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醉心國學,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為傳統的文化,國學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比如歷史哲學、人文地理、藝術音樂、乃至於醫學星象建築等等,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學,其實就是對中國古代學說的統稱。
但是,有些人壹提到國學,就用“儒釋道”來概括,其實,儒釋道當中的“釋”,並不是正統的中華文化,因為佛學屬於外來文化,之所以佛學也被歸入國學之列,是因為佛教在中國有近2千年的歷史,對中華文化影響非常之大。
而真正意義上本土文化的代表,應當要屬“儒、法、道”三家,也就是儒家、法家和道家,大家可能對儒家和道家更熟悉壹點,實際上,法家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力,絲毫也不亞於儒道,可以說壹直到今天,法家都在持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儒法道雖然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基因,但依舊有很多人搞不明白儒法道到底是怎麽回事,又有什麽區別,所以今天咱們就來探討壹下這個問題。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壹時期湧現出了諸子百家各種不同思想流派。縱觀上下五千年,為什麽唯有春秋戰國發生了思想大爆炸的盛況呢?這是因為當時社會處於罕見的大變革時代,禮崩樂壞,諸侯爭霸,華夏大地四分五裂戰火連綿,我們最熟悉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是那時候的代表。
但真實的情況並非只有五霸七雄,而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混戰,在這種長時期的動蕩中,無論是百姓還是貴族,其實都希望能早日太平,而和平的途徑只有壹條,那就是出現壹個超級強者打敗其他對手然後壹統天下,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於是,各家都在拼命研究如何讓自己強大,如何打敗其他勢力的方法,這些方法有些毫無用處被淘汰,而那些有用的則被人記錄傳播,各家的代表,也主動四處遊說宣揚,最終就形成了“諸子百家”。
說到底,所謂的諸子百家,本質上就是研究如何在妳爭我鬥中勝出的方法,專業壹點的說法就叫如何治理國家的思想或主張,這是“諸子百家”的由來。
諸子百家湧現的時代背景,主要是“禮崩樂壞”,意思是封建禮教和制度遭到了極大破壞,大家都不再遵守規矩,壹切傳統的東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於是社會秩序出現嚴重問題,歷史的車輪走向了動蕩的大變局時代。
為了解決這壹現狀,擺在人們面前有三條路,第壹條路是繼續堅持走傳統路線,恢復禮制;第二條路,是徹底拋棄傳統,開創壹條新路;第三條路,傳不傳統無所謂,大家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以上這三種選擇,造就了儒家、法家,和道家。儒家主張復古,恢復傳統;法家主張變革,顛覆傳統;道家主張出世,大家都消停下來,壹切都會自然變好。
儒家的聖人孔子,抱著他這套復古的理論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思想,試圖找壹個好點的工作,但他那套三綱五常人倫大道在亂世根本無人理睬,因為天下混戰妳死我活,哪還有時間講這些文縐縐的禮儀和道理呢?所以孔子周遊壹圈之後深受打擊,非常失望。
法家的代表是韓非子,在法家看來,儒家無異於書呆子,想要治理亂世,還得用“法”來取代“禮”,時代已經改變,社會需要革新,魏國第壹個變法,很快成為強國,於是大家紛紛效仿,壹時間,商鞅、吳起、申不害等人都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
而道家,則對這壹切冷眼旁觀,他們覺得妳們這些爭來爭去真的好笑至極,世界這麽大,爭來鬥去幹什麽!道家以壹種超然的姿態看待問題,他們覺得世界原本順其自然就已經很好,妳們非得要搞什麽傳統搞什麽變法才變得亂糟糟,所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後來,經過壹段歷史時期的驗證,到漢武帝時,中國已經完成了大壹統,走向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講究傳統和禮制的儒家重新走上歷史的舞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大放異彩。
但是請大家註意,法家並未就此沒落,因為從漢武帝開始歷朝歷代就是采用“外儒內法”的方式對天下進行治理,普通大眾受儒家熏陶遵守三綱五常人倫道德,朝廷用法家的手段在背後治理,而道家壹切看淡,人畜無害,所以歷朝歷代的君主也允許其自由發展。以上,就是對儒法道的簡單闡述,不壹定正確,就當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