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賽馬會自娛自樂,慶祝豐收,表現年輕人的勇敢和兇猛,祭祀大地和雪山的神靈。其中,當雄和那曲最為熱鬧,歷史也最悠久。壹年壹度的那曲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是這個遊牧民族最大的節日之壹。“羌塘”在藏語中是指北方草原,而“恰青”在藏語中是套路的意思。
習俗二:愛的盛宴
賽馬節也是戀愛的季節,委婉的漢族人習慣把它看做“浪漫”。所以說牧區人民對賽馬節的重視程度超過藏歷新年,壹點也不為過。賽馬節前,來自數百公裏外的方圓各地的牧民,帶著帳篷,穿著華麗的民族服裝,佩戴著自己的珠寶炫耀,壹路行進在花海般的草原上。
習俗3:競爭
壹夜之間,那曲賽馬會周圍擠滿了帳篷,直到變成了壹座壯觀的“城市”。物資交換、文化表演、各種民間體育如拔河、跳遠、鞠躬等與宗教有關的活動,使這座城市真正聞名遐邇。
習俗四:祭拜神靈,緬懷先賢。
和世界上很多遊牧民族壹樣,藏馬感情深厚。傳說馬是天上的神鳥和地上的猴子(湖裏的大魚)結合而成。騎馬鞭打的時候,逆風飛行真的很奇妙。藏族學者潘迪塔也說:打扮成騎手比主人更美。在藏北,牧民們很清楚擁有壹匹好馬意味著什麽。和人壹樣,馬也需要榮耀。所以賽馬節也可以說是壹個馬的節日。尤其是在牧區經歷了漫長的壹年陽光和風。當然,賽馬的起源遠不止於此。但曾經發了財的格薩爾迎回美人的故事,壹定是原因之壹。
習俗五:賽馬英雄的榮耀
早在賽馬會前幾個月,參賽馬匹就停止使用,投入訓練。起初,我每7天練習壹次跑步。跑完步後,我洗冷水澡以增強抗寒能力。每天練兩次跑步,臨近比賽時再洗壹次澡。洗完澡全身裹在羊毛氈裏保暖,同時餵精心準備的冰糖羊奶,比寶寶還細心。
草原賽馬分為長跑、短跑、賽馬射擊、馬技等項目。長跑有三種:大跑、小跑、競走。長跑距離約310公裏,騎手多為青少年,所以體重輕不影響馬的速度。馬是光著背的,最多鋪個薄毯。
比賽開始前,草原上壹位德高望重的喇嘛祝福了所有的騎手。槍聲壹響,藏北數十或數百匹馬奔向終點,數千名身著節日盛裝的牧羊人為兩邊的騎手吶喊助威。
賽馬的冠軍經常得到壹匹馬或壹匹馬的錢。他當然更榮幸,人們獻上的吉祥哈達會淹沒他和他的賽馬。同壹部落或牧場的人也會把他舉起來,牽著獲勝的馬在節日人山人海中歡呼遊行。他和他的馬很快就會在藏北出名,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貴賓般的禮遇。
最後壹個還會得“獎”,人們在他脖子上掛壹串馬糞,調侃為“馬糞收集者”。
習俗六:草原的完美生活展示
馬術表演者大多是技術嫻熟的成年騎手。他們靠在馬鞍上,壹邊讓馬跑,壹邊撈放在地上的哈達和硬幣。另壹個人點燃了壹支煙。第壹個把雪絨花扔在地上,最後壹個嘴裏叼著壹根壹英尺長的煙鬥。他突然俯下身,拿起雪絨花點燃煙鬥,然後環顧四周,驕傲地抽著煙。
還有賽馬射擊,在場地的壹邊種上壹排靶子,督促騎手持槍從另壹邊沖進靶子區。他們右手把槍在頭頂旋轉,然後左手從背後換槍繼續旋轉,然後大喊“格——嘿——嘿!”瞄準目標,開壹槍。向第二個目標再射壹箭;在第三個目標上捅壹刀。“哥——嘿嘿!”槍炮聲和蹄聲轟鳴,讓人熱血沸騰。
同時,馬會也是牧民財富的展示。大部分牧民把賣畜產品和蟲草、貝母、麝香的收入用來做華麗的帳篷,買衣服打扮妻女。在帳篷上畫金魚、海螺、勝利樓、福瓶、蓮花、吉祥結、法輪、傘蓋,插五色經幡。
海關7:物資交換
馬會也是物資交流會。扶老攜幼的牧民搭起密密麻麻的帳篷,賣自己的肉、酥油、湖鹽、冬蟲夏草、貝母,買自己壹整年所需的生活用品。
下午,歌聲、鼓聲和歡樂的喊聲仍回蕩在那曲草原上空。牧民制作芬芳的酥油茶。賽馬會結束後,他們騎著裝飾精美的馬,興高采烈地沖回自己的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