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壹看,很難想到這裏曾經是交通要道。昔日連城到長汀的官道,這條驛道上跑了多少快馬。培田的中心叫古街,是村裏最寬最熱鬧的地方。這是壹條礫石鋪成的小路,寬約三米,窄不到兩米。兩邊是小店,雜貨店,豆腐店,理發店,酒館,都是村民自己的房子。臨街的窗戶開得更大,外面掛著白布罩,店名用繁體字寫著,生意興隆。
春節期間培田天氣晴朗。上午十點左右,青磚黑瓦的院子被溫暖的陽光擁抱。偶爾有炊煙在靜謐中升起,有挑著擔子的村民路過,木門嘎吱作響被風吹動,大大小小的貓狗出來迎接。
村裏所有的房子都是開放式的,院子裏擺滿了家具和電器,大廳裏放著大大的原木桌椅和茶具。但是,無論是誰路過,無論是村裏的熟人鄰居,還是陌生人,都會被主人熱情地邀請到院子裏坐下來喝茶。如果正好主人在家吃飯,加壹雙筷子壹個碗,邀請客人壹起吃。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米酒裝在壹個大大的陶瓷碗裏,妳不能拒絕喝。
路過進士,主人是壹對六十出頭的夫婦和兩位好心的老人。他們壹進院子,就對那裏的整潔感到驚訝。老人帶我們參觀了房子。聽說要拍屋裏的木雕花,舅舅趕緊把木墻前的衣服挪開,給我騰地方。
村裏的房子不是同時建的。花了幾百年才變成今天的樣子。不過後來者都是按照先輩的風格建房,所以整個村子的規劃還是挺好的,看起來也不亂。木雕、磚雕和石雕細致精美。
全村的房子都是朝東朝西的,不同於壹般人坐北朝南的習慣。村民們說,這是他們的祖先根據當地的風和氣候決定的,為了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這是培田民居的另壹大特色。
縱橫交錯的兩條運河貫穿整個村莊,流經每家每戶。村民們洗衣服、洗菜、洗臉、洗手和農具。這些水還有壹個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來滅火。原來培田的房子都是木結構,很容易著火。聰明的培田人會把水引到家裏來解決未來的問題。更早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引入了運河,足不出戶就可以方便地用水。
膝蓋空間?培田女學女德的地方,恐怕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女校了。延慶堂,村裏的祠堂,祭祀活動都在這裏舉行,院子裏還有戲臺。
九宮廟,培田二代祖上三哥的家,有兩個非常漂亮的姑娘。
當年武狀元的老家進士,有兩對漂亮的石獅子,壹左壹右。母獅的腳邊還抱著壹只小獅子,那是村裏最幹凈的院子。不幸的是,沒有空房間了,否則我們會在那裏過新年。
鶴景山莊,坐落在古街上的壹所大房子裏,有精美的磚雕和對聯。
村裏最大的房子Jiv Hall有多達108個房間。據說主人的媳婦生日那天在院子裏擺了120多桌酒席。
南山書院是村裏的壹所小學。它建在山上。門口有個荷花池。冬天枯萎的莖掛在水面上,宛如壹幅寫意。旁邊壹棟兩層的房子是村裏唯壹的旅館?南山客棧。
興隆豆腐店距離古街入口約50米,遠遠就能看到醒目的招牌。穿著黑色皮裙的店主正在商店裏忙碌。房間裏的大竈柴火旺,竈上的大鐵鍋裏煮著剛磨好的豆漿。櫃臺上的幾扇木門上蓋著白紗,已經腌制凝固的熟豆漿被舀進木門。白紗紮好壓好。到時候打開紗布,白豆腐就做好了。這是我在培田村最喜歡的店。我站在那裏很久,沒有走開。店主看著我們壹邊工作壹邊給他和他的店拍照。當他和我有眼神交流時,他沖我笑了笑,好像我們是熟悉的朋友。
在培田除了豆腐,還有兩樣東西是壹定要吃的,因為村裏人都說是培田的特產,其他的都不正宗。首先是壹種由大米制成的食物。大米泡水磨成漿,加草灰、槐樹皮粉,大火煮,最後凝結成塊。培田人叫它米果凍,看起來有點像果凍。大米做的果凍是黃色的,但是各家做的顏色不壹樣,大概和加堿量有關。做法是切成小塊放油鍋裏炸,而且壹定要配長蔥節。黃色和綠色相輔相成。第二種是油炸水果。不同的是米粉中加入了紅薯粉,使其更加綿軟。每家大小形狀不壹樣,加的紅薯粉量也不壹樣。這兩種食物是培田人過年必不可少的。
壹般把做好的米凍裝在鍋裏,想吃的時候再切。走親訪友可以帶壹些,去寺廟燒香也要帶壹塊。炸好的水果剛出鍋的時候很脆。天冷了可以上火蒸。拜訪的時候可以帶個碗。妳可以嘗嘗我的,我會吃妳的。村民們感覺像壹家人。
沒有酒上不了桌是培田人的習俗。每頓餐桌上都少不了米酒,吃飯用的碗。溫熱的米酒裝在錫壺裏,每個人面前的碗都是滿滿的。無論早晚,無論粥飯,照例先喝,酒量好的人馬上喝,能喝的人慢慢品。但重要的是,每個碗每次都必須裝滿酒,所以慢慢喝的人的碗總是滿的。
有壹年除夕夜,壹個村民喝米酒喝到淩晨,最後他醉得不省人事。當他醒來時,已經是大年初二了。他揉揉眼睛,看著告訴他日期的人喃喃自語:今年怎麽沒有元旦??我們在年夜飯上聽到了這個故事。酒喝紅了,壹位長輩講了這個故事。大家聽了哈哈大笑,手裏的酒碗拿得更勤了。米酒濃郁香甜的味道彌漫了飯堂,讓每個人的心裏都充滿了幸福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