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唐以前的荊瓷生產僅限於文字記載,那麽唐末五代以後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就有了充分的瓷器實物證明。20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在景德鎮市的黃泥頭、白虎灣、盛美亭、應天等地發現了多處五代窯址,並發掘出大量瓷器殘片。這幾件瓷器恰恰證明了當時這裏燒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青瓷是最多的。這時生產的瓷器主要是盤、碗、壺、水壺、盤子等。
瓷胎有厚有薄,釉色為藍釉稱為“蟹殼青”,與越窯顏色相近。有些瓷器略呈綠色,與玉石非常相似,所以稱之為“假玉”非常貼切。唐末五代時,除燒制青瓷外,也是我國南方燒制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僅白虎灣就有30余窯。從大量出土資料來看,白瓷色澤純正,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和透光率達到現代瓷器的標準,瓷質超過越窯,居世界之首。
“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對於景德鎮來說,宋是壹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宋代以前,景德鎮有幾個名字:新平鎮,昌南鎮和楊韜鎮。宋代有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南北五大名窯。當時,景德鎮瓷器生產也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時期。唐末五代時,出現了頗具規模的青瓷(瑩瓷),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區。由於這裏繪制的瓷器“填白土,薄膩,色潤”,真宗景德鎮年間(公元1004-1007年),趙恒皇帝派人到景德鎮,在這裏制作禦用瓷器,並在末尾寫上“景德鎮年制”四個字。因為“其器雖美,但當時用於海中,故景德鎮瓷名鹹於世,昌南之名小。”從此被稱為“景德鎮”,其名稱沿用了近千年。這件事在蘭璞寫的《景德鎮陶系》裏說得很清楚。
宋瓷有了突破。
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由於戰亂頻繁,北方名窯相繼失守,宋朝南遷。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集中在景德鎮。在瓷器生產方面,南北名窯取得突破,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陶瓷城”。據姜奇寫的《冀濤》記載,當時景德鎮有300多個窯,形成了“村村通陶火”的勝景。祖籍今樂平市的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其《齋隨筆》中記載“傅亮巧燒瓷,色勝瓊九”。當時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潔白細膩,薄而透明,青中帶白,白中帶艷,故有“瓊九”、“饒余”之稱。從品種上看,有日用瓷器、化妝用具、遊戲用具、博具和瓷雕等。,且造型精美,雕刻圖案生動清晰,質量上乘。
元代京瓷生產的創新(上)
元朝統治中國的時間很短,但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來看,元朝是壹個革新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除了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燒制大量的青花瓷以外,其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至今仍享有很高聲譽的青花瓷。
元代以前瓷器的裝飾單調,以雕、劃、印為主,釉面裝飾較差。因此,青花瓷的燒制成功開創了白瓷繪畫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制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它壹出現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京瓷的生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來看,制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質量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青花的同時,元代景德鎮制瓷工人還發明了釉下紅瓷,這也是壹大創新項目。釉中紅瓷是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釉下紋飾呈紅色,較難燒制。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制了紅、綠、彩瓷、蛋清釉、銅紅釉、冀青釉等新品種,使景德鎮瓷器裝飾性強,色彩豐富。
元代京瓷生產的創新(下)
元代景瓷生產的另壹創新是瓷泥配方在工藝上的改革。以往瓷土原料配方單壹,可塑性低,變形率高。元代,在景德鎮東北部的高岑村山上發現了新的瓷土。這種瓷土和老瓷土搭配後,壹元配方變成了二元配方。隨著瓷胎中氧化鋁含量的增加,瓷器的燒成溫度提高,瓷器的變形率降低,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為制造大型器皿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由於土壤來自高岑,這種瓷土在國際上被統稱為“高瓷土”。高岑村也成了“高岑土”的命名地。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為皇室燒制瓷器。因為這件事歸朝廷的政府機構樞密院管轄,很多瓷器都標有“唐宓”字樣,釉色為蛋清,所以被稱為蛋清釉唐宓器皿。這種瓷器胎體較厚,色澤潔白微藍,光澤度好,比以前的青花瓷有很大提高。
明代-瓷器生產中心
明代景德鎮瓷業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更快。此時的景德鎮已經成為中國瓷器工業的中心。生產的瓷器不僅數量多,質量好,而且品種多,市場廣。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寫道:如果幾個縣合並,江西饒俊縣就不產生了...如果四代中國人都出名的話,這些獵人都是饒俊浮梁縣景德鎮產的。”明代另壹位官員王世茂也在他的《尤爾譚薇》中說:“在另壹種敘述中,它更生動、更幽默。他說,景德鎮“是世界上所有瓷窯的所在地。其人多而富,為壹省。”我試圖被典獄長送到他那裏,那天是燭光之日。晚上,我睡不著。這出戲的目的是:四點鐘的閃電鎮。從這些記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體會到明代景德鎮瓷器生產的輝煌。
明代瓷器
明代是景德鎮瓷業快速發展的時期,成為中國瓷業的中心,在數量、質量和品種上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佼佼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進壹步提高其質量外,釉上彩瓷也開始重新問世,發展勢頭迅猛。《中國陶瓷史》曾指出:“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從品種來說,明瓷五彩繽紛。在這期間,成功地創造出薄如蛋殼、輕如絲線的薄殼瓷器,以及各種大小不壹、裝飾圖案豐富的瓷板畫,還有各種精致到可以混淆的仿古瓷器。
官窯是明代在景德鎮建立的,所以此時的景德鎮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官窯由朝廷制作。民窯的粗瓷供給群眾,細瓷供中上層地主富商使用,也銷往國外。生意興隆,甚至出現了“官民爭市”的局面。有超過65438+萬的制瓷者。
禦窯廠的建立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壹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事件是明代禦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宮廷用瓷的需要,明朝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時期的景德鎮設立禦器廠,並派出陶監為皇帝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禦器廠憑借皇帝的力量,聚集了壹大批精通瓷器制作、擅長制瓷技術的工匠,投入大量資金,占有最好的原料,不斷改進產品,從而生產出許多精美的瓷器產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繁多,風格各異,而且質量上乘,很多都成為了傳世之寶。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這座建於14世紀中期的禦器廠,剛建好的時候有20個窯,後來增加到58個,最多的時候有80個。代代相傳,壹直延續到明清。據統計,禦器廠500多年來經歷了27位皇帝,對京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景詞的全盛時期——康、雍、甘
由於明末戰亂,景德鎮瓷器生產壹度受到影響,在清初處於停滯狀態。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後,不僅恢復,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迅速發展。經過當時廣大制瓷工作者和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京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輝煌的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壹躍成為歷史的巔峰。瓷器“以其優良的品質、眾多的造型和豐富的色釉達到頂峰”。產品暢銷國內外。清初的沈懷慶說:“昌南鎮的陶器曾遊歷九地,流傳海外,參與制陶的有數萬人。”當時有壹位名叫“殷”的法國傳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州寄出的信中說:“過去景德鎮只有300個窯,現在窯數已達3000個。.....夜晚,它仿佛是壹座被火焰包裹的巨大城市,也像壹個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
清代瓷器
清代景德鎮瓷器不僅有明代的各種工藝和品種,還有很多發明創造。青花瓷的顏色是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正,風格獨特;釉上彩由於發明了釉上彩藍和墨色,比明代更為絢麗多彩,圖案清新,色彩鮮艷;鬥彩品種也比明代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了歷史上最成熟的階段。更可貴的是,成功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新品種。比如在康熙五彩畫的基礎上,創作了以“玻璃白”為填充物的粉彩,使畫面柔和、立體;引進國外色材,專門用於宮廷禦器的顏色;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色;在單色釉中加入其他不同的配料,使其在高溫燒成中流動變化,形成五彩繽紛、奇幻斑駁、絢麗多彩的“窯變”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彩、墨色、黑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青釉、胭脂紅等也應運而生。此外,康熙年間,恢復了明中葉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生產,其中以郎窯紅和崗鬥紅最為著名。
唐窯與唐穎
唐穎是清代著名的陶官,在景德鎮制陶時被稱為“唐窯”。唐窯瓷器非常精美,制作水平和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的瓷器》壹書中說:“中國的瓷器,到了唐窯,真的集合了過去所取得的壹切成就。這表現在瓷器的裝飾方法、造型設計和制瓷技術上。”僅高低溫的彩釉瓷器裝飾就有57種;在繪畫方面,“山水人物花鳥寫意,青綠渲染系統,四時遠景”包羅萬象,“各有大師獨創”;在造型設計上,從“古雜尊鼎鹵爵之風”到栩栩如生的瓜果花卉作品應有盡有。
唐穎在景德鎮督陶近30年,是景德鎮禦窯廠任職時間最長、最卓越的陶監。他認真研究陶事,並加以實踐。他不僅經驗豐富,而且科學地總結了景德鎮瓷業的生產技藝,並在理論上加以完善。先後編撰了《陶事略》、《陶成年譜》、《瓷事稿》等著作。
現代京瓷生產
花有花的沈浮,月有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後,景德鎮瓷器生產從高峰走下坡路,產量、有機質、品種、形制均出現明顯萎縮。尤其是亞洲電影戰爭之後,戰亂頻仍,政局動蕩,外敵入侵,市場萎縮,京瓷生產被嚴重推低。延續了500多年的帝國工廠也隨著清朝的覆滅而消亡。民國時期,社會還不穩定,軍閥混戰,百姓舉步維艱。日軍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到日軍飛機轟炸,坯坊窯屋大面積被毀。全鎮只有33個瓷窯可以燒,整個制瓷行業陷入低谷。直到解放前夕仍無起色。但在這個蕭條的時代,制瓷行業的生產經營有了壹定的進步,出現了壹些技術革新,如腳踏滑輪車、手動破釉器、石膏模型鑄坯、霧鼓風機上釉等等。尤其是清末宣彤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成立,標誌著景德鎮陶瓷業進入了企業化時代,出現了許多革新,進行了壹系列技術革新,如機械化生產、貼花紙彩瓷、燒煤代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