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論基礎和概念定義:
(1)理論基礎:
1.陳鶴琴先生理論的相關內容。
——“我們應該教孩子他們能學什麽,他們應該學什麽。”
——“想讓孩子做壹件事,就要教會他們如何學習。”
生活教育理論反對理論脫離實踐的教學,強調在現實生活中做事,在做事中求知。學生“在適當的環境中獲得大量的學習”。
——“幼兒園應該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2.《綱要》指出:“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睡眠、洗漱、大小便等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教育孩子愛幹凈衛生,註意個人及生活場所的清潔衛生。”
3.葉聖陶先生說:“什麽是教育?簡單壹句話,就是養成好習慣。”葉聖陶先生指出:“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壹切良好習慣。在道德教育中,要養成良好的待人處事習慣;在智育中,要形成求知、熟習技能的良好習慣;在體育運動中,我們應該養成保護和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
(2)概念定義:
行為:顧名思義,就是動作做什麽。《莫箐》說:“是,是也。”行動就是行動,行動就是行動;行為和行為是可以互相訓練的。也就是說,通過行動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叫做行為。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後形成的穩定的、自動的行為形式。
本課題根據幼兒園的自身情況和幼兒的發展特點,在對幼兒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研究中,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定位於。
小班時代註重生活習慣的培養。主要包括:衛生習慣、愛惜物品、自理能力。
中產階級年齡段側重於行為習慣的培養。包括:遵守規則的習慣,禮儀,熱愛勞動。
大齡組側重於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傾聽習慣、表達意願、自主探究。
第壹,為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保證本項目的質量和數量,我園特制定了“兒童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研究”項目實施方案。
1,成立項目研究領導小組。
2、以園長為組長,教研組長為主要成員,保健老師和年級組長為主要成員,形成全體教護人員參與研究的熱烈氛圍。
3.明確研究的指導思想。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職工參與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創辦高標準、高水平的幼兒園。
4、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的研究。
5.重新審視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6.確立研究的內容、對象和方法。根據園區實際情況,選取三個基本的、普遍的習慣作為本課題的研究內容:1、生活衛生習慣2、文明禮貌習慣3、學習習慣。每個班級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壹個子課題在自己班級開展研究。大、中、小班都確定了分題:讓小班的孩子養成自己動手做事的習慣,培養孩子的舉止禮儀,培養孩子良好的言語習慣,培養孩子謙遜合作的習慣。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需要,確定采用抽樣調查、觀察記錄、案例跟蹤、比較法、經驗總結等多種方法。
7.確定實際的實施步驟。實施步驟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調查觀察(時間:2008年3月);第二階段:分析和設定目標階段(時間:2008年4月);第三階段;實施培訓階段(時間:2008年3月中旬,165438+2008年10月);第四階段:總結階段(時間:65438+2008年2月)。
同時制定家長問卷,進行家長調查。各班要積極觀察孩子的前測工作,然後確定目標,研究工作會壹步步進行。我們相信,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的科研素質將會大大提高。
第二,註重過程,紮紮實實做研究
平時註重過程管理,紮紮實實做好計劃,總結,開展好調研。首先,編制家長問卷,進行家長調查。在我園隨機抽取120名幼兒及其家長(其中小班幼兒30名,中班幼兒45名,大班幼兒45名)。采用的調查方法是分層抽樣調查和個別訪談。2008年4月10,對所有班級的抽樣兒童家長進行了兒童周圍家庭成員基本情況的問卷調查。詳細調查了受教育程度、職業、職務、興趣愛好、與孩子日常接觸的時間和方式、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教育理念、訓練方法和訓練內容。同時,我們也采用個別訪談的方式,了解家長在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方面的做法。通過對原始數據的調查和處理,可以基本掌握被抽樣兒童的家庭環境、家長在培養孩子行為習慣方面的養育態度和教育理念,從而看出當今社會家長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視程度,為我園開展日常生活中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研究提供壹些基礎資料。然後做好各種觀察記錄,每節課都進行觀察記錄,收集孩子在各子課題中表現的最原始數據,對觀察記錄進行整理分析,在各子課題中寫出觀察報告。
在研究過程中,加強實施過程中數據的收集和管理,對階段計劃、遊戲活動設計、觀察記錄、反思隨筆、案例分析、圖片資料(幼兒作品和活動)、理論學習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今年4月,幼兒園對項目開展情況進行了自查,積累了壹次中期檢查驗收。
第三,開展培訓,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做科研提高教師素質是關鍵,要在師資培養上大做文章。首先,積極培訓指導老師如何從日常工作的問題中選題,如何把問題變成話題,如何論證話題等等。同時,對各班幼兒日常生活行為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四個分題。4月中旬,將對教師進行“在幼兒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研究”實施方案的培訓,學習研究的基本知識,如了解研究的基本過程。4月底對教師進行了研究方法的培訓,督促他們掌握研究方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學會如何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資料。5月中旬,三個年級組的教師接受了觀察法培訓。最後,收集了幼兒謙讓與合作前所需的數據,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順利完成了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為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2008年6月舉行了壹次交流研究經驗的培訓會議。談談妳的科研能力在這次學習中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妳在幼兒園參與這項工作的興趣是否很高。
第四,工作方向
根據項目計劃,我們園區前兩個階段的工作。第壹階段:調查觀察階段(時間:2008年7月)。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發放家長問卷和課堂觀察記錄,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現進行摸底調查。第二階段:分析和設定目標階段(時間:2008年7月底)。在這壹階段,各班根據調查觀察的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A(好)、B(好)、C(差)三類,並設定具體的短期和最終培養目標。如:培養孩子謙遜合作的習慣:讓孩子與同齡人友好相處,體驗分享的快樂;讓孩子懂得關心他人、愛他人、幫助他人、服務他人。再比如讓小班的孩子養成自己的習慣:讓小班的孩子不挑食,不撒飯,不玩耍,安靜的吃飯;使小班幼兒能夠獨立穿脫衣服,午睡時按時入睡,不影響他人休息;使小班幼兒主動上廁所,自主整理衣服褲子,飯前便後主動洗手;讓小班的孩子學會小心處理和及時整理玩具。
2008年9月,新學期第三階段開始,編寫了針對性的整改實施方案,編寫了各種遊戲教育活動。在各個實驗班開始實驗,做了大量的實驗記錄。讓孩子在遊戲教育活動中體驗良好行為習慣的好處,通過榜樣和環境教育積極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總結出我們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經驗。
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行為十有八九是習慣,而這些習慣大多是在幼年時形成的。因此,在童年時期,我們應該特別註意習慣的培養...習慣養成好,終身受益,養成不好,終身受罪。”因此,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利於孩子的成功和成年,有利於家庭的和諧和幸福,有利於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我相信我們的努力壹定會為幼兒教育做出真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