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是真實的,但也有壹部分受到司馬遷個人觀點的影響,造成了對歷史人物的歪曲。
《史記》,壹部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學巨著。
這對我們壹線的語文老師來說是壹個極大的挑戰,也是壹個深深的困惑:選修課是壹項全新的事業,如何才能開展下去?面對這個輝煌的傑作,從何說起?經過半個學期的實踐和長時間的反思,筆者總結了四點經驗,以期與同仁們探討思路。
導論:《史記》導論。
為什麽要開設選修課?如何學習選修課?為什麽要學史記?如何選修壹門課?這是學生自然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最困惑的地方。
因此,在進入《史記》學習之前,有必要以“引子”的形式為學生解惑,提高認識。
介紹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選修與必修的關系;選修課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史記》選修課的意義。
在這裏,最重要的是開設選修課的意義。
同學們可能會這麽想:《史記》是歷史和文學的傑作,是文言文。選修課當然從歷史開始。
但是學生不理解為什麽中國有那麽多歷史文化書籍,為什麽要開《史記》選修課?
他們不明白《史記》對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重大意義,以及它對自己人生成長的深刻滋養。
所以我以此為核心,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史記》的意義。
首先,我帶領學生從“炎黃子孫”壹詞追根溯源,讓學生知道黃帝神奇誕生,後來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故事。
正是認識到了這個“人類的祖先”,中華民族才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後來有人指出,這壹點源於《史記》和司馬遷,他為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史記》是中華民族的“家譜”,記載了偉大民族五分之三的“家史”。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能不看自己的“家譜”嗎?之後結合韓對《史記》教學的見解和元的《司馬遷與中華文明》講述《史記》的先進思想,對民族心理性格和智慧的形成和塑造的作用,及其高超的敘事藝術和寫民窮的藝術。談司馬遷忍辱茍活於世的原因和目的:甚至談到中國當代數學家丘成桐對《史記》的癡迷。
如果說《史記》是壹座山,是壹座寶庫,那麽我告訴妳的只是強調它的“崇拜”和它的“勝利”,可以吸引學生去探索攬勝。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
相信“概論課”讓學生認識到的不僅僅是學習的方式和意義,更是每壹個有文化的華夏子孫學習《史記》的責任、使命和義務。
二、原則:“寫”與“說”並重,“人”與“交際”統壹。
《史記》的語言精致典雅,通俗易懂,非常規範。
學生要學習文言文,讀簡單的文言文。《史記》是不可或缺的樣本和範本。
高中學習古代語言,打牢文言文基礎,當然是學習《史記》的意義。
課文作者也通過“積累”練習明確告知自己的意圖。
但正是因為《史記》語言的豐富性,所以學習語言要突出“精”和“用”的特點。
文章中的語言不能被學生完全接受,必然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增加負擔。
老師要指出哪些單詞應該掌握,哪些壹般掌握,哪些根本不應該掌握。
學習夏本紀,必須掌握,但不需要掌握。
堅持語言教學,熟悉它。
但壹定要警惕“見字不見字”的誤區,避免單壹的語言班或培訓班。
這樣壹來,《史記》這門選修課就完全失去了意義。
所以在重視語言基礎的前提下,要突出“文”的因素。
什麽是“文”?是人文,是文學,是文章,是風格。
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史記》的精髓,受到文化經典的熏陶。
“寫”與“言”並重,是我們應該堅決貫徹的第壹原則。
說到“文”,其含義極其豐富。
任何思想,歷史,文學,人文主義等等。可以教。
但如果從《史記》的特點和選修課的要求來看,要突出“文學”中最關鍵的兩個東西:“人”和“傳”,這是教學的主腦和主線,是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的東西。
文學是人學,傳記文學是獻給人的。
《史記》是第壹部以人為本的歷史記載。
書中記錄了4000多個人物,包括皇帝和將軍、朝臣、刺客、遊俠、學者、農民和商人,甚至還有崇尚卓越的女巫和祭司、蠻族首領,其中100多人令人印象深刻。
為什麽要以人為本?司馬遷認為,歷史畢竟是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天意的歷史。它把輕蔑的陽光投在冰冷的歷史航船上,然後對車輪下那些哭泣的生靈表示同情。
我們可以看到,壹代又壹代的人物,他們對歷史必然性的反抗,對自身命運的認同,構成了《史記》的主色調。
於是,歷史變成了文學,文學變成了人學。
學習《史記》,要高舉“人”的旗幟,帶領學生感受傳主的成功與驕傲、失敗與挫折,了解他們的人生軌跡和內心感受,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獲得有益的啟示;分析各種因素對他們成長過程的影響,評價他們的優缺點,形成自己判斷人和討論世界的能力。
在學完壹本傳記後,我讓學生談談他們對傳教士的感受,並寫下對傳教士的評論。
這是課程目標的定位,是用心教學生的人文種子。
魯迅說《史記》是“史家的絕唱,離騷無韻”,全面恰當地指出了《史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能把兩者統壹起來的是文學傳記,或者說傳記文學。
在教學中,除了“人”,另壹個重要的是“傳記文學”的文體。
每壹種文學體裁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傳記文學要求真實反映人物——傳承者的生活故事和命運軌跡。
作者可以想象和推測,但壹定不能違背人物的基本性格和具體的歷史情境。
表現手法也比較簡單,以敘述為主,描寫討論為輔。
因此,敘事藝術、寫作藝術和敘事語言是這種文體最重要的藝術元素。
突出“傳記”這壹特色,不僅能讓學生了解這種文體的基本特征,還能讓學生向作為創作者的司馬遷學習。他們用這種狹隘的體裁,簡單地為中華兒女寫了壹首悲壯的歌,給歷史人物以創作精神和藝術的鮮活面貌。
司馬遷的敘事永久主人。
評論家馬步英評價:施公的每壹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題。
如家族以“讓”字和“爭”字為主,呂周公家族以權臣為主,丞相陳家族以勾心鬥角為主,魏的《安侯傳》以權謀為主。
太史公就這樣把散料變成了神聚,舉重若輕,百思不得其解。
有必要給學生指出,了解他們的聰明才智。
司馬遷的敘事也講究細節和恰當,講究跌宕起伏,氣象十足。
寫人寫得差,善於在沖突中刻畫人物,善於對比和襯托人物,尤其擅長為人物設計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
這些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而且傳記文學不太可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但司馬遷總能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現出來,所以通過揣摩人物的言行來引導學生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壹種有效的方法。
比如妳教夏本紀,寫大禹“三訪不敢入”,可以讓學生想象:這是什麽心情?聽到兒子在屋裏哭會是什麽感覺?這麽壹想,同學們壹下子拉近了和大禹的距離。
教傳淮陰侯,寫韓信“被胯下之辱”,有壹個精彩的細節:“誰信?”。
“為什麽要‘看’它?當時他在想什麽?這樣的問題壹定會激活學生的思維,深入探究甘願受辱的原因。
“人”與“交往”的統壹,既體現了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課程性質,又符合語文教學“文道統壹”的原則,也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貫徹的第二個原則。
三、教材:謹慎靈活選擇
選修課的特點是“選擇性”,即選擇性、自由性和靈活性。
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始於教材的處理。
新課程的教科書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教教科書,而應該用教科書來教學。
在必修課的教學上,還是按照課本的體例和內容,課後補充壹些文章。
在選修課的教學中,內容多,時間緊,不能再走必修課的老路。
因此,我們開始謹慎而靈活地選擇教材。
調整教材順序,《太史公序》篇幅長,內容深刻。剛開始學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如等到全篇都學完。
改變自己看書的內容,比如把《李將軍傳》改成《自己看》,把故事性強的《刺客列傳》改成《自己看》。
《太史公序》、《屈原列傳》等重點文章,整體論;從魯、和夏本紀這樣的長文中很難提煉出精彩的片段。如果遇到合傳,比如《管仲傳》,補《晏子傳》,補妳的學;內容聯系緊密,如《項羽本紀》、《漢高祖傳》、《淮陰侯傳》、《合並學》等。
受時間限制,教材可能學不完,但可以要求學生學完。
四。資源:開發和利用
開設選修課是本次新課改的亮點之壹。
選修課的教學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最大限度地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展和提高,學校和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壹門符合社會發展和學生意願的選修課。
課程改革的設計者希望教師參與選修課的開發,並逐漸成為開發的主體。
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之壹是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面對新課程,老師不是材料工程師,而是建築師。他是材料的主人,也是新材料、新教學智慧的主體。
因此,對於《史記》選修課,要特別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因為《史記》的教科書畢竟是《史記》的壹部分,我們根本不應該局限於教科書,而應該適當地進行“二次開發”,特別是從“互相了解”的特點出發,增刪或修改,使《史記》對我們有用。
另外,文本資源和活動資源要結合學生實際。
課外生活資源緊密結合,激活和豐富了文本。
筆者認為,有三種課程資源應該開發和利用好。
1,其他與《史記》相關的文本資源
《史記》自誕生以來,對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特別是作為傳記文學的開端,它以其特殊的意義和魅力,為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多少小說戲劇,詩歌以此為題材;有多少詩人和批評家贊美過它,研究過它。
這是壹個多麽巨大的資源庫啊。
唐史專家胡曾的150首詩中,有70多首取材於史書,或只是歌頌史書中名人的遺骨。
幾乎每次看《史記》,都能用到胡曾的詩。
京劇和其他地方戲都以它為題材,如《趙氏孤兒》、《霸王別姬》、《火燒綿山》等。
今天的《百家講壇》有易中天的史記。
這些古今文字資源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2.當地資源
學習史記,我們徐州學子得天獨厚。
自古以來,彭城在幾個春秋時期就被列為九州,入龍。
許多名人的故鄉和許多重要事件都發生在徐州及其附近。
徐州城內有高祖故裏、馬戲臺、範增墓、馬陵山,北有二聖故裏,南有王霸、韓信故裏。
甚至有些村名也和史書記載有關。
比如邳州邢樓鎮的“拋瓜”“四田”等村名,講的就是韓信偷瓜的故事。
英雄的故鄉,名人的遺跡,都在我們身邊。怎樣才能不帶領學生去參觀古代,思考古代的感受?
3.高考資源
選修課《史記》是第壹次開設,針對學生的相應教材訓練幾乎是空白。
但是別忘了我們還有壹個很有價值的考試數據庫,那就是高考中關於歷史記錄的考試資料。
《史記》是20多年來高考文言文命題最多的史書。
收集它們可以為學生的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