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安靖,山東穆平人,自然科學史(數學史)博士。西北大學數學與科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還是美國國家數學史學會副主席、國際數學史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英國數學史學會名譽會員、東京理科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劍橋、哈佛、京都工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赴德國、荷蘭、法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與臺灣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先後20余次受邀在劍橋大學、柏林工業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京都大學、臺灣省“中央研究院”等10多家研究機構發表學術報告。
1990以來,在日本、丹麥、韓國、加拿大、意大利、荷蘭、新加坡、臺灣省、中國大陸等地的科學史、組合數學、漢學等國際著名刊物上,以中文、英文、意大利文或日文出版了5本書,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獲得多項國家級和國際學術獎項。
很多學者壹直在說中國和希臘科學傳統的差異,這是壹個老問題。總的來說,討論主要從文化思維傳統等方面展開。,而曲安靖教授在其報告中將此與具體科學的案例研究相比較,充滿新意。
屈教授首先講述了古希臘的科學傳統,從柏拉圖在《狄米歐》中關於天體圓周運動的論證開始。論證的過程是這樣的:宇宙的本質是和諧的,所以它是完美的,圓形的軌道是完美的,所以天體壹定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當然,這個宇宙模型是有缺陷的,因為觀測到的行星似乎並不完全遵循圓形軌道。希臘人認為,個別現象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和諧原理是錯誤的,而是現有的模型不能很好地利用該原理,所以他們試圖通過提出新的模型來拯救現象。拯救現象是他們壹直在做的事情。
繼柏拉圖之後,歐多克索斯提出了同心球模型,又稱水晶球模型,通過構建多層旋轉同心球,解決了柏拉圖模型未解決的問題。歐多克索斯的模型仍然遵循了亞裏斯多德的天體繞地球勻速圓周運動的原理,解決了行星運動的問題,但它也有兩個缺點,壹是不能解釋行星亮度的變化,二是不能解釋太陽和月亮的速度。之後,阿波羅尼奧斯在此輪提出了等輪模型,希帕查斯提出了偏心圓模型,直到托勒密總結前人工作,編著了《大匯編》壹書。
追溯古希臘人拯救天體的歷程可以看出,當現象與常識發生沖突時,希臘人總是相信自己信念和假設的正確性,以此來解釋清楚問題,問題只在於對現象的解釋。
與中國古代的科學傳統相比,古希臘人知道地球是壹個球體,並測量了它的周長等。,但中國人似乎並沒有明確提出地球是壹個球體的觀點。張衡《渾天》說“渾天如雞,天體圓如彈丸,地黃如雞……”看似地球是壹個球體,但仔細分析其實是說地球就像壹個平板漂浮在天空的水面上,不能說明地球是壹個球體。蓋天說是中國古代唯壹論述地球是球體的學說。隋朝的劉卓提出了做實驗驗證影子移動壹寸,太陽移動壹千裏的想法,但未能實現。唐朝的時候,有壹群人測量了壹下,得出了子午線的長度。從中國古代對日食時間的計算,可以推斷出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壹個球體。九歷中,日食三極的時間是利用地球是壹個球的假設的幾何模型得到的。唐宋時期的中國歷法是用壹種數值算法來計算月食的三限,從來沒有使用過幾何模型。但元代的郭守敬在他的《計時歷法》中發現,求日食三限的算法顯示其使用了幾何模型,從而可以推斷出地球是壹個球體,說明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壹個球體。
從6世紀到9世紀,中國和印度之間有頻繁的天文交流,從11世紀到14世紀,中國和阿拉伯之間也有頻繁的天文交流。但中國為什麽不討論地球是球體?屈教授最後將其歸結為孔子的“子不言奇、力、亂、神”。中國人認為妳不能解釋清楚就不要討論。從這個角度來看,它與希臘傳統正好相反。這是中希科學傳統差異的具體體現。
在報告的最後,曲教授還回答了學生們提出的壹些有關科技史的問題。在回答科技史與科技哲學的關系問題時,曲教授指出,他們研究的是同壹個問題,即什麽是科學,但他們討論的方法和出發點完全不同,從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走向了同壹個目標。科技哲學是在蓋樓之前找材料,科技史是在蓋樓之前找材料。他們應該多交流,取長補短。
曲教授風趣的語言、通俗生動的比喻、腳踏實地的謙遜作風、精彩唯美的課件,帶來了清新而發人深省的學術氛圍,贏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