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新現象。作為壹個拉丁民族,法國人是古羅馬的繼承者。政治上,羅馬帝國壹直是法國人眼中的光輝典範。“帝國”這個響亮的稱號讓當時的法國統治階級著迷。他們想在法蘭西的土地上恢復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帝國的輝煌,他們也想在文學藝術上模仿古羅馬的風格,所以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義。法國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統治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壹的官方藝術界。《為國王和他的統治集團服務的藝術》融合了古代和當代的觀念、天主教和世俗的觀念,使現實的描寫呈現出神話般的面貌。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整潔、高貴、愛秩序的特點。他們以希臘和羅馬為榜樣。套用馬克思評論路易的話?壹句話,法國新古典主義就是穿上古羅馬的衣服,用借來的語言,上演壹幕新的世界歷史。當然,新古典主義絕對不是拉丁古典主義的“重生”,而主要是“世界歷史的新景象”,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景象,是新舊因素在過渡時期必然交替、相互妥協的局面。新古典主義的基本信條要求壹切都要有壹個中心標準,壹切都要有規則,壹切都要標準化,壹切都要服從權威,壹切都要有明顯的為君主專制服務的傾向。比如三統壹。布瓦洛(1636-1711)是新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發言人,他的代號是布瓦洛的《論詩歌藝術》,新古典主義註重表現技巧,尤其是語言。新古典主義的主要成就在於戲劇。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的三個代表是席德、拉辛和莫裏哀。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壹詞源於中世紀寫的浪漫,主要包括中世紀歐洲的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和抒情詩,是中世紀各國作家用拉丁語方言寫成的。這些浪漫傳奇的特點是不真實,想象和幻想,有很強的神秘性和傳奇色彩。浪漫主義的名稱來源於浪漫主義傳奇,也采用了浪漫主義傳奇的這些特征,並把以這些特征為標誌的文學主題和風格形式作為典範。浪漫主義作為壹種文藝創作方法,是壹個普遍性的問題,即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都有發生,是壹個美學範疇。浪漫主義作為壹種創作方法,關註人的主觀內心世界,強調想象力的運用,語言熱情誇張。這種創作傾向其實早在人類文藝的口頭創作時期就已經出現,但由於意識的缺失,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思想運動。浪漫主義作為壹種思潮或思想運動,是發生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東西,是文學史上的壹個範疇。發生在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各國。這個定義可以引申為:浪漫主義不是單壹的思想運動,而是對西方社會自18世紀中葉以來已經經歷並繼續經歷的壹些情況的綜合反應。浪漫主義運動的鼎盛時期是18的90年代到19的30年代。浪漫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浪漫主義運動的特點是:主觀性、向往自然和詛咒城市文明、回到中世紀、尊重歷史和民間文學、抒情性。浪漫主義作為壹種流派,在西歐國家有過漫長的結局,或者作為壹種傳統成為其他流派的壹部分,但它的全盛時期是在1830之後過去的。
現代主義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百科。
(改編自現代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象征主義文學
表現主義文學
意識流
超現實主義文學
未來派文學
意象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又稱現代主義文學或現代文學,是1890年至1950年流行於歐美的壹種國際文學思潮。縱向上,繼承了古典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再到後現代主義文學。橫向包括象征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未來主義文學、意識流文學、意象主義文學、超現實主義文學六大流派。
目錄[隱藏]
1理論的溯源性
1.1歷史和社會演變
1.2科學文化因素
1.3文藝思潮
2發展軌跡
2.1潛伏期(1840-1890)
2.2開始期間(1890-1910年)
2.3鼎盛時期(1910-1930)
2.4衰退(1930-1950)
3所學校
3.1象征主義文學
3.2表現主義文學
3.3未來主義文學
3.4意識流文學
3.5意象主義文學
3.6超現實主義文學
[編者]追溯理論的源頭
[編者]歷史和社會進化
卡爾。馬克思1880前後,西方主要國家進入經濟高速發展和國際擴張階段,尤其是英法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傳統農業社會的人際關系結構。19世紀以前,田園風光被鋼筋水泥填充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和宗教信仰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歐美社會的個體普遍存在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現代主義文學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來源於此。
發生在1914-1918的第壹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主義文學影響很大。戰爭徹底打破了歐洲社會岌岌可危的舊秩序和宗法制度。戰爭給整個歐洲帶來的巨大災難,使得敏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藝工作者,對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產生了嚴重的懷疑,滋生了叛逆。
對現代派文學影響較大的事件還包括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當資本主義價值體系受到質疑時,馬克思思想成為壹股重要的思潮,許多現代主義作家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它的影響。
[編者]技術和文化因素
在整個19世紀,歐洲科學界被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牛頓的力學體系所主導。在其影響下,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是指導文藝發展的主流觀點,但20世紀初,現代物理學特別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極大地動搖了經典物理學的物質世界觀,科學世界變得微妙、復雜、難以把握。電子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出現,進壹步摧毀了傳統的形而上學觀點,甚至極大地改變了語言。科學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例如,未來主義文學作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流派之壹,就是在新科技發展的直接影響下誕生的。
在哲學文化領域,尼采“重估壹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引導作家深入挖掘潛意識和無意識領域,直接影響了意識流小說。然而,對現代主義文學影響最大的是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他的直覺主義理論在壹定程度上奠定了整個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基調。此外,康德的不可知論、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理論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
[編者]文藝思潮
從歐洲文學史的角度來看,現代主義文學可以看作是19世紀從傳統浪漫主義文學向唯美主義文學、從現實主義文學向自然主義文學轉變的結果,這壹切形成了壹種危機,找到了另壹條出路。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文學是浪漫主義文學隨著歐洲民族民主革命的衰落而轉型的產物。它繼承了浪漫主義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卻喪失了浪漫主義的批判和重建精神,遁入象牙塔,主張“為藝術而藝術”。這種觀點直接影響了壹大批現代主義作家,尤其是法國象征主義作家。
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是19世紀盛行於歐洲的現實主義文學轉型的產物。它強調對外部現實的模仿,著重刻畫遺傳和環境對人的決定性影響,病態的事物和復雜的細節。可以說,自然主義文學是連接現實主義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的橋梁。
此外,20世紀歐洲藝術的發展幾乎處處與現代主義文學保持同步。20世紀初,塞尚、高更、梵高?以高為代表的第壹批現代藝術大師,主張用粗線條、粗線條和鮮艷的色彩來表現“主觀的客觀”。由於藝術與文學密切相關,整個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與現代藝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有時甚至扭曲成壹個分支流派。例如,超現實主義同時包括繪畫、雕塑和文學。
[編輯]發展軌跡
[編輯]潛伏期(1840-1890)
查爾斯。波德萊爾法國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艾倫?坡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鼻祖。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第壹次拋棄了浪漫主義對田園生活的贊美,轉而以憤世嫉俗的態度揭露了城市的醜惡和人性的黑暗,奠定了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創作基礎。艾倫呢。坡主張所謂的“升華靈魂的美”,反對自然和說教,強調形式美、暗示性和音樂性,這些後來成為現代主義文學中詩歌的重要表達方法。
然而,嚴格地說,上述兩人並不是真正的現代主義作家,但他們的理論和創作卻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概念的雛形。
[編輯]開始時期(1890-1910年)
從65438年到90年代,法國象征主義文學傳播到歐美國家,成為壹場國際性的文學運動,標誌著現代主義文學作為西方文學史上壹股重要思潮的開始。
在這20年中,出現了許多重要的現代主義作家和作品。法國象征主義繼續發展,產生了傑出的詩人,如馬拉美和瓦列裏。德語國家的表現主義戲劇正式登上國際舞臺;愛爾蘭有自己的“文藝復興運動”,其領袖葉芝是這壹時期最有成就的英國作家。在小說創作方面,波蘭裔英國作家康拉德的作品已經出現了曖昧的現代主義元素,而法國的普魯斯特則完成了代表作《尋找逝去的時光》,成為意識流文學的先驅。
早期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德國,還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比如比利時裔法國劇作家梅特林克創作了夢想劇《青鳥》;奧地利詩人裏爾克將法國象征主義引入德語世界。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馬士革》奠定了他作為表現主義戲劇鼻祖的地位。
這個時期的現代主義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復雜的,很多作家的風格還是比較曖昧的,沒有晚熟那麽成熟。大多數早期現代主義作家都經歷了從其他文學流派向現代主義轉變的過程。例如,葉芝早年的詩歌具有唯美主義和細膩的感情,而他晚年的作品則完全轉變為純粹現代主義的抽象。
[編輯]鼎盛時期(1910-1930)
弗蘭茨?卡夫卡,1907年期間,現代主義文學各種流派此起彼伏,歐美文壇空前繁榮。除了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進壹步發展,意大利未來主義文學、英美意象派文學和法國超現實主義文學相繼誕生。意識流文學正式成為現代主義文學各流派的中流砥柱,產生了壹批傑出的文學大師和作品。表現主義戲劇跨越了德語國家的邊界,傳入美國。
幾乎所有最重要的現代主義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問世的,如卡夫卡的《變形記》(1912)、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艾略特的《荒原》(1922)、奧尼爾的《瓊斯皇》(1922)。這壹時期的特點是英、美、法、德、意各有各的現代主義流派,巴黎是整個西方現代主義文藝的大本營,現代主義文學在1920年代達到頂峰。
[編輯]下降期(1930-1950)
從1920年代開始,由於世界經濟的恐慌,國際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清黨在蘇聯的擴張,國際形勢日趨復雜。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現代作家試圖建立戰後文學新秩序的夢想,現實主義文學開始在歐洲短暫復蘇。
二戰導致了壹戰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所有建構的崩潰,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價值觀和倫理觀的思考逐漸從“非理性”轉向“虛無”,存在主義哲學應運而生。以法國作家薩特和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文學發展迅速,但它已經超出了正統現代主義文學的範疇,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第壹個重要分支。
盡管這壹時期產生了壹些重要的現代主義作品,如艾略特的《四重奏》,但正統的現代主義文學已經遠去,並開始被後現代主義文學所取代。
[編輯]流派
象征主義文學
參見象征主義文學。
在現代主義文學的流派中,發展最持久、成就最高的主要是詩歌和戲劇。早期以法國為中心,後來擴散到整個西方世界。代表作家:瓦列裏、馬拉美、蘭博、魏爾倫、葉芝、艾略特、裏爾克、梅特林克等。
表現主義文學
參見表現主義文學。
主要在德語國家,後來擴展到美國。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尤其是戲劇成就。他在小說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代表作家:尤金?奧尼爾,卡夫卡,凱撒,托勒,斯特林堡等。
[編輯]未來主義文學
參見未來主義文學。
誕生和發展於意大利,後期也傳播到法國和蘇聯,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在橫向上不如其他流派成功,但在詩歌的語言和形式上做了很多有價值的探索。代表作家:馬裏內蒂、阿波利奈爾、馬雅可夫斯基等。
意識流文學
參見意識流文學。
唯壹壹個以小說創作為主的現代主義流派,已經蔓延到所有歐美國家,尤其是英法國家。心理學研究成果引入小說創作,顛覆了傳統的小說敘事模式。代表作家: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伍爾夫等。
意象主義文學
見意象派文學。
它主要發生在英國和美國,僅涵蓋壹類詩歌,有時被視為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在英國和美國的壹個分支。代表人物:休謨、龐德、弗林特、羅赫爾等。
[編者]超現實主義文學
參見超現實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的最新流派,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涉及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誕生於法國,其前身是1916至1923盛行的達達主義。代表人物:布萊頓、艾呂雅、阿拉貢、加斯科因、埃格裏蒂斯等。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廣泛存在的壹種文學思潮,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高潮。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無論是在文學思想上還是在創作技巧上都是如此。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但由於二戰後文學發展的特點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現代主義”的範疇,後現代文學被視為壹種獨立的文學思潮,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並列。
與壹般的思潮和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特定的作家或批評家群體,也沒有壹個被廣泛認可的綱領和宣言。而且後現代文化是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容忍各種標準,主張“不斷發展各種差異,努力維護差異的聲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出現了眾多的流派,出現了各種思潮。許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存在矛盾。然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完全不落俗套。後現代主義文學不僅反對“舊”傳統,而且完全否定現代主義文學試圖建立的“新”傳統。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文學藝術應該建立在對現存秩序的解構之上。後現代文學不依賴任何死的或活的理論。在體裁上,它解構了傳統的小說、詩歌、戲劇,甚至“敘事”本身。因此,後現代文學是壹種“破壞性”的文學,即某種意義上的“反文學”。
(2)摒棄所謂的“終極價值”。後現代主義者認為,所有傳統意義上的崇高事物和信仰都是由文字衍生出來的短暫產物,不值得被真誠或認真對待。客觀世界和人本身已經異化,歷史失去了方向和意義,社會制度無法改變。後現代主義作家不願意認真思考重大的社會、政治、道德和美學問題。他們不僅忽略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關註,甚至忽略了問題本身。他們不再試圖賦予世界意義。
(3)後現代主義文學提倡所謂的“零度寫作”,反對現代主義關於深度的“神話”,拒絕孤獨、焦慮等深層意識,將其扁平化。在後現代文學中,寫作失去了內容,轉向了“寫作”本身。作家只是把話語和語言結構當成自己的領地,寫作就成了純粹的表演和操作。比如,後現代主義作家往往故意讓作品中的各種成分相互分解、相互顛覆,讓作品找不到終極意義。
(4)後現代文學刻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明顯有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化”靠攏的趨勢。有些作品幹脆以大眾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在文體上,慣用矛盾(文本中的各種因素相互打亂)、交替(在文本中,對同壹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敘述交替出現)、不連貫和任意性、極端(有意識地過度使用壹些修辭手法來嘲弄它)、短路(用壹些手段打斷對作品的解讀)、反體裁(破壞公認的體裁特征和界限)、話語擴張(將其置於文學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