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1893—1980)是壹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本名坤,字明鑒,號頡剛。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垣吳高級中學、蘇州公立壹中,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0)。20世紀2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層致古代史觀”,並編撰出版了《古代史辨》,在整個史學界引起了轟動。他主持了《子同治簡》和《二十四史》的校勘工作,為這兩部中華民族歷史巨著的整理出版做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本名邵雲,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畢業於漕橋中學,先後任教於蘇州市幹將方晏子小學、交趾吳縣五中。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明凱書店編輯,出版童話《稻草人》、《古代英雄石像》、《鳥獸》等,短篇小說《隔膜》、《洪水》、《線下》、《城市》等。
顏(1893—1988),蘇州吳縣人。著名美術教育家和油畫家。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畫畫。曾在振華女子中學、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二中女教師、蘇州壹中師範任制圖老師。11年以胡翠中、朱世傑等人為校長創辦蘇州美院。之後,我去了法國,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回國後,他仍擔任美術學院院長,並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理主任、浙江之江大學教授和上海兒童師範學院教授。他壹生為中國文化的弘揚和藝術教育的創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蘇州四大歷史園林是什麽?蘇州四大名園分別是: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清代的柳園,1。這座園原是南宋時的萬雋堂舊址,名為“漁隱”,後被廢棄。
清代重修,取“魚藏”之意,改名為王師傅園。這座園林以布局緊湊、建築精美、空間尺度協調著稱,是蘇州中型園林的代表。
花園位於房屋西側,中間有壹個大水池,占地約半畝。池岸西北角和東南角各有壹個進水口,曲折深邃,有取之不盡的本源感。沿池布置有巖石、假山、花木、亭臺樓閣。黃石假山的“雲岡”體積不大,但位置和形狀都很合適。
由於池邊地勢較低,靠近池邊的建築靠近水面,巖石和花草都不高,使得水面顯得開闊。中國的主要殿堂叢桂軒,坐落在山峰、石頭和山毛櫸之間。它的左邊有壹個通往住所的陽臺,右邊有壹個位於西側的亭子。
卓影水格面對著水池北面竹林外的壹個枝軒,東側的射鴨廊與西側的月風亭相距甚遠。這些建築造型各異,裝飾精美,其倒影與天光雲影壹起倒映在碧波中,為園中增添了美麗的風景。
池塘北岸,種著白皮老松,枝繁葉茂,樹幹色彩鮮艷而古老。再往北,堪松渡畫館、積緒齋、五風書屋、點春意等建築,都是昔日園丁讀書作畫的地方,布局寬敞幽靜。
2.元末至正念(1341-1367)期間,天乳由壹位禪師所建,初名石林寺,後改為菩提真跡寺;因寺北園竹林下有許多奇石,形似獅子,故又稱獅子林。清朝末年,這裏是貝氏宗祠的花園。
主要建築集中在東、北側,西、南側有回廊裝飾。水面匯聚於中央,著名的假山位於池的東南面。
目前,入口可以到達禹巖大廳,花園中的主要大廳。這個大廳和它後面的小方形大廳原本是花園主人的宴會場所,采用了鴛鴦廳的形式。前院鋪有“花街”,南端設置湖石花臺,環境優雅幽靜。
從北面和西面的小方形大廳,到白萱,是公園的另壹個主要建築,有兩層樓高,形狀很大。嶽亭南有小石拱橋,即大石假山。
假山假山全部由湖石砌成,面積不到2畝,奇峰林立,其中洞谷迂回,石徑上下迂回,猶如進入迷宮。在花園的西部,有三疊溪流,有瀑布和亭臺樓閣,還可以看到人工瀑布。水從池塘通過巖石流入深溪。雖然流量不大,但也是短暫的,仍然是園內管理水的壹種獨特方式。
池北水面以曲橋、湖亭為界,西北角有石船。它的外觀不是中國傳統的,和周圍的景色很不協調。在池塘北岸,荷花廳、真趣館、暗香蔭樓依次排列,是園中的主要景點,各具特色。
壹條走廊建在東南面,連接著唐雪和小庭院。3.留園原為明朝嘉靖年間太仆寺長徐世泰的東園,清嘉慶年間由劉舒重修。當時叫涵碧樓,俗稱柳園。當時,它以十二座美麗的湖峰而聞名。
清代太平天國之戰後,蘇州園林多為兵家所毀,但此園獨存。光緒初年,改名,留園。
現在留園大致分為四個區:中區(老涵碧樓)、東區、北區、西區。柳園公園的入口在柳園路的北側,沿著蜿蜒的走廊和天井往北,就是綠茵軒。透過漏窗可以隱約看到中心區的花園景色。
中心區中間有壹個水面,分為曲橋和小蓬萊島兩部分。池西北岸的黃石假山是明代周所造。
建築圍繞城墻排列,主要建築為東南側的清風池閣至涵碧山坊。正殿是涵碧山屋,北面有壹個面向水池的平臺,南面有壹個庭院。
這個大廳與相鄰的民宿建築和綠蔭亭形成鮮明對比。董馳的曲溪樓有兩層樓高,下層是空窗和洞門,打破了厚重的墻壁感。
再往北,經過西樓,可以到達東側的吳鳳先山亭,它是蘇州現存最大的楠木結構的廳堂,內部裝飾華麗。大殿南北各有壹庭院,南院有五座石峰,因此大殿得名。
大殿東面有幾個院落,低矮,形狀各異。東區以屈院回廊取勝。
中間是鴛鴦堂,裏面仙女枝繁葉茂,柱梁裝飾精美。北面是幻雲沼澤,後面是三座石峰。
雲頂峰,高5.6米,為蘇州園林現存湖石之冠,相傳為宋華士級老物件。兩邊的瑞雲峰和雲岫峰也很美。
山頂北面有觀雲樓,有兩層樓高,可以欣賞公園外的風景。北區的建築全毀了,現在種上了竹梅,還有個盆景園。
西區有壹座南北向的土丘,是整個公園最高的地方。山上有兩個亭子,俯瞰虎丘、天平和上面的山。
土堆上種著青楓銀杏,秋天滿山紅黃。4.拙政園明八年(1513)左右,王利用大紅寺的部分基址修建此園,園名為晉代《閑居賦》中的“我拙政園為府”。
現在的園林大體在清末的規模。經過恢復擴建,分為東部(原“歸鄉居”)、中部(原“拙政園”)和西部(原“補園”)三部分。在東區,現有的風景大部分是新建的。
花園的入口位於南端,穿過玄關、前院、蘭學堂,再進入花園。東側是壹片廣闊的草坪,平溪土堆,上有木亭,四面流水,岸邊垂柳,其間怪石嶙峋,峰回路轉,水榭曲橋。
西北方的土丘上,黑松密植,楓楊聳立林中,林的西邊是香亭(茶館)。再往西,有壹個面向墻壁的走廊,有壹個漏水的窗戶和壹些與中心區域相連的洞穴。
中心區是整個公園的精華,其中水面占1/3。水面分分合合,臨水建築形態各異。水平參差不齊的亭臺樓閣很多。
正殿元香堂,是原園主宴飲賓客的地方,四面長窗通透,可將園中景色環繞;大廳北面靠近水池的地方有壹個平臺,隔著水可以欣賞遠處的島山和亭子;南側有譚笑、曲橋、黃石假山;西蜿蜒走廊,連接小滄浪廊橋和水原;東經圓洞門進入枇杷園,園內以廊院分隔為若幹區域,四周波狀雲墻、回廊,種植枇杷、海棠、芭蕉、桂花、竹子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布局典雅精致。中心區北面的水池裏有兩座石島山。
巖岸中種植蘆葦和菖蒲,與山上蔓生的藤蔓相呼應,充滿山林野趣。山頂建有小亭子,四周種有竹木。
蘇州有很多超過100年歷史的學校!蘇州是中國的教育之都。從過去到現在,蘇州的教育都很發達。今天的蘇州中學是千年官學的代表。100年前廢除科舉,建立新學校時,蘇州的新學校有300多所。到2005年,有109。
蘇州市東大街小學(原吳縣第壹高級小學)
山埂中心小學(原吳縣第二高級小學)
大儒中心小學(原吳縣第三高級小學)
草橋小學(原吳縣第四高級小學)
蘇州市葉聖陶實驗小學(原吳縣第五高級小學)
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
蘇州第十中學
蘇州市第十六中學
蘇州第四中學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蘇州政府農業學校)
蘇州大學(原蘇州大學)
蘇州古史蘇州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之父闔閭命令楚國漢奸伍子胥修建闔閭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它是吳國的首都,至今仍有許多關於史和伍子胥的歷史遺跡。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壹直沿用至今。
蘇州建城較早,規模較大,水陸並行,河流街道相鄰。古城還坐落在原址上,這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蘇州園林天下第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占了兩席:拙政園和留園。吳中第壹景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遊客遊覽蘇州的必遊之地。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使古今中外的遊客爭相遊覽喬峰,聆聽寒山寺的鐘聲。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巖山、田萍山、天池山、洞庭山點綴在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蘇州不僅有園林之美,更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文人騷客吟詩作賦,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蘇州園林是壹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園丁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擅長繪畫。造園時多以繪畫為主,以詩詞為題材,通過挖塘、栽花種樹,營造詩意的山水。它們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花園裏遊泳就像在欣賞詩歌和繪畫。為了表達園主的品味、理想和追求,園林建築和景觀中有匾額、對聯等詩詞題跋,有淡雅的蓮香比喻個人品格(拙政園中的“元香堂”),淡雅的香草比喻高貴氣質(拙政園中的“香洲”), 以及對古人如行舟自由飄浮的景仰(怡園《畫舫齋》)這些書卷氣十足的詩詞、題跋,與園中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融為壹體,使園中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產生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以得到精神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宋(960~1278)、袁(1271~1368)、明(1368 ~ 168)。
蘇州發現了許多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包括昭陵山遺址、邵青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昭陵山遺址1992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遺址之壹。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的古都。曾是春秋時期吳國、戰國時期越國、三國時期孫吳、元末時期張吳的都城,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被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為中國第壹古城。她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和集大成者,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壹座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如畫的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壹的蘇州園林,以及大量其他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超過4200年,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園林城市。它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這座古城的歷史遺跡密度位居中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和Xi安。壹般認為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經歷了2500多年的滄桑。蘇州也是中國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了“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壹環”的水系和“小橋流水、白墻黛瓦、歷史園林”的獨特風貌。其中蘇州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結合體。現在,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古鎮已經進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預備名單。蘇州是中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到目前為止,有九個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虞山派代表之壹的昆曲和古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擁有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三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昆山周莊、吳江同裏、蘇州甪直),七座江蘇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復、蘇州木瀆)。
蘇州歷史悠久1。蘇州當時叫吳、吳、惠濟、吳州、、平江等地。在古代,蘇州位於隋朝,被稱為今天。蘇州別稱武都、吳輝、吳門、東吳、吳中、吳夏、姑蘇、常州、茂源。夏商朝有個幹部落建在幹國。太伯去吳,造壹句吳,是天道之始。越王勾踐來到吳國後,在吳國定都五年,後又遷都吳國,直到越國滅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東陽、燕、會稽五十三郡為荊之家,蘇州為州郡治。錢繆封為越國,蘇州為越國。元末,張士誠自稱吳王,改平江府為隆平府,統治蘇州。歷史上的蘇州曾是省會所在地:唐代江南東路,浙江西路,元代江淮地區的中書省,明代應天巡撫署,清代江寧巡撫署,太平天國江蘇巡撫署,民國江蘇巡撫署, 日偽運動中的江蘇省會,建國後的蘇南蘇州行政公署。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會稽郡部領二十六郡,居吳諸郡之首。漢高祖五年會盟,領縣:吳、巫溪、屈、毗陵、婁、洋縣、婺城、尤泉、余杭、富春、泉塘、海鹽、虞姬、、諸暨、余姚、上虞、耍、太姥、、直、。由於經濟繁榮,人口增加,蘇州的郡數逐漸減少,地域也隨之縮小。2001年2月28日,撤銷吳縣,設立吳中、項兩區。現在蘇州有靈滄浪、平江、金閶、工業園區、高新區(虎丘)、吳中、相城七個區,常熟、張家港、吳江、昆山、太倉五個縣市。區域面積8488.42平方公裏,人口6160800。市區面積1,730平方公裏,人口2301,000。
2.蘇州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之父闔閭命楚國奸臣伍子胥修建闔閭,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它是吳國的首都,至今仍有許多關於史和伍子胥的歷史遺跡。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壹直沿用至今。蘇州建城早,規模大,變化小,水陸並行,河流街道相鄰。古城還坐落在原址上,這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
蘇州園林天下第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占了兩席(拙政園和留園)。吳中第壹景虎丘,有著2500多年歷史形成的深厚文化積澱,成為遊客遊覽蘇州的必遊之地。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使所有遊客來到喬峰都是為了聽寒山寺的鐘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旖旎,靈巖山、田萍山、天池山、洞庭山點綴在太湖之濱,形成了充滿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不僅有園林之美,更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文人騷客吟詩作賦,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