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視覺文化〔攝影與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攝影與視覺文化〕

關於視覺文化,人們壹般理解為以圖像為中心的文化形態,如電影、電視、攝影、繪畫、雕塑、建築、廣告、設計、動畫、遊戲、多媒體等。本文要討論的是攝影在視覺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攝影屬性的變化,以及視覺文化時代攝影師觀念的變化。

回顧歷史,攝影術的發明不過170年。但這170年,是人類觀看方式的改變、視閾的拓展、視覺文化的生成的170年。這種變化並不局限於藝術領域,而是涉及到人眼所能看到的任何領域。

首先,攝影可以分解人眼無法分辨的物體的運動形式和細節。比如連續攝影讓我們看到了馬奔跑時四蹄的連續動作,子彈穿過蘋果的威力,爆炸瞬間煙霧和碎片互相包裹的狀態。簡而言之,攝影的瞬間可以把快速移動的素材定格,讓我們看清細節;顯微攝影使我們能夠看到小物體的結構和莊嚴的秩序,而航拍使我們能夠觀察地球的色塊的構成和自然線條的抽象形式意義。

其次,攝影見證了許多人類重大事件,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留在了相機鏡頭裏。過去的歷史都在文字裏,在字裏行間,在繪畫裏,在考古實物裏。這些都是解讀和想象的歷史,歷史場景和細節的直接視聽無法還原。攝影術發明後,人類有了另壹種歷史:影像中的歷史。這種歷史影像是拍攝者的見證,它直觀、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歷史上的人類社會生活,既是見證,也是傳承。這種圖文相互借鑒和反思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後人感知和理解歷史。比如美航9?11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催生了大量的動靜態圖像。這些圖像不僅是信息豐富的信息,還包含情感因素。正是這些影像,將所有人的心直接而快速地連接起來。不僅如此,這些影像中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也壹定會進入歷史文獻,成為歷史內容的陳述和承載。在上個世紀,瑪格南圖片社和美國生活雜誌的許多攝影師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在中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出現了許多有著相同使命的攝影家,如方大曾、王曉婷、沙飛、吳印鹹、鄭靖康等。,也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歷史形象。

第三,攝影使我們警惕對普通事物視而不見的現象,並有意識地盯著我們周圍的日常生活,更多地關註人和事,“幫助我們找到社會的盲點”(在朱)。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雖然媒體很發達,傳播很迅速,但還是有壹大群人被擋在主流話語之外。生活在社會上層的人很少談論或者不願意談論。在特定的時空裏,他們出現的次數太少,我們記不住;在另壹個時空,它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視而不見。每個人都這樣,他們認為這很正常。下層勞動者真實情況被屏蔽的現象,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各個國家的普遍現象。衡量社會進步的壹個尺度就是看這個沈默的群體是如何被對待的。自從攝影被用於新聞和記錄現實生活以來,它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社會調查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不僅沈默的社會群體以集體影像的形式被主流社會重新審視,如1936年美國農業大災難期間攝影師多蘿西婭·蘭格拍攝的《逃亡中的母子》,1990年解海龍拍攝的農村失學兒童。由於照片的啟發,

從人類大家庭的角度來看,攝影讓我們發現了許多其他民族不同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使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具有了實證意義。例如,西方國家的許多探險家、旅行家和傳教士在過去的100年裏完成了他們的工作。雖然他們當時的直接目標是殖民,但他們在特定環境下觀看種族的生活方式和文物,客觀上也間接加深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促進了全球化時代的到來。

第四,相機對著自然景物,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無論妳是否在場,都可以享受照片中的自然氛圍。自從攝影術發明以來,我們無法計算人類的照片有多少是關於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雖然是科學家發明了攝影,但畫家們首先用它來拍攝風景。從此,攝影與風景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在,無數人都在拍攝風景,其中不乏專業的風景攝影師。雖然在當下的中國攝影中,風景攝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風景攝影,往往是甜膩的,但在更大的範圍內,我們還是發現,相機幫助我們記住了天地間光影變幻的山川神奇。在世界範圍內,不知道有多少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是因為風景攝影的發現而命名的。安塞爾·亞當斯從事的是純粹的攝影,它反映了大自然的豐富和莊嚴。郎景山從事密集型攝影,他的作品反映了筆墨山水的轉變和中國的自然觀。對於大量的風景攝影師來說,線條思維拍攝是壹種生活方式,三者密不可分。“我思故我行,我射故我在。”他們在時間的長河中采集,采集最壯美動人的瞬間,跋涉萬裏,久久守候,夜不成眠,為的就是將那種如火如荼、如水般清澈的情懷“承載”在觀眾面前,讓更多的人重新觀賞自然風光。景觀作品作為壹種獨特的視覺文本,成為人工環境中原始自然的替代品,可以靈活運用於各種場合,嵌入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它既是對人類工業成就的確認,也是對人類生活的美化,更是原始自然與人工環境的調停者。在現代社會,由於精細的社會分工和異化勞動,人成為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壹小部分,成為“單向度的人”。閱讀風景攝影,可以回顧人類離自然的故鄉有多遠;“視覺上”異化的深度。這些作品的內容呼應了我們心中對故鄉的記憶、對家的渴望和對靈魂的爭論,可以緩解我們的精神焦慮,不斷修正我們茫然的精神狀態。

第五,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有意識地跟蹤觀察野生動物已經成為攝影的壹個重要分支。這是人類對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的關註和追蹤。這種攝影壹方面促使我們了解和認識野生生物的生活習性,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維護地球上生命類型的豐富和平衡,另壹方面也使我們人類在生命平等的意義上反思自己。在這樣的作品中,我們往往在動物身上找到人性,也更清晰地看到了人身上的獸性。這種視覺認知無疑是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動態攝影中,大量的野生動物節目在電影院和電視中播放,充分說明了這壹點。

第六,在藝術攝影發展的漫長歷程中,視覺形象來源於對現實的處理或發自內心,最終指向我們眼睛的對象——作品,代代相傳的探索和許多經典作品,增強了我們在視覺想象世界中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是人類在視覺方向上的專業提升。近年來的電影《大片》,雖然故事大多平庸,但利用數碼攝影和後期制作技術,可以模擬火山爆發、洪水沖擊、颶風席卷的震撼力,可以在規模上模擬人類戰爭和社會運動的慘烈程度。可以說是極具肉欲,滿足了觀眾對視聽感受的刺激需求,從而創造了票房奇跡。

第七,攝影器材和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視覺文化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支持。相機機身(暗盒和快門)逐漸小型化,鏡頭多樣化,為攝影進入各行各業和日常生活奠定了基礎。在靜態攝影的基礎上,有了動態攝影,電影電視,甚至DV都出現了。所有這些機械物體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視覺習慣,比如觀看的距離和角度,焦點的選擇和景深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在與照片、電影、電視驚人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發展出看什麽不看什麽、如何看待事物的無意識習慣性眼球運動。要知道越來越多品牌和規格的鏡片都是各種各樣的小學生。除了135相機的50 mm鏡頭(或者其他類型的對應鏡頭),從魚眼到1000 mm焦距,從1.2到64光圈的各種鏡頭都是偽裝人眼。Xi智可以長期改變人類的視覺。

攝影在很多方面都發揮著作用。在170期間,人們夢見從不同視角觀看活動及其成品——見證視覺信息(照片、視頻等)。)被廣泛傳播,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極大地促進了不同階級、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視覺心理習慣。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革命給攝影帶來了劇烈而深刻的變化,尤其是2003年以後。電影市場急劇萎縮。原本長長的膠片櫃臺已經蜷縮在壹個角落裏,市場上隨處可見拿著數碼相機用手機拍照的人。3G通信模式的廣泛使用是壹場技術革命。很難預測十年二十年後攝影會給我們帶來什麽。

目前,中國攝影行業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是攝影走出了專業領域,實現了大眾化。現在的攝影隊伍不再是壹個相對固定的人群,而是覆蓋了所有的社會群體。對於攝影師來說,可以區分專業和非專業,很難區分專業和非專業,因為有些業余愛好者的專業水平很高。第二,攝影已經從壹種特殊的職業中解放出來,變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壹種任意行為。帶相機就像帶筆壹樣。許多新聞照片是由事件發生地的居民和遊客拍攝的,而不是記者,許多美麗的照片是由業余愛好者拍攝的,而不是攝影師。第三,攝影活動無處不在,從全國性專業攝影機構舉辦的國際攝影藝術節,到社區舉辦的主題攝影比賽,參與人數眾多,組織者繁雜。第四,傳統的攝影觀念正在被動搖,攝影真實性的基本觀念正在受到沖擊,肖像權、版權等問題層出不窮。第五,攝影交流越來越方便,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圖片庫和最快的交流渠道。第六,攝影市場的缺失和當代藝術的介入,模糊了攝影作為記錄工具和藝術形式的界限,壹些新媒體不斷誕生,催化了攝影更多的變異。

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從印刷出版物到電子媒體,從戶外廣告到日常記錄,圖像的方式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感知和認識事物的方式,已經進入家庭和個人生活,與個人的精神生活相關。在我們這個時代,視覺的方式更加突出,人們更多地通過“看”(伴隨著聽)來感知和理解世界。對“看”的依賴是這個時代的特征之壹。

形象的方式就是視覺形象的方式。從橫向來看,打破了不同民族語言的壁壘。從縱向來看,在同壹個國家和社會中,文字壟斷被打破,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眾文化時代。全球壹體化的經濟和沒有語言文字的視覺文化傳播形式,把人類更加緊密有效地聯系在壹起。我們越追溯歷史,圖像和真實事物之間的區別就越模糊。在原始社會中,事物及其意象只是同壹種力量或精神的兩種不同現象,只是物理性質不同,所以在崇拜和驅趕強大的精靈和鬼魂方面存在意象的想象效應。這是原始圖騰文化的時代。

傳統文化活動主要通過語言、文字、表演等方式進行。在傳統文化活動中,聽評書、讀小說、背詩、表演,都必須依靠壹個由語音或文字鏈組成的文本,通過想象間接了解外界,讀者獲得體驗和理解。圖像時代,文化活動借助現實的圖像印記直接呈現在視覺中,給讀者和觀眾造成新奇(陌生)的感受,利用從眾心理引導消費。當時的藝術活動、生產和生活中也使用圖像,但應用面較窄,兩者之間沒有關聯。現在不同了。圖像應用表現在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和層面。除了藝術攝影,新聞、宣傳、工業、農業、軍事、地理、海洋、航空、醫學、法制等領域都可以找到攝影工具和影像。日常生活離不開攝影。在壹個社會自然人眼裏,圖像是獲取知識、了解事態、掌握規則的壹種方式。在攝影師看來,攝影是壹種方式,壹切都可以用這種方式確切地說出來,任何目的都可以用這種方式達到。現實中的孤立現象,可以用形象來組合。攝影師之所以什麽都拍,在於消費的邏輯。我們制造圖像並消費它們,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圖像。為了喚起欲望,滿足欲望,相機似乎成了致病的藥。越吃越要吃,吃得快。從某種意義上說,影像也消費現實。

我們人類同時用相機和DV記錄我們的生產生活,就像有兩個人類:壹個是現實世界,壹個是影子世界。這個變化不是很常見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世界,也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自己。形象不僅是產品,更是理念;它不僅是壹種文獻資料,也是壹種藝術作品;不僅屬於我們,也影響著我們;不僅是當下的現實,還有圖文並茂的人類歷史教科書。

攝影從壹種奢侈的行為——權貴們玩耍的工具或者職業攝影師謀生的工具——變成了今天這樣隨心所欲的玩具,這是人類社會的壹大進步。現在攝影呈現出壹種“全民狂歡”的場景,大家都拍,壹直拍,到處拍;每個人都可以制作圖像,下載並在網上日夜傳播!沈浸在影像的海洋中,我們不出門就看世界,通過影像感知和認識世界。網絡以無差別的方式存儲、享受和無休止地生產圖像。尤其是80、90後的青少年,整天從事網絡漫遊和電腦遊戲,他們的世界出現了分裂:有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介入現實空間,對現實進行解讀、復制或扭曲。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反差、緊張和焦慮,讓80後成為了“新新人類”。他們每天早上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花精力去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有時候分不清兩者的界限。

以上事實表明了壹個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每個人都可以並且能夠使用相機——傳統的和數字的——在無限的空間和無盡的時間長河中捕捉世界場景的壹個又壹個瞬間,並將這些圖像編輯成壹個故事、壹幅風景、壹種心情,甚至其他東西。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視覺文化正在生成。這是我們所處時代的特征之壹。

視覺文化時代是繼原始圖騰時代和文字時代之後,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三個時代。對於攝影師來說,必須深刻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了解我們時代的變化,積極轉變觀念,才能在變化中保持自己的主動權。具體來說,有必要改變幾個觀念:

壹是要改變模糊的類別界限觀念,進壹步明確創作目的,在無邊界攝影藝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目前在攝影創作中,涉及到每壹個攝影師,每壹次按下快門,都是壹個“拍什麽”的問題。在當下的攝影創作中,大多數攝影師遵循真實與藝術的雙重標準,攝影目的不明確,選擇拍攝對象的範圍受到很大約束,紀錄片中不考慮光線和色彩是否具有藝術特征,偏離了記錄歷史、進入影像文獻的目標,很多應該拍攝的東西無法進入視野;但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人們卻不敢大膽使用各種手段。作為藝術創作,形式不夠創新,無法進入藝術經典。從攝影史的自然生成來看,攝影按照拍攝功能可以分為藝術和記錄兩大類。紀實攝影是壹種敘事攝影,記錄當下的生活,給未來以借鑒。其認知價值第壹,審美價值第二。判斷壹部紀實攝影作品的價值,第壹是看拍什麽,第二是看怎麽拍,第三是看怎麽用。藝術攝影是情感表現性攝影,審美價值第壹,認知價值第二,判斷標準基於視覺語言的創新。只有分清拍攝目的,才能在泛濫的影像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是改變將攝影等同於拍攝的觀念,將攝影視為壹個來源於生活又回歸社會生活的動態過程。

攝影界壹直以來活動頻繁,比賽壹場接壹場,展覽互享,形成了壹種為獲獎而拍攝的氛圍,大量照片參賽後被當作廢品處理掉。攝影其實是從生活對壹個攝影師的塑造開始,然後去實地拍攝,再到擴印或者印刷制作,再到展覽或者出版,再回到社會生活。這是壹個完整的過程,絕不是拍攝完成後就結束了。拍攝只是完成了妳想要的東西的影像的收集。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只有作品的生產才算完成,如果不被讀者接受,生產也就失去了意義。而且讀者接受作品,是對作者創作的壹種參與,是二次創作。只有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讀者才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觀看作品,判斷欣賞作品,接受影響,從而完成攝影過程。在視覺文化時代,傳統的做法需要改變。攝影師要樹立為讀者拍攝的觀念,學會對自己的照片進行策劃和剪輯,使自己的照片成為文化藝術產品,回歸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改變把造假歸咎於數字技術的觀念,大膽而恰當地使用數字技術。

攝影是科技與文化緊密結合的產物,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抵制新科技。我們總聽到有人說,隨著數碼技術的到來,攝影的真實性無法保證,並根據壹些經過電腦處理的合成作品冒充壹次性拍攝作品參與或發表的現象,在數碼技術上增加了詐騙罪;還有人說數字合成修改技術顛覆了攝影的真實性。數字圖像對傳統銀鹽工藝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使得造假更加方便。近年來,“鴿子”、“羚羊”、“龍打虎”的典故,說明了情況的嚴重性。但從攝影史的角度來看,傳統的銀鹽工藝和暗室處理也有造假,經常在特殊時期使用;數碼相機也可以是真的。現在很多記者用的是數字,真實性還是有的。所以,把造假歸咎於數字是不合邏輯的。造假不是技術問題,是人的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的頭和手獲得了更多的解放,但社會對真實的需求依然存在,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不會被顛覆。假照片曝光是因為很多真照片的存在。紀實攝影師要加強職業道德。既然是記錄,就不能造假,不能虛。同時,藝術攝影師大膽運用數字技術,豐富創作手段,開拓新的空間,是視覺文化時代攝影師的理想狀態。

四是改變攝影只是藝術的觀念,釋放相機的各種功能,樹立新的攝影文化觀。

為什麽攝影的路越走越窄?回顧60年來在各種比賽和展覽中獲獎的作品,有多少作品能進入* * *和中國的歷史文獻?如果我們去統計,會發現比例並不大。越是獲獎者無法進入,但是很多拍的時候不是很在意的照片都可以進入。這是什麽意思?意味著攝影師的心靈受到了束縛。大家都同意相機的基本功能是記錄。在視覺文化時代,攝影壹方面要進壹步推動藝術的發展,另壹方面要釋放記錄功能。壹個人給自己拍照,就會有個人的視頻歷史;當壹個家庭拍攝自己時,這個家庭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形象發展史;如果壹個國家拍攝自己,它可以建立自己的圖像歷史。這種從國家到社會,從個人到家庭的大尺度記錄和拍攝的景觀,就是這個時代提供的條件和要求。視覺文化是基於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的圖像庫的壹種認知、體驗和交流方式。

李樹峰:中國美術學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唐洪峰

  • 上一篇:畜牧業帶來的環境問題咨詢
  • 下一篇:珠寶名稱全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