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工業作坊的建立和擴大: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毛紡業迅速發展,手工業作坊建立。並延伸到采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壹場針對農業的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改變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方式。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創造了大量自由勞動力。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符合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65438+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國國王成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不再隸屬於教皇。改革沈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制約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既增強了國力,又保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歷史上開始建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殖民印度和北美。
5.17世紀上半葉,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壹步發展,侵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詹姆斯壹世和查理壹世在“君權神授”的思想下實行專制,極大地損害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宗教專制下,對非基督徒的嚴厲對待,尤其是對其中的清教徒的迫害,造成了政治緊張。(由於清教徒對封建限制的反對和對實現經濟繁榮的渴望恰好滿足了資產階級的需求,清教徒的思想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640年,資產階級聯合新貴領導廣大人民。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下,經過議會鬥爭、內戰、建立共和國、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和1688年的“光榮革命”,經過半個世紀的曲折鬥爭,例如1689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的權利,通過了權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從17年到18年,內閣制和兩黨制逐漸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特別是在歐洲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了這壹轉變和過渡,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壹些國家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將世界帶入了壹個新的時代。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壹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
(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末期)
這壹階段在亞洲和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展開激烈競爭。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為1652-1654;1665-1667;1672-1674),荷蘭攻占了北美新荷蘭殖民地(後更名為紐約),進壹步確立了海上霸權,而荷蘭則失去了歐洲強國的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是英法兩國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失去了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北美大片殖民地,只保留了印度地方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終於建立了世界?英國在歷史上殖民霸權地位,稱霸歐洲。
資本主義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迅速發展。
(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
1.從18的60年代到19的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到機器制造的出現,英國率先進行並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國家和“世界工廠”,實力達到巔峰。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它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也逐漸發展起來。壹方面,他們不滿維也納體制下的封建專制,要求更多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發起自由主義改革和爭取政治權利的革命運動。比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獲得更多權利。另壹方面,資產階級為了鞏固和加強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強烈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生活,要求與封建枷鎖進壹步接觸,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的出版標誌著經濟政策從傳統保護主義向“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3.工業資產階級日益與無產階級對立,矛盾尖銳。65438年至0836年的憲法運動就是這壹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誌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壹支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4.為了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應該通過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來奪取原料產地,擴大商品市場。比如19世紀中期,完全占領印度,占領新加坡;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侵略中國,占領香港,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非洲,英國軍隊滲透到埃及;在拉丁美洲,我們加強了對新國家的經濟侵略。
這壹時期,為了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了反法聯盟,幹涉法國大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失去了13北美大西洋沿岸和新法蘭西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建立於17世紀早期和20世紀30年代。
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近代史始於17世紀中葉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無子而死,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壹世(1603至1625在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1603 ~ 1649,1660 ~)。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無法忍受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然而,詹姆斯壹世和查理壹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出售工商業專有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激化了矛盾。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英國歷史權利請願書,國王隨後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查理壹世為了籌集軍事經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會起義,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三周後又將其解散。歷史稱這個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6月165438+10月,查理被迫第二次召集議會。這個議會壹直存在到1653年6月,歷史上稱為“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了大抗議;次年,5438年6月+10月,國王試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領袖,逃離首都。八月,他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在第壹次內戰開始時
議會軍已經節節敗退。o .克倫威爾的騎兵隊,主要由清教徒式的自耕農和工匠組成,於1644年在梅斯頓大獲全勝,力挽狂瀾,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根據克倫威爾的要求重組軍隊,建立了“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的納斯比戰役中擊敗了保皇軍。次年,國王被俘,1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時期,議會通過法令沒收保皇黨的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農民卻壹無所獲。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的守舊派、獨立派、平等派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王逃亡,1648年2月,保王勢力趁機再次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和平等派的聯合打擊下,保皇派勢力再次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 12、克倫威爾在議會清洗了長老會;1649 65438+10月30日,查理壹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布實行壹院制。資產階級* * *和中國先後鎮壓了平等者和掘金者,征服了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了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不列顛,不列顛也被稱為大不列顛。1653年4月,克倫威爾解散了殘存的議會,12年2月,建立政府保衛國家,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司徒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在位1685 ~ 1688)試圖恢復舊秩序,但大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和經濟變革是不可逆轉的。從65438年到0679年,議會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分為輝格黨和托利黨,這是現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天主教國王詹姆斯二世在晚年有了壹個兒子。為了阻止天主教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手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者威廉來英國登基。5438年6月+065438+10月,威廉率領艦隊登陸不列顛,推翻了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基。威廉被稱為三世(1689年至1702年在位)。瑪麗被稱為二世(1689年至1694年在位)。這場政變的歷史被稱為“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其公布的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擴大了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黨和托雷黨長期爭權奪利。1714年,漢諾威議院進入英國,輝格黨獲得了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R. walpole任期內,作為國王主要咨詢機構的樞密院發展成為內閣,由議會多數黨領袖領導,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上是英國的1首相(見表)。
英國歷史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其規模迅速擴大。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建立在廣闊的被占領的土地上,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農民成了“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了。1689 ~ 1763年期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次開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 ~ 1815期間積極組織並參與了反法同盟。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以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進口,獎勵國內工業品的出口,以低稅收保護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所有這些原始積累方式都為工業生產的轉變提供了前提。18世紀下半葉,機器出現並開始用於工業生產,標誌著工業革命的開始。這種變化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梭子於1733首次用於織機,並於六七十年代廣泛應用於紡紗機。20世紀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應用的擴大,特別是機器制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個部門。到19的三四十年代,機器已經應用於所有主要的工業部門,大型機器的生產已經在紡織工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為工業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在人口也集中的西北部出現了壹批大型工業城市。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1世界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的對立和鬥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議會改革和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繁榮,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在迅速增長,但卻缺乏相應的政治權利。65438+2008年六七十年代期間,圍繞J·威爾克斯和北不列顛人事件,資產階級活動家,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抨擊國王獨斷專行和議會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廢除“衰落選區”,擴大選舉權,增加新興資產階級代表進入議會。他們的主張得到了不被國王喬治三世(65438年至1760年在位)信任的輝格黨貴族的支持。輝格黨采取了壹些措施來進壹步限制王權。18年底,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下層民眾開始了壹場要求改革的運動,希望獲得政治參與以提高經濟地位,並為後來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1830年,在各界人士的壓力下,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了議會改革法案。經過壹年多的鬥爭,改革法案獲得議會兩院通過,並於6月1832獲得國王批準。1832的1議會改革法略微調整擴大了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政治權利,開始躋身統治階級行列。議會改革沒有給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為普選權發起了新的鬥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照民主原則改革議會。全國憲章協會成立於1840。1840、1842和1848年,憲章派在全國各地向議會發起了三次大規模請願,數百萬人在請願書上簽名,但所有請願都被駁回,運動遭到鎮壓。1848之後,走勢轉入低潮,逐漸消失。憲章運動雖然不成功,但給工人階級留下了寶貴的鬥爭遺產。
19世紀下半葉19世紀50 ~ 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鼎盛時期。當時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這壹時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鋼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壹半以上,進出口貿易占世界總量的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1832年議會改革後,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轉變為現代資產階級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的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了更多的民主和自由。1858年,解除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1867和1884年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議會改革,使城鄉工人階級上層獲得了選舉權。1872,議會開始無記名投票表決。資產階級政府還改革了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受益於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廣大勞動人民勞動強度很大,生活貧困。但是,資產階級把他們高額利潤的壹小部分給了上層工人階級和技術工人,改善了這些工人的條件。因此,這些人主張階級合作,通過協調解決勞資糾紛,工人組織的活動應努力改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作條件和其他福利,反對罷工和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鬥爭。19世紀中期以後,出現了壹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可以作為代表。它們是按行業(壹個地區甚至全國)組成的,只吸收熟練工人,不熟練工人被排除在外。他們沿著自強不息的道路發展,因此被稱為“新模式”工會。
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工人在馬克思(K. Marx)和恩格斯(F. Engels)的幫助下,從事政治鬥爭,支持美國和波蘭人民的鬥爭,參與創建第壹國際,在國內爭取普選權。1868年召開工會1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政治權利。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復興,出現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工人運動也出現了新氣象,廣大非技術工人組織起來進行罷工鬥爭,號召工人團結起來。1900年,工會、社會主義組織和政黨的代表組成了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該委員會改名為工黨。工黨剛成立時,只吸收團體成員,是各種團體的選舉聯盟。1911年,英國社會黨成立。
殖民擴張
英國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愛爾蘭於1801年合並,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侵略中國,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到1859的印度民族起義,加強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內閣B·迪斯雷利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她成為印度女王。此後,英國也被稱為大英帝國(或大英帝國)。此外,它還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擴大侵略,並逐漸滲透到南美,成為那裏的最大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的自治領。
19世紀末,英國殖民擴張的重心轉移到非洲。它從法國手中奪取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隨後占領了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與殖民列強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戰爭, 並參加了1884 ~ 1885的柏林會議(1884為了實現帝國主義者C.J .羅茲提出的修建壹條從開普敦到開羅貫穿非洲大陸的大鐵路的所謂“計劃二C”(開普敦和開羅都用首字母“C”書寫),加緊了對南非的入侵,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英國吞並了奧蘭治和德蘭士瓦 19年底控制亞洲緬甸、阿富汗,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染指中國西藏。到1914年底,英國的殖民地已經遍布世界各地,面積3350萬平方公裏,人口3.94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9年末20世紀初,英國轉向帝國主義。1902國內有57家信托等壟斷組織,部分部門還加入了國際壟斷聯盟。銀行資本和產業資本融為壹體,金融寡頭和大銀行控制壹切;資本輸出大幅增加。1899年食利者收入超過外貿的4倍。
19世紀,英國科學文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C.R .達爾文以《物種起源》(1859)奠定了生物進化的基礎。天才詩人拜倫以其傑出的浪漫主義詩歌而聞名。他用自己的詩歌抨擊反動貴族,支持民族解放鬥爭。因此被統治者驅逐出祖國,英年早逝於異國。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國人民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全盛時期下層工人階級的苦難。f·哈代、蕭伯納和J·約翰·高爾斯華綏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著名代表。
第壹次世界大戰
英國與壹戰20世紀70年代後,英國逐漸失去了工業壟斷地位。後來德國和美國逐漸趕超英國,導致他們之間的矛盾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實力標準”原則,即英國軍艦的噸位不得少於兩個最強海軍強國的噸位之和。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也進行了壹些旨在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改革,以穩定大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了《愛爾蘭自治法》,但由於戰爭的爆發,直到1921才付諸實施(見彩圖)。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權,建立愛爾蘭自由邦,北方六郡仍屬於英國。從那時起,英國的正式名稱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了對付德國,英國放棄了19世紀奉行的“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1907之後,英法俄的“三國公約”實際上已經成型。它與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對抗。1965438+2004年8月,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期間,英國向歐洲大陸派出遠征軍,是西線主要參戰國之壹。1965438+2006年5月,英德兩國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了日德蘭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打敗了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保持了海權。戰爭中,中英帝國戰鬥人員陣亡總數超過50萬。二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和工黨組成聯合內閣,並於1916年由自由黨的勞埃德·喬治(D. Lloyd George)繼任首相,組成五人集體內閣,執掌大權。為了贏得群眾特別是婦女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對議會選舉法進行了第四次改革,對所有30歲以上的成年男女實行普選。所有成年婦女都有選舉權。1918 165438+10月,戰爭以德國和其他盟國的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