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曾經是中國孩子在開始訓練時反復練習的基本功,也是知識分子最基本的素養。但現在年輕人語言文字使用不規範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連博士生都不擅長寫作。年輕壹代缺乏中文素養令人苦惱。
說起來,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語文課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然而,在有更多“重要”科目需要學習的當下,語文幾乎成了最尷尬的科目:在中小學應試環境下,語文往往因為分數無法快速提高而被邊緣化;在大學裏,語文課甚至因為“沒用”“沒人聽”而逐漸取消。但是,無論從語言文化的傳承角度,還是從年輕壹代素質的培養角度,語文教育都不容忽視,語文教學的提高亟待提高。本版將推出“如何教語文”系列,探討語文教學的發展路徑。
-編輯
日前,北京市就中考改革框架方案向社會征求意見。2016起,北京市中考、高考語文提高30分。這讓很多長期工作在語文教學壹線的老師感到既興奮又有壓力。
如何讓加分真正起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作用,改變語文在基礎教育階段逐漸邊緣化的現狀,應該引發更多思考,從改變評價形式、改革教育方式、更新教學內容、創新課堂形式等方面進行系統深入的改革。
強迫的
青少年的語文水平明顯惡化,提高語文成績的權重旨在用考試指揮棒改變現狀。
“語文本身不僅是壹種工具,更是壹種民族文化的載體。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先生曾說:“語文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只要有中國人存在,就會有無盡的漢族靈魂。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內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新媒體時代,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削弱而是凸顯,語言對人文精神的影響不是降低而是增強。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特級教師周洪祥說。
“中國教育對國民素質的影響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比擬的。它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學語文老師李認為,對於基礎教育來說,語文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的工具和途徑。如果把所有學科比作壹個人的組成部分,那麽語文就是骨頭。
但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中國教育的外部環境並不理想。壹方面,語言文字使用的不規範,網絡語言的隨意性和粗鄙性,極大地破壞了原本純凈優雅的漢語。另壹方面,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從幼兒園到高中,語文教學過度技術化,變成了訓練和鍛煉的工具。比如作文教學,要求學生背誦範文,綜合運用。這種訓練讓孩子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壹個是真的,壹個是假的、空話。長此以往,會對整個社會文風產生負面影響。
“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成績提高得越高,語文教學的任務就越重,語文教師肩上的擔子就越重。”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的袁誌勇老師道出了許多中小學教師的心聲。
“北京的高考強化了語文的分量,它用考試指揮棒改變了這種局面。”李認為,背後的原因是國家層面考慮的,根本的民族復興應該是文化復興,必須重視母語教學;還有社會的聲音。在現代科技的圍剿下,漢字已經遠離了年輕人的筆,年輕人經常忘記寫字。“當然,另壹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教育現狀不理想,必須用考試改革‘倒逼’中國教育。”
自我檢查/反省
中國教育往往被邊緣化,教學方法冰冷僵化,導致學生不感興趣,學習效率低下。
早在30多年前,呂叔湘就發表了壹篇題為《當前語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的文章。其中壹段話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中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時間壹直是所有課程的第壹位...10年,2700多課時,但是大部分都不夠用。是不是很奇怪!”語文老師普遍認為,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不盡如人意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主要體現在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差。袁誌勇指出,不同版本的語文教科書是根據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然而,如何全面、深入地理解這壹標準,並找到它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是教材使用者面臨的壹大難題。如何分析和利用好教材,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完善科學的測試和評價體系...這壹系列與語文教學直接相關的細節和問題得不到跟進和落實,就會導致語文教育中教與學、輸入與輸出的失衡。
語文教育在教學實踐中並沒有真正得到重視。盡管考試分數很高,但在應試教育的大氛圍下,很多學校還是降低了語文在學生備考階段的重要性,把能在短期突擊中快速提高分數的科目放到更重要的時間段,給更多的課時。
“語文不像理科知識,學生在反復訓練中很快就能習得。語文是壹門形象思維的學科,其特點是讓學生結合過去的經驗體會感受。以前積累的感情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語言能力和水平。”根據李的分析,“現行的考試制度和評價機制必然導致在迫切需要快速取得成績的情況下中國教育的邊緣化。”社會上的語文補習班很少,就是壹個證明。"
教學方法不盡如人意也是降低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原因。由於教師的能力和方法等諸多原因,壹些語文課堂冷冰冰、死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曾憂心忡忡地說,“毫無疑問,教學要重在方法,尤其是中小學。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認知心理不健全,認知能力有缺陷。我們必須依靠能夠吸引、調動和激勵他們並使他們產生濃厚興趣的方法,使他們能夠有效和愉快地接受知識並發展他們的能力。”
返回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統壹起來,使語文教學回歸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無論北京高考語文分數是否增加,作為壹名專業的語文教師,高度認識重視母語教育的深刻意義,努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命題。”袁誌勇老師說。
針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育教學長期存在的問題和弊端,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大力呼籲和倡導“大語文”概念。也就是說,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有效地統壹起來,不能簡單地強調任何壹個,尤其是工具性不能壓倒人文性。
記者了解到,新課改之前,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強調知識和能力兩條線。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發現語文教育中的壹些東西是無法納入這兩條線的,比如思維品質、學習習慣、語言積累、語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導致這些內容始終徘徊在語文課程的視界邊緣。多年來造成了大眾語文素養下降,審美情趣低下,甚至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敬畏感下降。
因此,專家強調,語文教學不僅要註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包括詞語運用和語法結構,還要註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品位、知識視野、智力發展和人格的塑造。經過長期的教學、熏陶和沈浸,這些內容會積累成壹個基礎,然後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考試過程展現出來。
周洪祥認為,提升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是關鍵。教師不應該簡單地教授單詞語法和課文結構,而應該有情感輸入,體現思想深度,培養思維的多樣性,享受學習。
同時,要讓孩子實踐語文知識的“童心”,也要重視閱讀和寫作。周鴻祥強調,“壹個合格的現代人,無論將來從事什麽工作,都必須具備壹項基本功,那就是寫作能力。這就需要孩子懂得文章的方式和文章的方法。”
人民日報(2013 165438+22 10月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