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明清中央集權專制主義評析

明清中央集權專制主義評析

1.主要線索和歷史階段特征

本單元涵蓋了1368至1840明朝及清初(鴉片戰爭前)的歷史。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逐漸衰落是這壹時期的總體特征。民族融合進壹步加強,中央政府加強了對邊境地區的管轄,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空前鞏固。這也是封建社會逐漸衰落的時期。明清雖有強盛之勢,但並未改變整體的衰落趨勢。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農民戰爭發展到新階段;經濟上,資本主義已經萌芽;在對外關系上,閉關鎖國的政策逐漸失去了外交上的主動權,中外差距拉大;思想文化上,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潮,出現了文藝繁榮、科技停滯的雙重時代特征。

思考和討論

18世紀中外比較研究是歷史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總的來說,這壹時期東西部差距擴大了。如何解釋這種變化?

提示:總體來說,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還處於封建社會。可以從時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來論述。

2.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達到了頂峰。

(1)自秦朝建立專制中央集權以來,通過歷朝歷代的完善和加強,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制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明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大力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廢除宰相制度,制定《大明法》,設置內閣和特務機構,設立五軍總督署。地方實行三權分立,八股招賢。

(2)清朝沿襲明制,後加軍部成為權力中心;大興文字獄打壓知識分子。這壹系列措施使封建專制統治達到了頂峰。

(3)作為封建後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其積極作用逐漸消失,消極作用逐漸明顯,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表現和原因之壹。

思考和討論

中央集權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這壹政治體系。

提示: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分析其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將這壹制度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用發展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分析其發展、演變和利弊。

3.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1)經濟發展原因:①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政治前提。(2)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采取措施調整生產關系,促進經濟發展,如明初重農、清初改田、改革稅制等。(3)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和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2)經濟發展的表現:①農業生產的發展。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糧食總產量大幅提高。②手工業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革新,生產技術的改進,分工的精細化,生產規模的擴大,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③商業開發。隨著市場的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商業城鎮和大商業城市出現,長途貿易發展起來。

(3)經濟發展特點:①邊境地區的發展導致經濟快速發展。②適應農產品商品化趨勢,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專業化生產區出現。(3)資本主義萌芽於手工業。(4)商業空前繁榮,但其發展還沒有達到動搖封建制度經濟基礎的程度。⑤外交政策由開放走向封閉,使中國落後。

4.進壹步鞏固和發展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明清初期,壹方面,通過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維護了祖國的領土主權。另壹方面,它把加強民族聯系與鎮壓少數民族上層叛亂的鬥爭結合起來;對少數民族上層的禮遇要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管理結合起來。邊疆封建經濟進壹步發展,民族融合進壹步加強。這些鞏固了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從而奠定了今天中國疆域遼闊的基礎。

5.對外關系發展的特點

(1)明清初期,由於政治需要,中國曾經與外國有過交往。明初出現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來華。然而,這些交流大多側重於政治,範圍有限。

②從16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入侵中國。1553年,葡萄牙占領澳門;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省;明末清初,俄國入侵黑龍江流域。敵人騷擾中國的東南沿海。

(3)面對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中國與外國侵略勢力發生了直接碰撞。中國進行了抵抗,明朝的抗日鬥爭、清朝的抗俄鬥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省都有效地抵抗了外來侵略。

(4)從整個明清時期來看,中國壹改隋唐宋元以來的開放政策,失去了主動權,主要奉行封閉落後的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中外發展差距進壹步拉大。

(5)中國開始引進和引進西方科學知識,徐光啟翻譯西方科學著作,介紹歐洲水利方法。

6.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科技文化。

總結性的、綜合性的經典科技巨著相繼問世,中國科技壹度居於世界前列,但明中葉以後逐漸落後於西方。思想文化領域壹方面是強烈的威權主義,另壹方面是反對封建專制、追求民主的早期啟蒙思想。明清時期,小說興盛,《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書籍和叢書的編纂使文學繁榮起來。總的特點是:承前啟後,萌動新生,文學藝術欣欣向榮,科技由發展變為停滯;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流開始進入新階段。

●艱難突破

1.明清封建帝制的空前強化

封建帝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體。縱觀中國封建帝制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和兩種形態。從秦朝到元朝,出現了有宰相制度的帝制,到了明清,出現了無宰相制度的帝制。

面對封建末世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封建統治者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以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壹時期的突出特點是君主制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宰相的廢除和兵部的設立,消除了皇權被相權分割,大大加強了君主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明朝三司和清朝地方督撫的設立,大大加強了皇帝對地方的控制。八股和文字獄的實行,加強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工廠和衛生機構的建立大大加強了皇帝對官民的控制和壓制。這些都表明明清王朝的君主專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

明清宰相制度的缺位,極大地強化了君主制;通過地方機構的改革,地方統治得到了極大的加強;與此同時,意識形態控制日益加強。皇權越來越被尊崇,臣民越來越卑微,這是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演變的軌跡。

君主專制是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在評價其歷史作用時,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具體的社會現實來評價。明清之初,這壹制度對糾正前朝弊端,提高辦事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封建社會末期,其負面效應是主要因素,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君權的過度集中決定了皇帝個人素質對統治的制約。壹般情況下,封建王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勤政的,但是到了封建王朝中後期就比較頹廢了。因此,統治危機和社會矛盾激化往往發生在封建王朝中後期,是君主專制加強的負面影響。

2.明清時期稅制的發展與變化。

為了適應封建經濟發展和政治需要,明清時期對稅制進行了改革。明朝中葉,張實行了壹種鞭法。壹條鞭法是我國稅收史上的壹項重大改革,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表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放松,個人地位提高。此外,它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貨幣地租的發展,有利於農業商品化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但從執行情況來看,各地執行並不壹致,真正把稅收和服務結合起來的人並不多。後來隨著明朝的腐敗,征、派此起彼伏,百姓負擔加重。

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種會外門派,恢復了萬歷年間張的壹種鞭法。但由於當時的客觀條件,壹種鞭刑的方法並沒有完全實行。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首先進行小規模改革,固定人數。後來他“育人而不加”。固定的人口和定音為定音的實行創造了條件。雍正帝繼位後,實行丁稅制度,將丁稅平均分攤到田賦中,收取統壹的丁稅。丁琪媛銀制的實施在壹定程度上廢除了漢唐以來的人頭稅,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性進壹步削弱,個人地位得到提高。按田納稅,使失地農民不再合法納稅,稅收不均現象得到緩解,有利於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穩定;隱性人口現象減少,人口統計相對客觀真實,這也是造成乾隆時期中國人口驟增的因素之壹。總之,丁琪媛銀制對中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提示

稅制的發展變化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內容,也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如當今現實社會的費改稅問題,國家取消農業稅等。因此,我們不僅要從歷史學科的角度理解稅制,還要從文獻綜述的角度做準備。

3.萌芽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的萌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初級形式。這種生產關系出現在明朝中後期。其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手工業技術進步。主要工業:先是棉紡織業,後擴展到冶鐵、采礦、鹽煮、采煤等手工業領域。首先在長江以南,然後擴展到全國。特色:手工作坊,這裏“機器使用者出力,機器工人出力”。機械師是早期資本家,機械師雇傭工人,機房是手工藝作坊。現狀:水平低,發展慢,整個明朝中期到鴉片戰爭,壹直處於萌芽狀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壹直占主導地位。影響: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封建制度逐漸衰落的經濟體現,為公民文學和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封建制度的阻撓和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是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封建統治的對立面,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其權力,不擇手段地摧毀它。封建剝削的殘酷使大量小生產者破產,無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市場和資金。科舉制度的實施和嚴酷的封建統治不利於資本主義的成長。在重農抑商的政策下,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禁止民眾進行海外貿易。明朝統治者還派礦監和稅務使節到處掠奪勒索錢財。清政府在全國各地的城鎮和交通要道設置關卡,征收賦稅。明政府還實行年辦和采購制度,剝削商人。在這種情況下,從事工商業就得承擔風險,忍受巨大的剝削。商人雖然有錢,但沒有政治地位。所以很多工商業者,在富起來之後,並不把自己的錢用來擴大投資,而是購買田地,開設典當行。這阻礙了社會財富向資本的轉化,影響和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發展。

4.充分理解清朝的閉關政策。

閉關政策是限制對外貿易的政策。清初實行嚴格的海禁。康熙帝收復臺灣省後,壹度開放海禁。乾隆嘉慶年間,實行嚴格的海禁,只允許廣州通商,各種限制。這種閉關鎖國的政策壹直持續到鴉片戰爭。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原因:壹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中國不需要從國外進口商品,這是閉關鎖國的基本社會原因。二是清政府怕國人與外國人交往過密,容易“惹事”,不利於自己的統治。這是閉關鎖國的政治原因。第三,為了防止和抵禦西方侵略者在中國沿海港口的各種非法和侵略行為。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壹定時期和壹定程度上抵禦了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起到了壹定的自衛作用。但負面效應很大:首先,這壹政策阻礙了國外市場的擴大,限制了國內商品生產,不利於資本主義的成長。其次,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束縛了自己,不了解世界的發展趨勢。這是壹項甘於落後、慢性自殺的政策。再次,不可能有效抵禦侵略,反而會導致落後,中外差距越來越大。

5.明清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

總的來說,這壹時期文化發展的顯著特點是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科學技術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現了綜合性的科技著作,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

(2)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專制主義的空前加強,在文化領域也表現出濃厚的專制色彩,如八股、文字獄、關閉書院或改為官學、理學走向極端等。

(3)早期民主啟蒙思潮成長,出現了壹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王夫之等。

(4)中國古典小說達到頂峰。《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都表現出突出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元代戲劇空前發展,出現了元雜劇。

  • 上一篇:世界十大古建築介紹?
  • 下一篇:請柬插畫-如何畫壹張漂亮的結婚卡片,壹張漂亮的卡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