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壹個多民族的城市,世界上居住著26個民族。有漢族、彜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壯族、傣族、彜族等民族組成的村落或混居村落。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又保持著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風情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的各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他們待人接物的方式,獨特的食物,多彩的服飾,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有趣的婚禮,都能讓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彜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魂、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花山行、佤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族人民都會穿著自己親手繡染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聚集起來,舉行摔跤、鬥牛、二重唱等活動。根據新年的季節,許多習俗在民間很受歡迎,如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節,正月初九的金殿春遊,九重陽爬螺螄峰,中秋節晚上的月亮大觀。
昆明的地方文學藝術種類繁多,如雲南戲曲、花燈戲、民歌、少數民族戲曲、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景點/旅遊景點
大觀樓雲南民族村圓通寺
西山-龍門朱倩寺
滇池大觀樓九鄉景區博覽園
翠湖童淵石林風景區
金典景區,黑龍潭,玉龍灣,雲南軍校,昆明轎子雪山
其他主要旅遊景點:昆明湖巖泉寺蓮鄉關文寺官渡古鎮1214烈士墓舒眉村楊勝安大理古國六寶樓昆明金日樓金剛塔昆明太華寺大德寺雙塔霍克吉石窟王仁秋紀念碑逼死破塞殿紅墓昆明西花園石寨山古墓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聶耳墓太和宮昆明石林九鄉西山翠湖滇池昆明西山森林公園轎子雪山七彩雲南白衣黑龍潭小江五華普渡河小白龍森林公園
名字的由來
“昆明”壹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是很難考證的。關於“昆明”壹詞的由來,眾說紛紜。多數學者認為,“昆明”原是中國西南壹個古老民族的族稱。“昆明”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被寫作“昆”、“米錕”或“林坤”。早期不是城市的名字,而是生活在中國西南的壹個古老民族的名字,也就是今天的雲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
據記載,“昆明”壹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起同師之東(今保山),北至,名張、昆,皆隨畜遷徙,但不在常處,處可千裏。”由此可見,“昆明”壹詞是古代雲南壹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在唐代。“武德二年,昆明郡設鎮,昆明之地通南,故名。”據此,昆明縣不是今天的昆明,而是四川的定澤鎮(今鹽源縣)。定澤鎮之所以在唐代被命名為“昆明”,在記載中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這也是它靠近昆明的原因。這裏的昆明還是指昆明族。蓋漢唐以前,昆明民族大多定居在雲南西部。直到南詔、大理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人居住的地方才被烏蠻、白蠻占領。昆明人才東移到雲南中部,居住在滇池周圍。宋保佑二年(1254),元朝滅大理,在鄯善建立“昆明千宅”。“昆明”開始作為地名出現,壹直延續至今。
至於“昆明”壹詞的含義,金長菊解釋說:“外來人口大多在日本種植昆明,少數種在日本生長。”這句話可以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至於壹些地方誌:“昆明北部的王良山名為昆侖...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昆侖山南麓有離(黎)之景,非虛...昆明的名字無非是雲南文明景象的象征...都說日月相推,光明的生命可以普照萬物,覆蓋了雲南的偏遠地區,而且開放後昆明被命名為省會,也就是說從此可以同省比肩了。就字形而言,坤是日、日的結合體,意味著其文明將日臻進步;明是太陽和月亮這兩個詞的組合,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結合。據說它未來的發展會像太陽和月亮的升起,昆明的義是這樣的……”此聲明僅供參考。
氣候特征
昆明四季如春,全年溫差小。市區年平均氣溫約為15℃,最熱時月平均氣溫為19℃,最冷時月平均氣溫為7.6℃。
因為溫度濕度適宜,日照長,霜期短,所以壹年四季鮮花不雕零,植被四季常青,所以昆明有“春城”的美譽。
昆明的日溫差挺大的。壹天有四季,壹下雨就變成秋天了。冬春季日溫差可達12~20℃。去的時候別忘了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多集中在5月~ 10。只要下雨,氣溫就會下降。這時候建議遊客帶上風衣。
歷史和文化
昆明的歷史演變
1.古代昆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歷史悠久。它與滇池的形成和演變密切相關。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在這壹帶過著原始的生活。約在4000年至7000年前,滇池流域就有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漁獵、采集、飼養畜禽等各種商業活動,並會紡織。滇池地區和水稻種植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
2.青銅時代滇池地區的氏族、部落以彜族為主,屬於羌語系。邊強是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分布在陜西、甘肅、青海、四川和雲南北部。其中壹部分從嶽@渡金沙江(今四川西部)南下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族“普”和“遼”合並,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3.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298-277年)楚王進入雲南。褚仁壯率領多人進入雲南,到達滇池地區,形成了以回民為主的“滇王國”,自稱“雲南王”。“滇王,數萬人,同姓,東北互相扶持。”《莊開典》從楚國和中原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對當時以雲南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西漢建立後,漢代宜州縣積極尋求開發“西南夷”地區。公元前109年(西漢元豐二年),漢武帝從巴蜀地區招募士卒,率大軍來到雲南,先後攻克滇池東北的勞公、Mimo等部落,雲南王被迫投降。漢朝以滇池為中心設置宜州郡,郡府和王典駐地在今金城附近。該縣由昆明的古昌縣、昆陽的建陵縣、晉寧的滇池縣、安寧的李安然縣、富民的青藏縣、宜良的昆澤縣組成,將中央集權的縣制推向西南邊疆,標誌著古滇開始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郡縣制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社會的解體。漢族的遷徙和先進技術文化在中原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縣為建寧縣,“縣治仍為舊益州縣”,任命“大興”為地方官,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
5.271年(金武帝七年)設寧州。金朝從益州(治成都)分出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谷),建立寧州,為全國十九國之壹。東晉以後,“最流行的地方姓氏”爨氏成為滇中的統治者。公元339年(鹹和十四年),金朝封陳娟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身份。歷經200余年的南北朝和隋初,在中原政局動蕩、民族紛爭的形勢下,爨氏對昆船角的統治保持了壹個“強弱均役、靜教”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局面,使滇池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到公元414年(金十年),嚴龍巖任建寧太守,達到頂峰,有“國分,衣錦白日行,民謠賢,士慕其風”之說。到梁末隋初,滇池地區已成為當時西南地區較為繁榮富裕的地區。
6.唐朝南詔王國建立於617年,在雲南建立了92個州。滇池地區是92個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之子冼弘達為刺史,治縣,治所仍設在伊寧市。唐中期,洱海地區蒙特梭利勢力崛起,建立南詔國。公元746-747年,蒙臺梭利皮羅閣和平進軍,征服了爨氏族。玉坤川(今昆明市周圍)設東城,成為南詔東部重鎮。拓東市的開埠奠定了古昆明城市發展的基礎,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是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之間的重要通道,在當時中國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37年,大理國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統壹雲南,在擴建東市的基礎上設置山陜府,成為大理八府之壹。政府跟隨拓東市。段政權內部經歷了劇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奴隸和徭役,進壹步瓦解了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城市日益繁榮。善戰府的城市規模進壹步擴大,繁華的鬧市逐漸移至大理國統治者經常下榻的盤龍江(今金碧路、石三街)以西。段統治者修建宮苑園林,興修水利,修築河堤,發展古代城建。到了大理末期,鄯善城已經發展成為滇中的繁華城市,商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都有壹定的發展。
8.昆明郡1253年(三年),元軍攻陷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統治雲南後,軍統時期建立的戶數、千戶數、百戶數改為路、府、州、縣,雲南正式建立為書省。設昆明縣為中青路之地(昆明之名始於此),行政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從此,“雲南”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劃名稱,“昆明”也正式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元朝統治時期,經過最初的軍事掠奪和民族鎮壓,逐漸被定稅、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所取代,並實行了擴大民寨、興修水利、締結租稅、免除徭役、“開雲南驛道”、“禁路連人”等政策。雖然這些措施可能不會完全實施,但它們將穩定雲南的政局,加強與祖國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聯系,打擊農業。元朝官員在昆明地區開鑿海口河,疏浚螳螂河,降低滇池水位,不僅緩解了昆明城的水患,還“獲得良田壹萬余頃”,擴大了農田面積。修建金枝河和松花江大壩,從盤龍河引水灌溉滇池東岸的農田;還從內地引進養蠶技術發展絲織業,使農民和手工業者“收入是以前的十倍”,使元中期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了新的面貌。明朝在1381(洪武十四年)進軍雲南後,將元朝的“陸”行政區劃改為府,模仿內地的建制,設置雲南事業宣傳部和總兵部。壹是中青路改為雲南府,置知府、府、知府。雲南省政府、府政府、昆明縣政府均設在昆明市。洪武十五年,建昆明城,磚造。它大約有9英裏長,將近3英尺高。有六個門,城外有壹條護城河,船可以在河上航行。以五華山為中心,城內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署、府邸、牌坊,並在景點建有亭臺樓閣。城南是居民區,分成幾個“裏”。東莞、南關是“商賈之地”,“垂直典範”。到了清代,建制沿襲明制,昆明仍由雲南省和昆明縣管轄,城市規模沒有超出明朝的範圍。
9.清朝至清末,鴉片戰爭後,特別是1885年(光緒十壹年)的中法戰爭,法、英等帝國主義勢力迅速入侵雲南。1905年(光緒三十年),清朝將昆明改為商埠。1910年(宣彤二年),滇越鐵路在昆明建成。進壹步強化了昆明作為全省商貿中心的經濟地位和交通樞紐地位。成立於1884(光緒十年)的雲南機器局,成為昆明近代工業的開端。後來,造幣廠、制革廠、公章局、電報局、郵局等官辦企業也應運而生。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昆明開始出現商業企業。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滇池出現了小汽船,城內也成立了“人力車公司”。到公元1911年(宣彤三年),城內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煙、五金、制茶、皮具加工、西藥加工、火腿罐頭等十余種行業。火柴行業最多,有四家制造商。此外,還有43個小規模開采的煤,鉛,銅,鐵,碗花(鈷)和其他礦產。1937期間,抗日軍隊崛起,外地工廠、學校內遷,大量資金、設備、人才流入昆明,促進了昆明經濟的短暫繁榮。國民黨中央和雲南省的官僚資本紛紛在昆明興辦工廠企業,如中央機器廠、銅冶煉廠、電工廠、發電廠、五三兵工廠、電鋼廠、紡紗廠、煙廠等。到1940,昆明已發展成為與重慶、川中、廣元、川東同時的西南大後方八大工業中心之壹,是戰時重要的經濟和工業支柱。據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統計,從65438年到0940年,昆明主要工廠企業有80家,在西南地區排名第三,僅次於重慶和川中。其中,機械制造行業11,冶煉行業6,電器行業7,化工行業25,紡織行業18,其他行業13。作品類別也比較齊全。對當時的軍需和民用起到了壹定的保障作用。隨著工業的發展,交通、商業、貿易和金融也迅速發展。隨著滇緬公路的建成,國際交通線開通,昆明成為當時與抗日盟軍保持國際聯系的唯壹通道,是西南大後方重要的交通樞紐,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當時的軍需供應和國際出口貿易。由於“西南聯合大學”和大批學術文化界人士的外遷,昆明不僅是支援抗戰的軍事重鎮和工業基地,也是西南大後方的學術文化中心,在傳播民主思想、弘揚科學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11年,昆明人在武昌起義後舉行重九起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1915年第壹次升國旗,組建護國軍討袁。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袁世凱投靠帝國主義、恢復封建帝制的反動陰謀被粉碎了。1926年,以王德三烈士為首的中國* * *產黨雲南省工作委員會成立,開辟了昆明人民革命鬥爭的光輝道路。抗戰勝利後,昆明大中學生在中國* * *產黨的領導下,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要求建立聯合政府的鬥爭中,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壹二·二壹”愛國運動,極大地震撼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之後,昆明人民不斷進行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鬥爭,與雲南農村的人民武裝鬥爭匯成革命洪流。在全國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昆明迎來了和平解放。
10,昆明解放1949 65438+2月9日,雲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昆明,成立戒嚴委員會。市區按原八區建制接管,成立市、區政府。郊區當時是昆明縣組織的。歷史上昆明分市縣,接管後劃歸武定區管轄。下屬在原有16個鄉鎮的基礎上,設立6個區,根據地域特點和歷史因素,由區工委和區辦事處管理。所以當時昆明的管轄範圍還是比較窄的。東僅有東華、金馬山,東北有紅山,西有馬援、黃土坡、嶺腳塘,南有螺螄灣、雲紡廠,總面積僅約7.8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