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藏文:?)指中國藏族的傳統歷法。
早期藏歷: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0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根據滿月和短月計算日、月、年。
數百年後,永中天主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能夠準確計算冬季至日的回歸時間,並以此作為壹年的開始,形成了節日和各種儀式。現代藏族的很多習俗和生活方式也是從古代的象雄時代流傳下來的。
公元7世紀開始的吐蕃時期,文成和金城兩位公主入藏結婚結盟,帶來了大陸的歷法。《民主林歷書》是11世紀出版的,1206年的《西藏歷書》被稱為《薩迦歷書》。
藏歷後期:始於1027的時輪歷,在西藏流行了1000多年,來源於時輪經典中的天文知識。與大陸農歷60年歷大致相同,如2016年沈冰年的歷法稱為火猴年;
但時間圓歷的陰歷以滿月為15,初壹可能與大陸陰歷同壹天或不同壹天,閏月的設定也不同。在有閏月的壹年中,兩個第壹天的差別是壹個月或壹個月加壹天。現存史書證明的藏歷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歷的編纂已經完善。
擴展數據:
藏歷年是根據藏歷演算的,每年都不壹樣。壹般比農歷晚壹天到壹個月之間。
藏歷年前後,從小昭寺門前到崇賽康市場,都可以看到藏歷年會出現的各種物品。拉薩是農業區,節日的細節必然是對土地的尊重。
從藏歷65438+2月開始,幾乎家家戶戶都用水盆浸泡青稞種子,慢慢長成青苗。到了藏歷的第壹天,油綠色的幼苗大約有壹兩英寸高,放在佛寺前,期待來年豐收。西藏小商品市場有很多專營青苗的攤位,但鍋已經換成了耕土。
藏歷年,家家戶戶都不會缺少葛西——用酥油和白面煎壹種供品。“苦果”的名字像壹個耳朵,“夏娜”是壹個條形,“布魯”是壹個圓盤形和壹個大麻花形。
歷年藏貨最常見、最具地域特色的是“竹元素馬岐”,也叫“馬岐”,是壹種木制的藏糧桶。在過去的幾年裏,在西藏,婦女會手持馬岐站在門口迎接客人。
車馬的形狀很像漢代的壹個古鬥,外面繪有各種吉祥圖案,內裝糍粑、炒麥、人參果混合酥油,用青稞穗、雞冠花、酥油做成的五彩花板,藏語稱為“子濯”;
還要準備壹個彩色黃油雕塑——模壓羊頭(魯國)。目前崇賽康市場上最常見的是石膏材質,與時俱進。
藏歷年拜訪當地人家時,要用右手將切瑪裏的青稞或粑粑拋向天空三次,壹邊拋壹邊說吉祥話:紮吉德勒彭松措...
藏歷年前來自各區的朝聖者聚集在拉薩,他們的藏族服飾可以告訴他們來自哪裏。
在大昭寺前,總能遇到壹路來的香客,身長、頭型都壹樣。大部分都是壹個村的人壹起走的。他們興高采烈地風塵仆仆,額頭中間結著厚厚的繭,在廣場上壹字排開,僧侶或親友給大家送哈達。
拉薩人依然會懷著敬畏之心堅守傳統,三十日驅鬼必不可少。
飯後,大家做了壹個餅,依次放在眼睛上、額頭上、裙子上、腰上、腿上,搓壹搓,滾壹滾,最後對著餅吹壹口氣,寓意驅除厄運,帶走疾病。這些糍粑球最後被裝在壹個容器裏,裏面有麥稭做成的十字形燒焦的牛糞,是“驅魔”儀式的主要組成部分。
主持人把麥稈綁在棍子頂端,做了壹個稻草把手,天黑時點燃。他在屋子裏走來走去,說“出來吧,出來吧”,然後全家人護送“鬼”上路。走出家門,把吸管柄和裝有糍粑球的容器扔進十字路口的火裏,讓所有的黴運都燒掉。
之所以選擇村裏的十字路口,是因為“鬼”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按照藏族傳統,回家的路上不能回頭,不然會引著剛送回家的鬼。
這天晚上,很多路口都能看到壹堆煙,尤其是巴朗街周邊。藏歷初壹、十五拉薩雖有重要節日,但要煨香轉經;
藏區有很多節日,感覺拉薩每三天就在過節。但藏歷年的莊重和氣氛還是不壹樣的,也像內地的春節。30日,街頭靜悄悄,但家家戶戶熱火朝天。
在藏歷的第壹天,人們通常去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朝拜和祈禱。天壹亮,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就已經排滿了手持酥油和哈達的人群,見多識廣的管理人員總能從人群中分辨出遊客是誰:妳,買票。
這壹天,羅布林卡是免費的,但是本地人很少。因為在藏族的傳統中,初壹除了朝覲之外,並不是出去聚會,互相拜訪。親戚朋友從初二開始互相拜年,持續三到五天。
第二天壹大早,是人們回老家的日子。在這壹天,許多人要趕回他們出生的村子,在那裏燉桑葚,祈禱,全村人會聚在壹起喝酒,在鍋田裏跳來跳去。藏歷年的狂歡,只有在鄉村才能真正還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藏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