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壹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學習語文是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語文不僅是工具性的,更是人文性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體現了語言的本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維是統壹的。具體到語文教學,要把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壹起來。語言作為壹種載體,蘊含著文化和科學知識,具有壹定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是為了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表現力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介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物語言”和“情感語言”,其中以“情感語言”為主。雖然不是所有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都是文學作品或者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用,包含著壹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具有交流思想感情的功能。語文學科不僅發揮其語言功能。除了傳遞知識,我們還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詳細或概括地描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述風景,準確地塑造人物,明確地說明道理,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可以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讓孩子越學越聰明。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識上,還表現在明確表達思想、發展學生感情、培養學生人格上。所以語文應該叫表現性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壹門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都很強的學科。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該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我認為閱讀教學要註意讓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知識並學會在主動活動中使用,註重培養感受、理解、鑒賞、評價和運用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誌、性格和良好的人格品質。因此,我認為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註意以下幾點:
壹,轉變語文教學方式
傳統語文教學對學生來說是壹個被動的、簡單的、接受性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學生被視為可以裝很多知識,可以通過反復實踐掌握技能的瓶子,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則被完全忽視和抹殺。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人格,更談不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課程觀,使他們具備了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因此,我們既要重視語文的影響,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機體現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於中心地位,學生處於被動應對狀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兒童自主學習和發展。
1.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首先,師生平等是前提。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才有“自我”,才有學習和研究的機會。第二,民主是催化劑。在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不會有心理負擔,從而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觀點。最後,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哲學上,“和諧”是指壹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的關系,以及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於壹種協調平衡的狀態。課堂教學中應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教《山裏避雨》的時候,我設計了如下的指導提綱:(1)閱讀課文中的生詞,理解新的思路;(2)通讀全文,知道每壹段的意思;(3)課後閱讀“思考與實踐”三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4)把自學中不明白的地方寫下來。(這樣可以讓學生提前自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當前中學教學中壹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需要。所謂合作學習,即把班裏的學生按照年級、興趣、能力、性別、性格的差異分組為異質小組,系統地運用教學過程的互動與合作來促進學習,並對小組發展進行評價,以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在壹定的環境下,在他人的幫助下,通過人際合作,建立自己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壹種教學資源,使個體之間的差異發生,從而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目的。尤其是當今社會,由於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他們的團隊精神尤為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開展合作學習。比如在教西門豹的時候,老師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抓住了課後習題“西門豹以巧妙的方法懲惡揚善”的“小聰明”,讓學生討論與西門豹交流的“小聰明”在哪裏,“小聰明”在哪裏,如何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寫出這個“小聰明”。
(三)探究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支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壹個學習者都不應該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該基於自己與世界互動的獨特經驗來建構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和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和感受來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對應於接受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和實踐,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壹種學習活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會學生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由地做探究學習。
比如我指導學生學習凡卡的那壹課最後的教學是這樣的:學生對凡卡的爺爺能否收到信有爭議。很多同學認為範卡的爺爺收不到信是因為範卡沒有在信封上寫爺爺的名字和地址。但是壹些學生認為他們可以收到這封信。前壹種意見是“結論”,後壹種意見顯然比前壹種意見更有價值。老師第壹次帶隊學習,問“妳覺得凡卡爺爺收到信的依據是什麽?”有同學看後認為郵遞員經常下鄉,認識“爺爺”(書中並沒有指出郵遞員不認識“爺爺”,這是合理的推測)。有同學認為郵差知道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還幫助了他(這不是不可能,是善心之爭)。老師第二次指導學習,問:“如果範卡的爺爺收到信,能不能帶範卡回老家?”同學們看後認為“爺爺”是因為貧窮和貧困才把凡卡送到城裏當學徒的。如果他把它帶回家鄉,他們就沒有生計了。最後,老師帶領學生總結:殊途同歸的兩種意見,進壹步說明了凡卡的悲劇命運。這種百家爭鳴的探究,既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又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打破思維的固定框架,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和觀察事物,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提出別人沒有提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第三,創建開放、動態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也要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親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比如我在講授《宇宙生命的奧秘》時,結合教學內容和要求,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查閱相關天文知識,讓學生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解決課文中的疑惑。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匯報自己上網後的所學,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還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後,我還讓學生組織了壹個天文興趣小組,在課余時間,通過再次上網或者從圖書館借課外書,觀察天體,進壹步讓學生認識和探索宇宙的奧秘。再比如口語交際教學中,壹部分內容是做小記者。我會讓同學們在小組裏輪流練習當小記者,采訪其他同學。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如何采訪成功,當記者應該註意什麽。並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當小記者采訪本村主業農戶,讓他們了解苗種的養殖過程,工人的辛苦,水汙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學生在做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接觸社會和自然。在記者的這次采訪中,中學生們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開闊了眼界,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第四,註重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是壹門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在教學中要註意人文的滲透。比如教完孟郊寫的《遊子頌》這壹課,讓學生理解詩的含義,我讓學生談談學習這首詩後的感受?告訴我妳母親的事。妳以後想怎麽報答媽媽的恩情?同學們暢所欲言,講述著媽媽對自己的關愛,以及以後如何回報母愛。聽了這些,我覺得很開心,及時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學生長大後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明白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比如《落花生》,這是壹篇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文本。讓學生討論,在教學中人性化。在學習中,我學會了不做壹個對別人不好的正派人,而是做壹個像花生壹樣有用的人,做壹個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教學中滲透人文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更要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的良好人格和健全人格、學生的崇高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真正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壹”的粗淺再認識。總的來說,我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壹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