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在兩次戰爭期間,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或者說舊的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比如去年6月去世的美國經濟學家魯迪?多恩·布什在回顧20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時說:“本世紀的經濟悲劇是大蕭條——貿易流動的全面崩潰。積累了壹個世紀的經驗,從1929到1932,僅僅三年就被抹黑了,跨境貨物總量下降了25%,外貿貨物總值甚至下降了60%。世界貿易價格下降了。人們到處設置壁壘阻止進口,以保護自己的產品免受外國競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日益衰退,金融市場關閉,隨之而來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危機本不該發生,至少不該發生。”“1930左右,古典經濟理論成了廢物。人們需要革命思想。新壹代經濟學家發明了這些理論。”
凱恩斯主義的誕生和興起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當時的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不同層面對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進行改革,強調國家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全面幹預。沿著這壹變化路線,二戰後,歐洲大陸各國建立了萊茵資本主義模式。
1991法國經濟學家米歇爾?阿貝爾的《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壹書出版。在這本書中,他說資本主義有很多模式,但主要有兩種模式,壹種是新美國模式,壹種是萊茵資本主義模式。他認為,萊茵資本主義模式包括二戰後的聯邦德國、奧地利、瑞士等萊茵河谷兩岸的國家。廣義的萊茵資本主義模式還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以及今天歐元區歐洲大陸的所有國家。阿爾貝爾說,二戰後聯邦德國創造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是萊茵資本主義的基礎。
路德維希?作為德國弗雷堡學派的壹員,艾哈德主持了二戰後西德的經濟重建和改革,並親自創立了社會市場經濟,被譽為“社會市場經濟之父”。在《競爭帶來繁榮》壹書中,他說:“我的目標是建立壹種經濟結構,讓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走向繁榮。我決心徹底改革陳舊保守的社會結構,打算在廣泛的基礎上提高群眾的購買力。”“舊的階級組織顯然分為兩個階級。壹方面是少數人買得起壹切的上層階級;壹方面是購買力不足的廣大下層階級。如果我們要改造經濟組織,就必須做到兩個監督,打破這種阻礙發展的階級界限,從而消除貧富之間的敵意。”他的座右銘是:“為了全體人民的繁榮,不應該讓富人變窮,而應該讓窮人變富。”因此,他提出了“公益”的口號。
我們當然不能說路德維希?埃胡德戰後希望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模式,但確實反映了西方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影響,基督教的社會倫理和團結互助的理念也在發揮作用。我之前說過,艾哈德想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結合起來。他自己說:“其實我只是實踐了西方國家發展現代經濟學的原則,解決了長期以來自由不受約束和政府無情控制的矛盾,從而在絕對自由和集權之間找到了壹條穩妥的中間道路。”
這不僅與德國、歐洲,而且與二戰後世界各地的政治氣候和政治文化氛圍密切相關。這壹背景與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右傾完全不同,當時是普遍的左傾。那壹代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30年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到二戰爆發時,真正資本主義民主的國家已經很少了。除了美國和英國,法西斯上臺或者被納粹占領。從那壹代人的社會心理來看,大多數人對資本主義和傳統的自由主義政策是絕望的,所以各個階層都有不同程度的左轉。比如中間偏右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在1947制定了艾倫綱領,提出要擺脫壟斷資本的控制,將關鍵工業部門國有化。
二戰後,英國和法國廣泛實行國有化。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經濟基礎。埃裏克?霍布斯鮑姆在《極限時代》壹書中寫道,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後,許多西方政經界人士訪問了蘇聯。當時世界經濟萎縮,蘇聯卻繼續高速增長,沒有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現在很多西方人都說當時的蘇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強制集體化,大清洗,斯大林式獨裁等等。,但當時西方調查人員並不關心這些。他們關心的是,為什麽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蘇聯還能高速發展。他們的結論是,由於蘇聯的計劃經濟,計劃在西方成了壹個新的時髦詞。西方人開始思考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如何實行計劃。
現在,人們回過頭來對艾哈德的社會市場經濟體系做壹個理論總結。有人說,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以自由競爭為基礎,由國家適當調控,由社會保障保障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用壹個通俗的公式表達,就是“市場經濟+統籌調節+社會保障”。有人說,在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政策要實現的國民經濟總目標是:貨幣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經濟適度增長。這四個目標因實現難度大,被壹些經濟學家稱為“魔鬼的四個角”。
路德維希?艾哈德設計並實踐的社會市場經濟的第壹條基本原則是,經濟活力應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市場應該享有最大的運作自由,首先是在價格和工資方面。競爭是社會市場經濟的核心。只有市場自由定價,市場自由競爭,才能搞活市場,防止經濟僵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降低價格,增加員工實際收入,讓消費者受益。另壹方面也會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使生產者受益。總之,競爭是經濟發展的保證,是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只有競爭才能保證經濟系統的協調平穩運行。沒有競爭,就不會有進步。
因為壟斷是自由競爭的對立面,為了鼓勵國內市場的競爭,埃胡德試圖反對壟斷。他認為,壟斷組織通常有三種形式:壹是獨立的公司通過法律或契約聯合起來,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二是大公司以控股公司的形式掌握著廣大的中小企業;第三,排他性的大公司在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針對上述三種壟斷形式,埃胡德提出了以下方法來反對壟斷組織:第壹,政府應盡力維持企業間的競爭,防止壟斷;二是在壟斷已經出現、市場競爭不完全的情況下,防止壟斷勢力濫用權力;三是建立專門的政府機構來監管市場。比如成立卡特爾局負責反壟斷。國家全面有效的整體調節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壹個主要特征。
19世紀,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只賦予國家保護私人制度的“守夜人”角色,而沒有過多考慮社會福利措施和公平競爭的引入,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生活。結果就是殘酷的經濟剝削和嚴重的社會階級分化。社會市場經濟的理想模式賦予國家壹系列重要任務。
原則上,只要國家能夠提供比市場機制更好的服務,就應該允許它發揮作用。除了依靠警察維護內部安全和軍隊保護外部安全之外,國家還應負責建立和維護法律制度,頒布各種法律、法規和法律標準,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建立和發展教育和培訓。
國家應特別重視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維護,包括鐵路和公路等交通設施、通信和各種能源生產,這些是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
通過國家中央銀行和國家的貨幣信貸政策,建立和維護國家的金融秩序,保持國家的貨幣穩定,也是國家的壹項重要任務。
在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也負有維護秩序的責任。它負責確定所有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應遵守的總體法律和社會條件,並負責監督這些規則的遵守情況。埃胡德曾經把國家在這方面的任務比作足球比賽中裁判的作用。“足球比賽好的壹個主要標誌就是足球比賽是按照壹定的規則進行的,而這些規則都是事先制定好的。我在市場經濟政策中所追求的——還是以足球比賽為例——無非是制定遊戲規則,維護遊戲秩序。”
此外,國家應通過貨幣和信貸政策、財政政策、外貿政策和勞動力市場政策維持經濟繁榮,防止或延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波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貨幣穩定和對外經濟平衡。這也被稱為反周期繁榮政策,而不是把壹切都交給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
聯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另壹個重要內容是建立社會國家,後來被執政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發展為社會福利國家。現在西歐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屬於社會福利國家。
社會福利國家的基礎是壹種部分明確、部分模糊的社會契約,它要求確保和促進個人和集體的社會保障、社會正義,並確保和促進代際團結和互助。這種社會契約是現代工業社會和民主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基礎。它可以使人們付出相對較低的社會成本,促進經濟增長,使國內資本主義得到廣泛認可。這種社會契約的內容和形式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是不同的。但無論如何,它是基於四個基本原則:壹是勞動權,包括充分就業、終身就業和改善工作條件。第二,反貧困鬥爭,包括最低收入線,在反貧困和社會排斥的鬥爭中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救濟。第三,風險保障,社會福利保障,即為保障員工及其家屬免受疾病、意外、工業、死亡等風險威脅而提供的保障措施。第四,促進機會平等,包括國家用於教育、職業教育、職業改變和業余活動的支出,以及針對資產受到歧視的地區、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反歧視措施。
英國學者吉登斯在其著作《第三條道路》中強調歐洲的社會福利國家具有相同的歷史淵源、目標和結構,同時從具體制度的角度將其分為四種類型。
英國的制度強調社會和醫療保健服務,但規定了與收入相關的福利。
斯堪的納維亞或北歐的社會福利國家,在高稅收的幫助下,提供高額的福利基金和優秀的國民服務,包括醫療保健服務。
中歐系統沒有龐大的社會服務福利,但有相當數量的福利基金,主要是在通過雇傭關系收取社會保險費的基礎上籌集資金。
南歐制度類似中歐制度,但沒有那麽廣泛,國家救濟水平低。
德國著名學者於爾根?哈貝馬斯在近幾年出版的《後種族結構》壹書中說,從1945壹直到20世紀80年代,有三件大事影響了世界的發展:壹是冷戰,二是發展中國家的非殖民化,三是歐洲社會福利國家的建設。哈貝馬斯說,無論如何,歐洲建設社會福利國家無疑是壹件好事。在富裕和平的西歐民主國家,混合經濟的發展使他們不斷擴大公民權利,第壹次有效地實現了基本的社會權利。他認為:“經合組織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經歷中受益匪淺。他們執行了明智的經濟政策,註重國內穩定,並在經濟相對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建立和擴大了廣泛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福利國家的大眾民主形象中,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經濟形態第壹次從社會福利的角度被馴服,在同壹個民主法制國家中對規範的自我理解或多或少是相互壹致的。”
德國人認為他們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巨大貢獻。甚至說英國人的貢獻是資本主義自由,法國人的貢獻是民主,德國人的貢獻是社會市場經濟。應該說這個評價並不過分。上世紀70年代末,聯邦德國的社會福利支出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30%,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所以阿貝爾在《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壹書中說,萊茵國家相對平等,收入差距明顯小於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現在萊茵國家的中產階級在統計上比美國多得多。雖然美國號稱是中產階級國家,但如果把收入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人整體定義為中產階級,那麽中產階級在美國占50%,在德國占75%,在瑞士或瑞典占80%。
萊茵模式摒棄了傳統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由放任態度,而是馴化資本主義,為野蠻的資本主義“套上籠頭”,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和建設社會福利國家來抑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後果,抑制社會的貧富分化,使這種分化不至於發展到影響社會穩定的程度。在東西方冷戰和在東方與東方集團進行制度競爭的背景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強大的改良主義工人運動和工會運動的壓力下,資產階級采取了退讓政策,具體表現為萊茵資本主義模式。當時西歐的資產階級正在進行戰後國內經濟重建,試圖挖掘本國市場的潛力,試圖推行以大規模大眾消費推動工業流水線大生產的戰略方針。這壹時期工人勞動工資的提高、社會福利的發展和資本的發展戰略並不矛盾,而是在壹定程度上相互促進。從二戰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歐國家借助萊茵資本主義模式度過了壹段黃金發展期,實現了經濟持續增長、充分就業、政治穩定、社會和諧。
向右轉:裏根主義和
撒切爾主義的新美國模式
資本主義從誕生的第壹天起,就有壹個基本矛盾。壹方面,科學發展、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使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制造商品的生產能力和潛力不斷增加;另壹方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造成的貧富分化,特別是廣大居民的貧困,使得國內市場需求不足,限制了這種生產能力和潛力的發展。如果資本不想讓市場需求關系的自動調節使商品價格不斷下降,直至對資本無利可圖,就必須想方設法抑制生產能力和潛力的發展,甚至不得不讓大量生產設備閑置。經過25年的戰後繁榮和發展,西歐的資本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飽和國內市場。以大眾消費拉動社會需求,推動工業流水線大規模生產的發展戰略潛力已經耗盡。以前的電視、冰箱、汽車等高端消費品,現在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如今的高端消費品,如私人飛機,已經無法進入千家萬戶。物質資源是有限的,財富不可能無限增長。面對內需不足、資本大量閑置、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的危機局面,西歐資本不得不改變發展戰略,擺脫束縛資本的“籠頭”,擺脫社會國家對經濟生活的過度幹預,即拋棄萊茵資本主義模式。
應該說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興起的裏根主義和撒切爾主義創造了新自由主義模式,也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模式,並在90年代進壹步發展為新美國模式。裏根主義和撒切爾主義主張減少國家幹預,放松資本管制,經濟私有化和自由化;另壹方面,在政治上,主張加強國家對政治文化生活的幹預,甚至嚴刑峻法,具有壹定的極權主義傾向。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保守主義緊密結合,這是當今世界新右派的特點。因此,裏根主義和撒切爾主義也被稱為新保守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
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基本上是基於新奧學派和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濟理論。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的理論。哈耶克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反對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大危機不是自由主義造成的,而是偏離了自由主義的純理論。1947年,哈耶克在瑞士成立朝聖山學社,多年來系統研究和宣傳新自由主義。1974年,哈耶克在西方資本轉換政策背景下獲得諾貝爾獎,哈耶克思想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
哈耶克聲稱他的經濟思想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康德哲學。康德曾認為人類知識的有限性是哲學的核心。哈耶克強調,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和整個世界的進化不可能被人類自己完全理解,人類的理解本身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人類無法得到壹個全面、科學地反映所有社會關系總和的絕對完整的社會圖,科學也沒有能力提前預測社會領域的各種事件,更不用說確定影響它的有效措施。就經濟領域而言,哈耶克認為,試圖對經濟運行機制施加影響,進行宏觀調控是完全徒勞的。現有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自發發展的自然產物,任何發動偉大社會革命的主觀計劃都是錯誤的,不可能最終實現。以漸進的方式推進漸進變革才是“合理”的。
哈耶克等人認為,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傳播指導人們如何進行有益活動的知識和信息,而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雖然不是全部)知識和信息都體現在價格上。價格體系是在極其復雜的情況下使人們相互交流的獨特方式。價格是高效、廣泛、集約的信息載體。它能告訴大家人們需要什麽商品,需要多少,價格起到了吸引人的信號作用。價格體系是整個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與整個經濟體系同步發展。人們必須對價格體系采取謹慎和保護的態度,放棄任何改革價格體系的計劃。這是新奧派經濟理論的重要原則之壹。
總之,新奧地利學派堅決否認國家對經濟生活領域的積極幹預。原因如下:第壹,市場經濟體制是自發發展的,不是人為的。第二,每個人的人身自由是不可侵犯的最高價值。人們不應被迫在自由和實現某些社會目標(如充分就業和消除貧困)之間做出選擇。第三,人類的知識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分散在人與人之間。沒有壹個組織或個人能夠將整個經濟系統中的所有經濟信息完全集中在壹個統壹的中心。
新自由主義經濟和社會政策的主要內容是私有化、自由化、放松管制和減少社會福利。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所有西方工業國家都在努力實行私有化,即把壹些原來屬於國家或公眾的經濟部門改為私營企業。私有化壹般采取兩種形式:壹種是將政府資產或政府在這種資產中擁有的股份拍賣給私營企業。另壹種是進行私人承包,通過國家與私人承包商簽訂合同,將原來國家雇員所做的工作轉移到私人經營。
所謂自由化,就是各民族的民族市場對自由貿易、商品、服務、人員和資本的流動采取門戶開放的政策,提供各種優惠和便利。這是市場資本主義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從亞當開始?自斯密的《國富論》出版以來,消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成為政治經濟學的核心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借助關稅總協定的多邊談判和多邊協議體系,世界範圍內的市場自由化程度不斷加深。20世紀80年代全球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形成進壹步促進了資本的跨國流動。為了吸引資本投資,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爭先恐後地進行稅制改革,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新保守主義政府以簡化稅制、刺激企業主投資、啟動經濟增長為由,進行了有利於高收入人群的稅制改革,包括降低企業稅和累進所得稅。
所謂放松管制(有人說政府放棄經濟控制),就是必須嚴格限制國家壟斷和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包括各種經濟社會法規形式的幹預活動。歸根結底,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機制和自我修復機制,限制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比如在勞動力市場範圍內,積極支持用人單位的合理化、彈性化措施,不追求充分就業的目標,讓勞動力市場自發調解。
削減社會福利和打擊工會是新自由主義社會政策的主要內容。80年代初,西方資本質疑維持社會福利國家高額財政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新自由主義開始挑戰社會福利國家。各國新保守主義政府對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退休保險、失業保險、疾病醫療保險)、社會救濟制度和社會住房制度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收緊貨幣供應,削減政府社會福利支出,減少福利分配,將負擔轉移到員工身上。
在新自由主義的猛烈攻擊下,萊茵資本主義模式面臨嚴峻挑戰,歐洲資本主義模式面臨“美國化”的危險。
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核心的唯壹超級大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利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新科技產業和信息通信技術革命,借助政府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路線,引領了新壹輪經濟全球化。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蘇東集團的崩潰和第三世界國家向開放政策的轉變,為西方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200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5438美元+01.7萬億美元,是日本(5.4萬億美元)的兩倍,德國(2.2萬億美元)的五倍。2006 54 38+0 9月11之前,美國公布的2002年軍費預算為3290億美元。這壹數字超過了世界上排在美國之後的9個國家的軍費預算之和。美國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前所未有。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世界上沒有任何壹個國家或國家聯盟能夠對美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領域的霸權地位構成挑戰和威脅。
基辛格曾經說過,全球化本質上意味著全球采用美國模式。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壹手高舉經濟新自由主義,壹手高舉政治新保守主義,兩只手相互配合,協調行動,力圖擴大和提升美國在世界上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霸權地位。美國模式和美國新自由主義政策壹般被稱為“華盛頓知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被視為在全世界推廣華盛頓知識的有力工具。放松管制、私有化、自由化是新自由主義給世界各國開出的藥方,據說能包治百病。
但是美國模式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目前遇到了很多問題)。在其他地方,無論是前蘇聯、東歐,還是拉美、南美,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專家或執行華盛頓知識的國際組織專家制定的“休克療法”從來沒有成功過。相反,它帶來了壹系列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
應該說,從西方資本尤其是美國資本的角度來看,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慶祝西方資本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勝利之後,新全球化使西方資本,尤其是跨國公司度過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大型跨國公司的利潤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新自由主義路線在美國和世界範圍內最大的負面後果就是前所未有的貧富分化。130多位最富有的億萬富翁所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壹半人口,即30億居民所擁有的財產。嚴重的失業問題困擾著全世界。全球有6543.8+0億人沒有工作,相當於美國、西歐、日本的人口總和。在世界上相當壹部分人日益貧困化的背景下,社會矛盾和沖突加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右勢力(包括新舊法西斯主義)和世界範圍內的恐怖主義迅速崛起,整個世界又開始動蕩。
聖人威權主義的東亞模式
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歷史演進不同,在遠東,東亞國家的社會發展演繹出了獨特的發展模式,並長期獲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以後,東亞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的記錄,特別是以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省)為代表的亞洲經濟實體(HPAEs)和東南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取得了異常快速的增長,1965-65438+。這壹水平比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快壹倍以上,比拉美和南亞快近壹倍,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快5倍,也遠遠快於工業化國家。隨著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東亞地區的福利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絕對貧困人口大幅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家用電器等高端消費品消費水平和份額快速提高,多項指標接近或超過工業化國家水平。這壹現象被西方社會稱為“東亞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