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看課堂:完全無視預設目標的達成,壹味追求所謂的世代目標;基本的自我鍛煉消失了,幾乎完全被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所取代;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也被放在壹邊,整個班級都在進行低效的探究與合作活動。在這裏,預設成了無足輕重的東西,教學內容的自然生成成了膚淺而模糊的擋箭牌。那麽是什麽制約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呢?
壹般來說,課堂由以下因素構成:學習資源(教材、環境、文化)、方法(教學策略和組織形式等)。)和主體(學生、老師、家長等。),它們結合起來對教學內容產生全面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不能不考慮上述重要的制約因素。以下是我從教師角度對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中幾個突出問題及應對策略的理性思考。
第壹,明確模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充分重視對學生註意力的管理。
在主體系統的諸因素中,學生主體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壹切教學活動的對象都是學生,壹切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經歷和潛力的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期望和夢想,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心理水平值得教學設計者的絕對關註。教學設計者應盡可能根據學習者的綜合程度預設教學的難度、水平和範圍。壹個無視學生處境的教學設計,不僅可笑,而且可鄙。我個人認為,初中生的註意力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老師來說,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首要的壹點就是不能回避學生的註意力。
但問題是,目前我們對這個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對此進行專門的研究,導致我們在課堂設計中缺乏管理學生註意力的意識和必要的操作策略。
註意力的直接價值在於主體采取行動的可能性。托馬斯·達文波特在他的《註意力經濟》中指出:“今天,註意力是企業和個人的真正貨幣。”托馬斯的觀點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教育意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註意力不可能在同壹點上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強度,自然會遷移。作為壹個初中生,他的註意力是短暫的,他的寬度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學生註意力的管理不僅是學科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學生的註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效果。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包含更多的信息流和思維內容,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情感、智慧和學習耐力,註意力的流失和遷移量也更大。因此,學生註意力的分配、控制和組織在語文課堂上顯得尤為重要。學生註意力的管理對實現和調節預設的教學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往往采用自然新穎的導入,核心而有思想的提問,生動流暢的教學語言,洶湧澎湃的教學過程,耐人尋味的銜接,這些都不失為對學生註意力的有效管理。我們先來看壹節課的介紹:
老師:我們先聽壹段音樂(從充滿恐怖的音樂開始)。請起立,閉上眼睛,描述妳從音樂中感受到的場景(學生重復“恐怖”壹詞後,老師借機將狼引入常規課堂)
設計者的初衷是通過新穎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將他們帶入課文狼的緊張氛圍中。但是,用恐怖的音樂刺激,閉著眼睛站著重復,是不自然的。特別是閉眼復述,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註意,而且因為違背了學生的自然行為習慣,幹擾了直奔主題。讓我們來看另壹課的介紹:
老師:剛才在外面和妳聊天,發現我們班有些同學是馬,是嗎?有多少學生?(有同學舉手)我覺得我和這些同學有壹種特殊的緣分。因為我千裏迢迢來到這裏談論“馬碩”,碰巧,有些學生是馬。今天我們要談談馬,尤其是千裏馬。現在我來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請糾正課文的發音。看完了,看妳能不能回答。千裏馬有什麽特點?
設計師機智的介紹很生活化,自然能吸引大部分同學;而且壹小段話包含了題目的點,下壹個教學環節的方向,對學生知識學習(發音)的簡明要求,也拋出了這節課的壹個核心問題,有效地完成了壹個豐富的導入環節,這也完成了對學生註意力的有效管理。
當然,學生的認知狀態、智力素質、人格心理、學習狀態也會直接制約教學的先驗預設或動態設置,它們也是教學設計中極其重要的制約因素。在教學設計中,抓住它們已經成為壹種註意力管理系統。學生註意力的管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壹、單壹目標原則,即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單壹明確,不能繁雜混亂。比如我在設計《談人生》的教學時,剔除了以前“多而全”的繁雜,有針對性地理解與這篇文章結構相關的兩個隱喻,理解並背誦課文和“讀文章”中的優秀句子,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
二是任務的具體性原則,即教學活動中各環節的任務明確具體,與教材有明顯的邏輯聯系,* * *指向本節課的總體教學目標。余映潮老師在講《說平》時,設計了“選詞”、“選句”、“選段”幾個板塊。每壹節對應相關的知識和能力點,要求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詞匯的積累”、“語言的理解”和“方法的理解”。任務具體明確,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註意力高度集中。
三、適時幹預原則,初中生對壹個問題的註意力壹般只能維持20分鐘。如果20分鐘內不能按時實現教學目標,就要有及時幹預的意識和策略,讓學生的註意力保持飽滿。比如教學困難時,很多有經驗的老師會通過故意改變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或教學語言節奏、講故事、講笑話、讀方言、即興書法表演等方式來調節課堂氣氛,從而調控學生的註意力。以下課程采用及時幹預的原則:
教師讀完課文後,師生問答,學生回答“千裏馬有多吃的特點”)
老師:馬克西瑪吃得很多。有特殊功能就要有特殊要求。妳吃多少?讓我們壹起用課文的單詞。
生(氣):壹次把玉米和石頭都吃了。
老師:是的。吃掉或用完壹塊石頭。那個“小米”是糧食,壹頓飯要吃壹石糧食。壹塊石頭多少錢?我查了字典,發現壹石等於十鬥。那麽壹桶多少錢?壹桶等於十升,壹升等於十,壹桶等於多少?我會繼續找。壹升等於十分之壹升。妳滿意嗎?不滿意?那我就在這裏賣。我們下去看看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之後再繼續查吧。總數是多少?這是老師布置的壹個小任務。嗯,千裏馬長得這麽帥,胃口驚人,讓我們非常著迷,渴望見到千裏馬。但是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千裏馬的各種經歷。看完這篇文章,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的話談談千裏馬的不幸經歷?
老師知道文言文詞語枯燥的解釋容易分散學生的註意力,所以在筆記中巧妙地運用和拓寬古代計量單位,營造輕松的氛圍,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指向下壹個教學環節。
四、程序性原則,課堂形成固定的模式,讓學生知道每節課的基本過程和每個過程的基本任務,容易引起不自覺的註意和不經意的註意,培養學生優秀的註意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上課前兩分鐘演講,背誦或者復習,最後幾分鐘問答。其實他們用的是程序原則,應該是對學生註意力的有序管理。
第二,找到缺失的“教科書式”意識,遵循教科書處理的科學原則。
廣義而言,教材應該是壹切教學資源的總稱,包括壹切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如編寫教材、學校團隊和小組、環境、社區環境、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等。課堂上產生的素材有的來自課本本身,有的來自社區校園和團隊,有的來自各種地域文化。教學設計的任務是整合壹切有效資源,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學信息,並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教材是合法的、科學的、實用的,承載著重要的社會經驗和現代教育目的。”這裏說的教材應該是國家或地方教材。因為教材是國家認可的,有科學的實踐依據,具有權威性,可以減少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由於對“教材”這壹概念缺乏全面清晰的認識,傳統的教學設計者對教材百依百順,教學設計陷入了陳腐和黑暗,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現在很多教學設計者走向另壹個極端:似乎對教材不屑壹顧,只尊重“學生”,只求“生成”,所以教學設計單薄淺薄,課堂教學混亂嘈雜。另壹個值得關註的現象是,壹些老師從功利的角度出發,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教材中考試內容的教學和訓練上,把沒有考試的項目跳過。直接結果就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嚴重流失,肯定會對學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作為壹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領會教學大綱的精神,深入挖掘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特點,理解編者的意圖,提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並進行有效的分解和組合,才能設計出具有實用價值和可操作性強的教學過程。忽視教材豐富的人文背景,與教材漸行漸遠的膚淺做法,應該為每壹個認真的語文教師所不齒。
在設計教學時,對教材資源的制約作用應有如下清醒認識:壹、教學目標的設定基本來自教材;其次,教學設計的大部分內容應該是關於教材的;第三,教學設計的邏輯與教材的邏輯壹致;第四,超出教材內容的部分設計往往是教材的提煉和升華;第五,教學過程的起點應該是教材;第六,教材在教師心目中的建構和呈現方式直接決定了設計效果。總之,“源於教材,提煉教材,超越教材”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遵循的科學原則。
以下是馬碩老師課堂實錄的片段,更好地體現了設計中“以教材為本”的思想,從中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材資源在教學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老師:(肯定學生的回答)看(xiàn),女學生反應很快。“簡”是壹個通用詞。(板書:見)也給女同學加個星。還有其他經歷嗎?
生:策不在其道,食不可為而為之,不能理解。
老師:也告訴我這些單詞的意思。
生:妳不能用正確的方法驅趕它,妳不能根據它的胃口餵它,它叫的時候妳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老師:好的,請坐下。餵馬的人只是不懂馬的人。剛才大家都聽說了,她的解釋有點問題。妳找到了嗎?“策略”是什麽意思?(板書:政策)開車?我們去騎馬好嗎?合適嗎?(談人生)大聲說,是鞭子還是鞭子?這是鞭打。“政策”在本文中有兩層含義。“戰略不在我行我素”的“戰略”在鞭笞。我們往下看,還有壹句話。“持策而迎之”的“策”,就是鞭笞。註意壹詞多義的現象。我們來總結壹下千裏馬的遭遇。“我只是被奴隸羞辱,死在溝裏”,就這樣虛度了壹生,沒有施展才華。我吃不飽,我沒有足夠的力量,我無法展示我的才華。而且遇到不認識的人。全文涵蓋了千裏馬的各種經歷。這篇文章簡直就是對千裏馬所遭受的血淚的控訴。讀到這裏我們會有什麽樣的感慨?
(學生回答“同情”)
老師:同情千裏馬,不是嗎?我們現在讀這篇文章好嗎?讓我們通過朗讀把這種感受傳遞給聽課的老師,讓老師們也能通過朗讀流下同情千裏的眼淚。看看妳有沒有這樣的閱讀魅力。
這壹教學環節以“千裏馬的經歷”為核心問題,依托教材理解關鍵詞句,概括文意和作者的初步感受,為進壹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做了極好的基礎。當然,如果在設計中加入閱讀,教師會把閱讀變成學生的閱讀,教師會充分利用學生在閱讀中的問題來實施閱讀的課文單詞、語音語調、節奏等相關知識點,這將實質性地促進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第三,強化弱勢意識的教學策略,讓課堂教學過程產生活力。
教學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策略的選擇。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分享、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舞臺。教學策略的應用已經成為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關註。但很多教師對策略這個詞的理解比較模糊,教學策略意識薄弱,不會在教學預設中體現出相應的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運用壹定的教學理論,結合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在教學預設和實施過程中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教學策略作為壹種策略,實際上更註重對學習者的心理誘導,或者可以說,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壹種心理操作。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認為教學策略的本質意義在於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壹種想學、樂於學的心理追求。
優秀的教師非常重視教學策略,在他們的課堂上隨處可見具有教育智慧的巧妙策略。比如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在教孔乙己的時候,遇到壹個同學,問了壹個很低級的問題“鹹亨酒店為什麽要往水裏蘸水?”這是李老師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李先生機智地回答:“酒店掌櫃騙人!”好像是假冒偽劣,從那以後就有了!“壹個輕松幽默的解決方案,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後期教學內容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教育機智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教師在平時的設計中重視教學策略意識培養的結果。如果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多地滲透這樣的戰略意識,並為課堂上隨機產生的教學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就不會錯過壹個又壹個教育機會。
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教授《如果生活欺騙了我》這首詩時,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語調朗讀這首詩。學生們的朗讀時而響亮激昂,時而溫柔舒緩,如春雨綿綿。全班同學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美感,同學們從中獲得了無與倫比的美感。這種變式閱讀的設計靈感應該來自於對教材單元教學中重點和難點的準確而深刻的把握,當然也來自於老師對“語感訓練與情感知識建構相結合”教學策略的精準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超的教學策略是創造精彩課堂的重要條件。
作為教學設計者,我們應該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努力強化教學策略意識,並將其運用到課堂設計中,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學生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向您推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優秀教師洪先生的語感教學策略:他的語感實踐與語感分析相結合、語感訓練與知識建構、語感規範建構、美式閱讀感染法、比較思維法、情境創設法等策略,是他幾十年教學實踐的精華。如果它們能被正確使用,它們將改進教師的課堂設計。比如他的“語感規範建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品味語言,生成語感——練習語言,獲得語感——積累語感。通過四個循序漸進的步驟,有效管理學生課內外的語言學習行為。更重要的是,學生豐富的語言經驗壹旦被喚醒,課堂就會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