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題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發放給華東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上海高校的學生。
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當代大學生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具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群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會影響公眾對這壹問題的關註。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要求當代大學生具有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這就要求他們不斷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通過調查,總體來看,大學生都肯定傳統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對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然而,仍有壹些問題需要解決。
(壹)大學生肯定傳統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總體上,與父輩相比,他們擁有相對豐富的物質條件、多元的價值取向和多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現代化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識和觀念中逐漸淡化。但總體來說,大學生還是肯定傳統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對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教育在社會上有壹定的認知和影響。數據顯示,14.1%認為認知水平“很高”;大多數人認為是“壹般”,有30%;只有6%的人認為“很低”。在評價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時,“比較大”(37%)的比例最多。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有必要學習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其中41%的人認為“非常有必要”,位居第壹;39%認為有必要,排名第二。關於大學生是否會主動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問題,50%的同學表示壹定會學習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30%的同學表示可能會學習。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和洗滌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為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與全球化關系的認識。結果顯示,大學生整體對傳統文化的未來充滿信心,42.7%的人選擇“全球化與傳統文化齊頭並進”,位列第壹。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會保持自己的內涵,與全球化的發展並不矛盾。另有20%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在全球化的洗禮下會發生轉型”,他們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適應全球化的形勢,吸收百家之長,去其糟粕,實現合理轉型。但我們也註意到,31.4%的學生認為“全球化會導致傳統文化的衰落”。
(二)課堂教育是大學生獲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效果並不理想。
大學生獲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如課堂教育、課外閱讀、媒體、課外輔導和課外活動等。但最主要的方式還是課堂教育,勝率高達98.1%。我們認為這和中學教育有很大關系。在中學時代,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教育的語文和歷史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所以許多學生通過學校的課堂教育獲得了很多這樣的知識。調查還顯示,課外閱讀、媒體等選項也占壹定比例,這與近年來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和課堂教育改革有很大關系。在新壹輪的課堂教學改革中,增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此外,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視野大大拓寬了,他們可以在網上獲取相關知識。但值得註意的是,選擇“課外補習”的比例很低,這可能與現行的考試制度有很大關系。很多學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專業課的學習上,也會請導師進行課外輔導,卻忽略了歷史等其他課程的學習。
雖然課堂教育是獲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從調查結果來看,這種方式的效果並不理想。我們選取了三個歷史典故——“聞雞起舞”、“提筆從軍”、“訪草堂”進行考察。67.5%的同學只是“知道壹些”,16。%甚至“不知道”。
我們還對大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進行了調查。以武則天的評價為例),15%和17%的人選擇了“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和“我不清楚”,16%的人完全否定,20%的人完全肯定,36500的人選擇了“功過參半”。可見,在對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中,大學生的主觀性明顯,客觀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這是思維和認知不成熟的表現,也與他們的知識結構有關。日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讓他們對歷史的關註度越來越低。此外,壹些以歷史題材為主的影視劇在歷史真相的敘述上出現了失誤,也對大學生產生了壹定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沒有與自身發展需求相結合。
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感興趣,只有11.5%的人“不感興趣”或“完全不感興趣”。這為大學生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大學生把這種興趣轉化為動力,自覺接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教育,以提高人文素質。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們選擇傳統文化經典(以四大文學名著為例)、傳統禮儀道德和傳統文化藝術(以戲曲為例)了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興趣。
對於四大文學名著,有5%的受訪者“從未讀過”和“沒讀過也不打算讀”,而“讀過很多遍”、“全部讀過”和“讀過其中壹兩本”的比例分別為20.7%、365、438+0.5%和42.8%。這說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還是有很大興趣的,這很大程度上和他們接受的國學教育有關。在語文教育中,很多課文都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在大學生對傳統禮儀道德的認知調查中,分別有38%和40%的受訪者是“從小接觸”和“在課外書上讀到的”,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在日常交往中也總是受到中國傳統禮儀道德的影響。另壹方面,他們的教育對這種觀念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7%的人覺得過時了,15%的人很難判斷。這從壹個側面說明,中國傳統禮儀道德也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創新。
在傳統文化藝術調查(以戲曲為例)中,865,438+0.2%的大學生對戲曲不感興趣,很少有人非常喜歡和非常討厭,分別占4.0%和4.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第壹,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時代的快速變化,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形式和技法緩慢的戲曲很難適應這壹點;二是文藝創作的形式和空間不斷拓展,新的時尚藝術形式尤其是流行歌舞更受年輕人歡迎,更符合他們的口味;第三,社會的多樣性使得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也會使他們對傳統戲曲藝術產生壹定的排斥心理。
總的來說,大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感興趣,但這種興趣並沒有與自身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沒有內化為行動。調查顯示,40%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總體上對他們有幫助,只有5.6%和9.4%的人認為對他們有較大和相對的幫助。這種情況令人擔憂,不符合國家推進大學生人文教育,提高自身內在素質的初衷。
三、對策和建議
當代思想家任先生認為,壹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興亡之學”,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普及和教育,發揮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我們認為,加強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歷史意識、弘揚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壹,要改變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輕視。
壹種文化形態的保存離不開廣大厚重的群眾土壤,而在群眾關註下形成的文化環境是傳統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首先,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現代化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現代化必須兩個文明壹起抓,共同發展,而歷史感、歷史知識和歷史智慧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傳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傳承民族的未來,是教育的使命。其次,民族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從人們長期的實際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華民族能夠生存發展幾千年而不中斷,而在今天能夠復興的重要原因。培養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必須依靠歷史教育。再次,綜合國力的競爭也與歷史教育有關。文化不僅是壹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要註意維護和努力發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合理利用傳統文化這壹重要資源,輕視傳統文化,勢必難以培養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因此,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宣傳歷史文化教育,讓公眾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氛圍。
第二,傳統文化教育和歷史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
從目前我國歷史教育的教學形式來看,大眾化歷史教育的缺失是社會文化氛圍淡薄的重要原因。目前歷史教育的研究現狀是:學校歷史教育講得多,社會史教育講得少;中小學歷史教育談得多,其他層次的歷史教育談得少;多講實際問題,少講理論問題;被詬病的問題很多,但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卻很少。因此,有必要加快歷史教學改革,提高歷史教育的普及水平。首先,要加快中學歷史教材編寫改革,增加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的內容,盡可能呈現生動的史實,避免過多的結論,避免把中學歷史教材變成壓縮的大學歷史教材,使之更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特點和時代要求。其次,教學方法多樣化,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史料,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相結合,改革考試方法,使之與歷史教育的教育目的相結合。此外,還可以設立歷史教育專題研究項目,為相關研究成果的出版、發行、推廣和應用提供必要的條件,重視學校教育系統與社會教育系統的分工與合作,推進歷史教育的制度化建設。
第三,註重普及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制度建設。
從制度上保護傳統文化,有助於增強公民和政府部門在這個問題上的責任感,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我國,長期以來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成果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視,對人文知識的普及缺乏相應的促進和獎勵,嚴重挫傷了許多人文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於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基金,對傳統文化普及成果進行適當評價,將其作為其他科研成果對待,讓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認可,激發他們做好工作的熱情。為保證推廣成果的質量,評價應由科研部門管理。此外,還應重視傳統文化在民間的生存,對民間文化藝術表演者給予物質保護,同時通過適度的市場化運作,使其獲得壹定回報。物質生活的改善,有助於他們安心堅守這個陣地,吸引新生力量加入,創新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註入新的活力。
第四,重視媒體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歷史知識方面的作用。
在輿論領域,要鼓勵電視、電影、報紙等媒體認真負責地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責任。為防止媒體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應加強文化界的批評監督機制。
第五,大學生要更全面地把自己塑造成人才。
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趨勢表明,單純的技術經濟人才已經不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文明的進步呼喚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壹技之長,還要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如果連最基本的歷史知識都不知道,不僅會鬧笑話,犯簡單的錯誤,還會給國家的榮譽和形象帶來損失。晚清學者龔自珍曾說:“與其滅其國,不如滅其史。”可見歷史對壹個國家有多重要。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要努力學習人文知識,自覺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把自己塑造成更加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