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社會學的三大理論流派是什麽,各自有什麽特點和區別?

社會學的三大理論流派是什麽,各自有什麽特點和區別?

20世紀60年代後在美國興起的壹種反自然主義的社會學理論。代表人物有移民美國的奧地利哲學家、社會學家a .舒慈和主張民俗學方法論的美國社會學家h .加芬克爾。在舒慈之前,德國社會學家a .費爾康德就試圖用現象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然而,作為壹種社會學理論,現象學社會學的學術淵源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舍勒的知識社會學和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基本問題舒慈早年研究現象學。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試圖將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等概念引入社會科學,並與韋伯的“理解”概念相結合,主張社會學要回歸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實,這在當代社會學理論中開辟了新的方向。現象學社會學在理論上提出的基本問題是,如何使根據自然科學建立的“社會學”在整體上不成為壹項錯誤的事業,如何選擇壹種研究社會現象的方式使之更有效。它試圖選擇壹種使自己植根於社會現象獨特性的基礎,並強調這種獨特性需要使用不同於自然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論使其關註社會現象的意義和特征,但並不成為壹種不可檢驗的單純直覺。正是在這壹點上,現象學社會學將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與韋伯的理解社會學聯系起來。

生活世界與主體間性在理論上,舒詞通過對生活世界、主體間性、行動、設計與角色、多重實在等概念的探討,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結構和基本形式。他整個學術活動的主要部分致力於研究每天不斷運行的日常世界的意義構成。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由日常生活事件構成的不斷發展的世界的壹部分,人們認為世界的實質性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言而喻的。人的常識使其預設的參與和分享的世界存在,進而設定人類壹切行動發生的日常世界都在人的“那裏”之外。舒慈在對自我-他人的自我、此在-彼在及其空間視覺-時間坐標進行描述性分析後指出,所謂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是壹個從壹開始就由多重現實構成的主體間性世界。人們對世界的日常認識的根本特征是主體間性。這意味著這種知識不僅對別人有意義,對我也有意義。它關系到別人的世界,也關系到我的世界;歸根到底是根植於人們為生活而創造的解釋性圖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日常知識只是使主體間性成為可能的人的觀念的類型學,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壹切在本質上都是主體間性。從現象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由常識和日常生活構成的人類世界是最高的現實,這個世界的本質特征是其中的壹切都是主體間性的。

自然的態度取決於方法。現象學社會學是對基於自然科學理想的傳統社會學的批判。它認為這種社會學壹直忽視人們日常生活所依賴的矩陣結構,輕信地把社會現象當作自然事實來研究。其根本弊端在於混淆了自然科學對象和社會科學對象的本質區別。從理論淵源上看,笛卡爾哲學曾經懷疑世界是真實的信念,胡塞爾進壹步發展了這種懷疑主義。他把他對世界現實的信念放在括號裏,用“懸置”的概念作為克服自然觀錯誤的手段。舒詞借用了現象學的概念,提出了“自然態度懸置”的方法。但與胡塞爾的本意相反,他並沒有拋開對外部世界及其對象的信念,而是拋開對世界的懷疑,讓社會科學研究者更接近生活世界的原初和最高實在,理解這個由多重實在構成的日常世界的意義結構。

理解舒慈的觀點,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的對象,無論多麽復雜,都是存在於觀察者世界中的對象,屬於壹級結構。社會科學的對象是人及其活動。人不僅是研究者觀察的對象,也是有自己先驗解釋的世界的存在。他和研究者的關系是社會現實中的同伴,大家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對象,屬於二級結構。據此,舒慈把w .狄爾泰和韋伯所闡述的“理解”作為社會學研究中的壹種主要方法加以運用:社會行動被解釋為行動者賦予其行動的意義,即其行動在行動者看來的意義。而舒慈和韋伯把“理解”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規範原則,把對主觀意義的解釋作為生活世界的概念類型學,認為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釋自身行動和人際交往的實踐方式。“理解”可能是在運用觀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已經掌握了純粹的或絕對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理解”問題,包括對主觀意義的解釋,都涉及到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這三個層次既互不相同又相互聯系。(1)“理解”首先是壹個哲學認識論問題。“理解”植根於胡塞爾的“生活世界”,其中包含著個體通過其具體存在而體驗到的日常經驗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它把感性和感覺因素排除在純粹事實之外,強調感性事實以純粹事實為基礎,並隨著後者的變化而變化。②“理解”是關於人類事件的日常知識的經驗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從壹開始就把世界理解為壹個人類的、有意義的世界。理解他人,不僅要把他人的身體理解為心理-生理統壹體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而且要把他人的行為看作是壹種有意的創造性活動。③理解是社會科學特有的方法。這種方法對傳統的科學觀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感覺至上、從感覺出發的必要性以及用自然科學的理想模式構建社會科學等。它強調自然現實與社會現實的本質區別,要求人們仔細辨認以下事實:人不僅是科學家觀察領域的要素,也是自己行動領域的前解釋者;人的公開外顯行為只是其全部行為的壹個片段;壹個試圖理解社會現實的人必須面對的第壹個問題是,通過理解壹個行動對他的意義和社會世界的坐標軸來理解行動者的主體性。

民俗學方法論加芬克爾(Garfinkel)試圖通過實證研究來證明舒詞的觀點。根據他的定義,民俗學方法論指的是“作為有組織的和人為的日常生活實踐的連續實現的符號表達和其他實際行動的理性性質的研究”。他還解釋說,“民俗學的方法論把日常生活分析為壹種方法,這種方法使這些活動變得明顯合理,並且可以為所有實際目標而成立,也就是說,作為普通日常活動的組織,它應該得到解釋。”它關心人們用什麽手段賦予日常生活的世界以意義,即人們如何用語言和其他符號為日常生活的現實添加秩序和各種模式。大不列顛的包是用來導喉的,墓是用來導人的。BR garfinkel認為意義的表達通常分為兩種:壹種是人們把事件放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具象表達”,這種表達不準確但能起到指標提示作用;相反,需要準確描述特定情境下事件的“客觀表達”。具象表現和客觀表現分別指向舒詞的實踐真實和理論真實。前者適用於反映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後者是壹種適用於科學領域的表達方式。鑒於當代社會學中科學主義的盛行,民俗學方法論關註三個密切相關的問題:①不滿足於用客觀表達代替具象表達。在他看來,社會學作為壹門科學,力求客觀地表達自己,但社會學的對象是人與人交往所導致的社會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的壹切都是人為的,人們通過具象表達賦予它秩序。因此,他對現有的基於表象表達的互動來建立科學實在的社會學方式持懷疑態度。②忽視實際行動的原因,本質上是反思。加芬克爾認為,社會學研究自我的日常活動,意義重大。既包括社會學家作為行動者的資源、目標、動機、原因、機會和任務,也包括與他的研究程序是否合理、規定是否可靠相關的理論前提預設。他主張對這種做法進行系統調查,從壹開始就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在論述“實踐社會學推理”時,他區分了“職業社會學”、“世俗社會學”、“實踐社會學推理”和“理論”或“形式社會學推理”,論證了職業社會學研究是以世俗社會學為基礎的,理論社會學推理是在實際社會學推理上實現的。作為壹個社會學家,在研究客觀表達的社會時,總是離不開他作為壹個社會成員的經驗和他以前的經驗來指導他的行為。③特定情境下動作的實際完成是可分析的。他主張對行動的研究要追溯到個人經歷和歷史背景,日常生活的世界具有歷史連續性,這使舒詞有可能中止對現實的懷疑。

現象學現狀社會學作為壹種反自然主義的社會學理論觀點,提出了壹些關於人的主觀意識、經驗和時間的問題,強調描述世界的語言和意義,對人們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但它在本質上有壹個致命的缺陷,即片面誇大意識和意義等主觀因素在社會認識中的作用,必然導致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20世紀70年代以後,現象學社會學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現象學本質和特征,開始與其他社會科學融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有與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化人類學融合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後,民俗學方法論的另壹個代表人物A. Sikurel將研究重點從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轉向社會結構。而結構本身,在他看來,是加芬克爾的社會成員將互動解釋為合理行為的解釋程序的總和;研究社會結構就是考察社會文化群體如何創造自己的語言,不同的語言描述如何賦予人們的活動以意義。因此,民俗學方法論成為文化人類學方法論的基礎;作為知識社會學的壹個總體取向,它吸引了研究者對語言這壹知識發生和作用的載體的興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社會學家p·菲爾默認了未來民俗學方法論將與N.A喬姆斯基的語言學、c·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相融合。②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滲透了現象學社會學。p·溫奇在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的基礎上,闡述了現象學社會學的社會認知觀,認為在社會學中拒絕自然主義必然會把語言分析放在第壹位,因為實在的概念是在所使用的語言中呈現的;現實的結構是語言結構的反映。這樣,他就完全把對社會結構的研究歸結為對日常語言的分析,也就是語言的哲學。③與壹些自然主義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趨勢。比如,P. Lehsmann認為在越軌行為社會學的研究中可以應用民俗學方法論的個別理論結論(參見變態行為社會學),J. Thomson的行為主義(1970),屬於新行為主義,也可以看到garfinkel的“實踐活動的形式特征”概念的影響。

  • 上一篇:解釋中國的節日。
  • 下一篇:誰知道浪漫之夜和古詩鑒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