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儒(道)文化的慈善思想及其影響?

論儒(道)文化的慈善思想及其影響?

慈善是壹個古老的概念。《北史·崔光傳》:“心胸寬廣,樂善好施,不務正業,卻洋洋自得。”而在此之前的《萬事盡在我心》:“王嶽,善良行善。”也就是行善積德,優待優撫。直接解釋就是關於“以善為善”。

既然是“以善為善”,其重點就在於對“善”的理解。

“善良”,《說文》只註了兩個字:“愛也。”《左傳》:“玄慈賀輝”,而作註解的人說:“恩愛由心生,恩施於物。”這讓中國古代對善良和愛的理解更加清晰:善良是壹種發自內心世界的愛,她的善良應該給予壹切,當然首先是人。漢代賈誼說:“慈悲為懷。”對人要有慈悲心,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把別人的苦惱當成自己的苦惱。至於北宋的張載,他甚至提出了壹個著名的社會倫理命題:“人與我同胞,物與物。”我希望像愛我的兄弟姐妹壹樣去愛每壹個人,甚至“視天下無我。”在儒家看來,這種胸襟,這種推己及人的做法,可以稱之為真愛。

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慈善”二字就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最常見的說法是“大慈大悲”,即最高尚、最寬廣的善良和慈悲。佛教經典《大智慧論》第27版解釋道:“大慈大樂眾生,大悲拔眾生苦。“讓所有生物快樂,這叫‘大慈大悲’。這種解釋既與中國傳統對“善良”的解釋相沖突,如“善良是給予事物的”、“同情他人的”,又顯示出相互融合的強大基礎。在佛教與中國社會的適應和融合過程中,慈悲和慈善意識得到了提升和發展。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中國的大量慈善事業都離不開佛教的慈悲意識。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佛教將“善惡因果報應”的概念引入慈善事業,在促進更多的人以“行善積德,得善報”的廣泛功利目的投身於實際的社會慈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現在還在用壹個褒義詞“無量功德”,它恰恰包含了深刻的佛教因果報應思想。事實上,很多人就是為了“功德無量”的慈善事業,才願意犧牲巨額財產和漫長的生命。歷史上有人這樣批評:“做事不急,返德必在己。“認為即使是為了來世,也是壹種本質上自私的行為。這種批評難免過於苛刻和無理。其實不在乎信仰的話,客觀上對社會有貢獻的積極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

與儒家“人與物和諧”的觀念相對應,佛教徒指的是“無慈悲,同體無慈悲”,即認為最高尚的仁慈和最廣泛的無條件慈悲沒有區別。因果報應不再是慈善的目的。當然,相對於壹般的“善有善報”,這是另壹種境界,而按照佛教的說法,這真的是“無量功德”。《金剛經》明確規定:“菩薩若不布施於對方,其福報不可算。”所謂“布施不停”,是指“空身三輪”,即把布施者、受施者、布施的錢作為“三輪”,“布施者看空身,空無壹物”,稱為“空身合理化”;受者無體,法不明;如果妳還沒有身體,怎麽接受?叫做“被空”;施與受是空的,互不虛妄,其物是空的。這叫“空物”。“三輪”都是指“為法有所為”。如果妳不把心附在為法做點事的福報上,妳就不會被“生生不同死”所限制,那麽妳當然會有“無量功德”。

作為對儒釋道的回應,道教也提倡慈善。最著名的是《太上感應》,被稱為“道學勸善之書”。“其文筆樸實,不華而不實;都說養東西是罪。”從這本書倡導的善行來看,大部分是為了救濟當時社會上的窮人。比如“1。把市場上的棄兒帶走,雇人照顧。...2.每年冬天11月的第壹天,窮人就住進了養老院。...第三,普濟成全湯藥。...七、濟貧。...8.造橋開河鋪路。..... "《論壇報》從宋真宗北部開始,給了幾百萬銀子,命令它出版和鐫刻,並在歷代受到極大的贊揚。雖然大致是按照中國傳統的“神道教化”的舊模式,以因果報應作為思維邏輯的基礎,經常被鄙俗之人所嘲諷,但壹千多年來,在這種傳播的影響下形成的以慈善為榮的社會氛圍是值得高度評價的。佛教和道教雖然有各自的理論體系,但在慈善和德性方面是壹致的。半個世紀前,佛教重印了《太上感應》,印度法師親自作序稱贊。就在四五年前,福建省佛教協會佛教教育基金會影印了它。重讀,細古今仁人委員會及影印。重讀和品味古今仁人誌士的良苦用心,不能不讓人感觸頗深。

總之,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儒釋道都對“慈善”給予了應有的尊重和重視,並以自己的不斷闡述和實踐豐富了“慈善”的內涵。趙樸初先生在比較中西文化的生活倫理時,曾睿智地指出,西方人談“愛”,只需要談愛;另壹方面,中國人喜歡談論“善良”:善良和愛。這是民間傳統慈善觀念造成的深刻潛意識。雖然時代變了,壹些在舊時代被認為是合理的方式在現在已經過時了,但崇尚善良、勸善戒惡的傳統永遠不會過時,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就現實而言,似乎應該從傳統中汲取精華,才能為“慈善”的內涵註入內在活力。回顧傳統,可以看到“慈善”內涵的清晰結構:核心部分是培養“慈悲心”,激發“佛性”,倡導“和民”、“大悲”;在可操作性上,要順應人們的功利意識,以壹種平衡、協調、良性互動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私利和他人的福利,在人們中營造壹種只要有能力就應該投身慈善的社會風尚。在歷史上,無論從基本理念還是可操作性來看,作為公平中介出現的宗教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的慈善事業中,宗教肯定會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作為壹個非宗教的慈善機構,如何從“慈善”的傳統內涵中找到可以借鑒的元素,從而形成壹個從核心理念到可操作性都行之有效,內外呼應的新架構,將是壹個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新課題。

總之,如果把“慈善”這個概念由古而新,它的現實意義就變成了歷史意義。

  • 上一篇:裝飾插畫特點——插畫常見的畫面風格有哪些?
  • 下一篇:咨詢攝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