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費正清的《美中與中國:傳統與變革》主要內容是什麽?

費正清的《美中與中國:傳統與變革》主要內容是什麽?

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

費正清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中國觀察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中國學習、旅行和教學。1955-1973費正清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歷史系希金森教席。當今美國許多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專家都來自他們的家庭。在中美正式建交前夕,他的《美國與中國》被放在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辦公桌上。

了解現實不能忽視歷史,只有深刻了解歷史,才能正確把握現實。費正清從了解中國的歷史傳統入手,揭示中國傳統社會的本質,進而了解中國的革命進程和中美關系。他將中美關系置於世界歷史中,分析了中美之間矛盾和沖突的根源。他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模式不是壹元的,而是多元的。在多元化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應該加強他們的制度、文化和心理。

這本書可以讓妳了解壹個外國人如何理解中國的歷史,以及中美兩國歷史的巨大差異所導致的中美兩國不同的發展道路,可以引起讀者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費正清的中國:傳統與變革

中國:傳統與轉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版。本文作者是費正清,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希金森歷史教授。

全書* * * 43.5萬字。費以其獨特的大師風範和幽默風趣的筆調,講述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半坡、龍山文明到中華民族* * *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花了三天時間讀完了壹整本書,就像春風。在閱讀的過程中,妳可以不經勸告地感知到費“善苦之言”所蘊含的智慧。每次微笑的時候,我都體會到了別人不能帶給我的快樂。

作者跳出“天命”與“王德終始”的怪圈,從統治者的個人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來分析這壹歷史循環。例如,當作者在第四章第四節討論西漢的政治時,他指出:

各大王朝建國初期,往往出現盛世,因為企業家組成了壹個短小精悍的統治集團,他們在戰爭中消滅了剩余的勢力,所以國家財富大部分流入國庫。國家在和平中發展,所以人口迅速增加,國庫有足夠的錢和食物。

但是萬物都有盛衰。當朝廷有錢有糧的時候,就開始修建宮殿、驛道、運河和城墻。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勝利,防禦體系往往鋪得太廣,難以為繼。皇親國戚、高官厚祿的人數越來越多,無壹不沈溺於聲色犬馬的奢華生活。.....支出在增加而收入相對減少,以至於建國後100年內歷代都會遇到財政困難。

這時候經濟和政治改革就會出現,有時會起到暫時的作用。官員腐敗越來越嚴重,導致行政效率下降,黨爭越來越激烈。對朝廷有二心的,政治上經濟上更加獨立,越來越肆無忌憚。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不得不增加稅收,這往往使人民不堪重負。由於國庫空虛,運河河堤年久失修,歉收時政府無力救助災民。結果饑餓橫行,於是土匪遍地,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無法支付薪水,邊防也開始崩潰。全國各地的軍政要員紛紛擁兵,朝廷就這樣垮了。之後,各方混戰,新壹輪王朝輪回開始。

這種陰郁的描寫對今天的社會現實意義重大。

我壹直覺得我們處於壹種自我優越感中,但壹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語表達。看了費的《中國:傳統與變革》,他的“漢族文化中心主義”似乎就是我想說的。我們引以為豪的“民族偉大復興”可能就有這個因素,而我們在經常和別人競爭的時候,總是忘了為自己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喝彩,這是壹種高度的文化優越感。

漢族文化中心主義

中國的國家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這樣,由於高度的文化優越感,即使中國因軍事上被“蠻夷”打敗而被外國征服,也始終在文化上立於不敗之地,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與此同時,中國人對異族統治的仇視也導致了他們對外來事物的普遍排斥,進而逐漸發展為對外界冷漠仇視的內向心態。中國對外部世界的仇恨和蔑視,以及他專註於自己事務的狹隘視野,從清初開始逐漸演變成壹種民族中心主義。看到這裏,讀者自然會想到,在文化競爭不占優勢的今天,中國應該如何在打破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的同時,保持和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這無疑值得深思。

當然,中國人不能只根據旁觀者或局外人的建議行事。關鍵是要堅定立場,走自己的路。然而,正如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所指出的,只有當主體從“他者”的角度回望自己的“剩余視界”,才有可能把握主體的“超越性”。自信來源於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同時,“所有關於對方的陳述都是自我陳述”,對對方的評價或多或少反映了對方的壹些特征。比如費的《中國:傳統與變革》,實際上為我們觀察和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壹個潛望鏡。“讀史是明智之舉”,相信我老公!

  • 上一篇:誰能推薦壹些玄學入門書籍?
  • 下一篇:車貸哪個平臺最靠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