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此段]裂谷介紹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就像壹個巨大的傷疤。當飛越浩瀚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從窗口向下望去,地面上出現了壹個巨大的“刀痕”,頓時讓人感到驚艷和神奇。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又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土溝”。
因為這個裂谷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東非的範圍,延伸到了死海,所以有人稱之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
地球表面最大的裂谷的壹部分。它從約旦向南延伸,穿過非洲,止於莫桑比克。總長度為6400公裏(4000英裏),平均寬度為48-64公裏(30-40英裏)。北部有約旦河、死海和亞喀巴灣。沿著紅海向南流入埃塞俄比亞的達納吉爾窪地,接著是肯尼亞的魯道夫湖(現稱圖爾卡納湖)、奈瓦沙湖和馬加迪湖。坦桑尼亞東部邊緣的壹段因為侵蝕不明顯。經過東非大裂谷,它通過夏爾谷到達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海岸。西部的分叉裂谷從尼亞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穿過魯克瓦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的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很深,像峽灣。裂谷附近的高原壹般朝著裂谷向上傾斜,有些湖泊遠低於海平面。到谷底的平均落差為600-900米(2000-3000英尺),有些地段超過2700米(9000英尺)。推測裂谷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部分地區同時伴有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從而形成了乞力馬紮羅山(5895米[19340英尺])和肯尼亞山(5199米[17058英尺])等山峰。
這個長度相當於65438+地球周長的0/6的大裂谷,雄偉壯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地球表皮上的壹個大傷疤”,古往今來,它讓許多人著迷。
[編輯此段]裂谷分支
這個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從南部的贊比西河河口開始,穿過Shire Valley到達馬拉維湖(尼亞薩湖)的北部,然後分成兩個分支:
東支裂谷帶:它是主裂谷,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穿過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中部,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進入紅海,再從紅海向西北延伸至約旦河谷,全長近6000公裏。這裏的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裏,谷底多為平地。裂谷兩邊都是陡峭的懸崖,谷底和懸崖頂的高度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壹系列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相對較小,全長1700多公裏。東非大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有許多火山,如乞力馬紮羅山、肯尼亞山和尼拉貢戈,谷底約有30個串珠狀湖泊。這些湖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km,東西寬40km至80km,是世界上最長的湖泊,平均水深1130m,是僅次於北亞貝加爾湖的世界第二深的湖泊。
[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654.38+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形成了這個巨大的沈降帶。根據板塊構造理論,這裏是陸塊分離的地方,也就是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和強烈流動的地帶。在上升流的作用下,東非的地殼上升形成高原,兩側相反方向的上升流分散,使地殼的脆弱部分開裂凹陷,成為裂谷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 cm ~ 4 cm,至今仍在持續,裂谷帶還在向兩側擴展。因為這裏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區,火山和地震比較多。
東非大裂谷是貫穿東非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陷帶,被譽為地球的傷疤。據說,由於大約3000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的地層發生了斷裂。地質學家預測,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著裂谷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編輯此段]人類的起源
東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據地質學家調查研究,約3000萬年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大陸與阿拉伯古陸塊漂移分離,形成了裂谷。當時這個地區的地殼處於大運動時期,整個地區都在隆起,地殼下的地幔物質上升並發生了分叉,產生了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下,地殼斷裂,形成了裂谷。由於不斷的隆升運動,地殼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巖不斷湧出,逐漸形成高大的熔巖高原。高原上的火山變成了無數的山峰,斷層的沈降區變成了東非大裂谷的谷底。
根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東非大裂谷存在多座活火山,隆起現象仍在向兩翼擴展。雖然速度非常緩慢,在過去的200萬年中平均每年擴張速度只有2到4厘米,但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在未來的某壹天,東非大裂谷最終會將其東部陸地與非洲大陸分離,從而創造出新的海洋和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谷也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壹。20世紀50年代末,在東非大裂谷東支西側的坦桑尼亞北部奧杜韋谷發現了壹個史前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存在年代為200萬年前,這塊頭骨化石被命名為“東非戰士”。1972年,在裂谷北部的圖爾卡納湖岸邊發掘出壹個290萬年前的頭骨。它的犧牲與現代人非常相似,被認為是完成了從猿到人轉變的典型“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處的裂谷中發現了距今350萬年的“能人”遺骸,並在硬化的火山灰層中發現了22米長的“能人”足跡。這說明早在350萬年前,裂谷就有可以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谷的這壹系列考古發現,證明了曾經被西方殖民者描述為“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其實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壹,是壹片擁有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編輯此段]風景
裂谷湖
裂谷底部是壹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像壹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山谷中。中間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和其他動物的棲息地,也是肯尼亞重要的旅遊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納瓦沙湖是裂谷最高的湖泊,海拔1.900米。南部的馬加迪湖出產天然堿,天然堿是肯尼亞重要的礦產資源。北部的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的發祥地之壹,在這裏發現了26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東非大裂谷也是壹個巨大的天然牲畜池塘,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裏,大大小小約有30個,如阿貝湖、薩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維多利亞湖(位於東西裂谷帶之間的高原上)、焦加湖等。前者是非洲最大的湖,湖水很淺。馬拉維湖(最大寬度的7倍,深706米,是世界第四深的湖)和坦噶尼喀湖(最大寬度的10.3倍,深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的湖)。這些湖泊呈長條形鋪展開來,沿著裂谷的宮殿串珠,成為東非高原上的壹大美景。
這些裂谷帶的湖泊碧藍、遼闊、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景點,而且水資源豐富,湖邊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貍、火烈鳥和禿鷲都棲息在這裏。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其他國家的政府已經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野生動物園或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尼亞峽谷省首府納庫魯郊區的納庫魯湖,是壹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有400多種鳥類,是肯尼亞重點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眾多的鳥類中,有壹種鳥叫弗萊明哥,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鳥。正常情況下,湖區聚集的火烈鳥超過5萬只,最多時達到1.5萬只。當成千上萬的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棲息時,從遠處看,有壹種玫瑰色的光輝,非常美麗。
在看到東非大裂谷之前,很多人想象它壹定是壹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層流,裏面長著長長的雜草,嶙峋的巖石,無人涉足。事實上,當妳來到東非大裂谷,妳會看到壹個完全不同的場景: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龔勉的山峰,山坡上覆蓋著盛開著紫色和淡黃色花朵的仙彬彬和仙人球。附近,草原遼闊,綠色的灌木叢散落其中,野草蒼翠,鮮花綻開,草原深處的幾個湖泊波光粼粼,漂浮在山川之間。裂谷底部,平坦坦蕩,草豐林茂,生機勃勃。
東非大裂谷的湖區
東非大裂谷是肯尼亞的主要農業區,因為這裏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東非大裂谷湖區,河流從周邊高地流入湖中,雨量充沛,河網密布,馬拉維南部的馬隆布湖(Marombe Lake)。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裏。長29公裏,寬14.5公裏,面積420平方公裏。水深10-13m。位於東非大裂谷的南段,席勒河貫穿其中。原本是馬拉維湖的壹部分,被下降的水面隔開。水產品豐富,漁業發達。有利於航海的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谷發現了大量早期原始人化石,尤其是“露西”的骨骼化石,顯示了人類和類人猿兩者的形態和結構特征。東非大裂谷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在肯尼亞,裂谷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國家壹分為二,正好穿過赤道橫穿全國。因此,肯尼亞獲得了壹個非常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谷的兩邊,是斷崖斷壁,山巒起伏,就像兩座高聳的城墻。首都內羅畢位於東非大裂谷南端的東“墻”之上。爬上懸崖,環顧四周,只見裂谷底部的松柏幽深,深不可測。死火山就像扔進峽谷的彈丸,湖泊就像閃閃發光的寶石。東非大裂谷壹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東非大平原
這壹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芝麻等。在這裏,咖啡豆壹年可采摘兩次,茶葉壹年九個多月半月可采摘壹次,除蟲菊全年18天至14天可采摘壹次,馬鈺成熟後每天都可以采摘。
[編輯此段]未來預測
標題:100萬年後地球上將出現第八大洲。
原文:
2005年9月,埃塞俄比亞北部壹個地方的地面突然下沈了10英尺,並迅速向兩邊裂開,大洞足以吞噬幾頭駱駝和山羊。在接下來的三周裏,這個地方發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了壹條寬25英尺、長約0.34英裏的大裂縫。
英國利茲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蒂姆·賴特(Tim Wright)利用衛星雷達數據準確拼湊出了這條裂縫的形成過程。當非洲和阿拉伯構造板塊向兩邊漂移時,兩個板塊之間的地殼會變弱。萊特說:“地殼底部形成的巖漿會周期性地下落,就像熔巖燈壹樣,形成壹個空腔狀的氣球,這個氣球會逐漸膨脹。當這個‘氣球’達到臨界壓力時,它就會爆炸。”
根據萊特的估計,在接下來的6.5438+0億年裏,裂縫將繼續擴大,屆時非洲之角將與非洲大陸完全分離,形成地球上的第八大洲——東非。萊特說,這種地質過程總是會發生,但地面開裂通常只發生在海底,人們很難看到。他說:“這是我們第壹次用現代儀器直接觀測到這壹極其重要的地質過程。”
這壹發現在科學界引起了轟動。2006年,英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的調查組相繼遠道而來。經過分析研究,他們預測1萬年後將形成壹個新的大陸,東非大裂谷將比現在長10倍,東非好望角將與非洲大陸分離。對此,美國地質學家辛迪·艾賓格(Cindy Ebinger)表示:“許多人認為暴力地質現象只發生在遙遠的古代,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正在發生。”
[編輯此段]中國科研
科學研究的理由
應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的邀請,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研究所、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於2007年2月8日啟程前往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對東非大裂谷進行為期20天的科學考察。本次科學考察活動的主要目的包括探索東非大裂谷形成演化的復雜物理化學變化、地質構造和地質過程;地面凹陷形成的構造理論;東非大裂谷未來變化對人類可能產生的影響,如火山爆發、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裂谷生態環境的變化對全球的影響;人類的起源及與非洲合作的進壹步探討。
科學考察路線
——8月2日抵達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
-8月3日驅車前往海拔2500米的陳茶山,探訪多澤人及其傳統的編織文化和用竹子搭建的房屋。從這裏,我們可以觀察到大裂谷兩側山區的各種植物和山地生態。
-8月4日早上到達尼科野生公園,近距離觀察斑馬、韋恩羚羊、瞪羚和許多低地鳥類。下午乘船去查莫湖,那裏有6米的野生鱷魚、河馬、鵜鶘,是觀察研究湖區野生動物的好地方。
-8月5日,我們遊覽了阿瓦薩地區,在這裏可以看到阿瓦薩湖的全貌,東非大裂谷的生態壹目了然。
——8月6日進入熱帶雨林區,主要考察熱帶雨林的生態結構。
——8月7日繼續考察雨林無人區的鳥類和植物。
——8月8日,進入巴裏山國家公園,研究埃塞俄比亞特有植物、鳥類和各種哺乳動物,特別是中國沒有的野生狒狒。了解土著奧羅莫人的文化。
——8月9日,攀登埃塞俄比亞第三高峰——圖魯山和哈雷納森林,開始最艱難的旅程。
-8月10,穿越索福瑪洞和威比河,調查裂谷底部的地質變化。
-8月11日,我繞過蘭加諾湖,去奧哈拉野生公園參觀鴕鳥養殖場、瞪羚、疣豬、火烈鳥、鵜鶘等鳥類。
——12年8月,穿越大裂谷,抵達納紮裏斯觀察火山活動。
-8月13日,我們驅車前往距離更遠、火山活動更頻繁的阿法,調查火山爆發的情況。
-8月14拜訪Avash當地遊牧民族,了解非洲部落文化。
——8月15在亞的斯亞貝巴大學與埃塞俄比亞科學家交流科研成果。
科研內容摘錄
“我這次帶來的項目是東非大裂谷的樹木年輪研究。”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小紅博士小心翼翼地向記者解釋了他的課題:“樹木的生長過程很容易受到降水、溫度、濕度等氣候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就像是‘氣候密碼’,靜靜地寫在樹的年輪裏。通過研究樹木年輪中的各種信息,可以還原幾百年或幾千年前的氣候情況。東非大裂谷是地球上唯壹壹個原始樹種保存完好的地區。這次科考活動應該可以獲得重要的樹輪信息。”
劉小紅說,世界上研究古氣候的方法主要有四種,除了樹木年輪,還有黃土、湖泊和冰芯。這些方法的原理相同,都是自然氣候變化作用於當時的樹木、黃土、湖泊、冰川中的生物,不同時代的氣候形成不同的堆積層,壹層覆蓋另壹層,結果完好保存。
“古氣候研究更重要的作用是為全球變暖這壹全球性問題尋找原因。通過對樹木年輪和冰芯的研究,我們想知道幾千年和幾萬年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多少,然後與現在的二氧化碳含量進行比較,從而證明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中扮演的‘角色’。為了得到冰芯,中國科學家多次前往南極,這次前往東非大裂谷進行科考,恰好得到了更原始、更完整的樹輪信息,機會難得。”
盡管還有幾天就要離開了,劉小紅已經等不及了。
[編輯本段]相關書籍
標題:地球表面最美的傷疤——揭秘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首次科學考察出版書籍)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6月5438+10月出版。
文字:全書五萬多字。
圖片:上百張精彩圖片。
格式:16對開全彩頁
價格:49元。
內容簡介
這本書的作者跟隨中國科學考察協會去東非大裂谷體驗,以東非(主要是埃塞俄比亞)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為介紹,創作了這本書。書中描述了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骸,綽號“露西”;東非有趣的風俗習慣和各種獨特的瀕危珍貴動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八個景點非常有知識性和趣味性。書中的圖片都是最新的壹手資料,都是作者親自拍攝的。本書還由中科院著名古人類學家黃萬波先生作序,在可讀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壹定的學術性。
編輯推薦
這本書匯集了東非的探險、旅遊和考古。它不僅是壹個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指南,也是鹹宜古代人類、野生動物和非洲歷史的有趣教科書。打開這本書就像參觀東非大裂谷。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這裏曾發掘出最早、最完整的古人類遺跡——“露西”。
這裏有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有奇特有趣的風俗習慣,有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八大景點。妳可以走進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國家埃塞俄比亞,參觀傳說中的上帝方舟。沒有門牌號也可以在花城享受13個月的陽光。
作者簡介
鄧波:出生於1972。雷州人。
羊城晚報記者。著名紀實攝影師。攝影作品人文與影像並重,富有情感和沖擊力。
《壹個女人和六百個孩子》獲第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甘棠村無盡毒水滾滾》獲第十壹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12獲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攝影年度大賽金銀銅獎的再評價。
15獲廣東新聞獎壹、二、三等獎。
亞洲地區攝影大賽獲得最高獎——最佳攝影師獎。
第壹、三屆獲得中國國際新聞攝影大賽(簡稱“華賽”)銀獎。
中國共產黨宣傳部獲得主辦大型環保圖片展的最高獎。
第三屆聯合國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度大賽二等獎。
十幾幅作品獲得中國晚報新聞獎,也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各類攝影比賽和新聞評選中多次獲獎。
圖書館目錄
前言
黃萬博,人類崛起的搖籃
“縱橫比較,廣袤的土地上只有壹個人類起源的中心,那就是非洲。”
地圖上的非洲大陸看起來像壹個南方古猿的化石頭骨。東非大裂谷幾乎橫跨東非所有國家,最長的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盆地記錄了古人類學太多的榮譽和夢想。
第壹章
320萬母親萬歲
-追尋我們共同的祖先。
發現“露西”的傳奇經歷。以甲殼蟲樂隊著名音樂命名的最古老人類骨骼化石證實了發現者在20世紀70年代的狂歡-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覺得我們找到了媽媽。”
第二章
參觀東非大裂谷
非洲裂谷不是深淵。它最寬的地方有200多公裏,有平原和山脈。各種奇景在底部,有“露西”的腳印,是蝙蝠、猴子、獅子、狒狒、疣豬、火烈鳥的天堂。還有極度瀕危物種:狼、非洲野驢、黑犀牛...
第三章
歷史和遺產
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國家。據說上帝十誡的約櫃就藏在這裏壹個神秘的教堂裏。八大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證明了這個國家經歷的輝煌和難以想象的命運變化。世界第八大奇跡——石頭鑿成的利伯拉大教堂已經被埋沒了700年,但它仍然令人驚嘆。
第四章
美麗的黑色
“埃塞俄比亞”的意思是“曬黑的臉”。它們很漂亮。在這片男性的土地上,溫柔與野性是少有的。“他們還住在那裏...這既令人擔憂,也是壹個奇跡。”作家保羅·泰盧這樣描述非洲的現狀。
第五章
荒野和大地
裂谷中的土地孕育了十種不同的生態系統,如仙人掌、灌木、草地和林地...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如茶葉、水果和咖啡。世界上約有三分之壹的人喝咖啡,但很少有人知道咖啡起源於埃塞俄比亞,咖啡樹是他們的國樹。
第六章
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來到這裏,壹年可以享受13個月的日照,其中壹個月只有5天。非洲最高的城市意味著“鮮花”。世界上唯壹沒有門牌號的首都只有郵局,沒有郵遞員。妳會迷失在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