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貴州吳川的傳統節日有什麽特點?

貴州吳川的傳統節日有什麽特點?

春節;春節

春節,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俗稱過年,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從臘月最後壹天(除夕)到正月十五。臘月三十(臘月二十九)叫“小年”,正月十四叫“小年”。

臘月,開始為“過年”做準備,殺豬,煮麻糖,煮米酒(也就是甜酒),整理年貨。23號晚上給竈神送禮,第二天打掃灰塵,打掃庭院,整理雜物。那些離家在外的人陸續回家。30日有祭祀用紙、春聯、門神、年畫,或錦屏條幅。接近天黑,在祖墳前放鞭炮,點上墳燈,稱為“上墳”(除夕至正月十五,每晚要點上墳燈);吃飯之前,我們有香、紙、帛、茶、酒和菜來祭拜我們的祖先和天地。祭祀結束後,我們吃團圓飯(也叫“團圓飯”)。有人用大米或鹽水餵牛,以示“過年不忘牛的辛苦”;拜舊歲,人人洗腳,長輩給“壓歲錢”,守老圍火,塘火應旺,人丁興旺;避免吹火、倒水、喝湯、吃剩的食物和打罵孩子。正月初壹,妳燒茶,敬天地祖宗,開門放鞭炮,叫“燒香”。壹開門就讀到“財富之門大開,財寶滾滾而來”;在井旁燒絮狀磁紙祭拜“井神”,不如早些、快些挑水,早上叫“搶金銀水”,吃稻種、湯圓,帶著香紙前往附近的土地廟,祈求土地公菩薩保佑出行安全,還有的正月外出時在路上臨時祭祀;忌搬鐵、掃地、磨米。是盛裝向長輩跪拜的日子;同行見面互道“恭喜發財”,親朋好友互拜年。新婚夫婦都向四面八方的親戚拜年,稱之為“新賓拜年”,還要“送人”錢。送“銀水”、“柴(財)”和“春邀”的,挨家挨戶說“吉利”,要求“辭退”。很多村子玩臥龍,玩高臺獅子,打雞蛋,唱燈籠。

農歷正月十四,年夜飯像除夕的“年夜飯”壹樣豐盛,飯前祭祀是過年期間最後壹次祭祖,比上天還早,吃完天還沒黑。晚飯後,有些地方的老人帶著孩子去“餵樹”,就是壹個人用木刀在果樹的樹幹上輕輕割下壹點樹皮,隨口喊壹句“會結果嗎?”另壹個人把壹小塊肉和壹點豆腐放進切好的樹皮裏,回答說:“會結果嗎?”;對方又問:“會掉(果)嗎?”答:“不落(果)”;這壹舉動幾乎是兒戲,卻表達了他家人的壹個心願。在壹些地方,孩子們讓冬青葉燒“爆炸的跳蚤”,點燃壹堆火,把冬青葉放在火焰上,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就像把“跳跳的跳蚤”放進火裏燒壹樣,這意味著過去剩余的跳蚤將被燒掉,這樣新的壹年就不會再有跳蚤出現了。有些地方的孩子玩“打老鼠”的遊戲,就是用繩子系上涼鞋,向後拖成“老鼠”(老鼠)。孩子們壹邊追著他們,壹邊問答:“中柱哥,燕柱哥,草鞋和鼻子都往後拖,問妳們老鼠是不是掉進窩裏了?”“別掉下去。.....別落窩了!”然後在壹片喊叫聲中拿著棍子追著草鞋跑,然後去主人家門口求巴巴,然後去隔壁家,壹個接壹個,跑遍了鄰村。

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光。到了晚上,道路、房屋、院落、谷倉、儲糧倉庫等地方,燈籠、蠟燭徹夜通明。這是壹個好兆頭,預示著在新的壹年裏,收獲將充滿喜悅,牲畜將蓬勃發展,糧食將是豐富的。

第二,山地節

農歷三月初三是“山節”。該節日的主要活動是祭祀山或樹,所以它被稱為“祭山節”或“祭樹節”。

每年的這個下午,家裏所有的男女老少(除了不能動的老人,連嬰兒都要背在背上)帶著活雞、酒、肉、米、菜、筷子、桌椅板凳等物資從四面八方來到山上或山下的草坪上。下午兩點左右,祭祀活動開始;祭祀時,將自然首領帶來的十只活雞(五只公雞五只母雞,每年由十家輪流提供)宰殺,將雞血滴入酒中,制成雞血酒。然後,長輩在前,晚輩在後,面對郁郁蔥蔥的樹林,跪在草坪上祭拜“山神”和“苗地”,祈求上帝保佑。

仡佬族祭祀樹木的活動起源於古老的樹木崇拜。“仡佬族祖先走出山洞,在相鄰的樹間系上木筏,爬上離地幾尺的樓梯,用樹蔭或茅草遮擋風雨……”(“仡佬的來源?吳川仡佬族民居的演變),仡佬族先民從窯洞走到樹上,經受住了大自然的各種考驗,繁衍生息,代代相傳。是樹在關鍵時期給先人提供了庇護和溫暖。在仡佬族的心目中,樹是莊嚴神聖的圖騰。

在“祭樹節”這壹天,家庭成員在宗族長輩的帶領下,攜帶香燭、紙錢、鞭炮、糍粑、餐桌等祭祀用品,在村莊附近的古樹下進行祭祀。在樹下行走時,要先擺好食物、酒、年糕、年糕等祭品,然後依次排隊,匍匐前進。祭拜完畢,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在樹的周圍撒上食物和酒,然後除草,培土。向樹木獻上祭品後,他們回家,聚集在壹起舉行宴會。

第三,清明節

在壹年的24個節氣中,家人特別重視清明節。清明節這壹天(或節前10至節後10),仡佬族都會去野外掃墓,掛青。“掃墓”就是整修祖墳,包括除草,培養新士。壹方面,這種行為可以表達祭祀者的孝心和對死者的關愛。另壹方面,在家族成員的信仰中,祖先的墳墓與後代的興衰有著極大的關系,所以掃墓是不可忽視的紀念內容。“掛青”就是把紙錢掛在竹(木)桿上,插在墳或墓裏。這既是對已故親人的紀念,也是後繼有人、子孫興旺的象征。每壹座被祭掃過的墳墓都飄揚著紙橫幅,構成了清明前後壹道獨特的風景。沒有紙幣的,壹般都是缺少繼承人的孤墳。民謠《賭歌》唱道:“有孩子的墳頭上飄著白紙,沒孩子的墳頭上長著青草綠”。在壹些地方,家人在掃墓和掛綠花時也會進行祭祀。在壹些地方,在清明節期間,家人收集清明草,制作清明巴,祭拜他們的祖先並享受它。

第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吳川,端午節又稱“端陽”,是壹個家庭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當地有幾個習俗,包粽子,插艾草,走親戚。民間有句話叫“端陽不包粽子,這裏疼那裏疼”。人們在端午節前兩天采摘粽子葉,浸泡糯米。在五月的第四天,我們壹邊包餃子,壹邊為節日做其他準備。五月初五,早上吃粽子,晚飯吃酒肉,祭祀天地和祖宗牌位。我們在每家每戶的門上插上艾草、菖蒲和桃枝,為的是避毒辟邪,求好運。民間有“端陽百草皆藥”的說法,也有家人在端午節采集菖蒲、艾葉、千裏光、野葛等用水洗澡,預防疥瘡。端午節後,人們帶著雞蛋、面條和其他素食禮物,開始拜訪他們的親戚。這叫“送端陽”。“送端陽”從五月初六開始,壹直持續到月底。所謂“以心寄端陽,不晚於六月”。

五、中秋節

農歷七月十五,家人也叫“半月”、“鬼節”、“過半月”或“燃半月”。前半月是壹個以祭祀為主的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

七月半,鬼魂四處亂竄。根據傳統,每年的7月15日,閻羅王都會打開冥府的大門,向死者釋放已故的祖先,以享受後人供奉的祭品,同時向世人釋放壹群不被崇拜的孤魂野鬼。因此。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要舉行壹場豐盛的宴會,準備足夠的紙錢和錢,來迎接和招待這些來自另壹個世界的親人和孤獨的靈魂。

吳川仡佬族“半月”祭祀於7月14日晚舉行。從7月10日開始,相關準備工作就開始了。家家戶戶打掃房子的前屋,打掃房子的外面。在祖宗牌位前,他們備好香案,獻上薄酒素食,祭天迎祖。同時,壹邊炒小米磨豆腐,壹邊殺雞鴨,組織盛宴;壹邊準備“富寶”(在壹個紙袋裏封上很多鬼紙,寫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對應的姓名)、紙錢等祭品。在此期間,家人不得喧嘩,不得裸體。凡是在家裏看到蛇,青蛙,蝴蝶,小鳥,都不能殺,還要燒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改的。14日晚,美味佳肴準備就緒,祭祀活動開始。擺好酒菜肉,全家按輩分依次走到案前。祭拜後,在屋外放鞭炮,焚燒“富寶”和紙錢。晚飯後(有些地方是半夜),我們要去家附近的路邊燒錢,把摻了水的食物倒進燃燒的火裏,供奉給那些沒有主人的孤魂野鬼。家屬稱這個過程為“潑米”。

有些地方還有放水燈的習俗。所謂水燈,就是把燈綁在小木板上,多是用彩紙做成蓮花形狀。人們在水裏(沒有河流、池塘和稻田的地方)放水燈。然後用壹個大木盆盛水,把燈放在盆裏,照亮祖先。根據傳統,水上燈引導祖先和鬼魂返回冥府。燈滅了,水上燈就完成了引導他們過奈何橋的使命。

第六,吃新節

“食新”也叫“嘗新”。在吳川仡佬族的傳統節日中,“吃年節”是唯壹沒有確定日期的節日。它的時間在農歷七八月,以早稻成熟為標誌。家族“吃新東西”的主要內涵有:壹是紀念祖先“開荒清草”的功績;二是前青峰收獲的到來。“吃新東西”和祭祀,過去是以村為單位在長輩主持下進行的聚會活動,現在普遍以戶為單位進行,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在“吃新節”這壹天,第壹項活動是:家庭主婦帶領媳婦和女兒到附近的田地裏采摘新糧和瓜果豆類。谷穗要飽滿,瓜豆要挑長勢最好的。無論挑誰家(包括外族),不僅不受幹擾,還因為主人家種的糧食和蔬菜可以讓“開荒”的仡佬族祖先得到祭祀,這是壹種榮譽和吉祥的事情。挑回家後,男主人精心挑選出粒粒飽滿的稻穗,捆成米捆,掛在大殿兩側,供奉在祖宗牌位前的桌案上。“吃新”餐主要是新大米,以及茄子、南瓜和豆莢等時令蔬菜和肉類。

有的地方把選好的谷穗放在蒸籠裏連續蒸五到七天供奉,然後掛在家裏的竈邊,逐年積累,以示農耕的成果。有些人在“吃新東西”的那壹天,帶著新糧、新鮮瓜果豆等祭品到田埂上向祖先祈福。這時候我們要背壹段長長的禱文,大意是:古代的人,妳們窮的連犁耙都沒有的時候,還能開墾土地,種莊稼,養牲畜。讓我們今天過上好日子,後人會向妳的開拓精神致敬,給妳帶來今年的新糧、好酒、好菜。慢慢享用,祝福來年豐收。

在“吃新食物”期間,這家的女婿會給張越家送壹些新食物給她的父母品嘗。壹方面表示對長輩的孝心,另壹方面公公婆婆也會借此機會試探壹下女婿的莊稼種的怎麽樣。

七、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重陽”講究吃,在吃的內容上,不能有糯米糕;在吃的形式上,用“香面”(黃豆、花生、黑桃仁等的油炸、研磨面)吃是有用的。),而且要和蜂蜜(蜂蜜)壹起吃。雖然家裏人平時喜歡吃糯的,但是蜂蜜不容易弄到。要想同時吃到這兩樣東西,大概只有在每年的重陽節了。

重陽節,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做年糕。即使糯米收成不好,沒有糯米,他們也要向鄰居或親戚朋友借壹些,以確保當天的年糕。俗話說“重陽節不做年糕,老婆就要離開家。”糍粑不僅在家享用,還作為“重陽節”的特別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八、拜牛節

農歷十月壹日是吳川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有些地方還稱之為“祭牛節”或“牛王節”。仡佬族對牛的崇敬由來已久。宋代朱復的《Xi滿叢小》中有仡佬族視牛為神的記載。“牛節”的起源更早。據說早在仡佬族先民將野牛飼養成家牛時就形成了。因為野牛身強力壯,很難捕獵馴化,所以在捕捉前後,都要向牛王菩薩獻祭,求其保佑捕捉馴服牛的好處。秋末是最適合捕捉野牛的時候。久而久之,人們把夏歷的十月壹日定為牛王菩薩的祭祀日,逐漸演變為牛的生日。

“牛節”當天,要在馬棚前殺雞備酒、點香、點蠟燭、燒紙錢。先拜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牛健壯無病無災;二是給黃牛過生日,獎勵他們對家庭的貢獻。養牛的家庭在這壹天要停止工作,讓牛在家休息,打掃馬廄,墊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草和飼料餵養它們。同時要用細糯米打兩個糍粑,分別掛在牛的兩個角上,然後把牛牽到水邊(如果附近沒有池塘、水田、水井,也要在妳家門前放壹盆水),讓它從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後摘下來給牛吃。在壹些地方,會燃放壹串鞭炮來表示對牛的祝賀。沒有牛的小家庭也要準備酒、肉、香、蠟燭、紙錢等。,並到自己的田裏或土裏去祭祀牛王、菩薩,祈求它保佑他們早日從別人手裏買牛或租牛並順利使用,乖乖地聽他們的命令,又快又好地耕種土地。

仡佬族認為養牛非常珍貴,不僅可以耕地,還可以運輸、磨面等工作。這家人非常照顧這些牛。有的地方家屬不吃牛肉,服役時也不鞭打。在鎮南鎮符濤村,有壹塊清代的“不殺牛碑”。

除上述節日外,吳川仡佬族還有其他傳統節日,如“六月六曬衣”、“八月十五團圓”、“冬至日吃羊肉”等,但影響還不夠遠。

  • 上一篇:社區文化進萬家綜述
  • 下一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