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清末教育制度創新述評

清末教育制度創新述評

1840鴉片戰爭的聲音宣告了晚清中國進入近代。在外國列強日益侵略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推進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的改革,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在晚清社會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有效的改革。中國封建教育的現代化歷程經歷了洋務教育、維新教育和新政教育三個階段。在西方文化的沖擊和中國資本主義現代化活動的推動下,三次教育改革突破了封建傳統教育制度和觀念的束縛,從最初產生、逐步展開到全面展開,呈現出自身發展的諸多特點。以下是對清末三次教育改革的演變過程和特點的簡要總結和分析。

壹、洋務教育

兩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加深,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文化逐漸東移。洋務運動的發展呼喚新人才的出現。機器、大炮、輪船、電報這些西方先進技術,不是讀過八股文的知識分子所能理解和掌握的。與先進的文化教育體系相比,中國傳統教育重官輕學的弊端日益暴露。由於洋務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倡導下,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的洋務教育活動於20世紀60-90年代展開。其主要內容有:(1)引進西式教育,開辦新式學校,改革傳統辦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比如1863成立了史靜文同館,這是壹所主要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的學校。起初,它設立了壹個英國館,後來它增加了壹個俄羅斯館,壹個法國館,壹個德國館和壹個日本館。中國的現代教育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隨後,以培養軍事、科技人才和翻譯人才為特色的新式學堂在中國不斷出現,前後創辦了約30所新式學堂。(2)送學生出國留學。曾國藩認為“選拔幼童出國留學,因為這是中國的開國之舉,是古代從未有過的事”,“使西方人熟悉中國所擅長的壹切技藝,然後逐漸自強”。從1872-1875,洋務學堂選派了包括120名學生在內的四批優秀學生赴美留學,開創了近代中國官學留學的先河,促進了新式人才的培養,便利了中西文化教育交流。(3)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增加天文和算術,首次將“西學”和“中學”放在壹起,沖擊了科舉考試的獨特性,動搖了傳統教育的思想觀念。

洋務教育改革以引進新式學堂為主要內容,以主動留學為補充,以科舉制的完善為突破口,改變傳統教育體制,使中國近代教育邁出了不可或缺的兼收並蓄中西文化求發展的第壹步。從某種意義上說,洋務運動吸收的西方知識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沖擊大於十次農民戰爭。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激昂的吶喊,但新的思想借助具體的事物和事例,改變了壹代又壹代人的偏見和信仰。當然,洋務教育處於起步階段,有著明顯的不足:大多是為了外交、軍事、經濟的直接需要,是現代化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成為洋務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而不是積極自覺地進行改革。同時,由於對洋務派認識不足,缺乏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規劃,改革措施停留在物質文化層面,改革思路更新而不棄,效果不明顯。

第二,改革教育

1895甲午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破產,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劇,促使先進的日本民眾覺醒,進行新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康有為和梁啟超著眼於具體的政治制度改革,正式發起了壹場沖擊舊教育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1)開放院校,開展倡導教育創新理念、培養創新人才的活動。如康有為在廣州創辦的萬畝草堂,梁啟超講授的時事學堂。(2)積極與守舊派論辯,提出“廢八股,倡西學”的主張。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指出,“變法之根本,在於育才、興才、興學、立學、改科舉”,從而開啟了資本主義思想與封建思想的交鋒。(3)改革舊的教育制度。1898年頒布的改革聖旨中,提出廢除八股文,改變謀略論,開設經濟專科;提倡西學,改書院為新學堂,設譯局,派留學生。

改革教育重視教育改革的政治效用和社會功能。對此,康有為認為教育救國“有智慧的人多,國家就強,有智慧的人少,國家就弱”。維新派雖然高估了教育的作用,但他們在當時能夠重視教育,主張充分發揮教育培養新人、改造社會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與此同時,教育理論的改革也很突出。65438年至0896年,康有為撰寫《論師範教育》,成為晚清中國師範教育的開創者,將教育理論提高到壹個新的高度。總之,改造教育在思想理論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是理論探索最多的壹次改革,在新的意義上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和制度。

第三,新政教育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1年《辛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恥辱。由於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慈禧太後不得不重拾維新派的壹些主張和建議,將改革納入自我調整的軌道,被迫實施包括教育改革在內的新政措施,使清末教育改革得以復興並迅速全面展開,成為最具突破性的改革。其主要內容如下:(1)廢除科舉制度。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巨大變化,封建科舉制度早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也不利於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推動社會變革的需要。當時人們深刻體會到“科舉壹日續,諸子皆有僥幸得第壹之心,以分其磨練修行之誌。”民眾更願意觀望,民辦學校少之又少,非公財力能普及,學校無望大業。“隋朝開創的科舉制度於1905年廢止。它結束了科舉取官的傳統,為新式教育紮根於學校教育,從制度上鏟除了障礙。(2)推廣新學校,鼓勵海外留學。據統計,1902-1911期間,新增學校從700所增加到52500所,在校生超過163萬人。1901年留學日本的學生只有200多人,從1904到3000多人,從1905到8000多人,從1906到16000人。(3)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學校制度,改革了教育行政機關。1902年《國子監章程》頒布,1904年《國子監章程》修訂頒布,這是中國近代第壹個合法的學校制度並付諸實施,為中國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第壹塊基石。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政教育改革是最為成熟和有效的。廢除科舉制度,建立現代教育制度,進行全面改革。新教育取代舊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洋務運動註入新的教育因素後,維新教育得到肯定和推廣,最終使國人放棄了舊的腐敗的教育制度。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國現代化教育的基礎。

從晚清三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推動近代中國文化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教育改革離不開深刻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創新;教育體制的改革直接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教育改革的成功不僅需要客觀社會的需要,還需要當權者改革的決心和有效措施。只有不斷推進教育的改革創新,才能培養出新型的實用型人才。只有讓優秀人才承擔起社會和時代賦予的使命,成為改造社會、推動中國進步的新生力量,國家的改革才有希望。

  • 上一篇:包子應該用冷水還是開水端上來?
  • 下一篇:誰能幫我找壹篇關於“傳統道德”的演講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