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請問哪裏可以找到黃梅戲的官方統計?

請問哪裏可以找到黃梅戲的官方統計?

妳可以先買這本書。簡介是

三代人研究黃梅戲已有半個世紀,完整的權威資料已經出版。

Www.HB.xinhuanet.com 2005年4月28日09: 26: 27湖北日報

研究黃梅戲藝術的重要資料——《黃梅戲傳統劇目考證》,自今年4月起由權威雜誌《黃梅戲藝術》分階段出版。

全書30萬字,詳細記述了豫本、安徽、江西三省300部黃梅戲傳統劇目的名稱、敘述者、主要內容、劇本淵源、編排改編、出版演出、影視拍攝等情況,對黃梅戲藝術的歷史淵源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和考證,填補了黃梅戲史的壹項空白。

本書作者為黃梅縣人桂、桂、桂三代。桂是我國著名的黃梅戲理論家。他走訪了鄂、皖、贛、閩、浙、湘、豫7省56個縣市的400多位老藝術家、老戲迷、老文化,查閱了大量地方誌和戲曲資料,挖掘和收集了1000多萬字的黃梅戲及其相關的采茶戲、古畫戲。到1999年去世時,他已經形成了壹個寫作大綱。2000年,在黃梅縣政協工作的兒子桂接手了提綱的提煉,起草了兩萬多字。後來因眼疾放棄了寫作計劃。2002年,在黃岡師範大學讀書的孫子桂再次接力,利用假期完成了後續部分近28萬字的寫作,潤色殺青該書。此前,賈貴出版了這本書的姊妹篇——五百多萬字的黃梅戲傳統劇目集。兩者都系統完整地保存了黃梅戲發源地的傳統劇目及相關資料,為研究黃梅戲藝術提供了完整權威的資料。

調查目前的情況,看看這是否有用?

最近在湖北黃梅縣發現了壹座保存完好的乾隆時期古戲場,再次證實了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已經有300年歷史的黃梅戲還能唱出昔日的輝煌嗎?

9月11日,有關部門披露,經省文物局專家研究,在黃梅縣村木鄉幸福村牌樓堤內發現壹座乾隆時期的古戲樓。這壹時期是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采茶戲興盛的時期。專家們驚呼,“古歌劇院的發現不僅再次證明了黃梅戲的起源。

同時,由黃梅縣斥資2000萬元興建的中國黃梅戲大劇院將於9月26日舉行隆重的竣工儀式。

玩樂如人生。跨越300多年,讓我們走近黃梅戲的源頭。

“古戲場”為黃梅戲尋找源頭

8月下旬,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祝建華參觀了黃梅幸福村牌樓古民居群,認為“乾隆年間修建的古民居群中確實有古戲樓,這個戲樓也為黃梅戲找到了源頭!”聶希國說,拱形古戲臺並不是黃梅唯壹的古戲臺。充滿拱門的古戲臺是唯壹壹個被發現保存最完整的。

9月13,黃梅縣博物館。

空蕩蕩的博物館靜悄悄的。二樓壹間狹小的辦公室裏,策展人聶希國正在壹張簡易的辦公桌上寫字。記者的闖入打破了沈默。得知記者采訪古戲樓的意圖,隱藏在鏡頭後的疲憊眼神流露出興奮:“這是個寶藏!沒有,我正忙著整理資料,準備申報省級民俗文化村。”

他的興奮來自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祝建華,他最近去過黃梅。8月下旬,朱經過對幸福村古民居群的仔細調查研究,認為建於乾隆年間的古民居群中有壹座古戲樓。"這個劇院也為黃梅戲找到了源頭!"

其實早在1992年,聶希國在對縣城文物進行摸底調查時,就發現了牌樓內的古代民居群,當時並未引起重視。後來經過多次調查研究,並查閱當地居民的族譜記載,發現此民居建於乾隆年間,是典型的“徽州”民居,規模宏大,造型精美。2000年,該民居被申報為黃梅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也聽說上面有劇場,但壹直沒證實,也沒跟黃梅戲掛鉤!”聶希國說。

據聶希國考證,該宅為南宋鹹淳年間陶淵明後人所建,後為桂家所買,乾隆年間擴建。“住宅是磚木結構,東西向,呈弧形布置。共有四棟建築,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有戲樓、天井、花窗、飛檐、雕梁,建築相連,工藝精湛。”

聶希國說,拱形古戲臺並不是黃梅唯壹的古戲臺。黃梅縣孔龍鎮的萬年臺是著名的戲臺,但因年久失修而毀於壹旦。充滿拱門的古戲臺是唯壹壹個被發現保存最完整的。

據黃梅戲史料記載,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的陰山地區,那裏盛產茶葉。當時人們為了調節氣氛,緩解疲勞,以唱歌為樂,逐漸形成了“采茶調”。牌坊墻民居西接多雲山,是當年戲劇活動的地方。

“在黃梅戲歷史上,牌坊堤附近出現過壹些著名的藝術家。這裏自古以來就有濃厚的戲劇文化氛圍,這也是認定這個劇場是黃梅戲源頭的壹個依據。”聶希國說。

這個古老的劇院見證了過去戲劇的繁榮。

雅致的青磚樓之間,幾叢綠草、飛檐、墻壁,密密麻麻布滿了蜘蛛網。大門內,四重檁條垂直延伸。由於年久失修,部門房屋斷壁殘瓦,精美的花窗木雕腐朽不堪,散落的農具和稭稈堆積如山,只有柱梁上的龍雕和墻邊的花草圖案和詩詞,依稀訴說著它昔日的輝煌與榮耀。

65438年6月4日,記者在當地官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杉木幸福村拱形堤內的古戲臺。那個下雨天,記者冒雨騎著摩托車,穿過壹條狹窄的鄉間小路,來到了牌坊裏的古民居。

在牌坊堤下的田野裏,壹座古老的青磚建築遠遠地聳立著,即使夾雜著參差不齊的現代房屋。

然而壹進古宅大門,卻是破敗蕭條。在原本雅致的青磚樓之間,有幾叢綠油油的雜草,屋檐和墻壁上布滿了蜘蛛網。大門內,四重檁條垂直延伸。由於年久失修,署房斷壁殘瓦,精美的花窗木雕爛了,散落的農具和稻草堆在其間,只有柱梁上的龍雕和墻邊的花卉圖案和詩詞,依稀訴說著它昔日的輝煌。

就在記者尋找古戲臺時,當地老人桂玉泉讓記者回頭看看。就在大門的上方,他看到了壹個木質的閣樓,即使回頭看裏面的正廳,依然壹目了然。“這是家庭階段!”桂玉泉說,“在舊社會,富人往往以壹個家庭的舞臺來顯示自己的身份。每逢節日或家族大事,甚至家譜,都請人來唱,主人和村裏有地位的老人坐在正廳裏觀看。桂姓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自然有大宅的家族舞臺。”

桂,今年81歲了,還住在古民居的壹個箱子屋裏。老人介紹,這是他能記事起的桂氏宗祠。他過去從未看過任何家庭劇。在我的印象裏,解放初只有土改宣傳隊在這個劇場唱過樣板戲。這也是閣樓最後壹次扮演劇院的角色。

說起“采茶戲”,老人渾濁的眼睛裏依然閃爍著壹絲光芒。“我從小就喜歡看。在當地,人人都愛看,人人都會哼壹段!”

63歲的桂正懷曾是村劇團的演員。據他說,那時候每個村子都有壹個戲班。每到年節或農閑時節,村民們就在村頭搭起戲臺,自演自唱,自娛自樂。大人小孩聚在壹起,氣氛非常熱烈。“看了壹場戲,勞動的疲勞消失了,村民們也從戲裏受到了教育,民風更加淳樸了!”

"當妳走到第二或第三英裏時,每個村莊和海灣都在歌唱!"

"當妳走到第二或第三英裏時,每個村莊和海灣都在歌唱!"為了表達黃梅豐富的戲劇文化。黃梅的民間表演非常活躍。著名作家、全能劇作者黃梅縣文聯主席周卓傑介紹,黃梅縣目前有100多個劇團,常年演出的有近20個。

黃梅人的血液裏滲透著黃梅戲。他們知道並且喜歡它。在黃梅采訪期間,經常聽到黃梅人自豪地說:“到了二十三裏,村裏都唱!”為了表達黃梅豐富的戲劇文化。

杉木幸福村老藝術家黃思斌,1963開始演戲,師從黃梅縣劇團老藝術家王青松。王曾是鄂東著名戲班記的成員。解放後,王隨班長吉加入黃梅縣劇團。

看到記者,黃思斌馬上在村頭的稻田裏唱起了黃梅戲。很難想象這樣動人的聲音出自壹個衣著樸素、年過五旬的業余藝人之口。

據黃思斌介紹,當時為了在民間推廣黃梅戲,縣劇團組織壹些退休演員下鄉教農民學戲。就是在這樣的機會下,他開始學習戲曲。“黃梅戲本來就來源於民間,它的劇目和唱腔都來源於當地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正是這種親近,使得黃梅戲在當地非常受歡迎。縣劇團下鄉的推廣,使原本就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黃梅戲在當地發揚光大。”

據黃說,那時黃梅戲的演出比現在多得多。第壹個月,經常演出十幾天,每天至少三場。當地村民百聽不厭,每場戲都要看。有的人甚至同壹部劇看了十幾遍,依然興致勃勃。

讓黃印象深刻的是,幸福村有壹位老人,從小就愛看戲。只要遠近都有戲,去那裏總是壹件樂事。這位老人八十多歲了,他因壹次意外跌倒而癱瘓。他躺在病床上,聽到了唱戲的聲音。他再三要求看。無奈之下,他50歲的兒子只好用滑板車拖著癱瘓的父親去看戲。

現在黃思斌很少出去唱歌了。偶爾村裏有喜事,或者親戚來訪,最後兩會他也會來自娛自樂。讓黃擔心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對黃梅戲的熱愛程度,還不如他們的父輩、祖輩。“現在村裏演戲壹天兩場要1400多元,壹個團隊十幾個人,平均每人十幾塊錢。年輕人出去打工,掙的遠比唱戲多。”正因如此,至今沒有年輕人找他學戲劇。

黃思斌坦言,雖然年輕人不願意學唱戲,但只要村裏有演出,還是有興趣看的。“他們從小接觸黃梅戲,對黃梅戲的熱愛是在骨子裏的。”

在黃梅縣,民間表演依然活躍。著名作家、編劇黃梅縣文聯主席周卓傑介紹,黃梅縣目前有100多個劇團,常年演出的有近20個。“壹個縣常年有這麽多劇團演出,這在國內不多見!”周長期關註民間戲劇和民間故事,其根據該劇改編的小說《天仙配》曾被拍成電視劇搬上熒屏。

周表示,在目前國內戲劇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黃梅戲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據壹項統計,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壹,已經成為全國收視第壹!《神仙眷侶》、《女媧徐》等名劇更是膾炙人口。

記者聯系了當地壹家頗具影響力的民間劇團的負責人付曉宇。電話壹接通,電話那頭已經傳來悠揚的黃梅戲唱腔和嘈雜的觀眾歡呼聲。傅說劇團在江西撫州演出,合同訂單已經下到165438+10月。

用< & lt對黃梅戲現狀與發展的思考&兼論黃梅戲的發展。類似文獻:

/A-HMX ys 200501018 . html

  • 上一篇:古代西方文化與現代中國的差異。
  • 下一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