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壟斷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
區別的原因是,除了最後壹個單位,商品在貨幣上的邊際效用(以美元表示)大於其價格。在壹定條件下(利用需求曲線),消費者的剩余貨幣價值可以用需求曲線以下、價格線以上的面積來衡量。消費者剩余的定義闡述了“消費者剩余”的概念,這是紐約大學教授馬歇爾寫的。它是在《經濟學原理》壹書中提出的。簡單來說,買賣雙方都希望從市場活動中獲得利益:壹種叫做“消費者剩余”;壹種叫做“生產者剩余”。兩者之和稱為“市場總剩余”。
編輯本段消費者剩余的計算圖。
消費者盈余
在本段中編輯消費者剩余的計算公式:
定義
需求變化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
消費者剩余=買方評價-買方實際支付生產者剩余=賣方收入-賣方實際成本總剩余=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買方評價-賣方實際成本任何付錢的人都希望達到兩個目的:壹是滿足需求,花錢買壹個滿意的;二是買個性價比高的,不僅用起來合自己的心意,還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手機,3500元可以買壹個三星,不僅方便通話,還可以錄音、拍照、錄像、發彩信,給用戶帶來很多好處。對於生產商來說,每賣出壹部手機,就賺了壹筆錢,資金回籠快,方便下壹輪發展。所以形成了這種心理:“買了賺”和“賺了賣了”。存在消費者剩余機會時供給變化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
堅持住。市場的總剩余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獲得的收益。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消費者和生產者是孿生兄弟。這對“雙胞胎兄弟”有心靈感應:壹個感冒,壹個打噴嚏;壹個開心,另壹個就會在夢裏笑。
例子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參考《經濟演義》作者張世賢的比喻,做壹個更形象的解釋——消費者剩余就是買方願意為壹件商品支付的金額減去買方實際支付的金額後的剩余。以買電腦為例。雖然大家都知道電力公司的筆記本質量和性能都不錯,但在願意支付的價格上卻存在差異。甲方願意支付天翔電腦9000元。b覺得商家不會騙他,願意出8700元;c願意出8300元;丁只願意為這筆交易支付8000元。如果電力公司現在只有L臺筆記本電腦出售,有4個買家競標,最後的贏家肯定是a,當他以8750元購買這臺電腦時,他的額外收入是多少?相比於其他筆記本廠商願意出的9000元,他也得到了250元的“消費者剩余”。虛假消費者剩余的計算方法
如果現在有四臺聯想電腦出售,為了簡化事情,同樣以8000元的價格出售,會發生什麽?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丁,其他幾個人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消費者剩余。當然最大的是甲方,得到了1000元的消費者剩余,乙方得到了700元的消費者剩余,甚至丙方得到了300元的消費者剩余。這樣,4臺聯想筆記本電腦的消費者剩余之和就是2000元。事實上,雖然方鼎沒有得到消費者剩余,但他並不覺得自己吃虧,因為他沒有以高於他想要的價格購買。生產者剩余也是如此。生產者銷售壹種商品的收入,減去成本,就是生產者的剩余,也就是企業賺取的利潤。這裏的關鍵問題是各家計算各家的成本,誰的成本低,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生產者剩余。如果現在有三家電腦供應商,IBM的成本是7800元,聯想的成本是7500元,思考的成本就是消費者剩余的計算方法。
7000元,如果都以8000元的價格出售,那麽他們將分別從200元、500元和1萬元中獲得1臺電腦的生產者剩余。同時,如果這些企業采用新的技術和管理措施進壹步降低成本,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產者剩余。但是,話又說回來,無論這個消費者剩余還是生產者剩余,其實都是消費經濟學的概念,它所代表的其實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獲得的收益。消費者剩余是購買者在購買過程中從市場上獲得的收入;生產者剩余是銷售者在銷售過程中獲得的收入。前者可以定義為:消費者剩余=買方評價-買方實際支付,後者可以定義為:市場中的消費者剩余。
生產者剩余=賣方收入-賣方實際成本。當我們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剩余加在壹起,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總剩余=買方評價-買方實際支付+賣方收入-賣方實際成本。因為買方的實際支付等於賣方的實際收入,兩者相互抵消,可以簡寫為:總剩余=買方的評價-賣方的實際成本。
編輯這壹段產生消費者剩余的原因。
壹個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另壹個是消費者根據對具體產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用的評價而願意支付的價格往往高於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市場價格。
在本段中編輯消費者剩余和傳統效用函數。
消費者盈余
“消費者剩余”是由馬歇爾首先提出的。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是這樣表述消費者剩余的:如圖1所示,當OQ代表商品數量,OP代表商品價格,DD代表需求曲線時,消費者購買OQ `商品時獲得的消費者剩余就是三角形DP`E的面積,根據傳統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消費者剩余根源於邊際效用遞減。因為所有先前單位的消費品都比上壹個單位的價值高,所以消費者從每個先前單位中享有效用剩余。因此,消費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費者從購買壹件商品中獲得的超出他們支付的額外效用。可見,傳統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是建立在消費者可以從購買的商品或服務中直接獲得效用的認識上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u = u (x),其中x代表商品或服務,u代表效用函數。因為邊際效用遞減,消費者支付的價格等於最後壹單位商品的效用,消費者獲得“剩余”。
編輯這段消費時間的價值與衡量
導言詳述
轉移消費者剩余圖標
統壹消費者行為理論的缺陷在於將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花費的時間排除在效用函數之外,認為消費者獲得的效用完全來自商品本身。許多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傳統理論的這壹缺陷,大量的研究文獻認為,對商品的需求來自於壹些更基本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可以利用商品的特性來實現。換句話說,對商品的需求並不完全在於商品本身,還在於商品與時間結合過程中提供的特殊服務。貝克爾認為,“把消費理解為用貨幣交換市場商品和服務,同時又理解為從這些商品和服務中獲得效用,這顯然是不直觀的。”這種對消費的解釋並沒有說明效用是否來源於對所購買商品的獲得、占有或使用,而是通過強調市場商品消費涉及其在壹種更基本的產品生產中的使用,使人們能夠理解商品有用性的本質。“在討論消費的概念時,拿騷學長註意到“任何東西的用途都可以用‘消費’這個詞來概括表達”,於是他指出,“如果用‘使用’這個詞來代替‘消費’,這將是政治經濟學語言的壹種進步。”2“使用”實際上是在消費過程中將商品與時間結合起來“生產”並獲得效用的行為。因此,消費實際上具有壹定的“生產”性質。消費者從市場上購買商品作為“要素”,投入時間、體力、腦力“生產”出壹種更基本的產品,使消費者獲得效用。如果假設消費者進行的“生產”活動是同質的,那麽這種“生產”的成本完全可以用時間來描述,效用函數可以寫成:U=u(z)=u(x,t)消費者剩余的計算。
代表基本產品,t是消耗商品X所需要的時間,即消耗時間。可以看出,在討論消費者行為時,將消費者的“生產”行為納入效用函數,更能真實地反映效用的本質。換句話說,消費者的效用並不完全來自於所購買的商品,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進行的“生產”活動也創造了壹些效用。即效用由兩部分組成:商品價值和“生產”成本,即時間價值。這在現實消費活動中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消費者不花時間去享受,晚餐再豐盛也不會有什麽效果。同樣,消費者買壹張電影票也得不到任何滿足感。形成消費者效用的是電影的劇情、聲音、環境等因素,以及消費者的時間和情緒。人們很早就開始關註時間的價值,但這種關註往往僅限於生產領域。“時間就是效率”的基本含義是及時高效地組織各種要素,真實的貿易壁壘影響消費者剩余。
最大化當前生產的利潤。在經濟學文獻中,我們經常看到用“生產時間”、“流通時間”等時間概念來描述生產過程,而很少提到花費在非生產領域或消費過程中的時間。與此同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教育過程和所有人力資本投資過程中所放棄的收益,即機會成本的重要性,但他們對消費時間的價值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縱觀歷史,人類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並不比花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多。即使他們每天工作14小時,每周工作6天,也有壹半的時間花在睡覺、吃飯等活動上。此外,經濟發展導致工作時間持續大幅減少。今天,大多數國家每周工作時間不到50小時,即不到壹周總時間的三分之壹。可見,在經濟福利方面,現在非工作時間的分配和效率比工作時間更重要。此外,我們熟悉的現實是,消費者不僅在勞動力市場上出售時間,還以壹些消費品和服務的形式購買時間。如果消費時間不值錢,很難對這次購買做出壹個完美的解釋。不認識到消費時間的價值,就不能很好的描述現實。因為消費時間壹般在市場活動之外,消費時間的價值不能像工作時間壹樣直接用工資來衡量。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考察它的價值。
從成本角度看消費時間的價值
以機會成本為價值準則,消費時間的價值或其影子價格就是其對應的工資。因為消費者如果把時間花在生產活動上,就可以獲得工資收入。其實如上所述,我們也可以把消費看成是壹種“生產”。這種“生產”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部分組成,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消費中購買商品的實際支出,如壹次旅行中的吃、住、行、遊等各種項目的支出和購物費用,而間接成本是消費過程中花費的時間的機會損失,即消費時間的價值。
從收入角度看消費時間的價值
事實上,消費時間可以對消費者產生質的收益。消費時間作為壹種自由時間,是壹種能夠使個體充分發展的時間。隨著消費時間的積累,消費者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隨著消費者素質的提高,它們能夠對消費者的消費和生產產生積極的影響。從消費的角度看,可以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使商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使消費者在同等條件下獲得更多的效用。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個人的充分發展可以提高個人的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個人的生產率得到提高,而這種個人自身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反作用於勞動生產率,從而大大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減少了工作時間,增加了自由時間,從而進壹步促進了消費者的全面發展。可見,消費時間提高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和生產力,和生產時間壹樣,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編輯這壹段對消費者剩余的理解
消費不僅限於商品(包括服務),還包括時間。商品和時間是消費過程中兩個對稱的要素,它們是消費者效用的同壹個來源。換句話說,如果從“生產”的角度來看消費,消費者使用商品和時間兩個要素來“生產”並獲得效用。那麽圖1中的三角形DP′e不是消費者獲得的額外效用或剩余,而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投入的時間的價值。更準確地說,梯形deq' o代表消費者在消費Q '數量的商品過程中所獲得的總效用,其中P' eq' o是商品的價值,DP' e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生產”成本,即消費時間的價值。我們可以用生產過程的類比來說明這壹點。假設壹個產品是由勞動和土地兩個要素生產的,在圖1中,橫軸代表勞動,縱軸代表工資,DD代表勞動需求線,那麽梯形的DEQ' o就是廠商收入,即全要素收入,其中矩形的P' EQ' o就是勞動收入,三角形的DEP '就是土地收入,即地租。如果土地不創造價值,DEP就是土地所有者獲得的剩余收益;如果把土地看作壹種生產要素,DEP的就是土地的要素收入。同理,如果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花費的時間被認為是無價值的,DP' e就是消費者在消費商品中獲得的效用剩余;如果承認消費時間的價值,DP`E就是消費者自己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效用,而不是消費者獲得的剩余。可見,傳統理論之所以得出消費者剩余的結論,是因為沒有考慮消費時間在消費過程中的作用,或者說沒有認識到消費時間的價值。如果消費時間的作用和價值得到認可,消費者就不會獲得剩余。所謂剩余,只是消耗時間的價值。
編輯本段咀嚼消費者剩余。
繼某品牌彩電多次大幅降價引發震動後,9大彩電企業於6月上半月和7月中旬在廣州、南京、香港召開峰會。無論是行業沙龍,還是價格聯盟,似乎都是賣家應對市場形勢的最後立場。但如果停留在“行業自律價”的談判和陰謀中,未必是走出困境的正道。在6月底的《新觀點》中,學者們對此做了多方面的透析。結合同期短文中所包含的“消費者剩余”的論述,通過相互借鑒和反復咀嚼,我有了壹些新的感受。畢竟,價格卡特爾是市場經濟的歷史遺留物。反不正當競爭、反行政壟斷終將成為改革開放的主流。買賣涉及的是廣闊的供求格局。對付內部協議達成的壟斷,先私下突破。比如彩電的零售價還是4500元,但是加上壹些優惠和折扣,有些最後是3888元。這也可以在批發環節做到。這樣,總會有不止壹個顧客為找到了便宜貨而高興。用壹百年前馬歇爾·老夫子的話說,就是獲得“消費者剩余”。但是,壹旦得不到這種“消費者剩余”的顧客反感“價格歧視”,“需求彈性”就會變大。最終摧毀這種價格卡特爾將成為買方的知識。看得見的“消費者剩余”轉化為潛在客戶的預期收益,卻促使群體持幣觀望、持幣購買。為了贏得客戶,廠商在“產品差異化”、多功能化、數字化上下足了功夫,以期從新款式給買家帶來“消費者剩余”。但是款式更新太快,顧客眼花繚亂,更多的錢等著購買。他們不是向農村低價拓展新用戶,而是向城市高價推銷新產品,他們為擁有幾臺彩電家庭的“邊際效益遞減”而苦惱。“即將漲價”信息的發布只能激活壹會兒,機構太聰明,損失很快就會轉到賣家這邊。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服裝百貨公司。街邊地攤,當季夏裝1套裝價格50元。那人停下來,彎腰看書;女朋友不理,嗤之以鼻,於是兩人手挽手走了。來到壹家精品時裝公司,女朋友停下來看模特,但是那套1的當季夏裝價格是500元,於是男的大方捐款,用480元買了回來。壹種是50元願意出50元後來沒買,壹種是500元願意出500元然後只花了480元成交。後者似乎有額外的“消費者剩余”。轉了壹圈,了解到兩地的商品並無區別,只是後者采取了“價格加圈子策略”。如果不能退貨,就假裝淡定,於是妳要用“壹分錢壹分貨”自嘲,借用L.J. Savage的“最小後悔標準”,增加對妳得到的夏裝的心理評價。這是根據主觀欲望的滿足來計算“剩余”的正負的極大彈性範圍。或者認為:“用高定價來彌補小銷量的損失,這是壹個惡性循環。”對於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來說是這樣,但對於扭曲的市場環境來說還有待觀察和證明。買賣雙方的聯盟不僅可以導致“消費者剩余”的預期;如果賣家割肉,買家不肯吃,就失去了“消費者剩余”的享受;如果賣家願意打,買家願意吃虧,就會出現“消費者剩余”的虛構。尤其是請客、送禮、行賄的時候,買家和消費者格格不入,“消費者剩余”往往被錯算到壹個離奇的程度。可怕的是,對市場正常運行原則的處理,助長了扭曲異常市場可靠性的輕信。供需雙方的磨合雖然是壹種經濟行為,但需要多方的幫助才能避免添亂,包括行政幹預、法律制裁和道德基礎的協調。
編輯本段中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
利用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經濟剩余的概念,可以分析政府幹預市場(如設置價格上限和價格下限)的影響。消費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費者在特定市場購買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利益。生產者剩余衡量的是企業在特定市場銷售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收入。市場中的經濟剩余是指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總和。正如我們將看到的,當政府設定價格上限或價格下限時,市場上的經濟剩余就會減少——換句話說,價格上限和價格下限會減少消費者和企業從市場上的買賣中獲得的總收入。要理解為什麽會這樣,我們需要理解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是如何確定的。
編輯本段什麽是消費者剩余?
理論闡述
回顧之前的分析,普遍將寬帶市場發展的問題歸結為“用戶需求低”,但運營商很難針對這個詞制定詳細的對策。根據IDC中國的最新研究,全球寬帶市場的總趨勢是:2005年全球寬帶接入用戶數量達到2.06億。從2002年到2005年,保持了至少50%的高速增長。中國寬帶市場在增長,但增速在下降,而且這種趨勢還會繼續,到2010年將低於10%。這些數據無疑值得業界深思。IDC還對中國主要城市的客戶消費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中國用戶在寬帶接入上的支出沒有明顯增長,客戶的支付意願是影響寬帶接入增長的瓶頸因素。IDC中國電信研究部高級分析師楊峰也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我們對移動運營商和固網運營商做了壹個比較。運營商上市公司年報顯示,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增值業務收入為625億元,而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的新增寬帶業務收入(包括寬帶接入和相關應用收入)僅為356億元,後者的挖掘潛力巨大。我們以目前用戶廣泛使用的音視頻業務為例。在調查中,超過75%的用戶不願意為他們使用的寬帶多媒體服務付費,壹些曾經付費的用戶已經放棄了付費服務。因此,用戶付費意願低是阻礙寬帶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什麽支付意願會有“洞”?因為現有的寬帶服務內容無法有效刺激用戶的付費意願。目前運營商已經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單純依靠接入費無法帶動市場增長,寬帶應用是最重要的方向。如何構建高質量的寬帶應用還有待探索。IDC更細致的需求模型,制約了寬帶市場的發展——用戶付費意願低,將客戶通信需求分為四個階段,意義重大。當然,下壹步,業界將期待如何全面提升我國寬帶用戶付費意願的建議。所謂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願意為壹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馬歇爾從邊際效用價值理論中推導出“消費者剩余”的概念。範裏安提出了幾種關於消費者剩余的計算方法。消費者剩余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被廣泛用作分析工具。產業的社會福利等於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之和,或者等於總消費效用和生產成本之差。1977 A.K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內部規模經濟引入壹般均衡模型,得出市場考慮最適度的邊際利潤,社會考慮消費者剩余的結論。壹般認為,消費者剩余的最大條件是邊際效用等於邊際支出。
消費者的地位
1.消費是壹切生產的唯壹目的。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構成壹個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生產的目的是消費,消費是人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法國重農學派布瓦·吉貝爾說:“所謂財富不過是大量的消費,也就是說,巨大的財富。”斯密說:消費是壹切生產的唯壹目的,生產者的利益只有在能夠促進消費者的利益時才應受到重視。這個原理完全不言自明,幾乎不需要證明。但在重商主義下,消費者的利益幾乎是為了生產者的利益而犧牲的;這種學說似乎並沒有把消費作為壹切工商業的最終目的,而是把生產作為工商業的最終目的。薩伊也認為:“所有的產品遲早都是用來消費的。事實上,它們完全是為了消費而生產的。”馬歇爾指出:“所有需求的最終調節器是消費的暫時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型經濟轉變為需求型經濟,需求型首先是消費需求。2.增加消費者剩余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社會經濟行為者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消費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現代社會分工體系引發和決定的。消費者權益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產物。豪斯曼認為,社會利益主要由消費者的利益決定。從經濟學角度看,保護消費者權益集中在增加消費者剩余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高消費者的經濟福利,是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歐洲聯盟羅馬條約假定消費者是該條約所要實現的經濟目標的最終受益者。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消費者主權經濟。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是人們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經濟;市場經濟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經濟;市場經濟是平等交換、平等競爭的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