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當代學者對神話傳說中的龍的形象進行了歸納,得出了如下結論:龍是溫血動物,通常長有翅膀,骨骼中空,以減輕身體重量。龍骨比鋼筋混凝土更結實,更輕。龍的肌肉系統是最迷人和復雜的。它的咬合力平均為每立方厘米兩噸,也就是說,它可以輕易咬碎鋼鐵。在陸地上,它的四肢可以承受很大的負荷,而在空中只能承受身體重量的壹半。除了脖子和腹部,龍的全身都覆蓋著劍影和發光的鱗片。也許這是因為他經常在地下挖洞,但並不是所有的龍專家都認同這種觀點。為了保護其脆弱的腹部,龍經常穿著鑲嵌著珠寶的腹部盔甲。龍的唾液很粘。這是用來染色他的脖子和腹部的珠寶保護和裝飾。鱗片呈五角形,淚珠狀,有長邊和短邊,最短的附著在皮膚上。龍想打扮自己的時候,都可以直立起來。龍的翅膀是由動物的上臂進化而來的,所以它由壹個拇指和四個加長的手指組成,這些手指像蝙蝠壹樣由橫膈膜連接。翅膀並不像壹些生物圖顯示的那樣與肩膀相連,而是與下背部和大腿根部相連。如果翅膀在頂部,龍會垂直向上飛,不利於速度,機動性差。如果翅膀在底部,龍可以水平飛行,頭尾可以更好的掌握方向,機動性更大。龍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顏色,藍色:從深藍到銀色到珍珠母。紅色系列:從銅色到深紅色到紅色和黑色。綠色系列:包括綠色、黃色、淺綠色、金色甚至深棕色。龍通常不是單壹顏色的。它的鱗片總是在壹個色系中有幾種顏色,同時具有金屬光澤,所以很難識別。如果龍麟的顏色變深,變得不透明,那壹定是病了。龍用火做武器不是魔法,但有科學解釋。當我們吃飯時,我們的身體會通過消化產生壹種叫做甲烷(CH4)的氣體。與人類不同,龍將這種氣體儲存在另壹個肺裏。然後與少量的磷(P4)混合,接觸空氣就會點燃,產生火焰。有些龍會吐出冰霜,對此的解釋取決於龍消化的食物。食物進入胃主要是為了提供營養,其余的也會發生壹些化學反應產生壹種氣體——氮氣(N2)。氮氣在肺部被自然壓縮。當龍想要冷凍壹個物體時,壓縮的液氮被釋放到肺部的空氣中,然後迅速減壓吸收環境中的大量熱量,使其呼吸中的氣體下降到零下50度左右。壹般動物都會受到這種攻擊,從重傷到死亡不等。生物的胃裏有酸來幫助消化食物。能吐酸的龍有壹個特殊的器官,能產生強力的酸。當龍呼氣時,即使有最好的盾牌,它們的獵物也會被酸傷害。龍的生殖系統在體內,僅從外表觀察是無法分辨龍是公是母的。龍像爬行動物和鳥類壹樣產卵。蛋殼剛開始很硬,後來會慢慢變軟,小龍就從裏面破殼而出了。龍的交配過程很有意思。兩條龍在高空飛翔。突然,它們互相抓住對方,收起翅膀,開始做自由落體,然後在距離地面還有100英尺的時候張開翅膀著陸。龍熱愛速度和冒險,所以交配過程充滿了這樣的樂趣。龍壹般喜歡獨居,數量也不多。龍是藝術愛好者,特別喜歡金銀和工藝品。它經常儲藏財寶。他不喜歡自己動手,只能想盡壹切辦法從人類那裏得到。害怕失去它的寶藏,它總是在大儲藏室裏守護寶藏很多年。他有壹份所有珍寶的詳細清單,以便壹旦丟失就能找到。珠寶對龍來說意義重大,所以它經常睡在鋪滿寶石的絲綢和天鵝絨床上。它從不使用珍珠和祖母綠等較軟的寶石,因為它們太脆弱。
這裏的描述與特雷西·西克曼和瑪格麗特·維斯的《龍槍系列》等文學作品中對龍的描述基本壹致。其實在這類文學作品中,龍基本上是作為正義壹方的代表,或者至少是作為正義壹方可以利用的中間力量出現的。妳可以看到龍與地下城,彼得和龍等等。
但這種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意義,在公元600年至1000年左右基督教傳入歐洲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整個歐洲大陸的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元800年左右,法蘭克國王通過與農業富裕的西北歐的西方基督教會結盟,成功創建了壹個西歐帝國。
國王戈爾姆(860-935)統壹了丹麥;他的兒子“碧藍之牙”哈羅德(945-985)接受了基督教;斯溫·福克比爾德(985-1014)征服了英格蘭。
《貝奧武夫》是歐洲第壹部民族史詩,講述了德國英雄貝奧武夫與惡龍搏鬥的故事。史詩中的毒龍原本盤踞在龍穴中守護寶藏,但有人偷走了壹個裝滿珠寶的大杯子,驚醒了毒龍,開始報復。本文將龍守護的寶藏稱為“異教黃金”,可見其加入了宗教色彩。龍的復仇是血腥而殘酷的。“大蛇吐出火焰,瞄準高貴的殿堂。紅色的火焰,恐怖籠罩大地,惡龍只想離開焦土。夜空中的紅雲,不分遠近,毀滅者的復仇。哥特人嘗到了戰犯的瘋狂仇恨。當它回到它的巢穴,秘密的寶庫時,它已經在這壹天到來之前把哥特人圈成了壹堵火墻。”貝奧武夫,壹部古老的英國文學,保存在大約1000年前的四份手稿中。關於詩歌的年代,學者們沒有定論。壹些“思想解放”的學者基於史詩對丹麥希爾德王朝的渲染,以及從20世紀30年代到10世紀末丹麥海盜屢次入侵英國的事實,使得盎格魯撒克遜人很難繼續同情或欣賞異教的丹麥王朝歷史報紙,幹脆主張手稿時代是詩歌時代。或者寫於丹麥國王克努特(1016-1035)占領的英格蘭,作者是大不列顛和丹麥聯合王國的短命宮廷詩人。這時,日耳曼民族。宗教色彩的加入,讓人無法理解史詩的本來面目。
陳才宇指出,史詩中有幾個人物值得關註:貝奧武夫出發去丹麥時,他帶了14名武士,包括15名他自己。結果他打敗了怪物母子。第二次與龍的戰鬥,勇士人數為十三人(包括他自己)。史詩中特別提到,群裏的第十三個人就是偷了壹個金杯導致惡龍報復的奴隸。結果,武夫和毒龍壹起死了。兩個數字在這裏有明顯的象征意義:十五代表吉祥和圓滿;十三代表災難和醜陋。這兩種象征都與基督教有關:十五是五的三倍。基督教認為,五代表著神聖的真理,標有五的圖案(如五角星)據說有防病辟邪的功效。十三這個數字完全不同。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了。史詩中使用數字的概念不僅表明了符號在作品中也是壹種有效的表達方式,也證明了史詩終結者的宗教地位。
這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宗教和倫理沖突:盡管盎格魯-撒克遜異教徒的神廟已經被教堂的聖水凈化,放入了基督的祭壇,但在修道院的餐廳裏仍在誦讀英格麗德的故事。
當奧拉夫統治不列顛群島時,他皈依了基督教,並成為壹名激烈的倡導者。當他是挪威國王時(995年),他摧毀了所有的異教廟宇,建造了基督教堂。另壹個被稱為“聖人”的奧拉夫(1000),再次統壹挪威(1016),恢復秩序,實行合理的審判制度,全島改信基督教。他割掉了壹個信奉異教的農民的舌頭,另壹個被挖掉了眼睛。860年,冰島在挪威海的壹場風暴中被發現。在那之前,冰島還是蠻荒之地,很多農民都不識字。《埃達》寫於冰島,是八世紀至十壹世紀流傳於北歐的口頭文學作品的記錄和集成。13世紀末和14世紀復制在小牛皮上的兩部手稿《雷吉斯經典》(拉丁文,意為國王之書)和《扁平島》(扁平島是冰島西海岸布雷達角的壹個島嶼,因發現古代手稿而聞名,所以島上發現的手稿被命名為扁平島)是冰島古代手稿中最重要的作品。這部經典被時任冰島大主教的丹麥牧師Bryhn Joffre Swenson發現,並於1643年被送往哥本哈根,呈獻給丹麥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1588-1648)。丹麥在1971歸還給冰島。它們是保存在冰島的大量古代經典的珍寶。冰島的大部分手稿都是用冰島語(有時也叫古挪威語)抄寫的。雖然冰島最重要的作者snor ri stur ASON(1179-1241)是壹位沒有受戒的世俗學者,但那裏的許多作品都是在修道院裏寫的,自然也給書中增添了許多基督教的色彩。(尤其是最後壹章《太陽之歌》)
在《尼伯龍根之戒》的傳說中,阿西爾部落諸神從矮人恩德沃爾手中拿走了這枚可以源源不斷產生黃金的戒指,並將大量黃金送給奧托、雷金和法夫納的養父雷德馬爾,以補償奧托的被害。法夫納和雷金提出分發黃金。遭到拒絕後,法夫納殺死了雷德馬爾,吞下了所有的財寶並把它變成了壹條龍,並盤踞在格尼塔洞穴中保護財寶。雷金要求英雄齊格魯德用神劍克殺死法弗尼爾,當他舔龍血時,他就有了和鳥說話的能力。然後西古德殺了雷金,喝了法弗尼爾和雷金的血,吃了法弗尼爾的心,變得更加精明機智,得到了所有的財寶。
此外,《埃達》中提到,傳說中的“世界之樹”Yggdrasil有三條分別通往冰霜巨人、人類和“死亡之國”的樹根,壹條名叫尼德霍格的毒龍潛伏在樹根旁,它正和無數其他蟒蛇壹起吃著樹根。樹木會在諸神的黃昏時被摧毀並倒下。
在《新約》中,龍被視為撒旦的化身,《啟示錄》記載了大天使米迦勒殺死龍的故事。天空中又出現了另壹個神跡:壹條大紅龍,有七頭十角,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邁克爾與他的天使和龍搏鬥,龍也與他的天使搏鬥."“他抓住了龍,那條古老的蛇,又叫魔鬼,又叫撒旦,把它捆綁了壹千年,扔在無底坑裏,把無底坑封閉,用封印封住,使它不能再迷惑列國。”在聖經中,龍是作為基督教最大的敵人撒旦的化身出現的。在基督教長期的精神統治下,必然會被醜化變質。所以,在後世的眼中,龍成了邪惡的化身,人們往往忘記了它的初衷。
追溯到基督教統治歐洲之前的神話,只有希臘神話可以被檢驗。希臘神話中多次提到龍。提豐,大地之母蓋亞所生,被眾神之父宙斯閃電殺死。提豐是希臘版的迪亞馬特,美索不達米亞的混亂之龍,大地母親蓋亞最小的孩子,地獄之神塔羅斯的兒子。提豐擁有塔羅斯的強大力量,是大地母親用來對抗宙斯的強大武器。它是古代女權制度反抗男性祈禱統治的象征,也是對肯尼亞反抗男性社會統治的最後壹擊。
巴拿巴洞穴中的巨蛇蟒蛇被太陽神阿波羅殺死,因此阿波羅被命名為“蟒蛇神”。雖然是被太陽神殺死的,但在希臘語中與阿波羅的女祭司是同壹個詞,所以可以看出它只是因為守護聖地而被殺死,而不是邪惡的象征。
歐羅巴,國王阿格諾爾的女兒,被宙斯變成了壹頭牛綁架了,卡德摩斯王子被派去尋找她。在阿波羅的指示下,卡德摩斯跟著壹頭牛來到壹個地方,在那裏他最終建立了後來的特拜城。在建城的地方附近的泉水裏有壹條毒龍。“紫龍冠光芒萬丈,眼向外噴焰。它的身體非常巨大,嘴裏有三個核,三排牙齒。”龍殺死了前來取水的腓尼基人。卡德摩斯親自去找龍,並用標槍和長矛殺死了龍。在雅典娜的指引下,卡德摩斯在途中埋藏了龍牙,並生下了壹個勇敢好戰的戰士(龍騎士)。他們互相殘殺,最後只剩下五個人,而正是這五個人,原本是用來鎮守特拜城的。
據阿爾戈傳說,伊阿宋壹行要尋找的金羊毛由壹條龍守護,女巫美狄亞用壹首神奇的歌讓龍沈睡,於是阿爾戈英雄們成功獲得了金羊毛。
在上述神話中,龍壹般只是壹種負責守護寶物的動物。無所謂好壞,也沒有太多的神性。在人們的心目中,龍通常具有兩種矛盾的特性——光明與黑暗、創造與毀滅、雄性與雌性,並將所有這些特性合二為壹。所以,人們對龍的整體觀念既不是完全正面的,也不是完全負面的,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龍象征著支撐物質世界的原始力量,可以轉化為善惡兩種力量。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基本上象征著積極、正面的力量,在歐洲不信仰基督教的時代也基本上有著相同的含義:威爾士人以紅色的龍旗為榮。但在基督教奪走各民族原始信仰的時代,龍受到牽連,成為破壞“神”秩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