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課如何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徐子教授是北師大教育系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主編《歷史》、《傳統文化》、《國學》等教材。在接受《國學》雜誌特約作者李傑采訪時,徐子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在組織教學時,要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比如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最近重讀了張誌公先生的《國學教材論——目錄學與蒙學影子》壹書。在書的序言中,張先生寫道:中國教育的效果並不理想。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對傳統不夠重視,沒有正確對待傳統。

2065438+2004年3月26日,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中小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考、高考中考中的比重”。

從古至今,語言和文字是綿延不絕的文化脈絡。傳統文化與國學關系最為密切。以滲透的方式增加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比重,是否會成為傳承語文教育傳統、改革語文教學內容的契機?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有著最悠久、最豐富的傳統需要面對。除了語言和文化的根,還有幾千年教育留下的傳統和經驗。

我理解張誌公先生說中國教育必須解決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什麽意思。總的來說,語文這壹獨立學科是從1904年清廷頒布《學堂章程》開始的,教材中文言文的更換要晚於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準大綱》的公布。在中國教育中談傳統,要面對幾千年的歷史,內涵豐富,話題眾多。壹次面試,自然抓不住所有的問題。

徐子教授研究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多年,並參與指導綱要的制定。在這次談話中,我問徐老師的很多問題都是至今沒有解決的老問題。限於篇幅,有些問題只能發表意見,開拓思路。歡迎大家壹起討論。

Q=李傑

A=徐子

問:教育部指南中提到的“傳統文化”。

和我們壹般所說的“國學”“讀經”有什麽不同?

答:目前我們通常用三個層次的概念,壹是傳統文化,二是國學,三是讀經。在我看來,傳統文化包括經典文本、文化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這是最廣義的概念,指的最廣。這個概念經常用在我國政府發布的領導講話和文件中,也是最貼切的。

很多人覺得“國學”這個名字更響亮,更有影響力,更喜歡用這個概念。其實更類似於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本所指,或者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壹部分。至於讀經典的“經典”,壹般是指儒家經典或少數其他經典。這樣,它就是國學經典文本或傳統文化的壹部分。

問:根據《指導綱要》精神,傳統文化教育主要在各學科中以滲透的形式進行。我想到了壹個問題。以前看到壹些書裏很多學者覺得自己沒有讀夠古文,國學知識不足。我建議年輕人多讀壹些古代漢語。不開設專門的課程,學好經典課文,能提高壹代人的傳統文化素養多少?還癢嗎?

答: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所以我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在課程和教學的系統性基礎上,全面汲取和組織傳統文化的內容,保證傳統文化教育目的的實現。

而這樣的目的是無法通過其他學科偶爾的“體現”或零星的“滲透”來達到的。所以,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全體學生的“正餐”,而不是某些地區、學校、學生的“點心”。

經典是壹個民族的根基和靈魂。他們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持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傳統。這顯然是最有價值的知識,也是學校應該教授的內容。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包括古代經典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顯然是壹個重點。

問:在當前的社會背景和教育體制下,優先考慮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似乎為改革語文教材帶來了新的可能,比如增加古代漢語的比重。妳有什麽建議?

答:在目前的課程體系下,提高古代漢語在語文課中的比重是最可行的辦法。

語文教材選的古文,首先自然應該是那些歷經千辛萬苦,為世人所公認,最能體現祖國語言之美的經典。既要避免面面俱到卻又不突出,沒有過多的附加功能,又要以語言的優雅精致為最高原則。

另外,也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經典的學習上,我覺得在小學階段,主要學習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性情的啟蒙》、《遊學瓊林》、《千字文》等蒙古古籍。初中可以選擇《四書》和《百家哲人》;高中階段我會選擇五經和歷代藏書。

問:教學中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答:在組織教學上,我認為要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比如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古人讀書特別註重循序漸進。

聖紫晶有句話叫“小學止於四書”,“小經熟,四書熟,如六經,始能讀之”。清代初年,石湟曾說,五經以四書為梯,四書以近思錄為梯,近思錄以小學為梯。沒有精於“小學”,就讀不了“近思”;沒有精於近期的思想,就讀不了四書;不精於四書,讀不了五經。

在現代,學習的條件和內容與傳統社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教學沒有必要按照三紫晶和石黃所說的順序進行。但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們應該耐心等待蛹變成蝴蝶的那壹刻到來。我們不應該過早地讓青年學生簡單地背誦狹義的儒家經典,我們也不應該過早地、過度地發展我們的童年。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貪玩怕被抓”的特點,註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用遊戲代替監督。

問:傳統文化教育、增加教材中古漢語的比重與漢語學習有什麽關系?

答:傳統文化教育的壹個很重要的功能,恰恰與語文教育有關,就是掌握祖國優雅精致的語言。這也是學習漢語的主要目標。

壹句話有什麽精彩?我覺得是語言的優雅精致,表達有個性,有節奏,有氣勢,有生動的魅力。在我看來,壹篇好文章就是把優雅精致的漢語言嵌入到獨特而有節奏的句子中。要做到這壹點,就要去感受,去欣賞,去玩轉古漢語。

我自己讀古文的經歷也可以印證這個觀點。我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因為文化大革命,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到華中師範大學,師從中國歷史文學學會會長張舜徽先生攻讀碩士學位。張先生對我們要求最多的是把文章寫好。想寫好文章,就要多花時間背古文,而且是很長的古文。

他常說,“無話之言,不在遠方。”人們認為,背誦長篇古文,如賈誼的《治安策》、司馬遷給任安的信、王安石給宗申皇帝萬艷的信,可以滋養氣血,感受漢語的氣勢和魅力。多背,就能輕松掌握語文,寫出漂亮好文章。

在碩士階段,我聽從了老師的告誡。每天早上別人在背外語的時候,我就背古文,背六朝,背論語,背孟子。長期閱讀受益匪淺。以前寫文章只註重技巧,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呻吟惡心的。這三年的讀書讓我煥然壹新,寫文章甚至說話都有了鮮明的節奏感,有了足夠的氣勢和魅力。

問:張誌公先生曾總結說,中國古代教育的傳統之壹是把語文教育和道德知識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同時包含語文和德育目標?

答:現在學科的劃分使得各個學科的功能相當單壹。我壹直認為語文學科不應該兼顧太多其他功能,承擔太多本身的功能就會被削弱。

當然,無論是哪壹門學科,都要體現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赫爾巴特所說的“教育的教育”,即使人“高尚而非惡劣”的教學,這是壹個基本前提。我非常反對在語文教育中註入太多太重的德育因素,語文教學不應該成為壹種道德學習。

首先,語文是讓孩子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好、優雅和精致,對這種語言產生興趣,直至能夠靈活運用。我個人認為現在中國教育不好的原因之壹是人們賦予了它太多的功能,讓它承載了太多的任務。現在社會有什麽問題?人們常常把板子打在語文教育上,這是語文教育力所不及的。說白了,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和自由地使用祖國的語言。

問:雖然語文課的目標不是道德完善,但語文形式和內容的特點使得語文教育的目標不像數理化那麽純粹。在選材時,不僅要考慮文本的工具性和文學性,還要考慮其思想內容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讀書講究“修身為本”。這個思路對我們選擇古代漢語作為語文教材有什麽啟發?有什麽建議嗎?

答:很多人希望把傳統的優質資源帶到當代來治療當今社會的亂象,解決現代社會道德缺失的問題。我覺得這個目標是註定要失敗的。

中國古代文學中有著厚重的倫理色彩和道德說教。讀這些課文,難免對自己的心靈和道德產生影響。我經常講壹個故事:明朝有壹個新進士,去見當時的大學者張茅。因為剛剛考上進士,這個人看起來還沾沾自喜。他問張茅:我考上進士了。應該看什麽書?張茅說:妳回去可以上小學。雖然進士很不服氣,認為自己是進士,但他還在讀什麽“小學”?但回國後,他聽從張茅的建議,在壹所“小學”學習了三個月,越讀越有趣。三個月後,他又去見張茅。張茅在院子裏看見他,就問:妳上“小學”了嗎?糊塗了,進士問,妳怎麽知道?張茅說:我看妳走路的樣子和上次很不壹樣。

這個例子說明,閱讀經典文本對改變壹個人的氣質是有好處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教育功能,只談道德的壹個方面,容易狹隘。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優化我們的素質,提高我們的素養,使我們成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使我們從自然和生物意義上的中國人變成自覺和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這是更重要的。

問:有壹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妳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長期以來主流意識形態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坦率地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和做法。

首先,我反對簡單地把傳統文化分為精華和糟粕。在妳眼裏是精華的,在我眼裏可能是糟粕;如果思想明天改變,今天被認為是精華的東西可能會被認為是糟粕。法國的歡樂,英國的悲哀;今天是對的,明天就是錯的。精華和糟粕是壹個價值判斷的問題,主觀性很強。關鍵是從什麽角度看這個問題。如果我們都按照自己的好惡去隨意取傳統文化,長此以往,那麽我們就沒有傳統可以傳承,沒有經典可以閱讀。其次,所謂精華與糟粕水乳交融。它們只是壹枚銅幣的兩面。它們需要互相服務,互相補充,就像汽車的兩個輪子壹樣。如果去掉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剩下的就不是精華,而是精華岌岌可危,岌岌可危。

所以,即使傳統文化能分清精華和糟粕,那麽我們應有的態度應該是先“取其精華,留其糟粕”,再提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希望通過這壹行為,為孩子們營造壹個純凈的學習環境。其實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學生才是最脆弱的。僅僅被動地、機械地接受是無法培養學生分辨善惡美醜真假是非的能力的,批判性閱讀、獨立思考、自覺運用理性的習慣也是無法培養的。

所以,真正的危險不是我們的孩子接觸到了所謂的糟粕,而是他們在人為虛構的“精華”中喪失了基本的辨別能力。所以我反對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是應有的態度和原則。

問:古代蒙古教育所承擔的識字、寫字、識音律、結對書寫的任務,在今天的漢語課堂上基本完成了。與其他學科相比,中國教育可以借鑒豐富而復雜的傳統經驗。除了選什麽文本,還有方法。古代的方法和經驗如何與現代中國教育融合?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答:的確,中國教育可以借鑒傳統啟蒙教育的豐富經驗。傳統啟蒙教育之所以有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全社會對啟蒙教育的高度重視。宋代的、呂本中、陳淳、王陵、胡寅、方、甄、,元代的許衡、程、胡詒貴,明代的、王守仁、方孝孺、陳繼儒、袁煌,清代的陸士毅、張魯祥、張伯興、陳鴻祥等。

再如,在蒙古語教材的編寫中,我們不斷總結前人的智慧和經驗,形成了許多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借鑒的編寫特色,如註重蒙古語教材的穩定性和時代性、蒙古語教材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語言的簡潔性和趣味性等。

另壹個原因是傳統的啟蒙教育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它包含了教育的原則:準備優先、適時施教、德育優先、博采眾長、教事養成、培養習慣、寬嚴相濟、多講尊重、少講預防和禁止等。包括教學的原則:識字第壹、目標單壹、量力而行、少專精、閱讀第壹、講解得當等。包括具體的教學方法:學習禮儀與習慣養成、講故事與長遠發展、單詞識別與模仿與識字教育、閱讀導向與記憶教育、詩歌寫作與寫作教育、評書舞蹈與遊戲放松。

傳統啟蒙教育的這些原則和方法是有效的,可以用在今天的語文教育中。但是,有壹個問題需要註意。古代啟蒙教育壹般只有壹門綜合課,只由壹位老師承擔,承載著多種功能。現在的語文教育是眾多課程中的壹門,功能比較單壹。因此,與傳統的啟蒙教育相比,今天的語文教育應該突出語言,即掌握和靈活運用優雅精致的語文。

問:古人對蒙古教師十分重視,認為“蒙古教師教青年學生,監督責任辛苦,耳不聽目不看,唇不急,所受之苦比教師多幾倍。不善於學習,但勤奮嚴格者,不能勝任”(唐壹秀《父師善誘》),

“師失,後人難建功,師得,後人易建功”(崔學古《幼訓》)。古代對蒙語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的認識對今天小學漢語教師的培養有什麽借鑒意義?

答:古人明確劃分了啟蒙教育和經典閱讀教育的界限,分為大學和小學的範疇。從事啟蒙教育的教師稱為“蒙學教師”,教授經學的教師稱為“經學教師”。所以“為人師表”是相對於“經世為人師”而言的,語文老師是當下眾多學科老師中的壹員。與“儒家經典”相比,“蒙語教師”在階段和基礎上脫穎而出,而漢語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在專業化和功能性上脫穎而出。

小學的漢語老師和蒙語老師是壹個水平。工作的辛苦程度和重要程度沒有區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啟蒙教育都被視為壹個人壹生事業的基礎,被視為壹個人壹生乃至壹個家庭的成敗。正如沈禮在《逸雪月》中所說:“孩子讀書的成敗,關系到門戶的興衰,關系到壹個家庭的興衰。作為壹名教師,成就壹個好人就是成就壹件大事。如果耽誤了別人的孩子,也是傷了正義,和壹般的債務人不壹樣。”啟蒙教育既是大事,也是難事。從事啟蒙教育的老師遠沒有人們通常想象的那麽簡單。這是崔學谷在《幼訓》裏說的:“當老師比當老師更難。”

雖然對小學教師資格的要求不同,但精神實質幾乎是壹致的。比如古代對蒙古族教師的要求:

首先,它必須是學生行動的榜樣,是看、聽、說的榜樣;

其次要有壹定的學識,或者看他有沒有教學經驗,或者看他在科舉道路上取得了什麽成就,獲得了什麽名氣;

再次,還需要對自己的工作忠誠,對主人負責,關註別人孩子的未來。用古話說就是奉獻,用現代話說就是奉獻。

最後,歷史上那些最能教育人才的蒙古族老師,也是那些能因材施教,教育方法運用得當,紀律嚴明的老師,才是好老師。這些古代對蒙古族教師的要求,對今天的小學語文教師依然有效。

  • 上一篇:淺談如何處理監獄生產、教育改造、安全穩定的關系
  • 下一篇:請問哪裏可以從網上看電影《葉問2》全集?(國語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