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詩歌藝術與人文精神之我見

詩歌藝術與人文精神之我見

中國是壹個詩歌的國度,古典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能代表我們中國民族文學的特點。中國文人非常重視“詩”。古人說“壹件粗布大衣裹住壹生,肚子裏裝的全是詩和書”,意思是說,即使是穿著粗布或土布的普通人,也會因為他讀過詩和書而顯得不平凡。這既表達了中國傳統文人對自己豐富學識的自信,也顯示了華麗詩詞對人格修養的意義。眾所周知,唐朝是壹個迷人而強大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唐詩代表了詩歌的極致,是最輝煌的歷史時期最輝煌的文學經典。我們常說,唐詩中積極蓬勃的生命力,不僅來自國力、開放等時代氣象,更來自開明先進的政治文化。唐詩的繁榮與科舉考試,漢魏以來中國古代士人地位的大幅度上升,以及整個社會對詩、人文、美的推崇有很大關系。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象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說唐詩也蘊含著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講的是唐詩中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如果在座的人對這個話題有所關註的話,可以回想壹下,幾年前在我國學術界討論過壹個非常時髦的詞叫人文精神,可以說不僅僅是學術界,我們大學校園和社會的文學界也是如此。那麽什麽是人性呢?什麽是人文精神?經過那段時間的討論,其實也沒什麽想法。很多人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取得的成果並不多。真正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和生動的東西並不多。這是我們討論人文精神的壹個遺憾。那麽什麽是人文精神呢?我們說人文精神是人類普遍的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懷,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按照我對這種傳統的理解,所謂人文精神,就是單純強調如何提高人的問題。古人雲:“壹日三救,為他人不忠。”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今人說,“壹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他有這種精神,他就是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潔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有益於人民的人。“等等,這些都是關於如何提高人的。這不僅僅是把人文精神局限於西方所謂文藝復興中的壹種思潮。可以說,人類只要存在壹天,就不會停止思考和把握自己的命運。我們知道歷史上的人文主義通常可以追溯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但文藝復興當然提高了人文精神,但其人文精神主要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理性的提升逐漸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和相信科學,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科學主義。再者,要求人文、社會學效仿科學,成為科學。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近代以來,科學主義把人性當回事,認為人只是DNA的合成,他們可以是什麽樣子。或者認為人只是壹個DNA的容器。不要認為妳很偉大。人格的命運,生死的成敗,早就決定了。人的奮鬥變得徒勞,價值變得低下。正是這種科學的傲慢,加上消費主義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環保、道德等非經濟社會因素不斷被邊緣化。在我們的大學裏,以傳授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人文學科,不僅受到自下而上的功利主義威脅,還受到自上而下的專業化威脅,不斷被邊緣化。這說明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人文精神是壹個大而無足輕重的東西。

在這裏我可以引起妳思考這樣壹個問題。從原始人類社會到現代,我們的自然科學可以說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還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而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人文學科,卻不能說走了同樣的勇氣之路。那麽,對於我們這個社會,我們如何看待人文精神呢?在沒有現代社會所謂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原始社會,根據其壹定的人際關系或社會制度,我們說人類的生活還是可以進行的。另壹方面,如果把人性所約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去掉,可以說,即使在自然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也會立刻崩潰。因此,人文精神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對社會發展具有永恒的價值。在追求明天的發展和尋求永恒的人性中,人類將永遠不得不向前邁進。對於壹個國家,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科技落後我們才挨打,文化落後怎麽辦?我們會怎麽樣?可以說,每當壹個國家強大的時候,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傳統在起作用,這是深層次的原因,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但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它能決定壹個民族的氣質和內涵。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後的迅速崛起,固然有其自身的基礎,也有美國的助力,但最重要的是其文化內涵決定的民族氣質起了很深的作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是,我們說,任何好的傳統文化都需要繼承,才不會消亡。

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明白,綜合性大學的教育目標不僅是發展理性,更是培養人性。它的任務是使其畢業生成為高素質的人,培養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和知識貴族,也就是我們國家常說的知識分子和精英。這樣,我們就不能僅僅以職業道路為教育目標,或者僅僅為了壹個特殊的功利目的而學習。比如西方人提倡的博雅教育,19世紀中葉,英國有壹位偉大的教育家,名叫紐曼。他當上大學校長時說:什麽是真正的大學教育,不是專業教育,不是技術教育,而是文科教育;大學的理想是把每壹個本科生的精神和品格升華到文科的高度;這樣的人出來首先他心理健康。紐曼這樣說:大學不培養政治家、作家或工程師。大學首先要把學生的靈魂培養得健全,也就是到了文科的高度要有完整的人格。對於這個人來說,這樣的人格完整就意味著健康,壹個健康的人可以做任何事情,壹個靈魂健全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更容易。在我們中國古代,早就有“君子不器”的說法。子曰:“君子不似器,(其目的只有壹個)。當時,船只高度專業化。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暖酒的,喝冰酒的,喝葡萄酒的,都是不同的。孔子認為君子不應該像器皿壹樣,只有壹種用途。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應該肩負起治國安邦的重任。能妥善處理內部各類政府事務;對外可以應付四方,不辱性命。所以孔子說君子要博學多才,不局限於某壹方面。所以他能看全局,能領導全局,成為壹個合格的領導者。這個想法今天仍然有壹些優點。或者“在藝術中遊泳”。遊泳是遊泳遊,不是遊戲遊。在這裏,要特別註意。遊戲遊在“吉”旁邊,這裏是水邊遊泳遊。“遊於藝術”的藝術包括禮、樂、射、禦、書法、數學等六藝。孔子當年的教育主要以六藝為主。在現代,“禮”包含了哲學、政治、教育、社會的壹切文化。至於現代藝術,舞蹈、戲劇、音樂、美術等等都屬於音樂。”射擊”,軍事和武術。過去說帶弓射箭相當於現代射擊、格鬥術、體育等等。”帝國”,駕駛,在現代,當然也包括駕駛飛機和宇宙飛船。”書》,文史類。”數”指的是科學。人才的培養,人生的豐富,要以六藝為基礎。那麽,當今社會大學如何培養人性呢?西方學者哈欽斯認為,任何大學都應該有“永恒的學科”。第壹,要有古典語言文學相關的科目,學習的方式是閱讀古典作品。另壹類,可稱為“知性課程”,主要包括語法、修辭、邏輯、數學等具有永恒內容的學科。以上是我們對人文精神和人文的大致理解。

二,唐詩中的人文精神

基於以上對人文精神的壹般理解,唐詩中的人文精神並沒有那麽空洞和深刻。這裏我主要說兩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

(1)自信。超越,追求生命的意義。

那麽,在我們的唐詩中,詩人是如何表達對人生歸宿的思考的呢?在這裏,我們來說壹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王之渙的《鷺樓》:“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我們說這首詩流傳千古,但它經久不衰的魅力是什麽?我想正是因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面對這樣壹幅白天奔跑,江海奔流的浩瀚無垠的畫卷時,強烈的進取精神和不懈的追求。在他看來,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攀登,但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能開闊視野三百英裏。我們通常說對生命的體驗有兩個層次:我們客觀的生理存在就是身體體驗;主觀心理存在是精神體驗;我們的身體在哪裏?這不是問題,我們的精神在哪裏?我們的思想和身體共存嗎?為什麽會看到?可以說,這個問題其實壹直在困擾著人類。我們說生活的規律是滿足身體的需要,而藝術的追求是滿足精神的需要。在我們已知的人類生活中,宗教是獨壹無二的,因為它指向肉體和精神的永恒滿足。聞壹多說《莊子》全書表達“客家鄉愁”是什麽意思?家這個詞,對於我們這些有家的人來說,雖然我們每天都在消費它,其實我們很少關心它的精神內涵——也就是人生的歸宿。也就是說,哲學家尋求精神家園和生存的終極意義。唐代有雲:“誰見江邊月?江悅年初什麽時候拍的照片?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只是年年相似。”詩人認為,雖然個體生命轉瞬即逝,但人類的存在是漫長的。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所以,自從人離開了母親的身體,首先面對的就是這種來自無限時空體驗的自我困惑。我來自哪裏?妳要去哪裏?以前的我是誰?誰是我之後的我?為什麽他不是我?為什麽我不是他?這些可能是自然科學和數據筆記無法回答的問題。在這首唐詩中,正是因為爬樓梯的艱辛與超越,看風景的愉悅與真實,才能最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剛才生存的雙重體驗,從而激發人們追求永恒滿足的欲望。我們說只有等待才能有所作為,只有追求才能最終達到夢想的理想。如果自然界運行的萬物都還能自強不息,那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怎麽會願意擱淺和止步呢?

我們說唐詩中的時代精神是積極進取的,我們說熱情豪放的浪漫氣質是唐詩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盛唐時期。詩人林庚稱之為“盛唐氣象”,說它們表現出“蓬勃的生機和青春的旋律”。這實際上意味著他們表現出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在唐詩中,我們經常可以讀到:“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讀:“秦時明月漢時關,長征人不還。”讀:“飛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閱讀:“為什麽男人不拿吳鉤?收關山五十州。”如此華麗的句子等等。,都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給我們強烈的情感沖擊和震撼。我們說,這種時空意識、精神氣度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意識相互輝映,構成了壹種生機勃勃的時代心理。所以我們說唐詩的世界很大,充滿了力量和英氣。在唐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浩瀚的江河湖海,還有更廣闊的萬裏天空和最寬廣的人心。唐詩讓妳的心情更開闊,氣質更豁達,人生更深刻。從唐詩中感悟人生。從而滿足人們永恒的精神追求。我們說詩歌可以陶冶性情,就是這個意思。

(2)同情心。愛、仁、愛、人性的人道主義精神

馬壹浮先生認為“詩以情為上,使人感之上升”,並說“此心之所以能感,乃仁者也”,如迷眠夢醒,如仆之上升,如病者之蘇,意謂繁華也是仁者也。後來,葉嘉瑩教授說,這是對詩歌最美妙的定義。詩歌是人們心靈的覺醒,是人們同情心的覺醒。或許,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抽象的,大家很難理解。現在我們以壹首詩的賞析為例,比如孟浩然的《春曉》和《我在春日的這個早晨輕松地醒來》。這是詩人醒來時的感覺。春天暖暖的,裹著夢,他甚至沒有註意到天已經亮了。那麽是誰喚醒了詩人?第二句是“我周圍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這是關於聽力的。所謂“無處不在”,略似《詩燕燕》中所寫:“燕燕飛,聲在其上。”也就是說,遠、近、高、低,到處都有鳥兒在歌唱,就像是被音樂環繞的美麗意境。在這裏,我們知道鳥叫是宣告黎明,然後我們知道鳥叫是宣告晴天。春眠的甘甜,春聲的甘甜,給詩人帶來了無限的愉悅,讓人喜歡,喜歡這鶯飛草長的腐春。既然愛,就要懂得憐憫。(在中國傳統社會,“我愛妳”這個詞出現的很晚,大概是受了西方的影響。它的核心意思是“占有”,妳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在中國,古人想表達類似的感情時,壹般會說“可憐”。比如我們常說的“惜香惜玉”。它的核心含義不是“占有”,而是“給予”。“為了我的心,為了妳的心,我們會彼此認識,彼此深深記得。”“問世間情為何物,教生死!”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從愛春到惜春的心路歷程。昨晚我們看到詩人把鳥鳴聲與風雨聲聯系在壹起。原來,蒙蒙春雨讓詩人對花草樹木產生了憂慮,從而產生了我們剛才提到的激動和感慨。“但現在我記得那壹夜,那場暴風雨”是壹種記憶,“而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是壹種理解。夜裏的風雨聲,只打擾了我溫暖的夢想很短的時間,卻不知有多少花落在風雨中。詩人想到“又不知折了多少花”,這壹刻是同情的覺醒。那麽詩人從花的雕謝中想到了什麽?他沒有走下去,也沒有必要走下去,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想象和無窮的魅力,或者幾句話已經成功地把我們帶入了他的感情,我們或許會認為“花可以直折,不必等無花空。”我想,“春天的心在戀愛,即使是這明亮的愛情火焰,難道只有灰燼嗎?."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之類的話,這就是詩歌引發的情感。

三、唐詩中人文精神的意義

今天,我們來談談唐詩。唐詩中的人文精神有什麽用?這是它最大的用處,它不僅使妳擁有不朽的心靈,而且使妳的心靈與古人的知識、品行、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人相遇,並在這種心靈中體驗自己當下的存在,提升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杜甫的詩什麽時候最受歡迎?宋朝和抗戰時期,為什麽杜甫的詩在這些時代最受歡迎?原因是我愛詩中表達的人文精神。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從長安到奉賢看妻子。剛上手就聽到家裏人在哭,小兒子快餓死了!這樣的痛苦讓他想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社會的種種不公。他說:“我最小的兒子餓死了。”我的小兒子餓死了,而我這種永遠免租免稅的人,現在還是這樣。那些普通人呢?所以他“禪定無業,因其心念遠守其兵”,使“其憂皆止於南,不能待洞!”我們說杜甫的憂國憂民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壹般人很難做到。直到他老了,登上嶽陽樓,他說:“這墻的北面有戰爭和山,”我想“在這裏的欄桿,我怎能不哭?”。再比如,在《茅屋被秋風吹破》這首歌裏,他家被風雨凍住了,他做了壹個“太平萬棟,天下窮人皆大歡喜”的祈禱。這種博大的胸懷是非常值得後人敬佩的。這就是杜甫,他的氣質,他也說過“葵花斜對日,物性難奪”——我也知道我為什麽這麽傻了,我可以不去管他的國家了!但這就是我的天性,就像向日葵和啤酒花,永遠向著太陽。沒有另壹個人,也沒有辦法改變人性,所以說“有形的財產是拿不走的。”我們說這是壹種高尚的人文精神,體現了人們對悲劇命運的克服。人比悲劇命運更強大更崇高。吃飽睡足之後,妳說我還會關心人民。遇到壹點小挫折,就只關心自己,不再關心人民。這是壹個不同的層面,不是說妳的關心是錯的,而是妳的關心不是那種發自內心的讓妳欲罷不能的關心。雖然在今天,我們似乎特別缺乏英雄主義,尤其是真正能舉起生命的力量。這和我們對人性的看法有關。這些問題大到我今天無法討論現代思想的利弊,但是我們對現代思想的反思和懷疑也成為我們讀唐詩的壹個背景,讓我們懂得珍惜,珍惜生命,愛自己。懂得發揚,發揚我們的人文精神,愛別人。從唐詩中找到自己,從人文精神中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仰。

我們的時代太忙了,人們忙得沒有時間被任何不重要的事情所感動。觸動心靈是古典詩詞最大的用處,它不僅讓妳擁有壹顆不朽的心,還能讓妳的心與古人在學識、品行、修養上達到很高境界的人相遇,並在這顆心中體驗自己當下的存在,提升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壹種民族文化逐漸被這個民族遺忘,失去了維系這個民族生命的功能和價值,而只是壹種藝術的成品,當中國越來越多的人不知道唐詩宋詞,不知道它們是什麽意思,不知道它們的好處是什麽,甚至不能完全理解它們的時候,很難說我們的心還是中國的。所以讀唐詩的方法重在理解,尋求心靈的觸動。妳的心能感受到的,是妳的心處於什麽樣的境界。俗話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據說在古代,有壹天兩個禪師討論這個問題。第壹位禪師說了很多宇宙是什麽。輪到第二位禪師時,突然看到池中有壹朵蓮花,說:“人見此花,如夢如幻。”我們經常讀唐詩,似乎理解和回答的恰恰是“見此花如夢”。因為讀詩是在接觸新鮮的感性體驗,就像看花壹樣。也是因為我讀詩,懂詩,突然覺得古人是我們的夢中人,我們是古人的前世今生。昔日的仙女已乘黃鶴飛走,只留下壹座空蕩的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但我望向家鄉,暮色漸濃,江波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崔豪,黃鶴樓。這個時候,妳是不是漸漸有點想家,有點人生感嘆,有點社會關註,有點舊情?可以說,唐宋詩詞表達的是我們從古到今相通的人性,表達的是永遠新鮮的感性體驗。所以唐詩宋詞壹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壹方面是因為妳的精神理解,所以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而這種古今人性恰恰是中國文化心中的夢想。我覺得我們中華文化夢最深最美的部分,就是從古到今環環相扣的人文精神。永恒的浪漫,背後是永恒的人間。

  • 上一篇:計算機和市場營銷有什麽關系?
  • 下一篇:請問什麽是XX綜合癥?綜合癥這個詞從何而來?它第壹次出現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