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這個名字是“基督教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堂的禮拜儀式。聖誕節是壹個節日,我們慶祝它作為耶穌的生日,所以它也被稱為聖誕節。在這壹天,世界上所有的基督教堂都舉行特殊的儀式。但是有許多聖誕節慶祝活動與宗教無關。交換禮物和發送聖誕卡都使聖誕節成為壹個普遍慶祝的日子。
聖誕節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公元4世紀初,65438+10月6日是東羅馬帝國各教會紀念耶穌誕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又稱主顯節,即上帝通過耶穌向世人顯現。當時唯壹的例外是魯拉冷的教堂,只紀念耶穌誕生,不紀念耶穌受洗。後來歷史學家在羅馬基督徒使用的歷法中發現,65438+公元354年2月25日這壹頁記載:“基督出生在猶大伯利恒。”經考證,壹般認為65438年2月25日的聖誕節可能始於公元336年。公元375年傳播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播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撒冷的教會最晚接受,而亞美尼亞的教會仍然堅持65438年10月6日主顯節是耶穌的生日。
65438+2月25日原本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生日,是異教徒的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天主教的神之壹。這壹天也是羅馬日歷的冬季至日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將這壹天視為春天的希望和萬物復蘇的開始。也許是這個原因,羅馬教會選擇這壹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早期教會試圖將異教習俗基督化的措施之壹。後來,雖然大部分教會都接受65438+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法不同,具體日期無法統壹,於是將65438+2月24日至次年65438+10月6日這壹段時間定為聖誕潮,各地教會可根據當地情況在此期間內慶祝聖誕節。由於65438年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認定為聖誕節,所以65438年10月6日的主顯節原本是為了紀念耶穌受洗,但天主教會卻將65438年6月6日定為“三王臨朝節”,以紀念耶穌誕生時三位國王(即三位博士)前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非基督徒的重要節日。在歐美很多國家,人們都很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聯系在壹起。慶祝活動的熱鬧和莊嚴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節日。65438年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耶穌誕生的傳說有關。
有壹個關於耶穌誕生的故事,耶穌是由聖靈懷的孕,由聖母瑪利亞所生。上帝甚至在夢中派天使加百列到約瑟,告訴他不要因為瑪利亞未婚懷孕而拋棄她,而是要娶她,給孩子取名“耶穌”,意思是把人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在瑪利亞即將分娩的時候,羅馬政府發布命令,所有人去伯利恒都必須申報戶籍。約瑟和瑪麗不得不服從。當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已經黑了,但他們找不到旅館過夜,只有壹個馬廄可以住下。就在那時,耶穌誕生了!所以瑪利亞只在馬槽裏生下了耶穌。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後人把12月25日定為聖誕節,每年都要進行彌撒,紀念耶穌的誕生。
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在12月25日的誕生,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出生日期。19世紀,聖誕卡開始流行,聖誕老人出現,聖誕節開始流行。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6月31日有壹個“萬聖節”,在字典裏解釋為“萬聖節前夜”,中文翻譯為“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壹夜是壹年中最“鬧鬼”的壹夜,所以也被稱為“鬼節”。
許多民族在萬聖節舉行慶祝晚會,這壹天也被稱為“萬聖節”、“萬聖節前夜”、“萬聖節前夜”或“萬聖節前夜”。最後,約定演變成了“萬聖節”,中文翻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的早期定居者。這些移民在英國時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不滿英國教會不徹底的宗教改革以及國王和英國教會的政治壓制和宗教迫害,這些清教徒離開了英國教會,前往荷蘭。後來,他們決定搬到大西洋彼岸的荒涼之地,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帶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人離開英國,前往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它在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從此定居下來。在第壹個冬天,由於食物缺乏、天氣寒冷、流行病和過度勞累,這些清教徒中有壹半以上壹下子就死了。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的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善良的印第安人,給清教徒們谷物種子,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和捕魚。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那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州長威廉·布拉德福德建議設立壹個節日來慶祝豐收並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我也想借這個節日加強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和諧關系。1621165438+10月下旬的壹個星期四,馬薩索德帶來的清教徒和90個印第安人聚在壹起慶祝美國歷史上的第壹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而女性則在家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水果做美味佳肴。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吃飯、聊天、唱歌、跳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此後,移民到美國的歐洲人基本沿襲了北美大陸上第壹個感恩節慶祝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壹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65438+10月26日是第壹個舉國歡慶的感恩節。但是,長期以來,各州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放假日期。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壹項經羅斯福總統批準的法案,宣布每年的第四個11年。
2.西方萬聖節-萬聖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6月31日有壹個“萬聖節”,在字典裏解釋為“萬聖節前夜”,中文翻譯為“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壹夜是壹年中最“鬧鬼”的壹夜,所以也被稱為“鬼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將165438+10月1定為“萬聖節”。“聖”的意思是聖人。傳說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將這個節日向前移動了壹天,即65438+10月31。他們認為這壹天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的開始,嚴冬的開始。當時人們相信,在這壹天,逝者死去的靈魂會回到故居尋找眾生,從而獲得重生,而這是人死後獲得重生的唯壹希望。活著的人害怕死去的靈魂來奪取生命,所以人們在這壹天熄滅火和燭光,讓死去的靈魂找不到活著的人,並裝扮成怪物來嚇跑死去的靈魂。之後,他們將重新點燃燭光,開始新的壹年的生活。傳說當時凱爾特部落也有在6月310殺活人紀念死者的習俗。
到了1世紀,占領凱爾特部落領土的羅馬人逐漸接受了萬聖節的習俗,但焚燒活人祭祀死人的野蠻做法被廢除了。慶祝豐收的羅馬節日與凱爾特人的儀式結合在壹起,戴著可怕的面具,裝扮成動物或鬼魂,以便趕走在他們周圍遊蕩的惡魔。這就是為什麽今天世界上大多數人用奇怪的服裝來慶祝萬聖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聖節的意義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變得活躍、歡樂,喜慶的意味成為主流。死者尋求替身轉世的想法逐漸被拋棄和遺忘。今天,大多數象征萬聖節的形象和圖片,如女巫和黑貓,都有友好,可愛和有趣的面孔。
面部化妝是萬聖節的傳統節目。
“萬聖節”壹詞的出現
許多民族在萬聖節舉行慶祝晚會,這壹天也被稱為“萬聖節”、“萬聖節前夜”、“萬聖節前夜”或“萬聖節前夜”。最後,約定演變成了“萬聖節”,中文翻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萬聖節習俗-不給糖就搗蛋。
萬聖節的壹個有趣內容是“不給糖就搗蛋”,但這壹習俗並非起源於愛爾蘭,而是始於九世紀歐洲的基督教會。當時165438+10月2日被基督徒稱為“萬靈日”。這壹天,信徒們在窮鄉僻壤跋涉,挨家挨戶乞討由面粉和葡萄幹制成的“靈魂面包”。據說捐蛋糕的人相信教堂僧侶的祈禱,希望得到上帝的保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挨戶乞討的傳統已經演變成壹種遊戲,孩子們提著南瓜燈挨家挨戶乞討糖果。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的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威脅說不請吃飯就搗亂,但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反復說:“請吃飯!請吃飯!”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裏。
還有壹個南瓜雕成燈籠的故事。這來自古代愛爾蘭。故事講的是壹個叫傑克的人,他喝醉了,喜歡惡作劇。有壹天,傑克騙魔鬼爬上壹棵樹,然後在樹樁上刻了壹個十字架,威脅魔鬼讓他不敢下來。然後傑克和魔鬼達成了壹個協議,讓他從樹上下來,條件是魔鬼答應施壹個咒語,讓傑克永遠不犯罪。傑克死後,他的靈魂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獄,他的鬼魂只好借著壹根小蠟燭在天地間遊蕩。
惡魔和鬼魂跳舞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中,這種小蠟燭被放在壹個挖空的蘿蔔中,被稱為“傑克燈”,而古代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它是由南瓜燈制成的。據說愛爾蘭人到達美洲後不久,就發現南瓜在來源和雕刻上都優於蘿蔔,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
萬聖節是孩子們玩樂的好時機。在孩子們眼裏,這是壹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裝上壹盞“傑克燈”,跑出去玩耍。“南瓜燈”看起來很可愛。做法是把南瓜挖空,在外面刻上微笑的眼睛和壹張大嘴,然後在南瓜裏插上蠟燭,點燃它,讓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這張天真的笑臉。
收拾好東西後,壹群群打扮成怪物的孩子手裏拿著“南瓜燈”跑到鄰居家門口,威脅著要喊“不給糖就搗蛋”、“要錢還是要吃的”。如果大人不給糖果,不給零錢,那些調皮的孩子就會照他們說的去做:好,妳不給,我就捉弄妳。他們有時給別人的門把手塗肥皂,有時給別人的貓塗顏色。這些小惡作劇經常讓大人哭笑不得。當然,大多數家庭都很樂意招待這些天真的小客人。因此,在萬聖節,孩子們總是吃得飽飽的,口袋鼓鼓的。
3.感恩節
165438+十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創造的壹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與家人團聚的節日,所以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會感到非常親切。
感恩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國歷史的開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帶著102名不堪忍受英國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抵達美洲。在1620和1621之交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饑寒交迫。冬天過去後,只有50名移民幸存下來。這時,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們帶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意派人教他們如何打獵、捕魚以及種植玉米和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大豐收。在慶祝豐收的這壹天,根據宗教傳統和習俗,移民們定了壹天來感謝上帝,並決定邀請他們壹起慶祝這個節日,以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
在第壹個感恩節,印第安人和移民聚集在壹起。他們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進入壹間用作教堂的房間,向上帝表達真誠的感謝,然後點燃篝火,舉行盛大的宴會。第二天和第三天,舉行摔跤、跑步、唱歌和跳舞。第壹次感恩節非常成功。其中許多慶祝活動已經流傳了300多年,並壹直保留到今天。
起初,感恩節沒有固定的日期,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感恩節那天,美國全國都非常熱鬧。人們按照習俗去教堂祈禱感恩,城鄉城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老閻飛了壹年的親戚也將從各地趕回來,全家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感恩節食物充滿傳統特色。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情況下,火雞會被塞滿各種調料和混合食物,然後整只火雞被烤熟,由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傳統的感恩節食物還包括紅薯、玉米、南瓜派、蔓越莓苔醬等。
感恩節晚餐後,人們有時會玩壹些傳統遊戲。例如,在南瓜比賽中,參賽者用小勺子推南瓜。規則是不能用手碰南瓜,第壹個到達終點的獲勝。遊戲用的勺子越小,遊戲越有趣。
許多年來,慶祝感恩節的習俗代代相傳。無論是在多巖石的西海岸還是在美麗的夏威夷,人們都以幾乎相同的方式慶祝感恩節。感恩節是所有信仰和國籍的美國人慶祝的傳統節日。
感恩節
感恩節是北美特有的節日,始於1621。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將其定為國定假日,並規定每年10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美國感恩節。感恩節有四天假期。在長假期間,許多人會回家慶祝節日。所以美國的感恩節不比中國的中秋節熱鬧。
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受到迫害。1620年9月,102清教徒登上帆船“五月花”號,於65438年2月26日抵達美國普利茅斯港,準備開始新的生活。但是,這些移民根本不適應當地的環境。第壹個冬天過後,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當地的印第安人給了他們許多必需品,並教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耕作。這年秋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165438+10月底,移民們邀請印第安人享用由玉米、南瓜和火雞制成的美味佳肴,感謝他們的幫助,感謝上帝賜予他們豐收。從那以後,感恩節成了美國的壹個固定節日。
感恩節吃火雞:
感恩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我們放假三天,家人團聚。在節日宴會上,有壹道不可或缺的特色菜——“烤火雞”。妳為什麽在感恩節吃火雞?這要從感恩節的起源說起。1920年,英國壹批主張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退出國教,成為獨立的新教徒,引起了英國政治家的仇恨。這些清教徒不堪忍受統治者的迫害和歧視,先逃到荷蘭,9月初,他們漂洋過海,準備流亡美國。船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漂流了65天,終於在5438+065438+10月到達美國東海岸,在羅德島的普羅維斯鎮登陸。那時候還是壹片荒涼的處女地,隨處可見火雞等野生動物。現在是寒冷的冬天,他們來到壹個陌生的地方,缺衣少食,惡劣的環境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在這個關鍵時刻,當地的印第安人剝奪了他們的食物、日用品和生產工具,並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這些英國人在新家安頓下來後,感謝在危難時刻幫助和支持他們的印第安人,也感謝上帝給他們的“禮物”。六月的第四個星期四,11,慶典持續了三天。此後,每年6月的第四個星期四165438+10月,都會舉行這樣的慶典。除了為印第安人舉辦烤火雞之外,還會壹起舉行射箭、跑步、摔跤等體育比賽,晚上還會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盡情歡樂。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6月的第四個星期四11定為“感恩節”。從那以後,這個節日開始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那麽火雞是怎麽做的呢?
火雞是火雞的關鍵,也被稱為七面雞。最初是野生的,現已被馴化為肉禽。全身覆蓋著黑色、白色和暗黃色的羽毛。頭頸部上部外露,喉下有紅珊瑚樣皮瘤和肉質下垂,顏色可由紅變紫。雄火雞的尾羽可以呈扇形展開,胸前有壹簇毛球。母火雞體重8-9公斤,火雞蛋年產量50-80枚,每枚重20-80克。目前養殖品種多為“青銅火雞”和“白火雞”。
火雞因其體型大、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瘦肉率高而備受人們關註。可與肉雞相媲美,被譽為“制肉機”。火雞不僅肉質細嫩清淡,而且營養價值具有“壹高兩低”的優勢。壹種是蛋白質含量高,在30%以上;Erdi在國外被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同時,火雞也是補氣健脾的好食物。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用火雞代替牛肉、豬肉、羊肉和鴨肉。
萬聖節最受歡迎的遊戲是“咬蘋果”。在遊戲中,人們讓蘋果漂浮在壹個裝滿水的盆子裏,然後讓孩子們用嘴咬蘋果,不用手。誰先咬誰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