌聲。

除夕:“大年三十”叫“除夕”,是農歷新年的最後壹天。這是南寧壯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月初,我開始為新年做各種準備。除夕夜,壯族家庭貼春聯,放鞭炮,與家人團聚,歡樂團聚。家家殺雞鴨,蒸紅燒肉,粉瘦肉,做叉燒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正廳的祖宗牌位前搭起了祭祀臺。桌前掛著壹張精美的織錦或繡花的桌子,桌上放著大宗巴、年糕、爆米花和雞鴨魚肉,用來祭祖。同時在家裏的火坑裏燒壹根大硬木,第二天才熄滅,以示子孫長存,煙火延續。

晚飯前,各家各戶都要獻上豬肉、雞肉、酒、米等祭品,祭拜祖先的神靈。然後燒紙錢,放鞭炮。祭祀結束後,我們開始吃團圓飯。菜品豐富,大家開懷暢飲,以回報壹年的艱辛和天倫之樂,而且這頓飯的菜要留著,以示壹年有余。晚餐八道菜裏,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蹄和全雞。米飯需要煮很多,也就是“過年飯”,留到第二天吃,象征富貴。

家家都要老,人們都在等待子時的到來:姑娘們畫著花,繡著花,孩子希望燃放煙花,老人教著新歌...子時壹到,鞭炮齊鳴,昔日僻靜的山村頓時沸騰了。

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叫做“招牛精”(壯語叫“甌魂懷”),意思是牛精還散落在地裏,牛精又招回來了。新年伊始,牛又要為主人家努力了。“招牛精”開始,有人敲鑼打鼓,吹笛子,吹笛子,全村洋溢著歡樂的氣氛。莊家過年包粽子,但除夕從不吃粽子。

雲南壯族年節:雲南壯族的春節被稱為“吉祥節”,是壯族最隆重的第壹年節日。這個節日最有趣的是,小夥子要去河邊撿鵝卵石,姑娘要去搶新水。

吉祥節從正月初壹持續到正月十五,但準備活動從臘月開始。家家戶戶縫新衣服,做新鞋,擡年貨豬,準備年貨。過了臘月十五,所有農活都停了,忙著做年糕,做宗巴,做扁米花,做粑粑,理發洗澡,打掃衛生,都是為了豐衣足食。

年夜飯,不僅品種多,而且數量足,吃完之後,每頓飯都要有所剩,祝來年糧多菜多,盈余。年夜飯後,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壹家人圍坐在壁爐旁,徹夜不眠,有說有笑,開始守歲,直到金雞高唱,草木凝成。

這時,男青年紛紛跑到河邊燒香放鞭炮。他們手裏提著雞籠鵝籠,在河邊撿鵝卵石。家裏養幾個品種的家禽,都要撿幾個鵝卵石放在籠子裏。在回家的路上,我們要模仿家禽的聲音,直到我們把裝滿鵝卵石的籠子放在家禽生活的地方。祝來年家禽業興旺。

當小夥子們在撿鵝卵石的時候,姑娘們正爭先恐後地挑水桶,在井邊搶“新水”。誰先搶到“新水”,誰就最吉利,於是姑娘們壹個比壹個跑得快,生怕掉隊。扛著“新水”回家後,家裏每個人都要喝“新水”,祈求新的壹年辟邪,堅強。

年輕人撿起鵝卵石和淡水後,在家裏燃放12個特制的鞭炮,以示新年進門。十二個鞭炮象征著新年的十二個月。如果依次點燃的鞭炮全部爆炸,就意味著這個月是安全的。十二響鞭炮爆炸後,已是暮色蒼茫。這時,莊村裏鞭炮聲此起彼伏,壹派過年的氣氛。接下來的十天,人們沈浸在歌舞的海洋中。

宮跳節:在雲南省富寧、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等地,每年農歷四月慶祝宮跳節。節日時間因地而異,從4月3日到4月8日或11日,節日持續三天。

第壹天會舉行邀鼓儀式,由內公(寨主)、工頭(總經理)等人身著古裝,帶著正在準備祭典的村民,邀請那摩(最年長的首領)為祭典演奏銅鼓。那摩同意後,帶領大家來到埋鼓的地方,焚香念經,供奉宗教祭品。然後他從地下挖出銅鼓,把它們和祭品壹起綁在鼓架上。每個人都載歌載舞,反銅鼓被帶到恭平,壹個舉行節日和舞蹈的地方。

恭平被選在村子邊上的大壩上,大壩周圍有柵欄。相傳他們的祖先在壹次戰爭中被外族追殺,壹位英雄躲在金竹叢中,用壹招擊退了敵人。後來,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人們供奉了金竹,組成了宮廷舞蹈節,圍繞著金竹載歌載舞。

當節日的壹切準備就緒後,納摩會敲鼓三次,宣布節日開始。然後吹葫蘆笙,打銅鼓。人們圍著朱槿隨著音樂和鼓熱情地跳舞。時不時有人餓了,累了,就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壹塊肉,喝壹杯,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了兩天。第壹天晚上,人們會湧向那莫和那貢慶祝節日。第二天晚上,我去家家戶戶跳金竹舞,祝家家戶戶人畜興旺,豐收。年輕人玩各種鳥獸讓大家追。這個有趣的遊戲讓節日之夜的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節日的最後壹天俗稱“三朝”。到了中午,內公組織村裏所有的住戶到附近的壹座山上宰殺雞犬,祭祀祖先,感謝他們的恩情,祈求他們的保佑。祭祀結束後,將舉行“送鼓”儀式。鑼、鑼頭和七個Papi(節日主持人)帶領人們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Namo的家。這時,節日結束了。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宮廷舞蹈節已經成為娛樂和物質交流的盛會,節日的內容也更加豐富。附近的壯族、苗族、瑤族和漢族也來參加物質交換和娛樂活動來慶祝節日。

拜亞節:每年四月,廣西鎮寧、索烏壹帶的壯族人民,會宰殺壹頭牛、壹頭豬、兩只雞、四十八條魚,到拜亞山向壯族婦女拜亞祭酒。那壹天,男女老少都到場了,禮儀非常隆重。根據傳說,拜亞是壹個壯族村莊的首領。她帶領壯族人民與官兵作戰,失敗後被殺。他們把她葬在了壹座高山的山頂上,並稱之為拜亞山。每年,在拜亞去世的那壹天,壯族人民都要殺牛殺豬來祭奠她。這種壹年壹度的紀念活動從未停止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個節日——拜亞節。

愛猴節:廣西靖西縣徐悅鄉槐寒村祭祀農民的民間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那時,每家每戶都會派人帶著南瓜、李子、芭蕉、煮熟的玉米棒子等水果和食物,或放在山裏,或放在農場裏,然後躲在石頭角落裏,直到壹群群猴子聚集在壹起,看著它們吃,嚼,然後人們就會悄悄地離開。傳說這壹習俗與農高智反抗宋朝有關。有壹次,農高智的部隊被困在山上,他們靠挖草根和剝樹皮充饑。五月初五的壹天早上,數萬只猴子突然抱著巨型南瓜從懸崖上掉了下來,叛軍得救了。因此,人們設立節日來獎勵。

雞日:“雞日”是壯語的音譯,意為小公雞。這是兒童節,是廣西德保、靖西、那坡三縣壯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過年前幾天,奶奶家會給孫子送來壹只兩斤重的公雞和壹筐糯米。節日當天,父母壹大早就為孩子煮“雞”,蒸五色糯米飯。中午,孩子們邀請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回家,爬上小亭子開派對或者去野外野餐。晚飯後,孩子們拿出自己的水果,壹起吃。他們玩到太陽下山才回家。

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按照舊習俗,男人滿十二歲就有結拜兄弟的權利。屆時,如果有兩位密友,將邀請老人主持宣誓儀式。雙方會互報年齡,喝生雞血,報祖宗,向天發誓。儀式結束後,他們成了好兄弟

六郎節:也稱為六月節、氣浪節或除夕。壯族傳統民間節日。它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殺雞殺鴨,做五色糯米飯來祭祖。相傳,農高智沖破敵人的重圍後,六月過的地方就在六月慶祝,七月過的地方就在七月慶祝。宋朝皇帝非常嫉妒農高智,禁止人們紀念他。壯族人於是把六月節叫做六郎節。七月節被稱為氣浪節,以愛國之星的名義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元宵節:廣西西部壯族的傳統節日。它在每年的六月六日舉行。這壹天,除了做雞鴨,還有蒸餅、蒸粉,晚上到地裏點裸燈,不會通宵滅蟲。

莫那節:廣西大新縣夏磊的壹個節日,是壯族人民祭祀森林之神“遮射”和神農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底舉行。屆時將集體宰殺壹頭豬,每戶壹人帶半斤米酒、蔬菜、香燭祭拜,祈求沈林、神農保佑莊稼豐收。

嘗年節:六月初六是土地神的生日,為了村子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要給土地神獻祭肉。這是壹個晴天,如果天氣晴朗,這是壹個好年景的標誌;人們還把衣服暴露在陽光下,以防止蛀蟲和發黴。農民們還將6月6日定為品嘗新米的節日,他們將在這壹天獻祭並準備香燭來崇拜天祖,祈求壹個好年景,稱天祖為天頭鴨公。田野裏到處都插上了紙旗來驅趕害蟲。

“紅米節”:每年農歷6月1日、6月24日、7月1日,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壯族同胞都會慶祝“紅米節”。

紅米節的“紅米”是用壹種叫紅米葉的植物染出來的。在節日的第壹天,紅米的葉子被洗凈,在鍋裏加水煮沸,制成暗紅色的汁液,殘渣被去除。將泡好的糯米浸泡在汁中三四個小時後,控幹,用蒸籠蒸,制成紅米。紅米顏色鮮艷誘人,裝在碗裏,就像壹朵剛放出來的紅玫瑰。清香爽口,和白糖或者紅糖壹起吃都很好吃。後來,紅米逐漸變成了紅、黃、紫、黑、白等“有色米”。這些彩色食品都是由紅米葉、楊咪咪花、紫藤、稻稈等植物的果肉制成,對人體沒有任何副作用。

壯族的紅米節通常持續2-3天。節日期間,鄉村和村莊充滿了歡樂,香醇的酒和笑聲。老人和女人是親戚朋友,互相拜訪;男人壹起上山玩,或者打籃球下棋;穿著節日服裝的女孩們聚集到男孩們身邊唱民歌。小夥子也打扮了壹下,過來和姑娘們壹起唱歌。互相唱歌,征得雙方父母同意,擇日結婚。

蓄水節:廣西靖西、德保兩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會把儲水罐洗幹凈,然後去泉水、小溪或者河邊接淡水灌滿。人們把這壹天撿來的水稱為“神仙水”,用來給老人熬長壽酒,給孩子熬長壽粥,腌制白菜和水果,還可以用來染布、釀酒、制醋和治病。

傳統民間節日之壹的年節。每年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時舉行。壹般都是獨門獨戶,邀請鄰居親戚壹起住。在品嘗新年的那壹天,每家每戶都煮大新米飯和豐富的菜肴。壹大早,婦女們就去地裏為神龕割下綠色的稻葉,獻上準備好的食物和水果,點上香,點燃油燈。萬事俱備,就把狗叫到神社,舀壹勺新米,每菜給壹點。為了感謝他的貢獻,讓他在這壹天先吃飯作為獎勵。

祭祖節:農歷七月十四是壯族的祭祀節日。相傳古代的中秋節在7月15日慶祝,雲南文山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了災難,有人提前慶祝節日,然後逃離;其他人逃離去彌補假期。因此,在7月14日和16日慶祝節日成了壹種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祀祖先和鬼魂。相傳7月14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去世的日子,所以人們世世代代都在這壹天祭奠遠祖。還說非正常死亡的人的鬼魂無家可歸,變成野鬼,四處遊蕩。為了避免它的危害,人們同時崇拜祖先和鬼魂。它的做法是殺雞鴨,蒸餅做包子,用彩紙剪成四季的衣服、鞋襪。家族祭祀結束後,晚上到河邊野祭,焚香點燭,燒紙衣,讓骨灰隨水漂流。此外,在這壹天,所有已婚婦女都會回父母家探親和祭祀,但必須在假期後回去,當晚不能待在父母家。

廣西西部壯族農民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舉行。屆時,豬肉和大米將作為供品提供給村外的田野,表示苗神可以享用。然後路禁就開始了,以免驚動苗神。與此同時,全村人聚集在壹起,喝酒唱農家歌,祝願豐收。

  • 上一篇:蘇杭哪裏最好玩?
  • 下一篇:蛋白質中的分離方法有哪些?它們在蛋白質中的性質或特征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