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演唱——要求弦律雄壯激昂,歌詞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
3.吉祥物——要求突出襄樊特色,體現體育精神,誇張變形,生動可愛。
4.海報——鮮艷、美觀、大方。最好結合以上要求。
5、宣傳口號——內容要對仗、響亮、通俗易懂。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主題和會徽同時產生。到2010年,共有28屆世博會,產生了27個會徽[1]。
會徽英文為“Badge”,中文又稱為logo和徽,是體現世博會形象和特色的公共標誌。用符號記錄事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古代“圖騰”的形象,原始社會的國徽,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印章、紋章等。在歐洲,標誌在古希臘被廣泛使用,羅馬龐貝的車輪、星月、葡萄等石匠專用標誌的圖案早已為世人所知。20世紀,標誌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20世紀70年代在歐美興起的企業識別系統將標誌提升到視覺傳達設計的核心地位。世博會會徽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世博會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它是世博會的文化載體和形象核心,也是高度提煉和濃縮的主題理念[2]。世博會的歷史清楚地表明,設計壹個優秀的會徽對於舉辦壹屆成功的世博會至關重要。
壹個
縱觀歷屆世博會關鍵詞出現頻率,“進步與發展”出現9次;壹個世紀的進步(1933)、明日新世界(1939-1940)、太空時代的人類(1962)、人類進步與和諧(1970)、無汙染進步(65438)。[1]設計在線。中國
“水(海洋)”出現5次;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1975)、河流世界-水是生命之源(1984)、哥倫布-船與海(1992)、海洋-未來財富(1998)、水與可持續發展(2008)。
“人(人性)”出現5次;科學、文明與人文(1958)、人與世界(1967)、人與自然(1990)、人與自然-走向20世紀(1999)、人-自然-科技-
“科技”也出現了5次;現代世界的藝術與技術(1937)、科學、文明與人文(1958)、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技術(1985)、科技時代的休閑生活(1988)、人-自然-技術-發展。
“自然”出現了四次;人與自然(1990)、人與自然-走向21世紀(1999)、人-自然-科技-發展(2000)、自然的智慧(2005)。
《生活》出現了四次;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技術(1985)、交通運輸(1986)、科技時代的休閑生活(1988)、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
如果說19世紀的世博會主要展示了各國的科技實力,比如蒸汽機、縫紉機、印刷機、發電機、海底電纜、火車、電燈、留聲機、電話、冰箱等壹大批發明。,隨後在20世紀,人類迎來了“太空時代”和“海洋時代”,步入了21世紀。考慮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方式,可以說,150世博會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人類思維的轉變和社會的進步。在線設計。中國
二
主題理念是會徽設計的源泉,創造符合主題意義的圖形和色彩成為設計師的追求。世博會是“世界發展的盛會”,設計要兼顧時代特征、國家特征、民族特征和城市特征。在世博會的會徽圖案中,有許多用圓圈來代表“世界”的概念。與圓形相關的會徽有19個,其中地球圖形直接使用了8次[3],此外水(海洋)圖形出現了4次[4],人形出現了3次[5],可謂與世博會主題緊密對應。
地球的平面圖,或簡稱地圖,是什麽時候發展起來並被世界所認識的?早在15世紀,大航海時代,通過偉大的探索,人類就有了精確的地球地圖;拜耳公司設計的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標誌性平面設計作品《世界地理地圖》,為世界進壹步提煉了地圖的形象。地圖的高頻使用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存空間和生存環境的關註,也表明各國自覺或不自覺地建立了自己是世界的壹部分、世界是壹個整體的觀念。
1933芝加哥世博會恰逢人類告別“蒸汽時代”,進入“太空時代”。人類通過展示過去的輝煌成就,意在尋找走出當時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的勇氣和信心。根據記錄,瑪麗·波茨(Marie Poetz)在尋找芝加哥世博會的獨特代表,它也應該是壹種可以很容易復制的模式...“旋轉的地球的設計很簡單,畫出壹個很大的弧形軌跡,用很大的力度展開,說明地球在百年的歷程中,以其強大的內能向前發展,“壹個世紀的進步”就濃縮在這些弧形中,迎接下壹次的變化,上升到更廣闊的天空。這個地球圖無疑是非常原始的。
1935布魯塞爾世博會會徽是壹個拿著地圖的人,造型逼真。當時,二戰即將在歐洲爆發,籠罩在戰爭的烏雲中。會徽展現了不同民族的參展國對和平的共同期待,這也是第壹次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升到與科技同等重要地位的世博會。
紐約世博會1939 -1940在二戰前夕舉行,主題是“明天的新世界”。展覽預測了汽車和高速公路繪制的人類生活前景,向人們展示了壹個幹凈、安全、炫目的明天世界。本屆世博會除了展出當時的科技產品,還將未來先進的科技產品帶給人們:電視機、州際高速公路鏈系統等新科技產品相繼亮相,會徽設計師直接采用了400英尺高的圓錐形三角尖塔和圓球形建築的剪影圖案,這是由當時兩位著名建築師完成的本屆世博會標誌性建築,帶來強烈的視覺對比和沖擊,大膽揭示了世博會追求現代感和功能性的特點。這座面向未來的建築是科技和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對現代性的不懈追求。
在18之後的布魯塞爾世博會上,Roeck設計了壹個略微變形的五星來代表五大洲。地圖、數字“58”和視覺中心布魯塞爾市政廳的剪影呈三角形。會徽的特點是地圖、數字和建築的有機結合。在最早的設計中,整個畫面是黑白的,以亮黃色為背景。logo最早出現在1956出版的Expo 58海報報官方,之後以各種形式出現。他的說法是“...地球也應該有壹席之地,因為這是世界性的大事。”www.dolcn.com
1962西雅圖世博會展示了人類借助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的太空壯舉,並預言人類將在21世紀向火星進軍,進而征服整個外太空。會徽圖形是壹個名為“空間之針”的男性符號,內嵌“21世紀”字樣,設計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以太空、地球和“21世紀”為主體的符號暗示了美國對2000年後國家的生活、社會和科技進步的展望。對未來的描述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戰時期美國積極參與全國經濟動員的決心和表現。正如代表大會所預言的那樣,21世紀的人類已經打算向火星進軍,征服整個太空的夢想正在壹步步成為現實。作為世博會1962的官方標誌,這個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模型不僅為世博會帶來了高達400萬美元的單筆收入,還得到了當時大會郵局的重用和推廣。
紐約世博會會徽1964是壹個地球儀,上面分布著世界各國的位置,象征著通訊和交通新技術的曲線環繞著它,表明科技促進了國家之間的交流,縮短了世界的距離。由不銹鋼制成的42.6米高的會徽還顯示了從9600公裏外的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大小。地球是這裏的天然主角,每個國家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個地球被流動的衛星軌道包圍,形成特殊的經緯線,上下環繞,傳送到世界各個角落。其意義在於希望世界各國在相互溝通交流中化解矛盾,相互理解,走向和平。標誌圖像本身也被建成壹個巨大的三維景觀建築,坐落在紐約世界博覽會廣場上。每壹個仰望它的人,除了驚嘆其別出心裁的設計,也會被這種溫暖包容的氛圍所感染,因為它傳遞著渴望交流與和平的信息,這也是全世界所有熱愛生活的人的共同心願。
1967蒙特利爾世博會會徽以樹叉代表人的雙手,八只大小相等的手均勻分布,圍成壹個完整的圓圈,代表人類共享同壹個地球。設計也表達了這壹理念:在本屆世博會上,無論種族、國界、語言,整個世界都將擁抱同壹個地球,呼吸著同樣清新的空氣,沐浴著同樣明媚的陽光,擁有同樣美麗的大自然。* * *會壹起感受所有美好的事物,但抽象的圖形內涵豐富。橙色的暖色給人壹種溫暖的感覺,散發出和平的氣息,象征著全世界的人們手拉手連在壹起。這個人類圖標曾經非常受大眾歡迎。
大阪世博會1970展示了宇航員帶回的“月球上的石頭”。福田富雄設計的會徽像壹朵盛開的櫻花,圖案* * *由六個圓圈組成。它周圍的五個圓圈代表了地球上的五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中間的圓圈代表日本,五個月牙形的圓圈圍繞在中間的圓圈周圍,象征著整個世界。非常適合“人類進步與和諧”。從主從造型上看,很對稱,但因為“花瓣”上的壹點不完美,就靈活變化了。每壹個圓都是壹個抽象的符號,但混合在壹起,就可以看作是壹朵充滿生機的櫻花。標題。
1993韓國大田博覽會的logo采用了太極符號的變化圖形,如同傳統的韓國民族舞蹈,其明亮的氣勢緊密呼應了“新的騰飛之路”的主題,凝聚了國家和人民的信心,展現了韓國民族騰飛的夢想。設計師以太極符號的變化圖形作為標誌的主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運動的視覺形式似乎是壹種傳統的韓國舞蹈,飛躍的勢頭與起飛途中的大會主題相呼應。色彩和形象如此民族化,熱情又神秘,讓人覺得新奇。背後凝聚著壹個國家的自信和實力,壹個民族騰飛的實力。由於日本被認為是壹個發達國家,這次世博會也是第壹次在亞洲發展中國家舉行。
三
人類在探索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造成了對能源的過度開采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同時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兩次能源危機提醒人們註意資源的有限性。經過七年的夢想和準備,世博會終於敲開了諾克斯維爾的大門。1982年諾克斯維爾世博會會徽設計了壹個燃燒的圓形火焰,表達了世界對能源的關註。世博會的舉辦也改變了諾克斯維爾這個美國南部的小鎮,使其經濟飛速發展。當時,美國最大的能源公司和最大的原子能開發實驗室和工廠聚集在諾克斯維爾。就在球形火焰熊熊燃燒的時候,諾克斯維爾對世博會的渴望和激情在本屆世博會上表露無疑。紅色是希望之火,力量之源。諾克斯維爾利用泰恩斯河和峽谷的優勢,爆發出無窮的活力和火力;同時,地球形狀的出現表明能源問題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
陸地資源的匱乏導致人類將目光投向海洋,進入“海洋時代”。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會徽形狀是波浪形的。1975沖繩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未來的希望”,圓形會徽中還設計了三個重復的卡通噴霧圖案,代表美麗可愛的海洋。電波是信使,傳遞遙遠的信息。我們仿佛置身於童話般的境界,享受著海洋無盡的寶藏,期待著海浪帶來的關於未來的信息。畫面有限,意境無窮。友善的繪畫方式可能是它脫穎而出的原因,讓人不得不佩服設計師的獨特之處。
新奧爾良1984世博會展示了人們有效利用河岸、水資源利用等先進技術。會徽以流動的水波為圖形,其形狀也是世人偏愛的圓形。整個畫面巧妙地將1984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與“河流世界——水,生命之源”的主題聯系起來,簡潔靈活,內容豐富,透露出設計者的用心。
裏斯本世博會1998是為了迎接國際海洋年的旗幟而舉辦的。會徽設計有起伏的“E”字,設計為飄揚的旗幟,延伸至東北角,使平靜的畫面變得動感,更加生動。橘黃色的太陽從西北角緩緩升起,為整個畫面增添了壹抹亮色。從冉冉海平面升起的太陽孕育著充滿希望的未來。標誌的設計也恰當地呼應了1998國際海洋年的紀念意義。【3】創意直擊主題——海洋,未來財富。
2008年薩拉戈薩世博會的會徽直接使用了水的寫實圖片,主題是“水與可持續發展”。
還有世博會直接展示人類開發和航海的新技術,紀念人們對海洋的探索。1992,也就是大航海時代過去500年後,熱那亞和塞維利亞都舉辦了博覽會。前者以“哥倫布——船與海”為主題,會徽由數字“500”變為帆船的圖形,航行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造型直白生動;後者將92世博會中的字母“O”視為地球,會徽融合了時間、地點和主題,也可直接自用,並詳細規定了不同用法下的尺寸變化,突出了功能主義的設計理念。
四
在經歷了盲目追求技術進步導致環境破壞的尷尬後,人與自然的關系正逐漸追求全面進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關註人類社會本身和世界的利益,走向與自然和諧的道路。
美國19世紀50-60年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水源汙染極其嚴重。1974斯波坎世博會會徽使用了“莫比烏斯帶”8,圓形鈍三角造型寓意生命的延續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標誌由藍、綠、白三色領帶組成,相互循環,寓意生命延續,生生不息...三種顏色生動地代表了各自的主題——白色象征幹凈無塵的空氣,藍色象征明亮純凈的海洋,綠色代表生機勃勃的大地和郁郁蔥蔥的大自然。跳躍的色彩和鮮明的主題承載著世博會倡導的主題——無汙染進步,設計深刻而有意義。
1986年為紀念溫哥華建市100周年而舉辦的世博會,會徽由三個相互交織的圓環組成,分別代表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空氣和水,三者構成“86”字。整個結構看似平淡實則蘊含深意,充分體現了人類努力、開拓進取、推動世界發展的歷程。也是人類與地球發展運動的關系。其中,交通的發展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而這個標誌深刻的哲學內涵也因為本屆世博會的主題“交通與運輸”而有了更加具體的含義。
1990日本大阪園藝博覽會也是首次在亞洲舉辦的綜合性博覽會。會徽以盛開的“花蕾”象征“人類進步與和諧”。博覽會的目的是探索未來地球生態的保護。通過博覽會這壹國際交流的論壇和盛會,倡導太空時代的科技發展可以促進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1999昆明世園會會徽設計以半抽象的圖形象征自然界中的星、雲、空、風的運動,整體以“手”托起壹朵象征生命的綠色花朵,體現了“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的主題。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關註人類、自然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引導人類從不同角度思考,促進各國在解決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全球性問題上的交流與合作。摘要波紋圖形標誌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改變結構和色彩,在給人以整體印象的同時,始終呈現不同的運動狀態。它是動態的,未知的,不確定的。可以說具有很強的獨特性,造型簡潔深刻,適用於多種媒體,符合主題的概念定位,體現了很強的哲學意味。
在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會徽上,大木拓哉寫道...2005年世博會將是壹個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地方,這也是我想在這個會徽中表達的情感。”他設計了壹個開放的圓形會徽,像綠色的太陽。
世博會的主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關註人們的生活方式,追求高品質生活成為當時世界的熱門話題。
1985築波世博會期間,田中壹光設計的三角形會徽有三條邊分別代表了世博會主題的三個方面——人類、住宅和環境,三條線相互支撐形成了這種穩定的形態。它巧妙地展示了人類、住宅和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三角形頂點上的圓點象征著築波之峰(世博會所在地),正迎來21世紀科技的曙光;三角形中心兩個平行的橢圓標誌著人類與科學的和諧軌跡。
本屆世博會也是公認的80年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壹屆,向人們展示了未來新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壹個由被賦予特殊含義的元素組成的標誌圖形。這個主題logo的獨特之處在於,logo本身是由抽象元素組成的,每個元素都註入了人性化的理解。它是壹種具有特定信息傳遞功能的藝術符號,展示了關於宇宙、地球、人類、科學和藝術的未來理想。
1988為紀念澳洲歐洲民居200年而舉辦的布裏斯班世博會以“科技時代的休閑生活”為主題。標誌采用壹萬多年前出現的澳大利亞回旋鏢作為造型元素,表達了人們對這項傳統戶外運動的熱愛。這也是澳大利亞迄今為止最有特色的活動之壹。澳大利亞回旋鏢喚起了人們對科技發展的感受。這個東西早在碳分析時代就出現了,有11000多年的歷史。要知道,它是人類最早的發明之壹,並逐漸演變成壹項具有澳洲特色的戶外運動。logo圖形契合主題是不言而喻的。參賽國還以體育、文學、旅遊、休閑、烹飪、園藝等內容體現人類生活的豐富性。
上海世博會2010的主題是創新。它在世博會歷史上第壹次以“城市”為出發點,體現了時代特征。會徽圖案以壹家三口形象的漢字“世界”組成,並與數字“2010”組合,表達了中國人以家庭[4]為城市基本單位,追求家庭和睦,以人為本的理念。
歷屆世博會會徽的顏色也與主題密切相關,藍色是主色調,用了8次[9],因為藍色是最能代表天空、海洋和科技的顏色,很少有民族對它有所忌諱。1999之後的五屆世博會會徽都采用了綠色作為主色調,想必是因為綠色是壹種自然環保的特殊顏色。色彩運用的經典作品是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會徽,其手法似乎受到了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動態藝術的啟發[10]。
五
但在歷屆世博會會徽中,有很多設計相當平庸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會徽的形象比不上當時的建築、科技、文化創新和成就。究其原因,壹是征集評選機制不完善,二是世博會形象設計本身發展不完善。
首先,社會征集的方式決定了會徽的設計是以主題為基礎的。社會征集的方式可以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只有13件作品參加1958布魯塞爾世博會,1968聖安東尼奧世博會有100件作品,1228件作品入圍1998裏斯本世博會,經過兩個多月的篩選確定。2010上海世博會從8568件作品中篩選出壹件,申請數量浩如煙海。面對這麽多的設計應用,盡可能的表達、探索、創新主題是最終的選擇。
社會征集確實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徽記,但也有個人思維的局限,甚至投稿不嚴謹。這種單兵作戰的形式有時會導致整體會徽的視覺效果較弱。在征集社會思想和智慧的基礎上,邀請精英集體創作,是壹種卓有成效的做法,從漢諾威和愛知世博會會徽征集中獲益匪淺。漢諾威邀請了九位同名的德國著名設計師加入壹群才華橫溢的青年設計師的標誌征集活動,愛知世博會從全球提名的10個優秀方案中選出壹個。
其次,過分追求恰當的主題意義會導致會徽藝術性的喪失。歷屆世博會都是科技、政治、經濟、文化的“奧運”盛會,主題內涵豐富,影響因素眾多。主題意義最大化會使圖形復雜化,有時需要大膽拋棄壹些繁瑣的形式,追求簡單有效的傳播效果。事實證明,好的會徽設計作品大多以抽象的形式傳播民族文化。例如,在上海2010世博會會徽的征集要求中,要表達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也要體現世博會“理解、溝通、匯聚、合作”的理念。再比如,2000年漢諾威會徽設計的主題是人-自然-科技-發展,主題非常復雜。邁克爾·蓋斯說...我們希望這個標誌不是壹個特定的圖案。對於世博會這樣復雜的事件,任何畫面都顯得單調。我們開始尋找合適的圖案和圖像,並進行視覺形象調查,希望能夠反映2000年世博會的主題。我們認為,圖案的個性在於它能包含促進其生命力和運動的元素,即壹種永恒的能量,而這種運動正符合2000年世博會的主題,即人們要保持運動,思維靈活,勇於創新,用他們的智慧推動社會在21世紀前進。在這個前提下,誕生了壹個叫做‘驅動力’的概念,這個‘驅動力’具有可視化、可見性的特點。事實證明,他們的思路是正確的,因為最終的logo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和贊譽。
個人認為,對於世博會這壹重要事件的會徽設計來說,什麽樣的設計方法應該放在第二位,最重要的是最終的會徽設計作品能否首先代表當時視覺藝術的最高水平?而不是生硬地表達主題的意義,換句話說,就是追求以藝術性為主導的形式與意義的統壹。畢竟這個會徽承載著向世界展示國家形象和民族品位的功能。比如1999年5月,主辦方在東京和名古屋的市民代表中討論設計什麽樣的logo,決定了由9位權威人士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以國際命名競賽的形式,10名指定候選人提交了40件作品(其中壹件作品退出),經過多輪嚴格的專家評審、社會評價和商標考察,最終確定於2000年3月向社會公布。logo的作者是Onuki Takuya大官卓野,曾經在日本博寶堂廣告公司工作,後來成為獨立設計師。作者對logo的闡述其實很簡單:開圓,沒有特別的意義,旨在引導大眾填充自我的概念,發揮想象力。
縱觀2010上海世博會的標誌設計,有學者認為2010上海世博會以漢字“施”為標誌,與奧運會“北京”的創意相似[5];還有壹種觀點認為,用漢字造型的logo並不是最理想的,因為它在華語國家之外的語義傳播效果非常有限。畢竟漢字很難解讀。我相信這些論點應該會對“中國制造”的設計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最後,呼籲世博會提升整體視覺形象設計。1962西雅圖世博會之前的會徽大部分是黑白的,這與世博會沒有進行色彩研究有關。而且第五屆世博會會徽視覺設計元素不完整,13。世博會與脫胎於世博會的奧運會相比,在設計理念、視覺平面開發、色彩規劃、後期實施等諸多方面都無法與之相比。2010上海世博會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壹點,近日向社會廣泛征集展覽和活動策劃方案,並頒布了會徽使用管理辦法。www.dolcn.com
註意事項:
【1】本文涉及的世博會沒有分專業類和綜合類,1937巴黎世博會標誌的設計者至今沒有找到相關資料。
[2]摘自《畫龍點睛說會徽——2065 438+00上海世博會標誌研討會側記》壹文,發布於上海世博會網站。
[3]芝加哥世博會1933,布魯塞爾世博會1935,布魯塞爾世博會1958,西雅圖世博會1962,紐約世博會1964,諾克斯維爾世博會1982,世博會198。
[4]1975沖繩世博會、1984新奧爾良世博會、1998裏斯本世博會和2008薩拉戈薩世博會。
[5] 1935布魯塞爾世博會,1967蒙特利爾世博會,2010上海世博會。
[6]參見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P209。
[7]參見Merikay Waldvogel的《1933世界博覽會拼湊紀念品》, P11。
[8]以德國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奧古斯特·費迪南德·莫比烏斯命名。
[9]紐約世博會1964,斯波坎世博會1974,沖繩世博會1975,築波世博會1985,溫哥華世博會1986,大田世博會1993,漢諾威世博會2000,2000。
[10]簡稱“光學藝術”,是在包豪斯·納吉、艾伯斯和瓦薩雷利的視錯覺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1】見《話語權引發的設計問題》壹文,該文發表於2005年6月3日,轉載自《藝術觀察》雜誌。
[12]參見《多邊會談:數字環境下的漢字設計》中的“當代漢字及其應用的弊端”,以及《裝飾》,P32,第141期,2005。
[13]芝加哥世博會1933、紐約世博會1939-1940、紐約世博會1964、聖安東尼奧世博會1968和諾克斯維爾世博會1982的會徽均無文字組合設計。
參考資料:
[1]上海圖書館博覽信息中心網站信息。
[2]BIE官方網站信息(www.bie-pairs.org)。
[3]《世博會主題發展分析》作者吳誌強,原載於2003年上海世博網。
[4]世博2010:創新與發展上海發展報告2003/2004。
[5]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6]《裝飾》雜誌,2005年第1期。
[7]《藝術觀察》雜誌,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