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連鎖零售經營發展迅速,多業態競爭格局已經形成。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連鎖經營在零售業中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據統計,到2005年底,全市規模以上連鎖商業企業總數和連鎖店數量分別達到42家和606家。與2001相比,企業數和門店數分別增加了21和455家,分別增加了1倍和3倍。連鎖企業商品銷售收入50億元,比2000年增長9.4倍;商品零售額達到34.5億元,占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的151%;連鎖零售業營業面積達到25.45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連鎖經營已經涉足石油、圖書、醫藥、家電等行業,並正在向更長的鏈條、更廣的範圍延伸。
與此同時,各種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零售業態也不斷湧現。商場、倉儲超市、專業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社區店等新興商業業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形成了各種零售業態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多業態競爭格局。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市規模以上零售業態企業15家,超市11家,專賣店和專賣店1家,其他4家,分別占9.3%、6.8%和81.4%。營業面積占比分別為22.9%、14.3%、58.3%和4.5%,各種業態實現零售額占比分別為14.9%、8.3%、75.2%和1.6%。
2.島內外商業網點分布不均,島內仍是居民消費的首選。
2005年,從各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思明區完成6543.8+059.9億元,占全市的58.83%;湖裏區完成70.99億元,占全市的26.11%;集美區完成654.38+0.504億元,占全市的5.53%;海滄區完成6.59億元,占全市的2.42%;同安區完成6543.8+0.269億元,占全市的4.67%;翔安區完成6.62億元,占全市的2.44%。相比較而言,島內購物成為居民消費的首選。思明和湖裏零售市場份額合計占84.94%,島外僅占15.06%。
3.國內外零售巨頭加速擴張,提高零售市場集中度。
零售業對外開放以來,正處於向壹線城市轉型中的廈門,以其經濟快速發展和良好投資環境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國內外零售巨頭的目光。2000年以來,好又多、沃爾瑪、麥德龍等世界知名零售企業,以及國美、蘇寧電器、B&Q等專業百貨企業相繼進駐廈門,對傳統百貨店產生了強烈沖擊,極大地改變了廈門零售業的格局。在國內外零售巨頭的聯合夾擊下,廈門零售市場競爭進壹步加劇,零售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2005年,全市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28.29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規模以上貿易零售總額1407億元,占全行業的61.6%,比上年凈增2801億元,增長24.9%。全年零售額超過5000萬元的規模以上貿易企業62家,比上年增加10家;超億元規模以上貿易企業37家,比上年增加2家。
二、廈門零售市場的簡單模型分析
國內外大零售商在廈門擴張的成功有目共睹,但並不意味著本土零售商不能在這場商戰中分壹杯羹。運用SWOT分析和五力模型,探討廈門本土零售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借鑒外資企業的經驗和教訓。
(壹)廈門本土零售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20世紀60年代由設計學派提出的綜合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戰略因素的最常用方法之壹。運用SWOT分析法,可以綜合分析內部條件(S)和劣勢(W)與外部環境機會(O)和威脅(T)的相互制約因素,壹目了然,並從內外部環境條件的相互聯系中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評價。
1.實力:外資大量登陸本土零售市場,並不意味著本土零售企業沒有生存空間。本土零售企業既要看到與國際零售巨頭的差距,也要看到本土企業在地理、歷史、人文等方面的優勢。
雖然外資零售企業具有品牌、人才、營銷技術、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等優勢,但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會面臨陌生文化,尤其是消費文化的沖突。比如“壹站式購物”方便,可以滿足現代快節奏生活的需求。在廈門,生活和工作節奏相對於上海、北京等國際大都市來說還是比較溫和的。廈門是壹個生活便利的小城市,市民更傾向於“休閑購物”。因此,通過適當的策略,壹些有實力的本土商業企業也可以為自己爭取足夠的市場生存空間。根據2005年規模以上連鎖商店(公司)銷售統計,廈門內資企業無論是銷售額還是門店數量都遙遙領先。2005年,國內連鎖企業年銷售額546543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連鎖門店(公司)的92.3%;門店數量530家,占全市規模以上連鎖門店(公司)的87.5%。
2.弱點:與本土零售企業相比,外資零售巨頭確實有很多明顯的優勢,比如全球進貨渠道、先進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資金實力、統壹的物流配送體系、龐大的經營規模、先進的商業業態、先進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等等。特別是早期進入本土市場的跨國零售巨頭,在中國編織了高效的供應鏈,控制了大量供應商,在新壹輪擴張中為他們帶來了更大的運營和價格優勢,也對本土零售業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本土零售企業普遍融資困難,實力較弱。根據2005年商務部商務改革發展司的報告,中國最大的流通企業安百裏集團總資產為340億元,僅為沃爾瑪的4.3%。對比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三家國外著名零售商和聯華超市、華聯超市、北京華聯三家國內排名靠前的零售商的長短期貸款,中國企業的長短期負債總額明顯高於國外企業。超市10強和連鎖百強的凈利潤留存分別為1.77%和1.32%,而國外平均為2.22%。這種高負債、低利潤的經營方式對本土零售企業的擴張形成了巨大的障礙。此外,據景氣監測數據顯示,2005年壹季度以來,廈門市批發零售企業融資指數壹直徘徊在“低衰退”和“低衰退”之間。由此可見,廈門的批發零售企業普遍存在融資不暢的問題,這也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了困擾。同時,從目前來看,廈門零售市場趨於同質化,差別不大,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只要走進壹家超市。如果不從正面認出來,很難知道是哪個超市。顯然,這種情況不利於本土零售企業在激烈的商戰中生存。
3.機遇:外商大商的進入,迅速提升了廈門零售業的整體水平。確切地說,外資零售商最大的正面效應是“鯰魚效應”,通過外資進入國內市場競爭激活廈門本土零售企業。總而言之:
(1)外商帶來了國際先進的現代營銷方式,如自有品牌經營、洋快餐的門店管理和多種經營模式等。比如沃爾瑪的“天天平價”、“壹站式購物”等理念,麥德龍的倉庫會員制,都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消費者的青睞。
(2)外商的進入必然會帶來“技術溢出”,如供應鏈管理、超市的防損技術、信息技術的引入等,這些都是國內商家所缺乏的。壹大批人在與外企的接觸和工作中,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管理知識,在業內得到了傳播。
(3)大型外資零售企業進駐廈門也產生了壹定的吸引和輻射效應,刺激了周邊地區居民的消費欲望,給廈門零售市場帶來了巨大商機。
4.威脅:隨著競爭的加劇,廈門原有的零售格局可能被打破。國內外連鎖巨頭紛至沓來的同時,自己支撐的單店將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由於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單店在成本、廣告、體驗等方面缺乏優勢,同時資金運作也不如連鎖店方便。壹旦資金鏈出現問題,就可能“牽壹發而動全身”,導致全身癱瘓。
通過SWOT分析,我們知道,廈門本土企業與外資零售企業相比,雖然在資金實力和技術上存在差距,但仍然具有獨特的文化和地域優勢。因此,如何挖掘自身優勢,尋求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
(二)廈門本土零售業五力模型分析
喊著國外零售巨頭狼來了,其實不是。比如家樂福60年代退出英國市場,1993徹底退出美國市場。近年來退出了日本、韓國、香港等多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為什麽在中國取得良好發展的國際零售巨頭在這些重要的國際市場節節敗退?這對廈門的零售企業有什麽啟示?
接下來,借助五力模型,分析了廈門本土零售企業在競爭中的主要力量來源。所謂五力模型,是指在同壹模型中收集競爭的五個主要來源(即供應商和買方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和同行業企業間的競爭)來分析壹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這裏主要分析廈門本地零售企業分別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競爭關系(見圖1)。
1.端午節我最喜歡的作文是900字。
或許是藍色的大海和廣闊的蘆葦塘已經淡出了我的視線,又或許是商業化的城市生活隨著我的熱情不斷頹廢,節日成了我忙碌閑暇的代名詞。回家的路上,不經意間被“鮮粽子,鮮粽子”的喊聲吸引。端午節涉及那些突然縈繞心頭的芬芳回憶。
第壹次看到隔壁的小孩,拿著壹個用蘆葦葉包著的粽子,在我面前炫耀,輕輕剝開,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