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但在孔雀舞,也就是位於瑞麗縣和耿馬縣的孟定縣,有很多以跳孔雀舞為生的專業藝人。它們模仿孔雀:飛下山,走在森林裏,喝著泉水,追逐嬉戲,拖著翅膀,拍打著翅膀,展開翅膀,爬上枝頭,歇上枝頭,展開紗窗,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雕塑般的舞蹈風格。
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序和要求,固定的步法和狀態,甚至每個動作都伴隨著固定的鼓點語言。傣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散居在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傣族地區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氣候炎熱,雨量充沛,適宜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種植。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糧倉”的美譽;德宏地區“芒市小米、蓋澆飯”聞名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是我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傣族是壹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早在公元前壹世紀,中國史書中就有關於戴的記載。唐朝以來的史書記載,把傣族稱為“黑齒”、“金牙”、“銀牙”或“繡腳”,也把傣族稱為“芒滿”或“白衣”。嚴松稱傣族為“金牙”和“白衣”。
從元代到明代,繼續使用“金牙”,而“白衣服”則寫成“白衣”或“白衣”。自清代以來,稱為“放衣”。
但以上都是他說的,傣族人壹直自稱“傣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中國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命名為“傣族”。
傣族人自稱、等。在中文裏,他們被稱為水岱、韓傣和花腰傣,他們的服飾有壹些不同。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
傣族人有自己的文字。在過去,有五種不同形式的腳本:文娜,戴崩,戴和新平戴。現在比較流行的是戴露和戴娜,都是從梵文字母演變而來的。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傣族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的地方,既信仰小乘佛教,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人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信仰關帝、觀音,有的信仰基督教。
雖然傣族的民族節日因地而異,但都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收節、開節和跳。
傣歷新年俗稱“潑水節”,傣語為“桑幹畢麥”、“索合桑幹節”,在傣歷6月(公歷4月)舉行,節日持續3至5天。活動包括摘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舟、加高等。歌舞活動是傣歷新年更重要的活動。
收節和開節在傣語中稱為“Howasa”和“owasa”,來源於佛教術語“Sasana”,意為“齋戒”。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月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應集中精力去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青年男女不能談戀愛,不能結婚,這叫關門日。
當雨季結束,收獲季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慶祝開門節。屆時,青年男女會穿上新衣服,成群結夥,敲鑼打鼓,走村串戶,最後去佛寺捧佛像。過去,陽歷二月初八要舉行壹場舞會:村裏的男人們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在佛寺裏向佛祖獻祭,然後在佛寺裏,四個人分別用鈸、鑼、象鼓跳舞,跳完舞後就壹飲而盡。
這種跳躍活動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過去舞蕩期間舉行盛大的拜佛活動,也叫“大蕩”,白天誦經,晚上歌舞表演,現在不進行了。
多民族雜居地區的傣族人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壹起過春節,進行抓花等活動;有些地方有祭祀龍樹和祖先的活動,只有少數地方有祭祀舞蹈。傣族是壹個文化古老的民族,也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傳面也很廣,各具特色。壹般來說,有代表性的節目可以分為自娛、表演、祭祀三類。
1.自娛性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會》、《喊半燈》,其中《嘎光》、《象腳鼓舞》最具代表性。“嘎光”是阿呆語。“嘎”表示跳躍或跳舞。“廣”泛指鼓,也指聚集、堆積。
“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或“跳舞鼓勵”。西雙版納叫“番光”,很多地方也叫“跳擺”、“寧擺”。
這種舞蹈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於20多個縣市。它是壹種自娛自樂的舞蹈,不分場地,男女老少都可以跳。嘎光配以象腳鼓、鐃鈸等民族打擊樂器;但在壹些地方,敲鑼打鼓的人也參加舞蹈,並帶領人們轉圈跳舞。
以前跳舞的時候,舞者可以隨心所欲,只要熱情開朗就好。發展出了很多統壹的動作和套路,各地名稱不壹,衍生出了壹些舞蹈節目。
例如,有30多套年輕人跳的“新嘎光”,兩個中老年婦女跳的“嘎楊亞”,老人跳的“嘎文”(軟舞)。象腳鼓舞是壹種自娛自樂、表演性很強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命名的。傣族人壹般稱之為“嘎光”,但長、中、小象腳鼓有不同的叫法。這種舞蹈以打象腳鼓為主,配以鈸、鈸,或鼓鈸共舞。
長象腳鼓鼓身長1.8至2米,傣語稱“嘎廣饒”,隨處可見,但以瑞麗縣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能打多種鼓,還有壹些鼓的表現形式,如“約筆羅,約筆羅,約哩”(意為“擡得好,擡得好,翅膀擡得好”);也可以邊緣。
2.寫壹篇傣族的作文潑水節的由來和傳說潑水節是傣族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陽歷4月13日至15日)。傣語稱為“冷合上寒”,意為“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事實上,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因為傣族的歷法,新年是從六月開始計算的。然而,關於潑水節的起源有兩個傳說。很久以前,壹個邪惡的魔鬼占領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娶了七個美麗的姑娘為妻。姑娘們滿懷仇恨,密謀如何殺死惡魔。壹天晚上,最小的女孩香農用最好的酒和肉灌醉了魔鬼,使他暴露了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妖王,連自己的頭發都不敢紮脖子。機警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拔下壹根妖王的紅發,系在他的脖子上。果然,魔鬼的頭掉了下來,變成了壹團火球。無論它滾向哪裏,邪惡之火都會蔓延。竹樓被燒,莊稼被燒。為了撲滅邪火,小女孩抓住了惡魔的頭,其他六個女孩輪流在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六月撲滅了邪火。村民們開始安居樂業。此後每年都有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經成為壹種相互祝福的形式。在傣族人眼裏,水是聖潔、美麗和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萬物都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然而,麗江花坪傣族潑水節的故事是獨特的。這裏的傣族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據說很久以前,金沙江邊的阿呆村住在密林深處。因為森林著火了,村民們有被大火吞噬的危險。壹個叫李良的阿呆人,為了保護村子,沖出防火網,從金沙江中挑了壹桶桶河水來澆山火。經過壹天壹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撲滅,村民們得救了。李良因疲勞而汗流浹背。村民們叫清水來為李良解渴,但是喝了九十九桶水也不能解渴。後來,李良跳入河中,變成壹條龍,沿河而去。有人說他已經變成了壹棵大樹。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傣族人都要打掃每壹戶人家,撒上松葉,沿著選定的河流或水井,搭壹個半裏長的綠樹綠棚。棚子裏鋪著厚厚的松針,兩邊放著裝滿水的水缸。中午,當太陽在頂部時,每個人都走到棚子下,互相噴灑松枝,以表達他們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願。這壹活動壹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的節日——潑水節。潑水節來了,傣族人忙著殺豬、殺雞、釀酒。他們還必須制作許多“年糕”和各種糯米制成的粑粑,以便在節日期間食用。
3.中國的傣族是壹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有近百萬人口。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自治縣。潑水節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日。
它在每年農歷四月舉行,通常持續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壹個神話:在古代,傣族地區有壹個惡魔。他做了許多壞事,人們恨他,但沒有什麽能對付魔鬼。
後來七姑娘發現了魔鬼的致命弱點,只有魔鬼的頭發才能處死。壹天晚上,女孩們勇敢地殺死了魔鬼。
但惡魔的頭壹接觸地面,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女生們立刻輪流擡頭。
壹年換壹次,換個人的時候。人們把水倒在抱著頭的女孩身上,洗去血跡和疲勞。
後來形成了傣族最重要的節日——潑水節。在“邁日”,節日的第壹天。
壹大早,人們會采花采葉到佛寺朝拜,卻要來碧水“浴佛”——為佛像迎塵。“洗澡”結束後,開始集體潑水。
壹群年輕男女端著清水從街上湧出,潑向每個人。“水壹潑,傣家興旺”“水壹濕,樂壹生。”壹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氣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激動人心的節目之壹,通常在潑水節“邁帕亞晚馬”的第三天舉行。那壹天,人們穿上節日的服裝,聚集在瀾滄江和瑞麗河畔觀看龍舟比賽。
河上停泊著各式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著幾十個身強力壯的玩家。號令壹響,龍舟如離弦之箭向前飛去。到處都是鑼鼓聲、喇叭聲、歡呼聲,這裏的節日氣氛已經達到* * *了。
“高飛”是潑水節的另壹個節目。高盛是傣族人自制的壹種煙花。火藥和其他成分被添加到竹竿的底部,這些竹竿被放置在由竹子制成的高塔上,這些高塔經常在晚上被引爆。
在空中放出絢爛的煙花,就像花朵壹樣,耀眼而精彩。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壹個歡樂喜慶的節日。
4.描寫傣族民俗的作文片段。傣族的主要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閉幕節和開幕節。
“潑水節”是傣族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是公歷4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祭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舟、打火和歌舞狂歡。
禁忌:禁止外人騎馬、趕牛、挑擔、蓬頭垢面進入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在門外脫鞋,往裏輕走。不能坐在壁爐上方或跨過壁爐,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也不能坐在門檻上;壁爐上的三腳架不能動,火不能蹬;不要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當枕頭,也不要坐在枕頭上;晾衣服時,上衣要在高處晾,褲子和裙子要在低處晾;進入佛寺要脫鞋,避免觸摸小和尚的頭部、佛像、長矛、橫幅等佛教聖物。日常飲食習慣大部分傣族人都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雙版納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人們認為粳米、大米需要立即食用,不失去原有的色、香,所以不吃隔夜飯或很少吃,習慣用手捏米。
農民工經常在野外吃魚餐。他們用香蕉葉或大米做成糯米球,可以和鹽、辣椒、酸肉、烤雞、米楠(傣語是醬的意思)和苔松壹起吃。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我喜歡吃酸菜幹,它的制作方法是把蔬菜曬幹。
5.介紹傣族的構成。傣族習俗概述。
傣族是中國56個少數民族之壹,大部分居住在雲南省邊境。據統計,傣族人口為1,025,128。傣族有自己的歷史和習俗。本文將大致介紹傣族習俗的四個內容:飲食、宗教信仰、節日和禁忌。
1.規定飲食
像大多數亞洲人壹樣,傣族人的飲食主要是谷類。不同地區的傣族主食谷物略有不同。根據鐘福蘭對傣族習俗的介紹,德宏傣族以吃梗米為主,西雙版納傣族以吃糯米為主。(3)傣族人吃的肉主要是豬肉、牛肉、雞鴨,很少吃羊肉。(中復蘭3)苦筍、苦瓜是傣族的常見蔬菜。傣族人喜歡吃昆蟲,蟬、竹蟲、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鐘富蘭3)
2.宗教信仰
傣族是壹個信仰上座部佛教(小乘)的民族。與漢族信仰的大乘佛教不同,傣族信仰的大乘佛教沒有菩薩信仰,也不存在燒疤的俗俗。與其他小乘佛教地區壹樣,傣族男孩在成年之前需要出家,在寺廟接受佛教宗教教育,然後可以選擇回俗成家或留在寺廟繼續修行,成為受僧人約束的正式僧人。那些不是僧侶的人將被視為未成年人或未受教育。
3.節日
傣族的節日大多是佛教節日,其中最著名的是潑水節。在《傣族潑水節的由來與起源的傳說》壹文中,作者指出,潑水節起源於印度婆羅門教的儀式,後被佛教吸收,成為浴佛節。潑水節也是傣族文化中壹年的開始。(1)潑水節通常在公歷4月中旬。
禁忌
傣族人的禁忌包括但不限於:
穿著鞋子在房子裏走;穿越火塘;摸摸小和尚的光頭;晾衣服的時候把褲子掛在外套上面。
6.關於傣族的作文潑水節是傣族最盛大的節日,也是雲南省民族節日中影響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4月中旬,壹般持續3到7天。第壹天,傣語稱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第二天,傣語叫“怒日”(空日);初三是新年,叫“霸王馬”,其實是壹年的第壹天。人們認為這壹天是最美好和吉祥的壹天。節日壹大早,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提著清水,到佛寺沐浴佛祖,然後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跳著舞,喊著“水!水!水!”鑼鼓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濺得到處都是。場面真是壯觀。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自治州、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和孟連。其余分散在新平、元江等30多個縣,人口1.25萬余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於1.953年10月24日。後來陸續建立了雲南德宏自治州(1.953)。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65438+6月16,0954)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65438+6月65438,0955)雲南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65438)雲南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 165438+10月25日)。傣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壹世紀,中國史書就有記載。漢代稱為“點月”、“山”,唐宋稱為“金牙”、“黑池”。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它被命名為“傣族”。通常,人們將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漢傣”和“水岱”。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而被稱為漢代,被誤傳為“漢代”。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保留較多民族特色的傣族稱為“水岱”。傣族人自稱“傣諾”、“戴亞”、“戴娜”、“傣湛”。傣族賽龍舟有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目前,西雙版納和德宏是兩種流行的傣語,是拼音文字。其中以傣歷、傣醫、敘事詩最為著名。傣歷年是陽歷年,月是陰歷月。壹年分為三季:冷、熱、雨,每三年的九月是閏月。泰國、緬甸等地至今仍普遍使用這種歷法。傣醫藥與蒙、藏、維醫藥壹起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藥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詩。如趙樹屯和楠木納諾,賈藍何西,阿姨的故事等。傣族戲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大多數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橡膠產量大幅增加,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傣族的主要節日是潑水節、閉幕節和開幕節。潑水節是傣族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舟、燃放火花和歌舞。
7.描寫孔雀舞的片段孔雀舞是傣族的壹種代表性民間舞蹈。很多傣族村寨都有擅長跳孔雀舞的人。由於代代相傳和民間藝人的精心創作,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內容。大多表現孔雀飛下山、林中漫步、飲水、追逐嬉戲、拖翼、曬翼、展翼、抖翼、亮翼、飲水、踢枝、歇枝、開屏、飛翔等。他們感情含蓄,舞蹈詞匯豐富,舞蹈動作雕塑感十足。他們大多以半蹲的姿勢保持均勻晃動,身體和手臂的每壹個關節都是彎曲的,形成。不同的手形或手部動作,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序和要求,規範的位置圖和步法,每個動作都配有相應的鼓語。除了模仿孔雀生活的各種動作,還展現了童話。德宏州的孔雀舞更多表現的是壹只孔雀在森林裏被妖或王搶走,另壹只飛去尋找的場景。西雙版納的孔雀舞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趙書屯與楠木納諾”中王子與孔雀公主重逢的故事。在展示神話故事的舞蹈中,陸瑾、猴子、大象和獵人也出現了。由於氣候和自然條件,傣族地區有許多孔雀。傣族人長期以來有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認為孔雀美麗、善良、聰明,是吉祥的象征,對其懷有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