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史山腳下。這裏群山環繞,拱門環繞,幽雅靜謐,建築古樸典雅。
松陽書院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理學的發源地而聞名於世。
畫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五代後唐改為書院。南宋王應麟《於海》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河南應天書院並稱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
建築構成
畫
經過多次增建和修繕,現在的松陽書院基本保留了傳統書院的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現存清代建築26座。五個院落沿中軸線排列,由南向北分別是大門、第壹殿、講堂、道觀、圖書館。除了道觀是歇山頂,其他建築都是硬山覆蓋,瓦片覆蓋,具有河南當地的建築風格。
松陽書院建築體量適中,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此外,松陽書院還保存有東魏以後的15石刻、14古樹等文物。
畫
松陽書院的建築布局與松陽書院的職責密切相關。松陽書院有講學、祭祀、藏書三重職責。松陽書院初建時的宗旨是:第壹,避免戰爭的影響;第二,追求文人的隱逸。隨著政府的重視、官員的參與和影響的擴大,書院的教學和科舉逐漸走得更近了。因此,書院建築的報告廳和考場在建築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畫
第壹廟:廟中央有孔子塑像,東面有孔子四弟子畫像和石碑,東面有顏回和曾子,西面有子思和孟子。嵩陽書院的前殿和道觀都是用來祭祀的。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古代先賢的緬懷,激發師生忠君愛國的熱情。
畫
講堂:講堂是書院的主體建築,有三個正房,程顥、程頤等理學大師在此講學。有教學工具,雙向(程浩,程毅)講座圖表等。這也是著名故事“門口下雪”發生的地方。
畫
道觀:道觀是指儒家思想傳教的地方。殿內陳列著帝堯、大禹、周公的半身像,塑像後懸掛著《帝堯巡嵩山》、《大禹嵩山治水》、《周公陽城觀景(影)》三幅大型彩圖。
畫
圖書館建築:圖書館建築的存在和大小代表了書院的檔次和品位。圖書館樓是松陽書院現存的最後壹棟建築,建於1684,1739改建,1989翻修。目前,樓內陳列著57冊清代書籍和數十件其他文物。松陽書院清代藏書多達86萬冊。
畫
池畔:池畔位於報告廳後面,池上有壹座青石拱橋。因為孔子的故鄉在山東曲阜的盤水河畔,盤石的建築成為古代高等學府的象征。儒生只有通過考試才被稱為“入磐石”。他們將在水池周圍舉行儀式,然後去寺廟祭拜孔子的聖像。
除了嵩陽書院中軸線上的代表性建築,嵩陽書院還有博悅齋、靜逸齋、三義齋、四不齋、考場、將公經等。書院的建築命名也凸顯了封建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響。
典型的碑文
文物
畫
中嶽松陽寺碑:現位於松陽書院牌坊小廣場臺階東側。它雕刻於東魏田萍第二年(535)。紀念碑高3.05米,寬1.10米,厚0.26米。整個紀念碑設計獨特,雕刻精美。
畫
碑下部為八分隸書《中嶽松原寺碑文序》,全文956字。有專家稱之為“唐前隸書之冠”。碑背分12層,雕刻佛像94尊,是研究我國古代浮雕藝術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畫
大唐松陽聖德感應碑:碑高9米,寬2.04米,厚1.05米,是松山地區最大的石碑。該碑刻於唐玄宗天寶年間(744年)。它主要講述了松陽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輪的故事。李寫了壹篇文章,唐代著名書法家徐浩巴寫了壹個隸書。他字正腔圓,壹絲不茍,剛柔並濟,筆法飄逸,是書法的瑰寶。碑的背面和兩側是歐陽永樹的題跋和參觀者的題詞。石碑由三部分組成,石碑的下部是壹個雕刻的長方形石基座,四面雕刻有十個石龕:前面三個,兩邊兩個,龕裏有十個浮雕戰士雕像。碑文刻在中央的石碑上。
畫
漢代“將軍柏”:嵩陽書院有三棵古柏,封於西漢元六年(公元前105)。漢武帝劉徹巡視宋嶽時,見柏樹參天,郁郁蔥蔥,遂封他為“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將軍柏高12米,厚5.4米。樹斜倚著,樹冠厚實大方,就像壹把大傘遮住了晴空。第二棵將軍柏高18.2米,厚12.54米。它的樹皮雖然斑駁衰老,但卻生機勃勃,枝幹挺拔。明朝末年滅了三個將軍。
柏木將軍的年齡壹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自被封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趙樸初先生留下了“松陽有柏,三千歲也”的贊美詩。經林業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大的柏樹。
畫
松陽書院結構緊湊,功能完善。作為中國最早傳播儒家理學、祭祀儒家聖賢和舉行考試的書院,在儒學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和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