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東交民巷的巷區景點

東交民巷的巷區景點

概述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形成於1901年至1912年,是壹個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壹體的歐式風格街區。現存建築有法國使館、奧匈使館、比利時使館、日本公使館和使館、意大利使館、英國使館、正金銀行、花旗銀行、東方匯理銀行、俄華銀行和國際俱樂部及法國兵營等。現存建築均保留原狀保持二十世紀初歐美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用清水磚砌出線腳和壁柱,磚拱券加外廊,木結構角檁架,鐵皮坡頂。

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是北京僅存的二十世紀初的西洋風格建築群,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物遺存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東交民巷天主堂,又名聖彌厄爾教堂、法國教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甲13號,是壹座建於1901年的兩層哥特式建築。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門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聞名。 東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較晚的壹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築教堂以前屬於法國領事館的範圍。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之後,定居北京並且居住在東交民巷使館區的歐洲人顯著增加,這些僑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進行宗教活動。經過法國主教樊國梁與法國駐華領事協商,法國領事館將地皮轉讓,由法國遣使會撥款,法國籍神甫高嘉理負責,在當下的位置修建東交民巷天主堂。後期的建築工作轉由法國人斬利國負責。 1904年,教堂建築竣工,正式開堂。開堂後的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在華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主堂神甫和輔助神職人員均為法國籍人士,並歸法國教會管理。

1949年後,天主教北京教區接管了東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築和地產,東交民巷天主堂被劃歸北堂管理,1958年由於政府政策的變化天主教會的活動受到限制,東交民巷天主堂被關閉,建築與地產被政府沒收,劃歸臺基場小學,教堂成為小學的禮堂,建築在壹定程度上受到壹些損害。

1986年臺基廠小學從東交民巷天主堂完全遷出,教堂被發還北京教會,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開堂。1995年10月20日東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比於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東堂和西堂,東交民巷天主堂的歷史很短,規模很小,但東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築小巧精致,同時也是北京市區內少有的沒有經過徹底毀壞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教堂現存建築占地面積2656.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典型的哥特式風格,高二層,坐北朝南,東西面闊三開間,南北進深十四開間;堂內為木結構,頂部用肋狀拱券,以圓柱支撐,地板鋪有花磚甬道;教堂東西兩側裝飾有在法國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臺基廠小學占用作為禮堂期間,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聖堂正門上方為教堂主保聖彌厄爾的雕像,他是聖經中保護以色列子民的總領天使,被教會視為新約子民的護守天使,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細節鮮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東交民巷建築中最引人矚目的兩大亮點。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體建築之外,在聖堂北側還有壹幢西洋風格的二層小樓,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東側有十間磚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傳統民居的格式,但門窗卻施以拱券結構,堪為中西合璧之作。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並明令侵略軍“正式特許搶劫三日”,東交民巷也在劫難逃。僅巷內的戶部銀庫就被日本侵略軍搶走白銀三百萬兩;翰林院內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珍本也被毀劫殆盡。《辛醜條約》列強將東交民巷地區劃為“使館界”,把東交民巷改名“使館街”,還在整個使館界四周建起了高約6米的圍墻,圍墻上建有8座碉堡,並設鐵門。中華民族的自尊受到極大的挑戰。

1928年後各國使館先後遷往南京,但東交民巷舊址未廢。

1950年1月6日,北京軍管會頒發布告,莊嚴宣布在北京市內各帝國主義兵營的占領地壹律收回,其建築全部征用,延續了半個世紀的恥辱才宣告結束。

  • 上一篇:閱讀的壞處
  • 下一篇:賴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