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和其他飲用器具、餐具壹樣,經歷了壹個從無到有,從* * *到專壹,從粗糙到精致的過程。隨著“茶為飲”,茶具應運而生,並隨著飲茶的發展、茶葉品種的增多、飲茶方法的不斷改進而不斷變化,制作工藝也不斷改進。
1,隋朝及隋朝以前的茶具
壹般認為,中國最早的飲茶器具是和酒器、餐具壹起使用的。這種器皿就是陶罐,壹種小口大肚的容器。韓非在《韓非子》中說,堯的食器是土的。如果當時是喝茶,只能用土丁香做器皿。歷史事實表明,中國的陶器生產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是當時飲食器具的代表作。但根據現有史料,壹般認為,我國最早談及茶具使用的是西漢(公元前2068年)王寶的《通嶽》,其中談及“煮盡茶,惟蓋之”。“茶”在這裏的意思是“茶”和“疲憊”,是壹種“幹凈”的解決辦法。合同本來就是合同,所以裏面有壹個條款,在租brew tea之前,器皿要清洗幹凈。這是中國茶具發展史上最早的關於飲茶器具的史料。
然而,最早明確表明茶具意義的文字記載是西晉(265-316)(約250-305)左思的《女嬌詩》,其中載(心為茶戲,誇鼎。)這個鼎是茶具。俞引用《茶經七事·金元時(公元317-323)》中的《廣陵老人傳》,“有壹位老人,獨自壹人,把壹杯茶送到城裏。城裏人出價,從早到晚,工具不減。”然後《茶經》引用晉惠帝司馬忠(公元290-306年)遇事,從河南許昌回到洛陽,侍從“用瓦碗奉茶”的故事。這些都說明,雖然隋唐以前和漢代以後,我國已經出土了專門的茶具,但是餐具和飲具,包括茶具和酒具的區分並不是很嚴格。很長壹段時間,兩人都被* * * *利用。
2.唐代(包括五代)有28種茶具
唐代的茶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日常飲品,更加註重喝茶的口感。因此,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器具,而且有助於改善茶葉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此外,壹套優雅精致的茶具富有欣賞價值和很高的藝術性。所以中國的茶具從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期不僅茶具種類齊全,而且茶具的質地也很講究,器物的選擇也很講究,這在唐魯豫的《茶經四器》中有詳細的描述。上世紀80年代末,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壹套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筆下的民間茶具形成鮮明對比,讓國人對唐代茶葉有了更完整的認識。但是唐代的飲茶方式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以至於很多茶具到今天都沒有見過。關於唐代的宮廷茶具,下面已經單獨討論過了。這裏將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列舉的28種茶具,按器具的名稱、規格、形狀、用途簡述如下。
芽鈕摩羯紋鼎銀鹽桌——唐代制茶過程中需加鹽。
風爐形似古鼎,三足雙耳。“三分厚,九分寬,使六分空”,爐內有床放置炭火。爐體下腹部有三個孔,用於通風。桌子上有三個支架(格子),是用來接炒茶的。爐膛底部有壹個孔,用於通風和排灰,下面有壹個鐵承灰,用於接收碳灰。將“、”、“石茶”三個字分別鑄在空氣爐爐腹的三個窗孔上,合讀為“唐、陸茶”。“龔毅”指的是商代早期的聖人伊尹,“魯”指的是魯豫本人。《辭海》引用《韓詩傳》說:“壹吟...取鼎五味,立為相。”這是最早的用鼎做炊具的記載,陸羽是歷史上用鼎煮茶的先驅。所以,很久以來就有“伊尹用鼎煲湯,魯豫用鼎泡茶”的說法,兩人都是開創者。可見,陸羽首創了鑄鐵風爐,這也是中國茶具史上的壹大創造。
承灰是壹塊三腳鐵板,放在空氣爐底部的孔下承灰。
木炭是壹根六角形的鐵棒,壹尺長,頂端尖,中間粗,細的綁壹根小的。也可制成錘形或斧形,用於敲炭。
火?又稱金,是壹種鐵或銅制成的爐箅子,圓而直,長壹尺三寸,平頂供炭用。
把床交叉做框架,把中間切掉的木板放在上面放置。
夾子是用小竹做的,壹尺二寸長,用來焙茶時翻茶。
紙袋用甘蔗紙(屯溪產。同曦在今浙江省嵊州市)雙層縫制。用來儲茶,可以“不釋其香”。
磨是用橘木做的,也可以用梨、桑、桐、柘木做的。內圓和外圓都便於操作和穩定。裏面有壹個輪狀的主軸,可以在圓形凹槽裏來回轉動,用來把燒餅和茶葉磨成粉,方便煮茶。
撲粉是由鳥毛制成的。茶葉磨好後,用來清潔撲粉。
羅河洛是壹個篩子,是壹個盒子,羅篩出來的茶粉放在盒子裏。
海貝和牡蠣的殼,或者用銅、鐵和竹子制成的勺子和簸箕,被用來測量茶葉。
水側用厚木板,或槐樹、楸樹、楸樹的鋸子板,板縫用漆封死,可以裝壹桶水,用來炒茶。
滲濾囊的骨架可以由不會產生汙苔和澀味的生銅制成。另外也可以用竹木制作,但不耐用,不方便攜帶。但不適合用鐵做。袋子可以用綠竹絲編織,也可以用綠絲裝飾。太空艙直徑5英寸,有壹個手柄。手柄壹寸五分長,方便握手。另外,妳需要做壹個綠色的油布包,壹般用來存放滲濾水袋。滲濾水袋實際上是壹個用於凈化水的水過濾器。
長柄勺也被稱為祭祀長柄勺。它是切開葫蘆制成的,或是用木頭雕刻用來舀水的。
竹夾由桃、柳、錦葵或柿子制成。它們有壹英尺長,兩端都鍍上了銀。它們被用來煎茶和攪湯。
熟鍋是用陶器或瓷器做的,可以用兩升水。用於盛茶湯和“養湯花”。
籃子是瓷器做的,圓心是盆、瓶、壺的形狀。是鹽。在唐代,鹽被加入到茶中,這是壹種盛放鹽的器皿。
開蓋是用竹子做的,用來放鹽。
這個碗是瓷器做的,用來盛茶。在唐代文人的詩詞中,茶碗多被稱為“甌”。此前也有人稱之為“詹”。
飯碗是白香蒲做的,也可以用。內襯兩張紙,可以裝十個碗。
用山茱萸木夾住棕櫚皮做成刷子的形狀,或者用壹根竹子把壹束棕櫚皮夾成筆形,喝完後用來清洗茶葉。
滌綸方巾是用梓木做的。制作方法和水方壹樣,可以裝八升水。用於盛放洗滌水。
我們的配方像聚酯配方,容量五升,用來裝茶葉。毛巾由粗絲制成,兩尺長,可分兩片交替擦拭。用於晾曬各種茶具。
這些排由木頭或竹子制成,像床壹樣或像框架壹樣,可以關閉,並塗上黃色和黑色。它有三英尺長,兩英尺寬,六英寸高。用來收藏和展示茶具。
所有的籃子都是用竹條制成的。竹簽在房間裏編織成三角方眼;外用雙針,經編成方眼。用來盛放沏茶後的所有物品。
以上28種器皿參考了唐代大量的茶具,但不壹定每次喝茶都要有。這壹點在陸羽的《茶經》中有明確的表述,不同的場合可以省略不同的茶具。
3.宋(包括金和遼)茶具
與唐代相比,宋代的飲茶方式有了壹定程度的改變,主要是唐代人到了宋代逐漸摒棄了飲茶方式,點茶方式成為當時的主要方式。本世紀以來,河北宣化發掘了壹批遼墓。其中,七號墓壁畫中有壹幅點茶圖,為我們提供了當時點茶飲茶的生動場景。
到了南宋,更是流行以茶代茶。但宋代的飲茶方法,無論是前炒茶法與點茶法並存,還是後點茶法,都是出自唐代。所以和唐代相比,飲茶器具大致相同,只是炒茶的方法逐漸被點茶瓶所取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記》中寫過《論茶具》,說當時的茶具中有茶架、茶籠、砧、茶壺、茶磨、茶杯、茶匙、湯瓶。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將茶具列為磨、輥、燈、葦、碗、瓶、瓢等。這些茶具的內容與蔡襄《茶經》中所述基本相同。值得壹提的是南宋老沈曼安的土贊茶具。舊沈曼安的真實名字是未知的。宋憲春五年(公元1269年),他收集了宋代點茶器具的名作,用傳統素描的方法繪制了12件茶具人物,稱之為“十二先生”,並按宋代官制給其封號、名稱、編號,可見當時上層社會對茶具的喜愛。“圖”中的“十二先生”也是作者稱贊的。
事實上,《茶具圖贊》所列附圖顯示;魏指焙茶的烘箱,搗茶的木臼,金法曹指碾茶的茶坊,石轉指碾茶的茶坊,胡先生指量水的水瓢,羅叔密先生指篩茶的茶碗,宗先生指綠茶的茶笤帚。漆雕米哥指的是茶粉。
與唐代相比,宋代的飲茶器具並不多,雖然在品種和數量上。而宋代的茶具更註重法度,器形也越來越精致。比如喝茶的杯子、裝水的壺(瓶)、焙茶的鈸、生火的鈸等。,不僅質地更加精美,而且制作更加精細。
4.元代茶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是茶葉加工、飲茶方式還是所用茶具,元代都是從唐朝到宋朝再到啟蒙、清朝的過渡時期。
中國被元朝統治了不到壹百年。在茶文化發展史上,沒有專門論述茶事的專著,但在詩詞書畫中仍能找到壹些茶具的痕跡。當時的飲茶方式都有,但更多的是直接用開水泡茶。
在元代,用開水直接沖泡散形茶是相當普遍的,這不僅可以在許多元代人的詩歌中找到,也可以在元代馮道真墓出土的壁畫中找到。圖中沒有茶坊,當然也不用磨茶葉。從使用的茶具,擺放的順序,人物的動作,都可以看出,人是直接用開水泡茶的。袁應慶點茶雕壺。
5.明代茶具
明代的茶具對於唐宋來說是壹個很大的變化,因為唐宋人以喝餅茶為主,用的是炒茶或點茶的方法和相應的茶具。元代,條形散茶已在全國各地興起,飲茶直接用開水沖泡。這樣,唐宋時期的焙茶、碾茶、揉茶、煮茶器具就變得多余了,壹些新的茶具脫穎而出。這些新品種的茶具在明代就定型了,因為明代以來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在茶具的款式或者質地上有所變化。
此外,由於明代人們飲用條形散茶,因此比唐和宋代更重視茶葉的儲存和烘焙。在喝茶之前,用水洗茶是明代飲茶的獨特之處。因此,就整個飲茶過程而言,當時需要的茶具在明郜璉《尊生八記》中列為16件,加上儲茶器皿7件,共計23件。但其中很多都與燒水、泡茶、喝茶無關,似乎有些牽強。這壹點,在《明史》溫震亨的《烹法》和明代張謙德的《吳朝茶之“簡而異常”》、《寧特奢談五服、雲屯、苦節君、築城》中已有明確表述。
不過明代的茶具雖然簡單方便,但也有特定的要求。它還註重制作方法、規格和質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和茶具制造技術的改進。比唐和宋朝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在飲茶器具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小茶壺的出現和茶杯的形狀、顏色的巨大變化。
總的來說,明代的創新茶具與前代相比,是壹個小茶壺,改進的茶杯是用陶器或瓷器制作的。這壹時期,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無論是色與形,還是品種與風格,都進入了壹個極致精致的新時期。
6.清代茶具
到了清代,茶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綠茶,還出現了紅茶、烏龍茶、白茶、紅茶、黃茶,形成了六種茶。但這些茶的形狀仍然屬於條狀散茶。所以不管是什麽茶,喝起來還是用明朝的直接沖泡法。在這種情況下,清代茶具的種類和形式基本沒有突破明人的規範。
清代的茶杯、茶壺,壹般都是陶器或瓷器制作,以康熙乾隆年間最為興盛,以“適陶之瓷”為最佳。清代的茶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流行碗,最為著名。清代細瓷茶具多產於江西景德鎮。當時除了繼續生產青花瓷茶具和五色瓷茶具外,還創制了粉彩和琺瑯茶具。清代江蘇宜興紫砂陶茶具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時任溧陽縣令、“西陵八派”之壹的陳滿生,據說設計了壹種新穎獨特的“八壺式”,由楊彭年和楊鳳年兄妹制作。當泥坯半幹時,陳滿生用竹刀在壺上刻字或繪畫。這種由工匠制作,文人設計的“曼聲壺”,為宜興紫砂茶壺開創了壹種新的潮流。乾隆、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還推出了用紅、綠、白等不同石粉上釉的粉彩茶壺,在傳統的砂壺制作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
此外,清代以來,福州的脫胎漆器茶具,四川的竹茶具,海南的生物茶具(如椰子、貝殼等。)也開始出現,獨樹壹幟,惹人喜愛,最終使清代的茶具多姿多彩,形成了這壹時期茶具新的重要特征。
7.現代茶具
現代茶具款式更新,名稱更多,做工更精細,質量更上乘。在眾多的茶具中,貴的如金銀茶具,便宜的如竹木茶具,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琺瑯等材質的茶具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