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金充裕
我們熟悉的家樂福和寶潔,總資產203億美元,國外資產6543.8+003億美元,國外銷售額6543.8+07億美元,總銷售額300億美元。後者總資產31億美元,國外總資產1億美元,國外銷售額1.8億美元,總銷售額高達370億美元。顯然,這兩家公司在零售和日化行業都有很強的競爭實力。
2.除了在經濟實力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普遍具有全球化的企業戰略,其日益“深度融合”的生產結構使其在競爭過程中更具靈活性和性價比。
跨國公司為什麽國際競爭力強?傳統的跨國公司、產業組織和企業理論對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來源做出了許多理論解釋。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環境的變化,當前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來自於五大優勢。
1)核心知識和能力形成新的壟斷優勢。
壟斷優勢是指跨國公司相對於競爭對手的獨特資源或能力的競爭優勢。壹般認為,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2)產品差異
新古典經濟學追求完全競爭的理論假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許多生產者生產同壹種產品,但他們無力控制市場,只能接受供求關系形成的均衡價格,壟斷優勢無從談起。但在現實世界中,市場呈現不完全競爭是正常的。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即使許多生產者生產和銷售同壹種產品,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產品的質量、性能、等級、規格、品牌、商標等方面。誰掌握了差異,誰就擁有了超越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正是由於跨國公司生產的產品種類繁多,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3)技術R&D投資和技術壟斷
跨國公司因為擁有龐大的資產和抗風險能力,可以大量投入研發,通過率先進行技術創新,形成技術領先和技術壟斷,比如擁有專利、專利技術、生產訣竅和優於競爭對手的新產品開發能力。
4)市場壟斷優勢
跨國公司擁有跨國營銷網絡,長期積累了豐富的營銷技巧。往往壹家或部分跨國公司的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較高,容易形成單邊壟斷或寡頭壟斷,操縱市場價格。
深入到跨國公司內部,可以發現當代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除了上述傳統表象之外,還發展出了壹種新的表現形式——核心知識和能力優勢,可以稱之為新壟斷優勢。這種優勢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壟斷優勢,成為跨國公司建立壟斷優勢的主要來源。
新壟斷優勢的背景是知識經濟將成為主導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培養和擁有以及由此產生的能力差異日益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壹。當代跨國公司這種新的壟斷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跨國公司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知識培訓和知識共享體系,擁有核心競爭力,並加大技術創新,形成技術知識壟斷。
當代跨國公司的絕對壟斷地位,僅從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非常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就可見壹斑。以世界500強公司為例。今天,它們擁有全球每年產生的765,438+0%以上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約占全球國際技術轉讓總量的62%。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的科研支出占所在國科研總支出的85%,英國為76%,法國為82%,意大利和荷蘭為93%。大多數新技術創新都是由跨國公司擁有的。
5)新的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的優勢是指由於市場的不完全性,企業將中間產品市場內部化,用內部合作替代外部市場,從而節省了利用外部市場時過多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帶來的競爭優勢。
企業內部化的思想早在科斯1937年發表的《論企業的性質》壹文中就已提出。科斯認為“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組建壹個組織,讓壹個權威機構(壹個‘企業家’)來控制資源,可以節省壹些市場運營成本。”後來,巴克利和卡森提出了中間產品的概念,對企業追求內部化的原因做出了新的解釋。所謂中間產品,是指企業用於制造其他產品的半成品,以及研發、營銷技能、技術、管理技能、人員培訓等。
在現實世界中,不僅最終產品市場是不完全的,更重要的是中間產品市場也是不完全的,這使得企業通過外部市場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必須努力使這些中間產品在其組織系統內部化。可見,跨國公司將外部市場內部化帶來的競爭優勢(這裏稱之為傳統的內部化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降低交易成本,企業在市場交易時會產生各種成本。比如,獲取必要信息的成本、尋找合適的交易夥伴並與之討價還價的成本、在合同中規定雙方權利義務的談判成本、接受合同的風險成本和機會成本、因市場接觸延遲或中間產品供應不及時而產生的成本等。,將中間產品的交易活動由依賴外部市場轉變為通過企業內部組織來進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利用轉讓定價獲取財務利益。轉移定價是指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或子公司之間轉移中間產品時的定價。公司可以通過轉移定價避稅或逃稅,從而實現公司整體利潤的最大化。
過去跨國公司內部化的主要方式是產權整合,即通過並購、新建企業等方式實現對公司上遊或下遊產品(尤其是中間產品)的參股和控股。這種內部化方式的巨大弊端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費用也大大增加,部分甚至完全抵消了內部化帶來的成本節約,而大企業固有的反應緩慢也阻礙了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建立。
壹些跨國公司發展了壹種可以稱之為“虛擬內部化”的新形式,即以戰略協議代替股權參與作為主要形式來構建內部市場,使其既能享受傳統內部化的好處——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又能獲得節約組織管理成本的新優勢。這種新形式日益成為當代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壹。
6)價值鏈分解和整合的全球戰略優勢
全球戰略優勢是指跨國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全球範圍內統籌安排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組織效率。對外直接投資和成長中的戰略聯盟是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主要形式。壹般來說,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我們可以獲得東道國的低成本優勢。跨國公司通常選擇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低廉、地理位置優越的東道國進行投資,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尋求產品的低成本優勢。
第二,獲得市場進入優勢。跨國公司可以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降低進入市場的成本;同時會利用當地生產經營的便利,最大限度地占領東道國市場,獲得滿意的市場份額。
第三,優勢互補。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戰略聯盟,充分利用全球範圍內企業,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從而提升競爭力。
目前,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有壹個新的特點,即在全球範圍內對企業價值鏈進行分解和整合,從而獲得戰略優勢。跨國公司的生產經營是壹個價值鏈。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這個價值鏈由企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科技開發、采購管理、來料儲運、生產加工、成品儲運、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構成。跨國公司按照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分解價值鏈,將所有環節安排在世界上最合適的國家或地區,然後進行整合。相對來說,跨國公司。
7)規模經濟優勢更加突出。
規模經濟反映了企業經濟規模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表現在許多方面,如集中生產經營成本節約、集中生產、集中研發、建立大規模銷售網絡、集中市場購銷等。,可以提高企業資源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大企業還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豐富的國際化管理經驗和各種專業化管理人才,有利於內部資源的分工和整合,形成整體優勢;融資優勢:大企業實力強,資信好,通常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融資渠道廣泛,等等。
與普通企業相比,跨國公司的規模無疑是非常巨大的。跨國公司的巨大規模所產生的規模經濟已經成為其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8)日益重要的速度經濟效益優勢
速度經濟是指企業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某種需求所帶來的超額經濟利潤。
速度產生經濟效益的原因是:第壹,首次進入效應。哪家企業能率先抓住商機,以最快的速度滿足客戶需求,就先獲得客戶的認可和忠誠度,進而就能獲得“先入者優勢”,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第二,技術創新的效果。堅持速度經濟戰略,就是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爭取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與老產品相比,新產品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第三,效用溢出效應。現代經濟社會,客戶需求加速,客戶更青睞生命周期短、更新快的產品。產品越新穎,對顧客越有效。因此,如果壹個企業重視時間效應,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那麽客戶就會願意出高價,這樣企業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
目前,跨國公司大力實施“速度經濟戰略”,突出表現在技術創新的周期和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戰略上。
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周期越來越短。比如微軟推出新版Windows操作系統的頻率越來越快,從而長期占據第壹創新者的優勢。
技術創新成果應用速度大大加快。過去,技術成果的應用壹般呈現梯度推進的特點。跨國公司最初在母國開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時,首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然後通過出口獲得在國際市場的銷售利益,最後將技術轉移到外部。壹項新技術獲得的競爭優勢需要很長壹段時間。然而,二戰後,以日本為典型的模仿創新蓬勃發展,競爭對手會在出口期間模仿該技術,搶先占領當地市場,使得新技術越來越難以長期保持競爭優勢。因此,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對外擴張的“噴灌模式”。新技術和新產品壹旦開發出來,幾乎會同時在全球所有市場被采用。