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蝴蝶,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將其與飛蛾相提並論。的確,它們關系密切,屬於鱗翅目昆蟲的兩大類。都是完全變態的昆蟲,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和蛹不吃、不喝、不動,外觀上處於靜止狀態。我們暫且來看看蛾類和蝴蝶的幼蟲和成蟲。
又愛又恨的毛毛蟲七彩蝴蝶和飛蛾壹樣,都是由令人生畏的毛毛蟲變成的。我們壹般把鱗翅目昆蟲的幼蟲稱為毛蟲。它們的身體柔軟,有各種斑點和圖案,圓柱形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段。像成年人壹樣,毛蟲有三對分節的胸足。而毛蟲為了支撐肥胖的身體,腹部往往有肉質的不分節突起,形成4對腹腳和1對尾腳。
毛毛蟲吃得多,長得快,壹生體重增加200-300倍。然而,它們的體表有壹層幾丁質外骨骼,不能無限擴張。所以隨著身體的成長,毛毛蟲就像被唐僧念經壹樣難受。由於自然選擇,毛毛蟲進化出了蛻皮的能力。它們每生長壹段時間就會蛻皮壹次,那時它們的身體真的被外骨骼壓垮了。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毛毛蟲壹生要蛻皮五次。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很難區分毛毛蟲是蝴蝶幼蟲還是蛾子幼蟲。專業人士主要從趾鉤的數量、長度和排列,瓣的排列,毛羽和腹部的數量來區分。
雖然區分蝴蝶的幼蟲和飛蛾並不容易,但我們知道最討厭的毛毛蟲壹定是飛蛾的幼蟲——它們有著令人不寒而栗的毒毛。雖然不是所有的蛾幼蟲都有毒,但有毒的毛蟲幾乎都是蛾幼蟲。
比如枯葉蛾的幼蟲身上長滿了厚厚的毛,有的很亮很醒目,有的像樹皮壹樣黑。馬尾松毛蟲是壹種死去的葉蛾的幼蟲。它的背上覆蓋著長短不壹的白色、黑色或棕色毒毛,成簇排列。如果不小心被馬尾松毛蟲的毒毛蟄到,皮膚會發癢、紅腫、疼痛,甚至引起炎癥。此外,Hydrid科的幼蟲,如活辣椒、辣根、刺毛蟲等,都是令人生畏的毒毛毛蟲,身上密密麻麻布滿刺和毒毛,故名Hydrid。
毛毛蟲的“毛”是體壁突起的衍生物,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剛毛。與毒腺細胞相連的剛毛是困擾我們的壹種毒發。毛毛蟲是許多鳥類和爬行動物夢寐以求的美味食物,但它們既不會飛也跑不快。幸運的是,大自然給了它們有毒的毛發來自衛,這樣它們就可以用它們來偽裝自己或者警告天敵。
有人覺得鳳蝶幼蟲可愛迷人。它們又大又圓又多肉。雖然沒有馬尾松毛蟲和辣木那樣的毒毛來保護自己,但它們有壹個獨特的秘密武器——臭腺。這種臭腺壹般在頭部收縮,從外面根本看不出來。當它們受到驚嚇,感到危險時,幼蟲會將自己的體液灌入臭腺,頭部會像變魔術壹樣伸出橙色或檸檬黃的“丫”形臭腺,制造出毒蛇吐信的效果,以此來迷惑和威脅天敵,同時發出難聞的氣味來警告天敵,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最著名的毛毛蟲是“蠶寶寶”。陜西歷史博物館裏有壹件罕見的漢代文物叫鎏金銅蠶。它和真蠶寶寶壹樣大,體長只有5.6厘米,但它昂首挺胸,絹絲栩栩如生,惹人喜愛,令人驚嘆。
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的人們就開始種桑養蠶收繭制絲了。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撰寫了《蠶賦》,可以說是中國古人對蠶桑生產技術科學認識的壹個裏程碑。荀子在《蠶賦》中稱贊蠶“屢化為神,為天下作貢獻,是千古傳誦之文。禮樂成功,貴人分分,老少分分,留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蠶被賦予了孕育、富貴等美好的寓意。到了漢代,中國的養蠶和繅絲業達到了頂峰。
說到蠶,人們往往會想起壹句著名的詩——“春蠶到死也要織”。幼蠶飽食桑葉,蛻皮四次,當它們變成成熟的蠶時,它們吐絲結繭——用壹根長約2公裏的絲編織壹個漂亮的蛋形繭——並躺在裏面。李商隱是詩人,不是昆蟲學家。他不知道,當蠶吐出所有的絲時,它其實並沒有死。它只是經過壹生的幼蟲階段,“繭本身”變成蠶蛹,最後“破繭而出”,羽化成蠶蛾。
鑒別破繭蝶蛾的三種方法。雖然蝴蝶和蛾子的成蟲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虹吸式口器、三對分節足、兩對膜狀翅膀、身體和翅膀上密布鱗片,但區分蝴蝶和蛾子的成蟲和幼蟲要容易得多。
飛蛾和蝴蝶在外貌上的區別,首先是鱗片和絨毛組成的條紋不同。每種飛蛾和蝴蝶都有自己獨特的標記。但大多數蝴蝶比蛾子亮,翅膀和軀幹表面的毛要少很多。
其次是體型的差異。通常情況下,飛蛾的肚子又短又胖,而蝴蝶則很苗條。蝴蝶和飛蛾的主要形態差異在於觸角:蝴蝶是桿狀觸角,基部的每個節像桿壹樣細長,末端的幾個節逐漸擴大,整體形狀像棒球棒;但蛾類的觸角是多樣的,以羽狀為主,也有絲狀和梳狀的觸角,如蠶蛾、鳳蛾、桑蛾等。
從生活習性來看,蝴蝶只在白天忙碌。“綠穿紅美天,壹生春住。”讀過徐夤的這首詩,妳壹定知道他吟誦的是蝴蝶而不是飛蛾。“斜拉玉簪燈影,摘紅焰救飛蛾。”“燈是藍的藍的,飛蛾在跳舞。”胡璋和李賀的這些詩生動地表明,飛蛾喜歡夜間活動。
唐朝末年,著名詩人戚跡在壹首名為《燈》的詩中寫道:“幽光悲空草堂,窗中飛蛾不能恨。”可見,夜間飛行的飛蛾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常常把燈光和火焰誤認為月光而飛向它,這就是“飛蛾撲火”。
飛蛾撲火不是因為對光的盲目熱情,而是因為它們在夜晚依靠月光和星光導航。因為天體比較遠,所以入射光是平行光。飛蛾只要與光照射的方向成固定角度飛行,就可以直線飛行,以最短的路線飛到目的地,從而節省能量。但有了燈,燈發出的光不是平行的而是發散的,但飛蛾還是跟著本能沿著光的同壹個角度飛,結果它們的飛行軌跡就變成了“黃金螺旋”,最終發生了“飛蛾撲火”的悲劇。
白天飛幾只飛蛾或許就能避免這樣的悲劇。比如以美麗著稱的晚霞蛾,就是壹種白天飛的蛾。由於晚霞蛾翅膀上的顏色和圖案像蝴蝶壹樣艷麗,而且喜歡在白天活動,德魯·德魯裏在1773中將它們誤認為蝴蝶,歸類為鳳蝶。此外,長嘴蛾也像蝴蝶壹樣在白天活動,其中壹些與蝴蝶相似。
相似的特性,所以也叫蜂鳥蝶蛾。春天,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五顏六色的蝴蝶狂舞,許多螞蟻蠶(幼蠶)在新鮮的桑葉上孵化。黑褐色的螞蟻蠶以桑葉為食,迅速長成藍白色的蠶。南宋詩人辛棄疾在《江林仙即興曲》、《漢南》中寫下“花飛蝶亂,桑葉嫩,野蠶生”的時候,他不知道蝴蝶是否下意識地與蠶聯系在壹起。
然而,我們現在知道,蝴蝶和蠶確實是近親,盡管它們似乎沒有任何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