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戲劇的起源和發展

戲劇的起源和發展

戲劇的起源和發展

戲劇是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中國戲劇因社會變革的需要而產生。戲劇最初是從西方傳入的,英文名是Drama。最初戲劇的中文譯名使用了新劇、文明劇等名稱。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戲劇起源和發展的知識。歡迎閱讀。

戲劇的起源與發展1戲劇的起源

戲劇藝術壹般指以言語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在歐洲國家,戲劇被通俗地稱為戲劇。Drama在英語中是drama和theater,來源於希臘語theater - theaton,意思是“觀看的地方”。

戲劇藝術最初是由古代人的儀式和巫術儀式演變而來的。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由文學、表演、導演、音樂、美術等藝術元素組成的綜合藝術。壹般通過人物、情節、場景、沖突來表達壹定的思想或主題,表現出藝術魅力。

中國早期戲劇是在日劇新派的直接影響下產生於1907年。那時候叫新劇或者文明劇。中國留日學生團體劉春社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籲天錄》。至今,中國的戲劇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史。1928這部新劇被中國早期戲劇活動家洪深命名為《戲劇》。

戲劇的發展

19年末20世紀初,西方戲劇大量湧入中國,中國傳統戲曲也經歷了變革潮流的沖擊,掀起了戲曲改良的浪潮。於是有了“時事遊戲”,它已經融入了戲劇的形式。1899年,上海聖約翰學院的中國留學生自編自演了壹部名為《官場醜史》的遊戲,與傳統經典有很大不同,部分情節借用了傳統戲曲,為後來文人演戲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被視為中國早期戲劇的先驅。

中國戲劇的第壹個繁榮期是五四前後的十年。這壹時期,中國戲劇受到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影響和滲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景觀。但總的來說,現實主義是它的主旋律。由於受西方新浪漫主義的影響和對中國傳統戲曲技法的吸收,五四時期戲劇的現實主義是詩意的現實主義。

戲班遍布全國,這種發展增加了戲劇的影響力。當時有多部劇回應。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去劇院看戲已經成為主流的文化消費。就這樣,戲劇藝術轟轟烈烈地登上了中國社會變革的舞臺。在那個變革精神蓬勃的時代,“看戲就是休閑”的時代已經過去,戲劇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輪”。與此同時,湧現出壹大批藝術家,如老舍、田漢、曹禺、郭沫若等。、以及作品《雷雨》、《茶館》、《沈默中》等。都成為了戲劇改變了壹個時代的經典標誌。

經典戲劇

《茶館》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寫的劇本。在中國著名導演焦菊隱的指導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壹批優秀表演藝術參加了演出。多年來,該劇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中國當代戲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茶館》赴聯邦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演出,反響強烈,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茶館》以老北京的壹個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和抗戰勝利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北京的社會面貌。時間跨度50年,70個人物,真實展現了民族歷史變遷的宏大圖景。戲的最後,幾個被世界毀滅,被命運捉弄的老人走到了壹起。他們抓起街上撿來的紙錢,帶著無奈的苦笑為自己舉行了追悼會。這壹幕的出現,描繪了壹個人深陷貧困的時代的面貌,也昭示了這樣壹個時代必將結束,新時代必將到來的信息。《茶館》演出的成功,既顯示了老舍戲劇創作的英雄主義筆法,也體現了焦菊隱導演舞臺處理的超人才華。

如何看壹部劇

看壹部劇,欣賞臺詞是重點。壹部好劇的臺詞壹定是有話要說的,不同於人們習慣看的影視劇的前奏。戲劇表演往往會不自覺地拉起幕布,人物在舞臺上走來走去,用誇張的聲音而不是平常的生活說話,就像在大聲聊天壹樣。這就是戲劇中的“話”,主要以語言為表現手段,講故事,引入情節,通過語言向觀眾解釋人物關系和沖突。

看劇的時候,欣賞的第二個角度是看有沒有劇。這個劇指的是戲劇。我們判斷壹部劇好不好的壹個重要標準就是它是否具有戲劇性。其實這個要求對於所有的戲劇都是壹樣的,只是因為戲劇獨特的表現形式要求它更具有戲劇性。所謂戲劇性,即強烈的戲劇性動作和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的起源與發展兩國戲劇是公元65438年底至20世紀初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樣式。為了區別於傳統的舞臺劇、歌劇,稱之為戲劇。總的來說,中國戲劇經歷了以下五個發展階段。

新劇時期:1906受日本“新派”戲劇的啟發,留日學生曾小谷和李叔同組織了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東京演出《茶花女》《黑奴籲天錄》。同年,王中生等人在上海組織“春陽社”演出《黑奴錄》,這是“中國戲劇的開篇”。這種以對話為主要手段的舞臺劇被稱為新劇,後被稱為文明劇。在此後的10年間,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漢等地出現了新文藝劇院、進化劇團、南開新劇團、新劇社等壹批新劇種,演出了《熱血》、《社會時鐘萬歲》等劇目,受到大眾的熱烈歡迎。辛亥革命失敗後,新劇逐漸衰落。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歐陽予倩。

美劇愛好時期:1919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如胡適、陳獨秀、傅斯年等,特別重視新劇激發人的意識的力量,稱贊易蔔生的社會劇。1919胡適的獨幕劇《終身大事》就是他們主張的代表。與此同時,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響亮地提出了“熱愛美劇”這壹非職業化戲劇的口號,並相繼成立了人民劇社、心有劇社、南國社等戲劇團體。誕生了《捕虎之夜》、《名牌之死》(田漢)、《三個叛逆的女人》(郭沫若)、《愛國》(熊佛西)、《潑婦》(歐陽予倩)、《壹只大黃蜂》(丁西林)等壹批優秀劇目,為中國戲劇奠定了重要的文學基礎。65438年至0922年,留學美國,專攻戲劇的洪深回國加入了戲劇家協會。針對文明戲劇的陋習,他大膽改革劇本、舞臺紀律和導演制度的建立,提倡男女合演,形成了完整的戲劇藝術體系。65438-0925成立北京藝術學院戲劇系,為戲劇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陣地。田漢領導的南方藝術運動最能體現20世紀20年代新興戲劇的精神。從1924年到1930年,先後上演了許多反帝反封建的劇目,培養了陳寧秋、陳、、鄭、吳作人等壹批藝術骨幹。1929 ~ 1931年,歐陽予倩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出版《戲劇》雜誌,組織《怒吼吧,中國》等數十部戲劇。歐陽予倩、洪深和田漢被認為是中國戲劇的創始人。1928年,洪深創造性地將英劇翻譯成“戲劇”,以區別於陳腐的“新劇”,中國戲劇從此得名。

左翼戲劇時期:在中國* * *制作黨的領導下,1929成立上海藝術劇社,提出“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1931 1年,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成立,從此中國戲劇進入了左翼戲劇運動主導的發展階段。左翼話劇團總團設在上海,領導北平(今北京)、寧、廣、杭等地的分團,建立了50多個左翼話劇團,演出了《血衣》、《鐘聲激越》、《中國》、《香米》、《復興之歌》等壹大批進步劇,湧現了、於伶、陳等人。1935年,上海業余戲劇家協會成立,演出《娜拉》《欽差大臣》《雷雨》《武則天》《太平天國》。40年代劇社演出《賽金花》等大型劇目,大大提高了舞臺藝術水平。從1934到1937,曹禺的名劇《雷雨》《日出》《原野》問世。1933年,中國第壹個商業劇團——中旅劇團誕生,並堅持了14年。從1932到1937,河北定縣農民戲劇實驗是壹次戲劇嘗試;“紅色戲劇”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革命根據地十分活躍。《二七慘案》、《八壹南昌起義》、《我們的紅軍》等上百部劇目,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戰鬥士氣。1935年,國家戲劇學院在南京成立。隨後的14年間,共培養學員1000余人,全長劇演出近180場,覆蓋江蘇、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影響廣泛而深遠。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戲劇開始了大普及、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1937“七七事變”後,戲劇家們於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衛盧溝橋》,迅速組成13救國戲劇隊,宣傳抗戰。1937 12 31全中國劇院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1938年夏天,在委員會政治部三館的領導下,武漢進步戲劇家聚集起來,組成10抗敵戲劇隊、4抗敵宣傳隊、1兒童戲劇團,奔赴各戰區,與各地自發組織的戲劇團體和抗日根據地戲劇演出相結合,宣傳演出遍布全國,形成了空前火爆的壯麗局面。1938 10第壹屆戲劇節上演了曹禺、宋智寫的《民族的故事》,轟動壹時,可謂這壹時期戲劇的代表。1939以後,戲劇運動的重心開始向城市轉移,在重慶成立了中國萬歲劇團、中電劇團、中央青年劇社等有影響的專業劇團,戲劇表演具有劇場性。誕生了壹批優秀的劇目,如《壹年》(夏衍)、《鄉村第壹》(老舍和宋智)、《上海灘的夜》(余陵)、《重慶的霧》(宋智)。1941成立的中國戲劇藝術俱樂部,1943成立的中國藝術戲劇俱樂部,為商業演出帶來了新的特點。從1941到1945,重慶各劇團演出了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國春秋(楊漢生)、法西斯菌()和戲劇春秋(、於玲、宋2月到4月,1944,廣西桂林舉辦了西南地區第壹次大型戲劇展演,28個文藝團體演出了27個劇目,是壹次大展演 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延安青年藝術劇院、西北戰地服務團等壹大批藝術團和宣傳隊,推出了《劉隊長()、妳走錯了》、《姚》等話劇。 )和《李國瑞》活躍在農村和部隊,突出了中國戲劇的戰鬥傳統。解放戰爭時期,戲劇活動處於低潮。《清明節前後》(茅盾)、《推銷圖》(陳·)和《二為路》(田漢)是這壹時期的重要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戲劇家協會(後更名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49年7月成立,中國戲劇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戲劇事業的發展,先後在各省區、軍區建立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和專業話劇團。龍須溝、茶館(老舍)、蔡文姬(郭沫若)、關漢卿(田漢)、萬水千山(陳)、馬蘭花(任德耀)等優秀劇目大量湧現。焦菊隱導演的《與茶館》體現了戲劇的民族化追求,黃導演的《大膽的母親與她的孩子》則引入了布萊希特的戲劇思想。在文化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50年代以後還出現了維吾爾族、蒙古族、朝鮮族和藏族的戲劇表演,拓展了戲劇藝術的領域..隨著文藝界“百花齊放”政策的討論和實施,1962之後出現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沈錫萌飾)、《年輕壹代》(陳韻飾)等優秀劇目。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戲劇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他在突破舊舞臺的局限、創新戲劇觀念、豐富戲劇藝術表現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無戲結構、理想化的形象塑造、時空跳躍的情節和模糊的主題、面具的運用、中性服飾、幾何布景道具、激光照明、打破第四堵墻、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全方位觀眾等戲劇創作中的嘗試,引起了戲劇理論家的關註,壹場關於戲劇觀念和形式創新的討論,對中國戲劇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新時代,戲劇也更加開放,自1986以來,成功舉辦了莎士比亞戲劇節和奧尼爾戲劇節。北京人藝術的《茶館》多次在歐美、日本、香港演出,中央戲劇學院的《俄狄浦斯王》大獲成功,是中國戲劇走向世界的良好開端。

  • 上一篇:苗族端午節的節日習俗
  • 下一篇:跪求美食節目策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