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談北京人的飲食文化——尋食探味之二

談北京人的飲食文化——尋食探味之二

要說北京人吃的好,很多外地人不服氣,很多南方人受不了北方人的無禮。要說北京人愛吃,作為北京人還是挺自信的。當然,還有很多地區有這種文化基因,比如四川、重慶。吃是北京人生活中的壹種文化和娛樂。吃什麽不壹定重要,和誰壹起吃才重要。約上小瓷或者朋友喝酒吹牛聊天,絕對是壹種生活的享受,也是壹種很好的放松。

發瓷和朋友分開的原因也不壹樣。毛瓷指的是小時候的玩伴,可能是巷子裏的鄰居,可能是小學或者中學的同學。這種朋友,從小壹起長大,比較單純,沒有太多的利益汙染。還有壹種朋友是進入大學,走向社會後才聯系的。這種朋友也可以稱為好朋友。當然,有利益的交集,有價值觀的認同,有性情的相投,但無論如何在壹起都是幸福的。之所以要分的這麽細,是因為不同的人吃什麽,怎麽吃,還是很不壹樣的。

在我這壹代,年輕的時候,如果幾個朋友說今天去哪裏玩,就是去哪裏吃飯,邊吃邊聊邊吹牛。這種“吃”對我們來說是壹種娛樂。哪怕看個電影或者k歌,也要加個飯才完美。和小瓷壹起吃的更多的是老北京小吃,蒼蠅館子,童年風味,最家常最貼心的餐廳。點餐不會貴,自己喜歡就好。選擇餐廳不在乎檔次,壹定要在乎味道。味道不在乎高大上,但壹定要有家的味道,老北京的味道。如果和朋友壹起吃飯,就不壹樣了。畢竟妳要照顧到南北方的口味和喜好,所以妳會有更廣泛的選擇,兼顧到每個人的口味。但真正的好朋友絕對不是去花裏胡哨的酒店,而是去有特色有味道的小餐館。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彼此的吃飯中看出友誼的深厚和親密。

都說老北京講究吃,南方人當然不同意。北京飲食粗糙是真的。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離不開地理、歷史、人文。雖然北京是幾個朝代的古都,但這些朝代要麽是農民起義建立的,要麽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從人道上講,沒有優良的飲食文化的基礎和條件。從地理上來說,作為北方內陸,過去基本沒有海鮮可吃。想吃的話只能吃幹海鮮,味道自然不行。在北方嚴寒的地方,在大棚普及之前,冬天基本沒有新鮮的蔬菜可以吃,所以會有大量的鹹菜、醬菜和冬儲菜。為了保存它們,自然是口味重,口味單壹。在現代物流、冷庫、種植技術出現之前,老北京能吃到的食材還是非常有限的,比如最著名的老北京涮羊肉。其實涮菜就是羊肉片、凍豆腐、白菜、粉條,就著燒餅吃。食材種類之多,是四川火鍋豐富的涮菜無法相比的。

雖然食材有限,但因為八旗子弟養尊處優的文化氛圍,在有限的食材下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精致”美食。各種老字號都是講究吃的體現,吃什麽菜都有自己有名的好字號。比如便宜坊的烤鴨,六必居的醬菜,老地方的蒸餃,六全居的豆包等等。

在北京吃飯也分兩條線:宮廷和民間小吃。滿清時期的內城,也就是後來的東西城,居住的都是有錢有勢的人,而南城,也就是後來的宣武和崇文,居住的都是窮人。因此,大部分正宗的老北京小吃都集中在南界,尤其是前門大街,它貫穿南北,連接內外城。在內城,大飯店多,小吃少。窮人多以賣苦力為生,所以老北京小吃多是各種便宜的剩飯剩菜,但口味油膩厚重。窮人吃的便宜,既滿足又滿足。比如在燉火、炒肝、豆汁、炒灌腸、羊雜裏都能看到窮人美食的歷史痕跡。清末民初,清廷崩潰,其宮廷菜肴、民族菜肴、小吃開始隨著廚師的流散流傳到民間。如栗子面、沙琪瑪、豌豆黃、杏仁豆腐等。,這類小吃更註重原料和制作工藝。然而今天,這些都相互融合,成為統壹的“老北京小吃”。

北京作為幾個朝代的首都,由於條件有限,飲食單調粗糙,但也很包容,很融合。各地風味匯聚,再根據北京當地的食材、口味、氣候進行改良。其實京菜的風格並不明顯。北京更多的是家常菜和小吃,沒有什麽有特色的菜系或者宴席。如果硬要說京菜,其實很多都是由魯菜演變而來,只是根據北京的口味和地域條件進行了改良。包容各地風味,博采眾長,也是北京現代美食的特色。

既然吃飯是壹種娛樂,其實講究吃飯不是第壹位的,吃飯的氛圍更重要。前幾年流行的大排檔文化,挺符合北京人把吃當娛樂的需求。幾個好朋友找個露天的蒼蠅館子,幾碟家常涼菜配羊肉串,啤酒,二鍋頭,都是簡單的大眾食材,但在壹起喝酒吹牛,多少煩惱可以揮之不去,多少壓力可以消散,多少感情會在吃中發酵,更加醇厚。

北京人不講究穿著。標準的北京人夏天都是大背心短褲涼拖鞋。西裝革履的要麽是賣保險的,要麽是房地產中介。穿衣打扮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穿不重要。妳看,很多老北京人穿的都很普通,但是很多都是拆遷戶,大老板。擁有數百億美元並不稀奇。反而大部分都是暴發戶或者新北京人,穿名牌的真的跟老北京人尿不到壹起。也正是因為這種氣質,北京人吃飯的時候不講究排場。大酒店大餐廳只是工作需要。真的是兄弟聚會。絕對是小地方,小餐廳。

北京人不太註重玩(也是八旗遺留問題,在瓦納基老北京土著文化也有差異),但很註重吃。這種吃法不是貴的好的,而是對的,好看的,舒服的。就是把吃飯作為壹種娛樂手段,壹種培養感情的媒介。當然,隨著社會的變遷,文化也各有不同,老北京飲食文化的內涵也在變化,但骨子裏還是有感情和記憶的,短期內不可能消失。

  • 上一篇:解放後土地政策的變化
  • 下一篇:誰有蒙古蒙古包的史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