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殷商時期的“早期青瓷”,最早屬於鄭州二裏崗時期,標誌著中國瓷器的起源。在鄭州商代中期的住宅遺址和墓葬中,以及湖北黃陂的盤龍城,也出土了壹批“早期青瓷”。商代晚期早期青瓷見於河南安陽殷墟、輝縣劉麗鴿、山東濟南大辛莊、山東宜都、江西清江婺城等地。早期青瓷選材不精,工藝簡單,器型少,釉厚不均,易剝落,與成熟瓷器相差甚遠。
青瓷的發現在西周早期很普遍。如北京的劉立河、河南的洛陽、陜西的Xi、甘肅的靈臺、安徽的屯溪、江蘇的溧水、江蘇的句容等。與商代相比,在器物和胎釉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下遊的江蘇、浙江、江西壹帶,東南的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臺灣壹帶,以及中原的陜西、山西壹帶,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其胚質優良,成型端好,釉色均勻,器型較多。在浙江發現了燒制早期青瓷的隆堯窯(殷周時期在湖南、江西發現),早期青瓷也是在圓形窯中燒制,有陶瓷碎片和扁圓珠,但沒有發現更高級的窯具。戰國晚期,早期青瓷的燒制因楚文化東傳而中斷。秦漢時期出現了壹些類似的產品,東漢是“早期青瓷”的終結。
東漢是成熟青瓷出現的時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燒制成熟青瓷。胎土細,瓷胎燒結,胎釉結合緊密,在還原氣氛中燒制。釉色純凈、透明、有光澤。這時,黑釉瓷器也出現了。此時的龍窯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出現了斜底直筒墊座、束腰喇叭墊座、三角支釘等特殊的窯具。東漢是中國瓷器推廣的重要階段。
到了魏晉南北朝,制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浙江越窯的青瓷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蘇宜興、溫州、浙江金華、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青瓷燒制也各有特色。晉代時期,金華婺州窯首次將化妝土應用於粗瓷胎。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的產品出現了光亮的黑釉瓷器。南方青瓷出現了棕點畫甚至釉下彩的新技術。北朝晚期,北方出現了白釉瓷器。這壹階段,除了龍窯的改進,北方很多饅頭窯燒制瓷器,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窯具,比如各種高大結實的席子,坯體疊放時使用的各種墊片,細微的泥點珠、罐狀席子、三角分叉的窯具等。最早的匣缽燒制出現在南方制瓷業。這壹時期青瓷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瓷器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青瓷主要產於南方,白瓷主要產於北方。越窯青瓷產品質量最高,邢窯白瓷產品質量最高。這壹時期是重要的窯具“匣缽”的普及和發展時期,使瓷器的制作和造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胎壁趨於輕薄,底足由平底、餅形足變為玉壁形底、圓足,釉面不受窯內煙氣汙染,保持色彩純正,器物造型趨於輕巧精致。這時也出現了絞胎瓷、釉上彩瓷、秘色瓷等高級品類。長沙窯普遍采用瓷器高溫釉下彩新工藝。中國瓷器的出口壹直是大規模的。
宋代、夏朝、遼朝和金朝是中國古代瓷器的繁榮時期。瓷器品種繁多,釉色豐富多彩。除了官窯,私人二次窯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根據產品在工藝、釉色、造型、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不同的窯系。著名的瓷窯有北方的定窯、耀州窯、鈞窯和磁州窯,南方的景德鎮窯、龍泉窯、簡瑤窯、吉州窯和德化窯等等。其中自然包括“關、葛、汝、丁、鈞”等名窯。這時,除了龍窯燒制之外,還出現了壹種由龍窯改良的類窯。青花瓷出現時,宋、遼、金瓷器在造型、施釉、紋飾等方面達到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起源於宋代的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等名窯繼續發展。景德鎮窯開始使用瓷石和高嶺土的“二元搭配法”,進壹步提高了二氧化鋁的含量,燒成溫度也可以相應提高,燒制出了氣勢宏大的大型器皿。元代還成功燒制出蛋清“舒府”釉。在景德鎮等地白瓷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普遍出現了高溫釉下彩品種——青花和釉下紅瓷,成為中國瓷器史上的又壹個裏程碑。
明清時期的瓷器工業以景德鎮為中心,禦窯廠(官窯)的產品極其低劣精美,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古瓷的高度概括和代表。青花瓷是各類產品的主流,明代永樂至宣德時期水平最高。彩瓷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明初銅紅釉水平較高,成化以鬥彩著稱,弘治出現低溫黃釉,鄭德出現孔雀綠釉,嘉靖出現五彩釉。清代釉色品種更為豐富,有釉上青彩、墨色、釉下五彩、金色、粉彩、琺瑯色以及各種單色釉。在明清時期,還出現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結合、素坯瓷和素坯瓷等新技術。器物的種類空前豐富,裝飾手法和題材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通過以上總結,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的瓷器文化,始終如壹地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祖先在大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制陶技術,瓷器的雛形出現在商代。當時有壹種青釉器,燒成溫度可達1200℃左右,釉下有各種紋飾,如雲雷紋、水波紋、葉脈紋、點網紋等。有雕像、骨灰盒、壇子、碗等等。這種原始青瓷在江南和華北都有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輪胎放置的車輪成型方法的發明,胎壁更薄,其器物的形狀也更加統壹規則。秦漢時期的瓷器還是原始青瓷,東漢以後基本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青瓷。當時青瓷窯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紹興、余姚等古越國,所以青瓷又叫越窯器。三國兩晉時期,這裏成為中國燒瓷業的中心,有大量的碗、盤、罐、壺、鍋、洗、杯等。,還有少量學習用的文具。瓷器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取代了金屬和漆器,成為日常器皿的主流。
隋唐時期,南北方都燒制青瓷,越窯瓷器無論是胎釉、紋飾、種類、造型都遠勝壹籌。其中湖南長沙窯燒成釉下彩瓷器,在後世尚屬首例。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壹個極其繁榮的時期。“汝、關、鈞、戈、鼎”五大名坑五彩繽紛,形成“南藍北白”的局面。河南臨汝的青瓷久負盛名,尤其是它的胎釉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陜西銅川的耀州窯也以青瓷聞名,用雕版和印花兩種方法裝飾,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在南方的浙江龍泉,據說有兩兄弟,都擅長燒瓷器,各有壹窯。哥哥主持的瓷窯叫“葛窯”,弟弟主持的瓷窯以地名命名,叫“龍泉窯”。哥窯胚黑褐,釉裂,其裂紋已成為青瓷的自然裝飾。龍泉窯胎色白,尤以釉色為佳,豐滿光亮,色澤粉紅、梅青。前者光滑柔軟,淡雅如碧玉;後者碧綠欲滴,色如玉。河南蔚縣窯工創造了窯變技術。青色釉含有銅。高溫燒成後,釉色呈現紫色、玫瑰紅色,美如晚霞。白瓷在宋代也有很大發展。河北曲陽丁瑤的白瓷堅實致密,釉面光亮潤澤,白黃相間,似象牙。定窯制作精美,裝飾精美。江西景德鎮也燒壹種介於青花之間的“影藍”瓷,青中有白,白中有藍,也是相當的典雅美觀。
元代中國瓷器發展的新階段。江西景德鎮的燒瓷業發展迅速。瓷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青花”和“釉下紅”兩種釉下彩瓷器,結束了青花瓷壹統天下的時代,瓷器迅速多元化。景德鎮的工匠用銅紅顏料在胎體上畫出各種圖案,再塗上壹層清釉,在窯中燒制成美麗的“釉下紅”和“美人醉”。另壹個重大突破是“青花”燒制成功,它是用青花顏料在釉下繪畫,然後燒制而成。青花瓷的出現,開啟了中國制瓷技術的新時代。從此,青花瓷成為中國壹種重要的瓷器,廣受人們喜愛,經久不衰。
明清彩瓷可以看作是中國幾千年陶瓷技術的壹個時期。景德鎮已經成為中國的制造中心。到了明清時期,“釉下紅”有了很大發展。如明朝永樂年間出現紀紅,宣德年間“虹萱”為大紅。然後到了清康熙年間,出現了壹種寶石紅色的“郎窯紅”,同時燒制出壹種桃花色的“桃花片”。也有深淺不壹的,朦朧的粉色中透露出壹點點深紅色,此外還有烈焰紅、豇豆紅、紅祭等。在青花和釉下紅的基礎上,發展了釉下彩畫,如鬥彩、五彩畫等。到了清代,更多的創新生產出粉彩、琺瑯彩等瓷器,不僅運用了青瓷和白瓷釉燒技術的全部優秀成果,還進行了許多創新,在壹件瓷器上出現了不同釉色的組合,使傳統制瓷技術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