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權威禁錮了妳的思想。
“孔子說:不如與時俱進,不是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而不滿足,不是君子嗎?”
每每看到這些,我就想起小時候上課跟著老師,壹絲不茍地讀孔子的經典。我很謹慎很聽話,大部分同學也是,所以老師翻譯了,我們記錄了,班級很平和。解釋考試中的“孔子”,大家的答案都壹樣。
讀了南《論語》開頭的“學”的前幾頁,發現這三個耳熟能詳,壹度被人不屑壹顧的“子曰”,其實以前從來沒有理解過它的真正含義。“時不時的學習,不是嗎?”要學習,就要隨時隨地有思想,有徒弟,有經驗,有自省,這就是學習。開始自省並不容易。如果妳慢慢取得了壹些進步,妳就會感興趣,就會快樂。學習是壹件很辛苦的事情,可能沒有人壹輩子都知道,但是孔子說,只要有知識,自然就有知己。於是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我不開心。”在我孤獨淒涼的時候,有壹個知音來了,我很開心。而“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不可多得的形容知己的詞。第三句,“不知道也不關心的人,不是君子”,也就是說,學了,甚至壹輩子都沒人知道的人,也是“不關心”,不抱怨。
孔子也說過,“沒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中學第壹次聽到這個的時候,當時很驚訝。我只交了比自己強大的朋友。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世界上就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先生不是勢利眼嗎?其實我誤會了。主人的意思是“尊重”妳的朋友。在妳自己眼裏,他們都做得比妳好。還有,就像民國時期佛教大德篆刻大師說的“眾生皆是菩薩,我是唯壹的凡夫俗子”。這是多麽崇高的境界。孔子的智慧有多少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嘲諷了。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輝煌。雖經董仲舒篡改,直至朱註釋統壹其思想...到今天的大師、教授和專家...大多數人不知道它的真實面目。明朝以後,朱家尖皇帝下令以四書選名,必須采用朱的註釋。因此,在過去的六七百年裏,所有的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局限於“朱的孔子思想”。換句話說,明朝以後的人都是為了博取功名而在他的思想裏打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六十年了。近年來,“國學熱”逐漸興起,留下來的經典在今天重新煥發生機。人們開始重新詮釋祖先的傳承,先賢的智慧,國學之人逐漸進入我們的視線。我以壹顆赤子之心尊重每壹位學者和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認真研究,社會進步從何而來?但我們不必步他人的後塵。今天是聲音,我們崇拜,明天會有人出來反對,我們會迫不及待地追隨。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學中常見的現象之壹。所謂從眾,就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者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行與群體保持壹致的現象。從眾和迷信權威是對自己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孔子生活在大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真正的孔子已經不存在了,只有他的思想永存。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只能推測和研究。對與錯都取決於妳自己內心的判斷。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交錯的蘆葦,但即使是蘆葦,我們也應該是思維的蘆葦。讀了南懷瑾先生的《研究心得》,我突然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學的味道,體會到了詮釋傳統經典的獨特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妳自己,誰也禁錮不了它,思維可以在碰撞中產生火種。
對《論語》的思考
《論語》是南先生對《論語》的詮釋。整本書都在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麽,包括政治還是學習,都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的。
我不是壹個善於總結和反思的人。我可能對《論及不切》這本書理解不深,只能寫下壹些零星的感受。對於《論語》中經常提到的“君子”和“小人”,有壹句話讓我有特別大的感觸。“小人有錯必寫”,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洗白錯誤”。有些人總是喜歡找借口和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君子錯了就承認自己錯了。所謂君子誤如日月食。就像太陽和月亮壹樣,偶爾會出現壹個大家都能看到的黑影。不過壹分鐘就過去了,還是會亮的。君子不懼過去,自己也不要隱瞞。錯了就老實說錯了,大家都看得到。這才是君子風度。但現在我明白了,相反,人們仰望他的光,就像月亮和太陽壹樣。當我讀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在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我是君子還是小人?我能坦誠面對我的錯誤嗎?不,我沒有。作為壹個老師,尤其是錯判了壹個同學的時候,因為我是老師,所以不好意思或者說不肯蹲下來跟孩子說對不起。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想壹想:我們的老師在教育我們的孩子要誠實,不要說謊,但是老師自己卻無法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孩子怎麽能這樣呢?學習當老師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當我們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敢地說“對不起”的時候,我想,因為我們的坦誠,我們還是孩子尊敬的老師。
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這也就是所謂的“無德無信”。比如看到別人做好事,壹定要心存敬畏;看到人家有好畫,我也欣賞;我在讀書的時候很高興看到了壹些道理,但是我們遵循了嗎?不,這才是“缺德”。我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我們服從真理,我們敬佩別人做好事,但是我們自己做起來卻沒有那麽積極,發揮不出來。我們的人生閱歷,有時候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性格和脾氣來了,就不在乎這個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誠”不實際。換句話說,我沒有人生觀,沒有中心思想,簡單來說就是缺乏目標的動力。這就像我們最近寫的三年計劃。剛開始的時候,我有點迷茫:我應該如何定位自己,我的目標在哪裏?無意中在壹本雜誌上看到這樣壹件事:法國壹家報紙曾經刊登過壹個問題:“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只允許救壹幅畫,妳會救哪壹幅?”據說本報收到了上萬個回答,人們紛紛論證自己的選擇,甚至有人寫了上萬篇論文解釋為什麽要選大。芬奇的蒙娜麗莎而不是梵高的向日葵,或者為什麽應該是向日葵而不是我們的巖石女士。大家相持不下,誰也不肯接納誰,直到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說:“我搶了離出口最近的壹個。”
原因很簡單。萬壹著火了,到處都是濃煙,根本看不清掛在那裏的是哪幅畫。如果妳冒險進去找妳相信的那壹個,很可能在妳找到那幅畫之前,妳就已經葬身火海了。而搶離出口最近的,雖然不是最值錢的,但卻是最可行的。再說了,只要壹幅畫能掛在盧浮宮,就說明它差不了多少,尤其是當別的畫化為灰燼的時候,這幅就算再普通也變得不壹般了。
這個故事給了我壹個啟發:給自己定壹個目標,不壹定是價值最大的目標,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目標。給自己定壹個目標,壹個要走的方向,努力做到賢惠博學。
對《論語》的思考
讀南懷瑾的《論語》,讓我想起漢納茲阿爾文的名言:“人類要想在21年實際生存,就必須回頭看2540年,學習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智慧的結晶。對社會,對人,對社會與人的關系,對人與人的關系,做壹個詳細而精煉的透視。《論語》裏的每壹句話都是經典,明確告訴我們:《論語》講究的是做人,怎樣做人。南先生用自己的理解翻譯了《論語》,展示了孔子的人生態度,教給了我們壹些道理。
在我之前的概念裏,“讀書就是學習”,有學問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有知識的學者。我從《論語》上看,找到了答案。我之前說的是錯的。至於那些見多識廣的人,應該說只能是“見多識廣”;至於那些寫得好的文章,這個人文學不錯,也不能說博學。至於學習,即使妳壹個字都不認識,妳也可能是有學問的——做好人,把事情做對,絕對正確,絕對優秀,這就是學習。
從學習中,我能感受到孔子屹立於世的態度。“子曰:弟子進則孝,出則幼。他們真誠而信,他們愛大眾,但他們善良而有余力,所以他們可以學文學。”
我懂了,這個學生在家裏是孝子,“做弟弟”就是在外面可以對朋友,對社會,對普通人友好,對國家,對世界展開全面的愛...記得有人說過,看壹個人能不能和妳交朋友,首先要看他在家裏是不是孝子。這就是“入時孝”。如果妳在家裏,連自己的家人都做不到,更別說在外面,妳怎麽能做到?和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也是如此。同事也應該是“兄弟”。學校是壹個大家庭。教師要講友愛團結,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愛學生,教書育人。
《真心相信》也提到了人做事要非常謹慎。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要守信,為人處事也要謹慎。人和社會之間的壹切都要守信用,要答應別人怎麽做。老師要求學生做什麽,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好老師。同時又是“包羅萬象”。擁有偉大的心靈,壹個人就能愛別人。在學校裏,對學生的情分和愛是可以擴大和填充的,他可以像愛自己壹樣愛整個世界。如果壹個人能做到這些,他就能“與人為善”,親近有知識有道德的人,與人和諧相處,他就能“有余力則博采眾長”。也就是說,妳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壹個好人,妳就會有更多更好的心情和精力去“研究文學”。熱愛文學的人會是作家,熱愛科學的人會是科學家,熱愛藝術的人會是藝術家,以此類推,妳可以根據自己的誌向、興趣、愛好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了第七篇《舒兒》,有壹句:“富可求,雖是揮鞭之人,我也行;妳要不到,就按我說的做。”進壹步,我可以理解孔子當時對財富和金錢的理解。
孔子告訴我們要追求財富,這非常符合我們的現實思維。如果人人都追求貧窮,社會怎麽發展?按照孔子的說法,只要能掙錢,做什麽都可以,但是要有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線。我們應該有信心賺到錢,但我們不應該害怕艱苦或努力工作。現實中,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我們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壹筆錢,可以讓我們變得富有,生活更上壹層樓。這個時候,我們要認識自己,把握自己,守住道德底線。記得看過壹個節目《人與社會》。壹個農民在他的房子下面挖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如果賣掉,他家裏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這些青銅器可以賣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經過長期的思想鬥爭,他終於把青銅器交給了國家。用孔子的話和這個小故事,我覺得壹定要對財富保持清醒的認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壹定的修養。隨著對教育的日益重視,教師的工資也在不斷增加,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正確清醒地認識自己的職業與金錢的關系,為社會為國家培養真正的人。
人就像壹塊磁鐵,吸引著理念相似、誌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異類。如果妳想和善良大方的人交朋友,妳首先要成為這樣的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可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吧。確切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文明。壹個人真正成為壹個文明人是不容易的。正因為這是壹個很高很難的要求,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壹直在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教育工作者,也要把握好這個度。雖然孩子還小,但我們也要為他們著想。當妳要求孩子做壹件事的時候,首先想,妳做了嗎?然後要求要孩子,所以妳要自己示範。俗話說,“播種壹個行動,妳將獲得壹個習慣;播種壹種習慣,妳將獲得壹種人格;播種壹種人格,妳將獲得壹種命運;播種壹件好事,妳會得到壹個好的結果;播種邪惡的行為,妳將得到壹個壞的結果。
《論語》中有這樣壹個故事“獅子爭物”。“獅子是百獸之王。為什麽獅子能成為百獸之王?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非常尊重和認真,所以當獅子要吃人的時候,他會用盡全力,絕不放松。當獅子抓到壹只小老鼠時,他也會用盡全力。獅子的這種精神就是,無論大小,他都不敢慢下來。不要以為做壹件事很容易,不管這件事是大是小。如果妳覺得容易出問題,也就是說,妳怎麽能太狂妄呢?”這就是獅子,認真對待壹切。俗話說,“態度決定壹切。”事實上,大多數事業有成的人都是從小事做起的。他們為什麽會成功?因為他們從來不把小事當小事。所以對於脾氣暴躁的我來說,我要做壹只“獅子”,把每壹件事都當成大事來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精益求精。我想我會成功的。
最後南先生說:“壹切從做人開始。人生無論做什麽——做官、經商、做學問、做平民,都得做人。事業的成敗有不同的變化。但無論如何,永遠做個男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職業要求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有時候,為了在工作中貫徹計劃,有時候我們需要做壹些說服工作。但是,我們發現沒有壹個哲學家會出賣自己的觀點,因為這不是說服的問題,哲學的深層次,而是妳要說服他。所以要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壹些哲學,這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以上是我對《論語》的粗淺看法。雖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他們,但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這是壹種狀態,我想這也應該是《論語》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