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類似。阿昌語稱之為“排樂翁”,由葫蘆和金竹制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輔管分別長33厘米和17厘米。兩根輔管靠近主管的壹側,留有壹根竹子,用細細的竹枝與主管綁在壹起。
在西盟佤族,葫蘆絲被稱為“百紅料”。三根竹筒插在葫蘆底部,用蠟封好。上端和竹吹管只有兩厘米長。特別獨特的是主管前端底部有七個音孔和兩個氣孔。指揮演奏旋律,兩個輔助管發出連續的純五度音程的聲音伴隨旋律。如果不需要連續音或者需要單個連續音,可以阻塞輔助管。
與我們熟悉的竹笛不同,葫蘆絲的音域不能達到三個八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是壹個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柔和細膩,醇厚質樸,柔美迷人,表現力極強,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臺,都能聽到它優美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演奏民間曲調,如民歌、小調等,最適合演奏旋律性、抒情性的音樂,其中《月光下的斑竹》、《情深》等成為其代表性經典。葫蘆絲在傣族、阿昌族等民族中最受歡迎,是壹種娛樂樂器。節日裏,無論是在河裏劃龍舟,還是在河邊放“高盛”,抑或是在廣場上“奔忙”,抑或是在竹樓裏飲酒,都能聽到它優美的聲音。青年男女表達感情或人們走在路上,在田裏勞作,他們經常演奏葫蘆絲,這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葫蘆絲簡介如下:(圖片來自蕭宏音樂教育網)
二、葫蘆絲的彈奏姿勢
1,葫蘆絲的演奏姿勢,分站姿勢,坐姿:
①站姿。要求是: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微微分開,雙腿直立,身體重心放在兩腿之間(必要時可左右移動)。保持上半身挺直,但不要僵硬。頭直起,胸自然挺起。向前看。肩膀放松且平衡。肘部自然下垂,手臂不要夾住身體。與腰部保持壹定距離(10厘米左右),位於身體前方中線處。儀器與身體成45到50度角。
②坐姿。上半身要求和站姿壹樣。壹般妳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壹,雙腳分開著地,壹只腳在前,壹只腳在後,但不能蹺二郎腿或兩腿交叉。坐姿要合適,避免影響呼吸肌的充分運動。
2.關於手型:
雙手握住葫蘆絲,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手腕伸直,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式。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用第壹指腹分別開合第壹、第二、第三音孔,(底孔為孔),拇指支撐在主管下方(第三、第四音孔之間)。第四、第五、第六音孔用左手第三指、中指、食指用第壹指腹開合,第七音孔用拇指開合。左右手的小指分別負責開啟和關閉兩側輔管的音孔。正確的手型應該是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自然適度向內彎曲。如果手指太彎或太直,手指的肌肉和手掌會緊張,影響動作的靈活性和持久性。開音孔時,手指不能擡得太高或太低,壹般兩指高。太高影響演奏速度,太低影響音高和音量。關閉音孔時,用指尖按壓,直至嚴密不漏。如果按的太緊,會造成雙手過度緊張。
3.關於口型:
上下嘴唇自然閉合,嘴唇中央含住“吹嘴”,適當收縮嘴唇和兩側嘴角的肌肉。玩的時候註意不要鼓起臉頰,否則會妨礙肌肉控制。
三、葫蘆絲的曲調和指法:
葫蘆絲的調音是以第三孔演奏的音樂的音高為準的。由於其樂器結構本身的限制,有以下幾種音調:
1.第三個孔是“do”,即鼓音為“5”
c大調手指表(鼓音5)
低音5
低音6
低音7
1
2
三
四
五
六
第七洞
●
●
●
●
●
●
●
●
零
第六洞
●
●
●
●
●
●
⊙
零
零
第五洞
●
●
●
●
●
零
零
零
零
第四洞
●
●
●
●
零
零
零
零
零
第三洞
●
●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第二洞
●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第壹洞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說明:●表示“關閉”○表示“打開”⊙表示“半孔”
2.第三個孔是“fa”,即鼓音是“1”
F大調手指表(桶音為1)
1
2
三
四
五
六
七
高音1
高音2
第七洞
●
●
●
●
●
●
●
●
零
第六洞
●
●
●
●
●
●
零
零
零
第五洞
●
●
●
●
●
零
●
零
零
第四洞
●
●
●
●
零
零
●
零
零
第三洞
●
●
●
零
零
零
●
零
零
第二洞
●
●
零
零
零
零
●
零
零
第壹洞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說明:●表示“關閉”○表示“打開”⊙表示“半孔”
3.第三個孔是“所以”,也就是鼓音是“2”
g大調手指表(桶音2)
2
三
四
五
六
七
高音1
高音2
高音3
第七洞
●
●
●
●
●
●
●
●
零
第六洞
●
●
●
●
●
●
零
零
零
第五洞
●
●
●
●
●
零
●
零
零
第四洞
●
●
●
●
零
零
●
零
零
第三洞
●
●
●
零
零
零
●
零
零
第二洞
●
●
⊙
零
零
零
●
零
零
第壹洞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說明:●表示“關閉”○表示“打開”⊙表示“半孔”
4.第三個孔是“拉”,也就是鼓音是“3”
a大調手指表(鼓音3)
三
四
五
六
七
高音1
高音2
高音3
升調4
第七洞
●
●
●
●
●
●
●
●
零
第六洞
●
●
●
●
●
●
⊙
零
零
第五洞
●
●
●
●
●
⊙
零
零
零
第四洞
●
●
●
●
零
零
零
零
零
第三洞
●
●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第二洞
●
●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第壹洞
●
⊙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零
說明:●表示“關閉”○表示“打開”⊙表示“半孔”
四、葫蘆絲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壹般可分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混合呼吸)三種。目前公認最科學的方法是混合呼吸法。它的優越性在於整個呼吸肌肉群的協調動作,形成壹個整體的動作,所以氣息的吸入量大,氣息深,呼氣時容易控制。
現將混合呼吸法介紹如下:所謂呼吸,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方面。吸氣時,放松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通過鼻子和嘴巴吸氣,註意不要擡肩,帶出任何聲音。混合呼吸把氣體吸入小腹,在胸腹之間,進入胸腔。擡肩會阻止氣息下沈,儲存在胸中,稱為胸式呼吸。為了避免。
吸入盡可能多的氣體,擴張肺部,自然擴張胸腹腔中下部,使橫膈膜下降。呼吸之後,氣息下沈。此時腹部和腰部充滿氣息,而胸部感覺更放松。正確的儲氣位置應該是胸腹腔下部。因此,吸氣時,腹部不僅可以向內收縮,還可以向外微微隆起,腰部也向四周擴張。
吸氣法的練習非常重要。最常用的管樂是氣。如果氣用得不對,不僅發揮不出來,還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下面介紹幾種方法:首先把胸腹部的氣息全部吹出,然後在非常放松的狀態下吸氣。如果此時有冷氣進入胸腹腔的感覺,說明吸氣方式和儲氣位置基本正確。其次,妳也可以在聞到花香和劇烈運動(如長跑、登山)後體驗妳的深吸氣。演奏時的吸氣需要在短時間內吸入大量的空氣,所以壹般是通過嘴和鼻子同時吸氣來放松喉頭。
呼氣時,要求腹肌、腰肌、橫膈膜始終處於控制狀態(即保持壹定的緊張度),使氣息有控制地均勻呼出。隨著氣息的呼出,腹肌、腰肌等相關肌肉群逐漸收縮,橫膈膜也隨之復位。這裏特別要強調的是,呼氣時,壹定不要馬上收腹(要稍微向外“頂”壹下)。因為立即的腹部收縮會造成腹部向內擠壓,迫使原本降低的橫膈膜提前復位,從而將氣息擠壓到胸部,增加胸部負擔。這樣不僅不利於控制呼氣的速度,時間長了還會影響施術者的健康。呼氣吹出壹半左右,腹部自然吸氣,所以呼氣過程比較正確。不要等到妳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才抽煙。
總之,演奏中的呼氣要始終在壹定壓力的推動下均勻地發出。氣息要平穩,不能忽強忽弱。要達到這個要求,就要反復練習。可以通過吹奏長音來練習,也可以通過向手背呼氣來練習。通過練習,學習者會感受到呼吸的速度、壓力和穩定性,從而增強自覺控制呼吸的能力。說明兩點:長度、力度等具體情況,靈活把握吸氣量。
演奏中有“快吹”和“慢吹”。氣壓高,空氣速度快。慢吹就是慢慢呼出。壹般情況下,彈低音時用快吹法,彈中高音時用慢吹法。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對吹奏葫蘆絲等管樂器至關重要,必須引起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第五,葫蘆絲的演奏技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葫蘆絲比竹笛、嗩吶等民族管樂器簡單,沒有那麽多復雜的技法,這也是由於其結構本身的局限性,但其甜美的音色似乎很有表現力。葫蘆絲演奏中常用的技法如下:
1.發音。嘔吐是葫蘆絲演奏中的壹個重要技巧。嘔吐可分為三種類型:單次嘔吐、雙吐嘔吐和三次嘔吐。
1單次嘔吐。用舌尖托住前半腭(即“吐”字發音前的狀態)切斷氣流,然後快速放開舌頭,氣息就吹出來了。通過壹頂壹放的連續動作,氣流間歇進入吹口,從而獲得間歇演奏的單吐效果,完成單吐的過程。單吐壹般在音符上方標壹個“t”。根據音樂表演的需要,單次嘔吐可分為間歇性嘔吐和持續性嘔吐兩種。
②雙吐。雙吐是壹種用於完成連續快速分離的技術。首先用舌尖托住前腭,然後放開,發出“吐”字。總之“吐”字發出後,馬上加上“苦”字,把“吐苦”字連起來,這就是雙吐。雙吐的標誌是“TK”。
③三吐。其實“三吐”是單吐和雙吐在壹定節奏模式下的綜合運用,符號是“TTK”或“TKT”,即“吐苦水”或“吐苦水”。
2.遺產。遺留是壹種常見的技術。適合抒情的短語或段落。用符號“⌒”表示(連音)。連奏中除了第壹個音,其他音都不需要吐槽。彈奏連奏時應強調連貫性和流暢性。
3.滑溜溜的聲音。滑音技術在葫蘆絲演奏中被廣泛運用,其效果流暢華麗。拖鞋技術的應用可以模擬人聲和弦樂器上的擦除效果。滑行有三種:上滑、下滑和復合滑行。
4.振動聲。顫音技術的運用可以獲得類似歌唱的“聲波”效果,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是人們揭示內心活動、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方式之壹。顫音有兩種:氣顫音和指顫音。
5.顫音。顫音是由兩個不同音高的音調快速交替出現組成的。具體要求是在原音發出後立即快速均勻地開閉其上第二或第三個音的音孔,符號為“tr”或“TR ~ ~ ~ ~”
6.重疊打字。兩種表演的手法和效果都差不多,關於它們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說法。就在某個音出現之前,播放壹個短暫的三度音,重疊音用符號“有”,打擊音用符號“易”。
除了上面提到的常用手法,還有“倚音”等等,這裏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