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泛指創作方法,表現難以捉摸的幻象,其內容是神秘主義。作家要闡述的不是真實的客觀世界,而是個人主觀的內心世界。象征主義來源於符號這個詞。它在希臘語中的原意是“將壹塊木板分成兩半,兩邊各持壹端以示連接”的信物,後逐漸演變為“以壹種形式作為概念的習慣的代表”。符號自古就有。它是壹種聯想方式,即把眼前所見與過去所經歷的聯系起來,形成獨特的新意境。
象征主義作為壹種特定的文學思潮,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主要是在詩歌創作領域。法國象征派詩人有馬拉美(1842-1898)、維爾關(1844-1896)、韓波(185d-18965438+)。戲劇方面,以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為代表。
後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
法國19八九十年代印象派之後的藝術現象。後印象主義的稱號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r·弗雷創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P·塞尚、V·梵高、P·高更。他們都不同程度地追隨印象主義,然後逐漸不滿於印象主義過分強調客觀表現和新印象主義片面追求外界光線和色彩,主張更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他的創作特點是重視形式的線條、色塊、體面和塞尚的《奧維爾之路》(油畫),以及強烈的內化和個性化。只是每個人用的藝術語言不同而已。塞尚註重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部結構,極大地促進了立體主義和構成主義。梵高對線條和色彩的表現力以及畫面的裝飾性的追求,直接啟發了野獸主義和表現主義這兩個流派。高更註重藝術表現的原始性和象征性,對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產生了重要影響。後印象主義徹底拋棄了自然主義的態度,動搖了西方繪畫中模仿作為壹種功能的基礎,以強烈的感情將繪畫引向了壹個更加新奇的主觀世界,為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提供了壹個範本。
印象派
印象主義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流行於法國、歐美乃至世界的壹種藝術流派和文學思潮。
印象主義藝術印象主義作為壹個繪畫流派出現在法國。1874年3月25日,壹批年輕的法國畫家,如c .莫奈、P.-A .雷諾阿、c .畢沙羅、a .西斯萊、e .德加、p .塞尚、b .莫裏索等,在巴黎舉辦了壹個不知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作品展。Inmonet展出了壹幅名為。
從藝術上看,印象派畫家反對當時占據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陷入俗套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而是在柯羅(C. Koro)、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和庫爾貝(G. Courbet)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的推動下,吸收了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繪畫的營養,並受到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壹切顏色都是由光產生的,所以以紅色光譜為基礎。因為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抓住光的閃光,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在繪畫中,我們註重對外界光線的研究和表現,提倡走到戶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對場景的直接感受進行繪畫,以表現物體在光線照射下顏色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派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把傳統繪畫的黑色變成了明亮的藍色和紫色。印象派畫家因為個人興趣不同,分為兩種:強調光和色,強調造型和寫生。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介於兩者之間。
唯美主義
唯美主義是19世紀末流行於西歐的壹種資產階級文學思潮。它最早始於詩歌,後來逐漸傳播到小說和戲劇中,主要流行於英國。所謂“唯美主義”,就是把藝術的形式美作為絕對美的藝術命題。這裏所說的“美”,是指脫離現實的技巧之美。因此,唯美主義有時被稱為“唯美主義”或“美至上”。
19世紀末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形成有兩大因素:壹是比德的享樂主義批判(1839-1894);二、莫裏斯(1834-1896)的藝術人生思想。比德認為,文學批評家的責任不是掌握知識,羅列材料以符合美的正確定義,而是要有壹種特殊的氣質和感受美的對象的能力,將自己與書籍的內容緊密聯系起來,並從中發掘快感和樂趣,這是審美批評的基礎。莫裏斯認為,改造社會的目的是自由舒展,要讓日常生活藝術化。如果任何壹個文明社會都不能為其成員提供這樣的環境,那麽這個世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裏斯的上述觀點奠定了唯美主義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英國詩歌中前拉斐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羅賽迪(1828-1882)和史文朋(1837-1909)的努力,最終形成了唯美主義運動。
唯美主義的真正代表是奧斯卡·王爾德(1856-1900),唯美主義創作的實踐者,唯美主義理論的倡導者。
就藝術與現實的關系而言,王爾德認為藝術應該超脫於現實,遊離於生活之外。“真實事件是藝術的敵人..藝術的所有弊端都來源於真實的感受。自然就是理解,理解不是藝術”壹切拙劣的藝術都來源於對回歸自然的描寫,對生活的客觀描寫。所以認為任何“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藝術都是不好的,越遠離現實越好?quot唯壹美好的是與我們無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